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在语文能力中,“说”处于基础地位。现代社会要求人们的口头表达社交化,把话说得使人愿听,使人爱听,使人感到动听。因此,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
低年级学生的特征之一就是喜听好说,求知的欲望以及表现的欲望都很强,然而他们的思维还未得到充分的发展,无意注意占优势,听话时注意力常常不集中,说话时表达又不清楚,各种语病很多。因此,从训练口头语言入手,加强听说能力和良好语言习惯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教师应当利用一些儿童喜闻乐见的认知方式让他们在学习中体味语文,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在“说”的过程中获得成长。
一、指导朗读训练,在“读”中体会“说”的魅力
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读”很重要。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感有了,对文字的理解与感受自然能够事半功倍。“读”的种类很多,有默读、朗读、自由读、齐读等。对无意注意占主导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吸引其注意力是关键,尤其是对重点语句的学习。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春笋》的第一段写道:“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冲破”“掀翻”两个动词所折射出来的力量,让学生明白春笋从地里长出来的艰难。受自身能力及所学知识的限制,绝大多数学生不明白这两个词的意思。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采取了表演的形式:一个学生扮演春笋,两个学生拿书放在其头顶上分别扮作泥土和石块,“春笋”猛然站起,冲破“泥土”,掀翻“石块”。这样既能让课堂气氛活跃,又能让学生说说他们眼中的春笋,语言也从原先的干巴无力转向多姿多彩,充满活力。
二、看图练习说话,在“看”中感受“听”和“说”的奥妙
因为图片中包含的信息量不大,学生可以依靠自身的能力将图片所包含的信息尽可能提取出来。从观察到理解再到表达,这个吸收、转化、投射的过程有机地将知识进行了由内而外的释放,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听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说说我的家》时,我出示图片并抛出问题:这幅图上有什么?你觉得怎么样?要是你在这幅图中你会怎么样?通过问题的设置,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更强了,效果更好了。我点名让学生说出图画的内容之后,引导他们将自己想象成主人公,结合自己的实际,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说说我的家,从家庭成员到成员之间的关系,再升华到自己对家的感情。结合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我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画出来,然后根据自己所画的内容介绍自己的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说话的欲望明显增强了,也更全面,更有条理了。
三、听故事,讲故事,在故事中领略语言的精彩
低年级学生还没有完全摆脱以游戏为主,在游戏中学习的模式。儿童的好奇心理决定了他们想听故事,极强的表演欲又意味着他们很想给其他人讲自己知道的故事。由此可见,充分利用好故事显得尤为重要。学习了《小公鸡学吹喇叭》后,学生通过自己的拼读以及家长的帮助,基本能将故事的大致内容讲出来。我让每个小组安排两名代表,根据同组同学的特点,分配好讲和演的角色,即一个学生讲故事,另一个学生根据讲的内容进行表演(包括表情、神态、动作),作为观众的学生根据这几个学生的讲解和表演进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表演的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表演的热情很高,把小公鸡学吹喇叭的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作为裁判的其他学生,也能积极地说出他们认为的在讲和演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创设合乎时宜的情境,让学生明白语言的重要性
著名语文教育家李吉林老师说过:“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一定的情境会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因此,给学生创设一系列合乎实际的情境,以生活为土壤,提取适合的材料并加以改造与整合,让学生在材料或者话题中找到似曾相识的地方,通过与自身有限的生活经验的结合,最终能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这很好地印证了这样一个事实:语文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把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的“学会打电话”时,根据家家户户基本都有电话,学生都有接听或者打电话的经历的有利条件,我先让学生回忆自己或者家人接听或打电话时的语言和神态,并告诉大家。通过对学生的回答的整合,我明确了打电话的要求:说话要有礼貌,要清楚交代打电话的原因,需要交代的事情要说明白。我又布置了一个作业:星期天给同学打电话,同桌之间一个拨打,一个接听。我让学生上台表演,他们有的讨论去哪里玩,有的询问作业情况,有的讨论动画片……课堂上沟通交流的气氛极其活跃。情境的创设,有效地引导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充分利用学习到的知识,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调动生活经验,使二者有机融合,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让学生在“说”中爱上语文,我们还需进行更多的探索!
(责编 莫彩凤)
低年级学生的特征之一就是喜听好说,求知的欲望以及表现的欲望都很强,然而他们的思维还未得到充分的发展,无意注意占优势,听话时注意力常常不集中,说话时表达又不清楚,各种语病很多。因此,从训练口头语言入手,加强听说能力和良好语言习惯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教师应当利用一些儿童喜闻乐见的认知方式让他们在学习中体味语文,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在“说”的过程中获得成长。
一、指导朗读训练,在“读”中体会“说”的魅力
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读”很重要。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感有了,对文字的理解与感受自然能够事半功倍。“读”的种类很多,有默读、朗读、自由读、齐读等。对无意注意占主导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吸引其注意力是关键,尤其是对重点语句的学习。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春笋》的第一段写道:“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冲破”“掀翻”两个动词所折射出来的力量,让学生明白春笋从地里长出来的艰难。受自身能力及所学知识的限制,绝大多数学生不明白这两个词的意思。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采取了表演的形式:一个学生扮演春笋,两个学生拿书放在其头顶上分别扮作泥土和石块,“春笋”猛然站起,冲破“泥土”,掀翻“石块”。这样既能让课堂气氛活跃,又能让学生说说他们眼中的春笋,语言也从原先的干巴无力转向多姿多彩,充满活力。
二、看图练习说话,在“看”中感受“听”和“说”的奥妙
因为图片中包含的信息量不大,学生可以依靠自身的能力将图片所包含的信息尽可能提取出来。从观察到理解再到表达,这个吸收、转化、投射的过程有机地将知识进行了由内而外的释放,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听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说说我的家》时,我出示图片并抛出问题:这幅图上有什么?你觉得怎么样?要是你在这幅图中你会怎么样?通过问题的设置,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更强了,效果更好了。我点名让学生说出图画的内容之后,引导他们将自己想象成主人公,结合自己的实际,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说说我的家,从家庭成员到成员之间的关系,再升华到自己对家的感情。结合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我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画出来,然后根据自己所画的内容介绍自己的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说话的欲望明显增强了,也更全面,更有条理了。
三、听故事,讲故事,在故事中领略语言的精彩
低年级学生还没有完全摆脱以游戏为主,在游戏中学习的模式。儿童的好奇心理决定了他们想听故事,极强的表演欲又意味着他们很想给其他人讲自己知道的故事。由此可见,充分利用好故事显得尤为重要。学习了《小公鸡学吹喇叭》后,学生通过自己的拼读以及家长的帮助,基本能将故事的大致内容讲出来。我让每个小组安排两名代表,根据同组同学的特点,分配好讲和演的角色,即一个学生讲故事,另一个学生根据讲的内容进行表演(包括表情、神态、动作),作为观众的学生根据这几个学生的讲解和表演进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表演的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表演的热情很高,把小公鸡学吹喇叭的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作为裁判的其他学生,也能积极地说出他们认为的在讲和演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创设合乎时宜的情境,让学生明白语言的重要性
著名语文教育家李吉林老师说过:“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一定的情境会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因此,给学生创设一系列合乎实际的情境,以生活为土壤,提取适合的材料并加以改造与整合,让学生在材料或者话题中找到似曾相识的地方,通过与自身有限的生活经验的结合,最终能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这很好地印证了这样一个事实:语文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把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的“学会打电话”时,根据家家户户基本都有电话,学生都有接听或者打电话的经历的有利条件,我先让学生回忆自己或者家人接听或打电话时的语言和神态,并告诉大家。通过对学生的回答的整合,我明确了打电话的要求:说话要有礼貌,要清楚交代打电话的原因,需要交代的事情要说明白。我又布置了一个作业:星期天给同学打电话,同桌之间一个拨打,一个接听。我让学生上台表演,他们有的讨论去哪里玩,有的询问作业情况,有的讨论动画片……课堂上沟通交流的气氛极其活跃。情境的创设,有效地引导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充分利用学习到的知识,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调动生活经验,使二者有机融合,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让学生在“说”中爱上语文,我们还需进行更多的探索!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