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爱的社会是地狱。【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让我们既寒又栗,她是多么渴望妈妈的爱,奶奶的爱这些家人的爱,还有社会各方面的关爱。老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社会关爱。爱别人是一种优秀的情感,有别人的关爱是每个人内心的一种原始渴求。爱是阳光,能催开最灿烂的——人性之花。
我们不止一次阅读到有关“爱”的文章,不止一次在有关“爱”的影视剧中流连流泪,不止一次对有关“爱”的家长里短东家长、西家短地进行品评,从而在“爱”与“恨”的故事里感悟人情、感悟人生。
这儿有我知道的两个故事。其一,越美战争时期,有一对夫妇,他们的儿子去了越南。一天,他们接到了儿子的电话,他说他将要回家了,但他有一位生死相依的战友没有家,曾经为救他而身负重伤,残了一条腿需人照料。他想让战友同他一起回家,想与父母商量一下这件事。他父母经过磋商,不同意他这么做,要他把战友安置到战地医院或别的地方,带战友回家将增加家里许多开支与麻烦。他再三恳求,战友对他是多么的重要,他的父母没有回旋的余地,他只好悲痛地挂断了电话。几天以后,他的父母接到部队通知:他们的孩子自杀了。他们赶到后,发现自己的孩子身受重伤,需要人长期照料。回想起他打回家的试探电话,追悔莫及。爱不能很自私。其二,下雪了,人们都穿上了棉衣。学校里,一个孩子跑到老师身边很认真地问:“老师,天气这么冷,院子里的雕塑也应该穿上棉衣。”老师只是一笑,并没有在意。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个小朋友提出同样的建议。老师心中一动。于是老师决定带着孩子们举办一场为雕塑穿棉衣的仪式。作者认为,随着时光的推移,孩子们会长成大人,孩子自己穿过的棉衣会被遗忘,但雕塑穿过的棉衣将会永远存留在他们的记忆中。冬天里一块石头所获得的刻骨的温暖,会使日后在有形与无形的风雪中穿行的心感到美好的慰藉。我也有同感。同时为那位为孩子们的爱心进行培护的老师感到庆幸,为孩子们能有如此爱心而感受到阳光的明媚。
还有这个故事:一个孩子拿了家里所有的钱离家出走,钱花完了,孤苦无助,便给家里打了个电话,如果家人能原谅他的过失,夜晚在自家门口挂上红灯笼。当他艰难地爬上山顶遥望家乡时,他发现整个村庄家家户户门口都挂上了红灯笼,成了一片红海,禁不住泪流满面。
这样或那样的有关“爱”的故事在不断地换着版本,但主题却从没改变,它对人心的震撼也从没改变。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柔韧的纽带,这种纽带的编织需要人们倾注大量的心血。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老师:“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的学科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卢梭指出:对一个教师来说,重要的“问题不在于他拿什么东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导孩子怎样做人”。而指导孩子如何做人,培养孩子的爱心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教师也要有浓浓的爱,用爱来传播爱,才能引起爱的共鸣,才能引起心灵的共振,才能让爱在心中自然流淌。爱学生不仅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而且是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在工作中,老师不得不对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但不能失去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关心和热爱这些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既要激发儿童的信心和自尊心,又要对学生心灵滋长的一切不好的东西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这种结果的真谛就是对学生的关心。也只有这种关心才能如水载舟”。没有这种关心,小舟就要搁浅,你用任何努力也无法使它移动。教育家罗素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教师作为学生的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为人师表的“表”,一定要让学生清楚地看好、容易地学好,真正起到老师的表率和榜样的作用,成为关爱学生的天使。
老师如何表现对学生的爱呢?这就要求老师在生活上和工作中的细节上去把握。我认为:教师只要把细节做好,吧真正的爱真正传递给学生了,学生都是很机灵的,是应该能感受到的。
教师是卖嘴皮子的,先从说话开始吧。因为说话时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方式,而老师每学期要对学生说许多话。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亡国;一言可成就一代伟人,一言也可把该成为伟人的孩子变成庸人。有许多因一言而影响深远的故事。
有一个叫圣安·玛莉娅的女孩,生于英国南部一个贫困家庭。两岁时,她的左脸上长出一颗十分难看的黑痣。从此人们歧视的眼光时时向她射来,让她痛苦不堪。幸好,她对读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她看来,只有徜徉于书海,才能抛却萦绕于四周的那些冷漠的眼光和可怕的孤独感。
有一天,牛津大学的一位著名教授,以外地发现了这位正陶醉在书海里的女孩。她那如痴如醉的神情,让教授深感惊奇。他不由地对随行人员和四周的农夫说:“这位小女孩双目炯炯有神,智慧一定非凡过人,将来必是小镇上最有出息的人,瞧她脸上的那颗黑痣,就是她日后超凡脱俗的标志”。
这些话传开后,女孩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她父亲格外痛爱起她来,而先前那些歧视的目光也变成了羡慕的了。小女孩也像换了一个人,变得格外勤奋和自信起来。她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为她不断换来优秀的成绩,这一切似乎都在印证牛津大学教授的预言。小女孩不负众望,获得了剑桥大学博士学位,日后又称为英国爱丁堡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并成为一名资深的年轻社会活动家,还担任了伦敦市长助理一职。
牛津大学教授的一席话,使注定平庸一生的女孩脱胎换骨,创造了人生辉煌。人本身就是一座难以估量的矿山,如何最快捷、最充分地开掘它,有时并不需要挖掘机和炸药,只需要师长或朋友一句真诚的赞语。
这个故事也印证了“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俗话;同时,我们也听过,找学生身上的优点要用放大镜来看这种说法,每个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哪个学生一被夸,表现立刻就有一些改变,只是没有耐性,保持得不够好。
还有一个人反面例子:有一个男孩,作业特草、又脏,老师几乎都不喜欢他。有一天,老師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撕了他的作业,并厉声责问他:“你父亲是干什么的?”其回:“瓦工”。老师顺口说:“搞不得你写的字像稀泥,原来是遗传,开来你也是和泥的料,回家跟你的父亲学做瓦工吧”。后来,这个学生确实成了一位小瓦工,一位历经沧桑的瓦工。
许多事实证明,老师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小看,老师不仅要让学生懂得知识,更在于老师能改变学生的人生。老师在不经意间就影响了学生的将来。可见细节决定的不仅仅是事业的成败呀!
现在,国家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这好比是一个鸡蛋,爱会使蛋孵化出可爱的小鸡,恨却能使蛋变成坏蛋。爱是催化剂,是具有神奇的魔力的。假如人人都付出爱,世界一定处处充满爱。
(作者单位:河南省浚县王庄镇苑庄中心校 456200)
我们不止一次阅读到有关“爱”的文章,不止一次在有关“爱”的影视剧中流连流泪,不止一次对有关“爱”的家长里短东家长、西家短地进行品评,从而在“爱”与“恨”的故事里感悟人情、感悟人生。
这儿有我知道的两个故事。其一,越美战争时期,有一对夫妇,他们的儿子去了越南。一天,他们接到了儿子的电话,他说他将要回家了,但他有一位生死相依的战友没有家,曾经为救他而身负重伤,残了一条腿需人照料。他想让战友同他一起回家,想与父母商量一下这件事。他父母经过磋商,不同意他这么做,要他把战友安置到战地医院或别的地方,带战友回家将增加家里许多开支与麻烦。他再三恳求,战友对他是多么的重要,他的父母没有回旋的余地,他只好悲痛地挂断了电话。几天以后,他的父母接到部队通知:他们的孩子自杀了。他们赶到后,发现自己的孩子身受重伤,需要人长期照料。回想起他打回家的试探电话,追悔莫及。爱不能很自私。其二,下雪了,人们都穿上了棉衣。学校里,一个孩子跑到老师身边很认真地问:“老师,天气这么冷,院子里的雕塑也应该穿上棉衣。”老师只是一笑,并没有在意。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个小朋友提出同样的建议。老师心中一动。于是老师决定带着孩子们举办一场为雕塑穿棉衣的仪式。作者认为,随着时光的推移,孩子们会长成大人,孩子自己穿过的棉衣会被遗忘,但雕塑穿过的棉衣将会永远存留在他们的记忆中。冬天里一块石头所获得的刻骨的温暖,会使日后在有形与无形的风雪中穿行的心感到美好的慰藉。我也有同感。同时为那位为孩子们的爱心进行培护的老师感到庆幸,为孩子们能有如此爱心而感受到阳光的明媚。
还有这个故事:一个孩子拿了家里所有的钱离家出走,钱花完了,孤苦无助,便给家里打了个电话,如果家人能原谅他的过失,夜晚在自家门口挂上红灯笼。当他艰难地爬上山顶遥望家乡时,他发现整个村庄家家户户门口都挂上了红灯笼,成了一片红海,禁不住泪流满面。
这样或那样的有关“爱”的故事在不断地换着版本,但主题却从没改变,它对人心的震撼也从没改变。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柔韧的纽带,这种纽带的编织需要人们倾注大量的心血。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老师:“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的学科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卢梭指出:对一个教师来说,重要的“问题不在于他拿什么东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导孩子怎样做人”。而指导孩子如何做人,培养孩子的爱心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教师也要有浓浓的爱,用爱来传播爱,才能引起爱的共鸣,才能引起心灵的共振,才能让爱在心中自然流淌。爱学生不仅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而且是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在工作中,老师不得不对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但不能失去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关心和热爱这些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既要激发儿童的信心和自尊心,又要对学生心灵滋长的一切不好的东西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这种结果的真谛就是对学生的关心。也只有这种关心才能如水载舟”。没有这种关心,小舟就要搁浅,你用任何努力也无法使它移动。教育家罗素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教师作为学生的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为人师表的“表”,一定要让学生清楚地看好、容易地学好,真正起到老师的表率和榜样的作用,成为关爱学生的天使。
老师如何表现对学生的爱呢?这就要求老师在生活上和工作中的细节上去把握。我认为:教师只要把细节做好,吧真正的爱真正传递给学生了,学生都是很机灵的,是应该能感受到的。
教师是卖嘴皮子的,先从说话开始吧。因为说话时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方式,而老师每学期要对学生说许多话。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亡国;一言可成就一代伟人,一言也可把该成为伟人的孩子变成庸人。有许多因一言而影响深远的故事。
有一个叫圣安·玛莉娅的女孩,生于英国南部一个贫困家庭。两岁时,她的左脸上长出一颗十分难看的黑痣。从此人们歧视的眼光时时向她射来,让她痛苦不堪。幸好,她对读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她看来,只有徜徉于书海,才能抛却萦绕于四周的那些冷漠的眼光和可怕的孤独感。
有一天,牛津大学的一位著名教授,以外地发现了这位正陶醉在书海里的女孩。她那如痴如醉的神情,让教授深感惊奇。他不由地对随行人员和四周的农夫说:“这位小女孩双目炯炯有神,智慧一定非凡过人,将来必是小镇上最有出息的人,瞧她脸上的那颗黑痣,就是她日后超凡脱俗的标志”。
这些话传开后,女孩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她父亲格外痛爱起她来,而先前那些歧视的目光也变成了羡慕的了。小女孩也像换了一个人,变得格外勤奋和自信起来。她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为她不断换来优秀的成绩,这一切似乎都在印证牛津大学教授的预言。小女孩不负众望,获得了剑桥大学博士学位,日后又称为英国爱丁堡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并成为一名资深的年轻社会活动家,还担任了伦敦市长助理一职。
牛津大学教授的一席话,使注定平庸一生的女孩脱胎换骨,创造了人生辉煌。人本身就是一座难以估量的矿山,如何最快捷、最充分地开掘它,有时并不需要挖掘机和炸药,只需要师长或朋友一句真诚的赞语。
这个故事也印证了“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俗话;同时,我们也听过,找学生身上的优点要用放大镜来看这种说法,每个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哪个学生一被夸,表现立刻就有一些改变,只是没有耐性,保持得不够好。
还有一个人反面例子:有一个男孩,作业特草、又脏,老师几乎都不喜欢他。有一天,老師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撕了他的作业,并厉声责问他:“你父亲是干什么的?”其回:“瓦工”。老师顺口说:“搞不得你写的字像稀泥,原来是遗传,开来你也是和泥的料,回家跟你的父亲学做瓦工吧”。后来,这个学生确实成了一位小瓦工,一位历经沧桑的瓦工。
许多事实证明,老师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小看,老师不仅要让学生懂得知识,更在于老师能改变学生的人生。老师在不经意间就影响了学生的将来。可见细节决定的不仅仅是事业的成败呀!
现在,国家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这好比是一个鸡蛋,爱会使蛋孵化出可爱的小鸡,恨却能使蛋变成坏蛋。爱是催化剂,是具有神奇的魔力的。假如人人都付出爱,世界一定处处充满爱。
(作者单位:河南省浚县王庄镇苑庄中心校 45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