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历史素质教育就是在必修课外开设选修课,组织兴趣小组
学校开设历史选修课、开展历史课外活动都属于历史素质教育的范畴,但这些并非历史素质教育的全部内容,必须明确必修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活动课之间的关系,不可顾此失彼。
2.降低学业要求就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在这种认识的误导下,往往有这样的做法:随意降低要求,该讲的不讲,该练的取消了,这不仅背离教学大纲的要求,也背离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将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笔者认为,课业之所以成为负担,主要在于讲课繁琐、练习过量。有鉴于此,可考虑减量,但质不可降。同类知识讲一练二即可,精讲精练,多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这样课业不致成为负担,反而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3.学好历史是文科学生的事
有许多学生认为自己将来学理科,而历史是文科生的事,因此上历史课时往往不专心听讲,他们中有的伏桌静卧“养精蓄锐”,视历史课堂为休养场所;有的兴之所至听上一段,历史课几乎变成选修课;有的则做数理化练习,历史课成为自修课……凡此种种,可以说明,由于许多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偏见,导致历史课教学目标难以真正落实,面向全体学生和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历史素质教育往往流于形式。
对此,笔者认为“全程评价”不失为消除上述现象的一种有效途径。“全程评价”即重视每位学生参与历史课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并根据他们的学史表现作出全过程综合评价。评价内容可包含每节课的总体表现(如是否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问,课堂练习是否按时而保质地完成,书写是否清楚规范等)、作业的完成、期中考成绩、期末考成绩等项目,按比例量化打分,使每位学生注重每节课、每单元,以至整个学期的历史学习过程。
4.上历史课就是听讲故事
这个问题具有普遍性。因此,历史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摆正师生位置,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得到尊重,使他们能发挥学习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真正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在短短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要完成各项教学任务,使每位学生能及时掌握所学历史知识,接受思想教育和培养相应的历史学科能力,在德、智、美诸方面得到发展,就必然要求历史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教学双边活动频繁而有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营造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则是发挥师生应有作用的必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两方面,①教师要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用礼貌的语言、鼓励的言辞,重视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的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教学活动要围绕他们的学习展开,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②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如运用生动的历史教学语言、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各种教具和教学手段,将课本知识创造为一个个可感知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探究。比如在学习“戊戌变法”一节时,笔者提出一个小问题:“光绪帝颁布维新变法诏令,能否断定他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领袖?”话音刚落,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同学们各抒己见。
新编《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指出:历史学科“具有认识社会和教育的功能,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活动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联系现实,适量补充因时间差未及编入课本的重大事件,以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将历史与现实连成一体,如讲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时,指出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并强调这一时期从1978年开始一直到现在乃至将来的一段时间,新时期的历史要靠我们来书写,要靠在座的每位同学的实际行动来谱写。又如讲到唐朝繁盛的历史时,可强调社会的安定、政策的正确对国家繁荣昌盛的重大作用,还可适时引导学生回顾近年我国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重大成就,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中国当代历史学家,如何写好中国当代史,可将哪些发生在身边的事写进历史,应如何阐述这段历史,进而如何书写世界当代史。要胜任这一工作,就必须时刻关注发生在世界各地的重大事件,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传媒来获取信息。再如学习“邓小平多次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这一内容时,可让学生回忆世界近现代史上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及其重大影响,还可联系国家领导人关于重视科教兴国的讲话等内容,来说明目前中小学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正是基于过去的历史、现在和未来的考虑,从而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理论来观察、分析历史,揭示历史本质,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为走向社会、走向未来打好基础。当然,在选择材料时必须适度,以求实效。
收稿日期:2010-12-10
学校开设历史选修课、开展历史课外活动都属于历史素质教育的范畴,但这些并非历史素质教育的全部内容,必须明确必修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活动课之间的关系,不可顾此失彼。
2.降低学业要求就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在这种认识的误导下,往往有这样的做法:随意降低要求,该讲的不讲,该练的取消了,这不仅背离教学大纲的要求,也背离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将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笔者认为,课业之所以成为负担,主要在于讲课繁琐、练习过量。有鉴于此,可考虑减量,但质不可降。同类知识讲一练二即可,精讲精练,多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这样课业不致成为负担,反而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3.学好历史是文科学生的事
有许多学生认为自己将来学理科,而历史是文科生的事,因此上历史课时往往不专心听讲,他们中有的伏桌静卧“养精蓄锐”,视历史课堂为休养场所;有的兴之所至听上一段,历史课几乎变成选修课;有的则做数理化练习,历史课成为自修课……凡此种种,可以说明,由于许多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偏见,导致历史课教学目标难以真正落实,面向全体学生和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历史素质教育往往流于形式。
对此,笔者认为“全程评价”不失为消除上述现象的一种有效途径。“全程评价”即重视每位学生参与历史课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并根据他们的学史表现作出全过程综合评价。评价内容可包含每节课的总体表现(如是否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问,课堂练习是否按时而保质地完成,书写是否清楚规范等)、作业的完成、期中考成绩、期末考成绩等项目,按比例量化打分,使每位学生注重每节课、每单元,以至整个学期的历史学习过程。
4.上历史课就是听讲故事
这个问题具有普遍性。因此,历史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摆正师生位置,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得到尊重,使他们能发挥学习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真正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在短短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要完成各项教学任务,使每位学生能及时掌握所学历史知识,接受思想教育和培养相应的历史学科能力,在德、智、美诸方面得到发展,就必然要求历史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教学双边活动频繁而有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营造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则是发挥师生应有作用的必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两方面,①教师要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用礼貌的语言、鼓励的言辞,重视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的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教学活动要围绕他们的学习展开,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②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如运用生动的历史教学语言、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各种教具和教学手段,将课本知识创造为一个个可感知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探究。比如在学习“戊戌变法”一节时,笔者提出一个小问题:“光绪帝颁布维新变法诏令,能否断定他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领袖?”话音刚落,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同学们各抒己见。
新编《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指出:历史学科“具有认识社会和教育的功能,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活动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联系现实,适量补充因时间差未及编入课本的重大事件,以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将历史与现实连成一体,如讲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时,指出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并强调这一时期从1978年开始一直到现在乃至将来的一段时间,新时期的历史要靠我们来书写,要靠在座的每位同学的实际行动来谱写。又如讲到唐朝繁盛的历史时,可强调社会的安定、政策的正确对国家繁荣昌盛的重大作用,还可适时引导学生回顾近年我国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重大成就,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中国当代历史学家,如何写好中国当代史,可将哪些发生在身边的事写进历史,应如何阐述这段历史,进而如何书写世界当代史。要胜任这一工作,就必须时刻关注发生在世界各地的重大事件,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传媒来获取信息。再如学习“邓小平多次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这一内容时,可让学生回忆世界近现代史上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及其重大影响,还可联系国家领导人关于重视科教兴国的讲话等内容,来说明目前中小学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正是基于过去的历史、现在和未来的考虑,从而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理论来观察、分析历史,揭示历史本质,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为走向社会、走向未来打好基础。当然,在选择材料时必须适度,以求实效。
收稿日期:201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