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是国际天文学年,也是人类开展宇宙观测400周年。也许是巧合,本世纪最大的一次日全食恰恰在此时发生,而这也成全了众多摄影爱好者一次不寻常的拍摄体验
初亏后的偏食阶段,天地骤然变色,巨大的阴影在吞噬着太阳的身躯,身临其境不免对古人“天狗食日”的描述感慨万千。
随着偏食的加剧,天色愈发暗淡,日月交叠的轮廓变得清晰起来。
这幅作品捕捉到了日食生光的一瞬间,日全食后天地一片晦暗无光,从月影中出现的一丝身躯显得格外醒目。
这就是“黑暗中的一屡曙光”,在复圆的冗长过程中,天空渐渐有了颜色。
日食中,生光到复原的演变过程中,月影再也难以抵挡太阳放射的光芒,光明终将重回大地。
百年一遇的日全食
今年7月22日的日全食从初亏至复圆长达两个多小时。中国境内可以看到的最长日全食时间可达6分钟,全食带宽度可达250公里,自西向东经过西藏南部、四川中部、湖北南部、河南南部、安徽南部、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省区市。覆盖的人口数量达到3亿多人,这在世界历史上还是绝无仅有的。与一般平均在3分钟左右的日全食比起来,这次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能看到6分钟的日全食,在历史上也属于相当的罕见。上一次国内观测到同等级日全食是在1575年,而下一次同等级日全食出现要在2309年,人生短短百年,如此的邂逅纵使千年等待中又能相遇几次。因此即使对于普通的摄影爱好者而言,这样珍贵的影像也自然没有理由不用相机记录下来。
铭记精彩时刻
据天文学家计算,中国境内可以观则到此次长江日全食的区域覆盖了长江中下流域,而江苏、浙江地区为最佳观测地点,因而这一次特别选择了日食的最佳拍摄地点之一,洋山深水港景区进行拍摄。洋山深水港景区地处东海上,周边无强照明光,无高层建筑物,且为山体景观,地势较高、视野开阔,符合观测所需的对地面灯光、建筑物及地势的各项要求。7月22日上午,20名摄影爱好者来到了这里,在具有丰富天文拍摄经验的摄影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拍摄日全食的摄影技巧。在日食到来的那一刻,大家纷纷操起手中的器材,有条不紊的开始了自己的拍摄体验。从日食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过程中的众多精彩瞬间都被记录下来,一幅幅不同角度,不同风格的佳作就这样新鲜出炉了。而通过这次拍摄,众多的摄影爱好者也掌握了日食拍摄的要领和技巧。
日全食拍摄贴心提示
三脚架必不可少。只有将相机置于固定的位置上,才能方便地拍摄到一系列完整、一致的日全食变化照片。如果使用能够实时取景的单反相机,建议利用液晶屏取景,这样观察起来更为方便。
长焦镜头。虽然说任何一支镜头都能完成拍摄,但长焦镜头无疑更具优势,可以将太阳拍摄得更大、更清晰。如果使用单反相机,也可以搭配2倍镜来使用,效果更好。通常要达到较理想的效果,焦距要在300毫米以上。而15倍光学变焦以上的小型数码相机也是拍摄日全食的理想器材。
滤光材料。即使是在日食过程中,太阳光也是极为强烈的。若直接拍摄无疑会对相机的图像传感器造成伤害。因此需要在镜头前端加入滤光片。最佳的为巴德膜,用在镜头上可选择密度为3.8的巴德膜。如果没有巴德膜,通过2块偏振镜也能达到类似的效果。但是拍摄贝丽珠或日冕,由于光线已经很弱,是不需要使用巴德膜的,实践证明,这个阶段采用普通连拍模式或启用相机的定时拍摄模式会更为保险。
肉眼观察。肉眼观察要格外注意对眼睛的防护。高强度的太阳光线是绝对不允许用肉眼直接观看的,长时间望着太阳有可能损伤眼角膜。也不能使用墨镜来观看,普通墨镜只是用于遮阳,并不能抵御太阳直射的光线。所以一定要使用专门的护目镜来观看,如果没有护目镜,也可以选择密度为5.0的巴德膜作为观看材料。
感光度。拍摄日食通常建议将感光度调至ISO100至ISO 200,这样便于降低噪点生成。
曝光。曝光对于拍摄的最终效果也是影响很大。建议设置为M手动曝光模式,根据实际光线情况随时调整。快门速度不应过慢,以免造成画面抖动。
对焦。采用手动对焦方式,前期反复测试找到最佳的焦点位置后就不要再调整焦距和焦点的位置了。
初亏后的偏食阶段,天地骤然变色,巨大的阴影在吞噬着太阳的身躯,身临其境不免对古人“天狗食日”的描述感慨万千。
随着偏食的加剧,天色愈发暗淡,日月交叠的轮廓变得清晰起来。
这幅作品捕捉到了日食生光的一瞬间,日全食后天地一片晦暗无光,从月影中出现的一丝身躯显得格外醒目。
这就是“黑暗中的一屡曙光”,在复圆的冗长过程中,天空渐渐有了颜色。
日食中,生光到复原的演变过程中,月影再也难以抵挡太阳放射的光芒,光明终将重回大地。
百年一遇的日全食
今年7月22日的日全食从初亏至复圆长达两个多小时。中国境内可以看到的最长日全食时间可达6分钟,全食带宽度可达250公里,自西向东经过西藏南部、四川中部、湖北南部、河南南部、安徽南部、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省区市。覆盖的人口数量达到3亿多人,这在世界历史上还是绝无仅有的。与一般平均在3分钟左右的日全食比起来,这次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能看到6分钟的日全食,在历史上也属于相当的罕见。上一次国内观测到同等级日全食是在1575年,而下一次同等级日全食出现要在2309年,人生短短百年,如此的邂逅纵使千年等待中又能相遇几次。因此即使对于普通的摄影爱好者而言,这样珍贵的影像也自然没有理由不用相机记录下来。
铭记精彩时刻
据天文学家计算,中国境内可以观则到此次长江日全食的区域覆盖了长江中下流域,而江苏、浙江地区为最佳观测地点,因而这一次特别选择了日食的最佳拍摄地点之一,洋山深水港景区进行拍摄。洋山深水港景区地处东海上,周边无强照明光,无高层建筑物,且为山体景观,地势较高、视野开阔,符合观测所需的对地面灯光、建筑物及地势的各项要求。7月22日上午,20名摄影爱好者来到了这里,在具有丰富天文拍摄经验的摄影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拍摄日全食的摄影技巧。在日食到来的那一刻,大家纷纷操起手中的器材,有条不紊的开始了自己的拍摄体验。从日食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过程中的众多精彩瞬间都被记录下来,一幅幅不同角度,不同风格的佳作就这样新鲜出炉了。而通过这次拍摄,众多的摄影爱好者也掌握了日食拍摄的要领和技巧。
日全食拍摄贴心提示
三脚架必不可少。只有将相机置于固定的位置上,才能方便地拍摄到一系列完整、一致的日全食变化照片。如果使用能够实时取景的单反相机,建议利用液晶屏取景,这样观察起来更为方便。
长焦镜头。虽然说任何一支镜头都能完成拍摄,但长焦镜头无疑更具优势,可以将太阳拍摄得更大、更清晰。如果使用单反相机,也可以搭配2倍镜来使用,效果更好。通常要达到较理想的效果,焦距要在300毫米以上。而15倍光学变焦以上的小型数码相机也是拍摄日全食的理想器材。
滤光材料。即使是在日食过程中,太阳光也是极为强烈的。若直接拍摄无疑会对相机的图像传感器造成伤害。因此需要在镜头前端加入滤光片。最佳的为巴德膜,用在镜头上可选择密度为3.8的巴德膜。如果没有巴德膜,通过2块偏振镜也能达到类似的效果。但是拍摄贝丽珠或日冕,由于光线已经很弱,是不需要使用巴德膜的,实践证明,这个阶段采用普通连拍模式或启用相机的定时拍摄模式会更为保险。
肉眼观察。肉眼观察要格外注意对眼睛的防护。高强度的太阳光线是绝对不允许用肉眼直接观看的,长时间望着太阳有可能损伤眼角膜。也不能使用墨镜来观看,普通墨镜只是用于遮阳,并不能抵御太阳直射的光线。所以一定要使用专门的护目镜来观看,如果没有护目镜,也可以选择密度为5.0的巴德膜作为观看材料。
感光度。拍摄日食通常建议将感光度调至ISO100至ISO 200,这样便于降低噪点生成。
曝光。曝光对于拍摄的最终效果也是影响很大。建议设置为M手动曝光模式,根据实际光线情况随时调整。快门速度不应过慢,以免造成画面抖动。
对焦。采用手动对焦方式,前期反复测试找到最佳的焦点位置后就不要再调整焦距和焦点的位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