从物质生态批评视角解读科马克·麦卡锡的《路》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anneng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內容摘要:小说《路》是科马克·麦卡锡的第十部作品,被认为是一部“残酷的诗学”。小说于2006年9月出版,迅速占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并赢得一系列大奖。本文从物质生态批评视角出发,试图从物质及其施事能力、物质与意义、物质与叙事三个方面谈《路》中体现的生态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物质在生态主义下的力量。
   关键词:物质生态批评 施事能力 意义 叙事
   科马克·麦卡锡是一位多产的美国小说家和剧作家,被誉为海明威和福克纳唯一的后继者。麦卡锡是一位对人类生存环境特别关注的作家,生态思想一直在他的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路》讲述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灾难让整个国家毁于一旦,整个社会秩序不复存在。自然末日来临,世界一片荒芜,无法滋养任何植物。在这场浩劫中,有一家三口侥幸活了下来。然而,孩子的母亲却不堪忍受生命的残酷而拔枪自杀,只剩下父子俩人孤零零地往美国的南方海岸走去。这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路,他们面对着未知的恐惧与人性的邪恶,惟一拥有的是彼此的关怀和对生存的一丝渴望。本文将基于生态批评的第四波浪——物质生态批评,对科马克·麦卡锡的《路》进行解读。
   一.有关“物质生态批评”
   自1978年威廉·鲁克尔特提出“生态批评”这一术语以来,该理论不仅促进了文学批评的发展,也推动了力求缓解世界生态危机的绿色思潮。整体而言,生态批评发展至今,经历了四大浪潮。2012年,斯洛维克首次将生态批评的物质转向称为第四波浪潮,认为这种更贴近人类行为与生活方式的物质实证研究“可能”代表了生态批评的另一阶段。在这些学者中,意大利都灵大学的塞瑞纳拉·伊奥凡诺教授和土耳其哈希坦普大学的瑟皮尔·奥伯曼教授做出了较大贡献,两人合作发表的若干文章和主编的论文集《物质生态批评》,推动了生态批评第四波浪潮的研究(唐建南2-4)。物质生态批评的核心概念包括物质、能动性、现实、意义、文本、叙事能力等等,其主要观点是:包括人类和非人类自然万物在内的所有物质都具有能动性;所有语言都有物质现实基础,物质现实是物质和意义不断生成的过程;所有物质都具有叙事能力,物质即是文本,文本即是物质(张建国68)。也就是说,不管是人类还是非人类,他们都属于物质的范畴,他们都具有物质所具有的一切特性。
   二.《路》中物质生态的体现
   从物质生态批评的角度出发,立足于文中出现的物质,本文将探讨物质及其施事能力、物质及意义、物质及叙事在作品中的体现。
   1.文中的物质具有施事能力
   世界是物质组成的,人类和非人类自然都是物质,任何物质都具有施事能力,所以,意志或理性并不是决定施事能力的必要因素,人类具有意志和理性也不能成为其优越于其他物种的理由(唐建南116)。这个观点强调了非人类的事物也是物质,具有施事能力,可以和人类一样参与到世界的改变当中。《路》中,我们可以看到,非人类和人类都通过内在互动展示其能动性。“尘埃落在雪地里,将其染成黑色”(杨27),尘埃中充满了黑色的污染物,当它降临在雪地时,雪无形中吸收了尘埃中的污染物,并渗入到地面。作为水的变体,雪不断地转换自己的形式,从水蒸气蒸发成雪,又从雪融化成渗入地面的水,带动着物质的移动和交换。除此之外,这种能动性体现在自然界的自然现象当中。“三个夜晚之后,在东部山脉脚下的小丘里,他于黑暗中惊醒,似是听到了什么东西正在迫近。他把两只手各放于身体两侧平躺。地在震颤。是朝他俩来的”(杨博22),在黑暗的夜晚,文中的父亲和儿子被惊醒,感受到了地面的震动,这震动就是地震。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地球表面的地壳也不断的运动变化,所以,一切物质都在变化中。不仅仅是地震,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也带来了海水、海岸线的变化。“灰色的海滩,岸边波浪缓慢、沉闷地翻滚过来,黯淡如铅,发出了仿佛从远方传来的声音。就如某个荒芜凄凉的海拍打着未知世界的海岸。潮汐冲刷的平坦地段,半陷着辆油轮。更远处是广阔而冰冷的海,波涛翻滚,就似口炼钢的大熔炉,里面缓缓荡着钢水”(杨博198)。大海威力无比,其拍打着海岸,侵蚀着海岸,而大海的力量也是来自其他物质的作用。潮汐主要是因风、地球自转、月球吸引而产生的,而风起源于冷暖气流的运动,地球自转源于太阳与地球之间的相互引力,月球的引力源于月球与地球之间的相互吸引(张建国69)。因此,我们看到整个生物圈内的物质都在展示着自己的能动性。然而,物质的能动性在该小说中更多的体现在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一面,我们可以看到雪水是黑色的、海水是黯淡的。因此,我们人类应该反思,我们要在发挥自己能动性的同时,重视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否则作为整个物质世界的一份子,我们将无法在地球上健康、持久地生存下去。
   2.文中的物质具有意义
   巴拉德教授认为,物质现象是物质与话语实践之间的内部互动而形成的,物质与意义“融合不分离”(Barad335)。爱布拉姆认为,自然生命是生物与想象过程的结合,心智存在于万物之中,人们用感官触及世界、感知嵌入世界的自身存在,“生物圈与意义圈互为渗透,身体的毒物与话语互为交融”,形成了物质与意义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Iovino and Oppermann5)。通过文本的阅读,我们发现《路》中,这种物质传达意义的例子也是非常多的。
   “厨房地板上有一些罐头,怎么看都不像还能吃进嘴里。柜子里也有一些,罐身锈得很厉害,有一些都鼓涨了,看来并不安全。这些罐头上的标签都被撕了,金属盒子上用黑色记号笔写了些西班牙文,他就认得几个词”(杨211),罐头,作为食品,可以缓解父子俩人的饥饿,然而文中的父亲通过观察罐头的形状,判断这些食物已经过期,因此,他放弃了这些食品。“黑了他们还是向前走着。二人要去的是一片雪松林,树都死了,但那些松针仍茂密得能挡住雪。每棵树下有一圈珍稀的黑土地和松针屑”(杨博84),虽然树木遭到了破坏,甚至都已经死了,但松针依然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可以为父子俩人阻挡一部分雪,除此之外,他们还发现了一些珍稀的黑土地和松针屑,这说明自然万物的力量非常的强大,他们在无声无息中传达着各种意义。    為了寻找可能的出路,父亲带着儿子朝南海岸走去,在整个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父亲身体一点点的垮掉,刚开始的时候,他偶尔的咳嗽一下,到后来他咳嗽的不能控制,接着他的咳嗽中带血,到最后他终于无法支撑下去,离开了儿子的世界。我们知道,身体也是物质的,作为物质的身体,在核大战之后,受到了创伤,父亲很有可能是受到了有毒的化学物品的危害,从而得了癌症。物质与意义的关系不可分割,身体是物质的一部分,所以,父亲不断地咳嗽传达的就是自己越来越糟糕的身体状况。
   3.文中的物质能够叙事
   基于物质生成意义的观点,物质生态批评认为人类与非人类自然不仅是文本的描述对象,而且本身就是文本,就是叙事,而这种叙事能力就是一种生成故事的能力。物质生态批评主要考察叙事能力的两个方面:一是非人类自然的施事能力在叙事文本中的描述与再现;二是物质作为文本在互动中生成意义的叙事能力(Iovino and Oppermann79-80)。从物质生态批评的层面来看,在描述物质叙事能力时,物质生态批评支持赋予事物、地点、动植物等人类特征的拟人描写。因此,物质能够叙事主要通过作者对拟人手法的应用来体现。
   “河谷那头,只见道路穿过一条漆墨般的小溪。光秃秃并烧焦了的树干,在道路两侧延伸。灰烬在路面上翻滚,熏黑了的灯柱上聋拉下一截截废电线头,在风中啜泣”(杨博5),通过“耷拉”、“啜泣”等动词,我们看到了死气沉沉的,被人类残忍破坏的生态环境。非人类的物质在无声的控诉着人类的恶行,在告诫人们要注重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性,意识到其它非人类物质在大自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长满乱草的山腰荒凉无比,被火熏黑了的巨砾就如一只只野熊。他站在一座石桥上,底下的河水倾流下池塘,缓缓泛起灰色泡沫。此处曾是他观看蹲鱼摆尾而过的地方,并在石下寻它们艳丽的身影”(杨博24)。曾经,河里有鱼儿们快乐的身影,而现在的一切,是那么的刺眼,山变得荒凉,巨石被火熏黑,河水泛起灰色的泡沫,整个环境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
   值得强调的是,面对世界末日景象,父亲始终带着生希望,虽然自己最终离开了人世,但是他将生命延续的希望放在了儿子的身上,他认为人类的灾难还是有希望挽救。“当斑点蛙出现在山间小溪里的时候,你能看到它们在唬拍色的水流中用白色的鳍悠闲地游动。把它们放在手上,你能闻到一股苔鲜的味道,光滑,强健,有力。它们背上有一些迁回的图案,那里记录了世界即将变成的样子”(杨博264)。因此,在还没有完全耗尽大自然的生命时,我们人类应该及时悬崖勒马,让自然环境恢复往日的生机,让地球不再被黑暗笼罩。作为后启示录作品,麦卡锡在《路》中构造了一幅末日来临时期的画卷,告诫人们,不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一切都将毁灭。
   从物质生态批评的视角重新解读麦卡锡的《路》,我们认识到:树木、河流乃至所有非人类物质都具有能动性,能产生效果和生成意义,再不断释放种种信息。人类作为生态共同体的一员,应高度重视其他物质的能动性,尊重非人类物质,谦逊地阅读它们创生的种种文本,认真辨识其中包含的意义或传递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限制自己的能动性,以确保生态共同体和人类的持续、健康存在。
   参考文献
   [1]Alaimo,Stacy. Bodily Natures:Science,Environment,and the Material Self.Bloomington:Indiana,2010.
   [2]Barad, Karen.Meeting the Universe Halfway:Quantum Physics and the Entanglement of Matter and Meaning.Durham:Duke, 2007.
   [3]Iovino,Serenella, and Serpil Oppermann. Material Ecocriticism. Bloomington:Indiana,2014.
   [4]科马克·麦卡锡.路[M].杨博译.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5]唐建南.生态批评的多维度实践[M].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责任公司: 广州.2017.
   [6]唐建南.物质生态批评——生态批评的物质转向[J].当代外国文学,2016(02):114-121.
   [7]张建国.从物质生态批评视角解读卡森《海风下》[J].鄱阳湖学刊,2019(03):67-72+127.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由于中国悲剧和西方悲剧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自然会衍生出不同理念的悲剧作品,如果以西方悲剧理论为参照,中国古典悲剧则表现出了很大的特殊性。本文将以《赵氏孤儿》为例,探析中国古典悲剧在人物设定和情节冲突上的特殊性。   关键词:中国古典悲剧 西方悲剧理论 《赵氏孤儿》   自20世纪初王国维先生引入西方悲剧理论探讨《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以来,悲剧美学和悲剧精神开始在近代中国兴起,并引起了之后
内容摘要:“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儿时的两种生活场景,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又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情景,也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两种教育模式。分析两种教育情景的利弊,对语文教育有着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百草园 三味书屋 教育情景 语文教育   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谓是百读不厌的经典作品,在这篇散文中,鲁迅先生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美好的童年生活。从教育的角
内容摘要:阿里斯托芬作为古希腊最伟大的喜剧家,其作品诙谐有趣,往往引人发笑,而在这些令人发笑的内容下包含着强烈的讽刺意味,理解其中的讽刺意味对于我们更好读懂阿里斯托芬的喜剧,读懂阿里斯托芬对教育和道德的看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矛盾与冲突。   关键词:阿里斯托芬 《云》 《蛙》 讽刺意味   阿里斯托芬作为古希腊最伟大的喜剧家,其作品诙谐有趣,往往引人发笑,而在这些
人工智能(AI)与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促进体育产业的壮大。为进一步了解人工智能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厘清现状之下两者融合的机遇与困境,探索体育产业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推进策略,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体育用品智能化制造、体育赛事数字化发展和体育场馆智慧化应用进行了审视,两者融合发展的机遇包括政策支持、体育产业需求旺盛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助力发展;存在的困境主要为人工智能产业化技术不成熟、体育人工智能产业社会环境尚未形成、体育人工智能产业链有待完善、体育人工智能发展不平衡。提出:体育产业与
内容摘要:鲁迅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中的一位伟大的作家,也是中国现代白话文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对白话文的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鲁迅先生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章,内容涉及到小说、散文、杂文等。其中杂文内容丰富、颇具时代性特征,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设问是鲁迅杂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種语句形式,鲁迅通过各种设问的方式将隐藏在其中的一种预设或作者内心所想、自身的态度表现出来。文章将以设问的含义作为出发点,重点围绕
内容摘要:80年代的刘恒以其出色的启蒙叙事成就了自己的辉煌;90年代的刘恒风格突变,但本质相通;21世纪的刘恒跨步影视界,编剧导演两不误。作家、编剧、导演的三重身份展现了刘恒不同的侧面。改编自己的作品、改编他人的作品、走向原创,每一步都是对不同艺术形式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刘恒 编剧之路 改编   刘恒影视编剧之路的第一步是从改编自己的小说开始的。1988年步入影视创作领域,担任由他的小说《黑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教育在现代化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学欣赏属于高校开设的专门课程,其目标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是针对构建文学欣赏教学高校课堂模式展开了探究分析,期望经过本研究可以为将来的有关研究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   关键词:文学欣赏 高校 课堂模式   由于时代进步与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出现的明显
內容摘要:《台北人》是白先勇的经典之作,由十四篇短篇小说构成,描绘了新旧交替时代的众生百态。作品中欢场女子的形象尤其值得赏析,她们的形象充满了宿命色彩,深刻地折射出旧时代女性的悲剧命运,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女子的怜悯和同情。作品中欢场女子的形象不拘一格,面对命运的折磨,有的感时伤怀,有的逆来顺受,有的奋力抗争。在刻画这些形象时,作者大量使用象征描写和暗示手法,表现出这些女子无法逃避的悲剧命运。   关
内容摘要:目前的高中小说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对小说阅读缺乏兴趣。究其原因,主要是小说教学内容出现了问题。为了突破小说教学的困境,促进小说教学的高效发展,我们有必要把叙事学引进高中小说教学领域。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以标定向;以学施教;以文定教;以考促教。希望叙事学的引入能为目前的高中小说教学注入源头活水,促进小说教学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叙事学 高中小说教学 内容建构 教学
内容摘要:互联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育发生了更多变化,不仅教学形式、方式有了一定的转变,而且在教学内容上也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受到这些变化的影响,互联网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教学方法也应有一定的转变。本文将以互联网背景下汉语言教学的变化作为出发点,重点围绕互联网背景下汉语言教学与人文素养培养的策略展开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 汉语言文学 教育 人文素养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