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内容体系与实现路径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GUOQIANG6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区域高等职业教育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表现形式,产教融合是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发展的基本方向。区域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职责,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内部的要素融合、高职院校办学系与企业的融合、高职院校与区域行业的融合、高职院校集群与现代产业集群的融合四者互相交融、逐步推进,共同构成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内容体系。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实现路径可从政策融合、专业融合、战略融合、文化融合四方面推进。
  关键词 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内容体系;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12-0021-05
  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因此,“产教融合”成为我国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指导思想,是区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理念和制度设计。
  一、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与产教融合的逻辑关系
  2014年6月23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就要规划建设有特色的区域高等职业教育。
  (一)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
  区域高等职业教育是指某一区域的高等职业院校宏观综合发展的整体,是某一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这一类型教育总体发展状况的总和。区域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范围可大可小,也可以指向为某一特定地域的高等职业教育,一般意义上的区域高等职业教育是指省域或者市域范围的高等职业教育。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区域特色产业的支撑,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质量与水平是某一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反映,也是某一区域产业竞争能力和区域创新能力的体现。研究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从区域经济、区域特色产业结构的角度考虑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在教育现代化的新时代,区域层面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越来越受到区域所在地政府的关注和重视。
  (二)区域高等职业教育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表现形式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产生、发展的过程,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服务行业发展的过程,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表现为区域性、行业性。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型发展中,每一所高职院校都在凝炼自身特色,服务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产业的高职院校的多样性办学,构成了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1]。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在教育发展过程中探索形成的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形态,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教育类型,也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高等职业教育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表现形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要求,就是指要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服务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内涵[2],需要根据行业需要和区域特点,处理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办好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只有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区域特色文化,扎根于區域经济特色和产业特色,才有可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产教融合是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发展的基本方向
  “融合”一词,《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解释为“若干种不同的事物互相渗透,合为一体”,在教育领域体现为“产”和“教”彼此之间的联系、互动、和谐。产教融合是基于产业、教育是两个不同的国民经济部门,是各类教育与产业深度合作的总体描述。产教融合明确了现代职业教育中的产教关系,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思想,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迈向世界一流水平的重要标志[3]。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看,“产”与“教”之间的合作总体上包括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产教结合和工学结合三个阶段,产业与教育结合越紧密,培养出的人才就越符合产业发展和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就高、效果就好。产教融合不是简单的教育 产业,而是教育与产业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是产业和企业人力资源利用与开发的前置,是产业和企业对自身技术发展水平的关注,是产业和企业对未来发展战略的考虑与规划,也是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条件。推进产教融合的关键点在于产业、企业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落脚点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收益点与共赢点在于办学效益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就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过程,区域特色产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主要来源于区域内的高等职业院校,即依托区域高等职业教育获得高素质人力资源。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社会生产中资源的最优配置,达到效益、效率的最大化。由此可见,产教融合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趋势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规律,符合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是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发展的基本方向。
  产教融合是生产力发展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它体现现代科技发展视角下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产教融合是区域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不但促进了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的整合,也形成了许多新的办学模式或合作模式,还促进了高等职业院校和产业企业之间的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了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产教融合是国家优化社会资源配置而发展教育的宏观制度设计,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产教融合落实到中观层面,需要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及其特色化发展特征来展现,在微观层面则由高等职业院校或高等职业院校集群通过人才培养创新来实现。因此,区域高等职业教育是产教融合在中观层面发展的表现形式,高等职业院校或高等职业院校集群是产教融合的微观主体和实现载体。   二、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内容体系
  区域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职责,产教融合促进了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的共赢发展,有效整合了教育和产业的优质资源,共同实现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标,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需要建立基于区域的融合体系。从区域的视角来审视,产教融合有多种类型,产教融合的各种类型互相交融,逐步推进,共同构成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体系。
  (一)区域高等职教育系统内部的要素融合
  产教融合是产业系统和教育系统的融合,是跨界、跨部门的融合,但不能局限于产业和教育两大系统的融合,需要从社会大生产资源配置的视角来审视。对于区域高等职业教育而言,产教融合表现在区域内高等职业院校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开展多主体办学,实现学校资源、企业资源、社会资源的整合,优化教育教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配置效率。从社会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产教融合就是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资源效用的最大化。因此,产教融合既要考虑教育系统和产业系统的资源整合,也要考虑教育系统内部的资源整合,甚至还需要考虑产业系统内部的资源整合。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实施产教融合就是要充分优化配置教育系统的内部资源,具体体现在物质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等等。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形式是多样性的,同一城市的高等职业院校可以对办学场地、教学设备、实训条件等资源进行整合共享,同一区域学校的课程资源和师资资源也可以整合共享,从办学成本的因素考虑,这种内部融合获得的资源更具有经济性。
  (二)区域内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系与企业的融合
  专业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基本构件,办学系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系与企业的融合是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最基本、最初级的模式。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最重要的目标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实施“双主体”办学或“多主体”办学,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多要素对接。其中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系与企业的合作是产教融合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系与企业的融合是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的整合,贯穿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过程,受益面涉及接受教育的每一个个体,是产教融合的微观领域。办学系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开展专业建设和教学,在专业建设与开发中融入企业的资源要素,引入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按照企业生产过程,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办学系与企业开展实践性教学环节合作,整合资源共同建设双方共享的实验实训基地。高等职业院校可以依托一个或者几个系、一个或者多个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统筹兼顾课程要素和生产要素,实现资源融合,探索“专业共建、人才共育、师资共培、就业共担”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4]。
  (三)区域高等职业院校与区域行业的融合
  行业是国民经济中同性质的生产单位组成的组织结构体系,是连接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的桥梁和纽带,行业是促进产业企业深度合作、发挥产教融合优势不可或缺的决定性因素[5]。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源头看,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具有行业背景,依托行业的发展而壮大,培养的人才主要面向行业企事业单位就业,成为行业发展的人才供给基地,因此,区域高等职业院校与行业的融合是产教融合的必然趋势。行业在产教融合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具有协调、指导功能,行业组织是推进产教融合的直接参与主体。区域高等职业院校与行业的融合需要更加明确树立为行业服务的办学思想,更加充分地发挥行业组织在宏观协调和组织管理方面的作用,依托行业组织,在人才需求预测、专业结构调整、职业资格证书认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技术协同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作用,依托行业组织凝聚行业企业,实现行业内教育资源整合及资源共享,开展行业集团化办学,通过集团优势实现教育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有效对接,有效实现企业资源与教育资源的融合共享。
  (四)区域高等职业院校集群与现代产业集群的融合
  区域高等职业院校集群与现代产业集群的融合既實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内部资源的融合,也实现了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的跨系统资源融合,是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真实融合与对接。产业集群发展的人力资源市场共享是产业集群聚集的基本因素,人力资源要素共享是产业集群外部性规模经济的基本属性[6],因此,区域产业集群的人力资源要素需要产业集群各企业和集群相关的高等职业院校共同建设,这是区域高等职业院校集群与产业集群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国家提出建设现代产业集群的战略目标,使得传统的产业集群处于转型升级时期,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技术结合和供应链建设更加紧密,产业之间的融合更加明显,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也会出现新的变化。因此,产业集群发展需要更大规模的教育集成产生协同,形成区域产业集群企业的技术集成和人才集聚,实现协同创新。高等职业院校集群发展是基于地理空间关系聚集的教育系统资源整合,有利于高等职业院校师生共享资源和协同创新,能促进新知识的生成与转化,提高区域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高校集群是人才、知识和技术的聚集系统,高等职业院校集群发展可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集群创新要素的协同发展,必将是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7],区域高等职业院校集群与产业集群的融合能够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之间各要素的对接,发挥各要素的最大效率。
  三、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路径探索
  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是一项涉及多元参与主体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基于区域的社会大生产资源优化配置,是新时代区域高等职业教育治理的创新,需要从产教融合的深层次考虑设计融合路径,发挥相关利益主体的积极性,推进产教融合取得实效。
  (一)区域产教融合主体到位,实现政策融合
  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需要教育、产业的各自主体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更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由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推动是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决定性推力,中央政府为产教融合提供顶层设计和指导框架。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看,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属省级政府管理,省级政府的相关政策指向更应具有区域性,即政策在突出与中央政策精神保持步调一致的同时,要着重解决省域内教育发展中的关键问题[8],要结合区域特色为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提供政策支持。一是政府要为区域高等职业院校集群发展做好政策指导,为高等职业教育内部资源的融合提供政策依据,为产教融合实现资源整合增强针对性和提高有效性;二是政府推动产教融合要落实系统的协调机构,建立产教融合的系统协调机制,有效发挥政府推动力;三是政府在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时,要统筹考虑区域教育政策与区域产业政策的融合与对接,避免出现政策冲突,为产教融合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四是产业集群企业、高等职业院校是产教融合的主要主体,政府要引导各融合主体分别从各自的发展战略需要制定相关政策,促进产教融合政策对接。   (二)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宏观整合,实现专业融合
  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高等职业院校集群发展需要保持教育系统内部结构之间的动态平衡,高等职业院校集群与产业集群之间融合也需要实现动态平衡,这种动态平衡体现在专业结构与岗位结构、专业规模与产业需求数量之间的平衡。区域产业及产业集群是各学科、专业的汇集地,也是各专业人才的集聚区。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融合发展首先要落实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的融合,专业结构布局与区域产业融合要坚持全面服务产业发展的功用主义标准和服务学生发展的人本主义标准的统一,来设计总体框架,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结构和质量与区域产业的人才需求结构的匹配程度来衡量专业布局的合理性[9]。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集群的专业融合可以是多所高等职业院校集群模式,也可以是高等职业院校构建区域性高职教育专业联盟,在与产业集群融合发展的框架内考虑专业结构上的宏观整合,各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集群错位融合与对接,在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实现专业融合,从专业供给总量是否能满足区域产业需求、专业结构优化是否符合产业发展的战略需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否达到科技发展和产业创新的标准及要求来衡量专业的融合度,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的动态优化。高等职业院校根据自身资源优势,结合产业集群技术升级趋势、集群核心业务的战略发展、产业革命的新挑战,與产业集群联盟开发和建设新的专业,使高职教育紧跟产业发展趋势。
  (三)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与高等职业院校知识创新互通,实现战略融合
  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这些职能都与知识活动、技能传播密切联系在一起。知识活动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基本活动,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创新越来越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利用、共享、传播和创造知识越来越成为高等职业院校高水平建设的重要条件,知识创新成为高等职业院校新的发展战略和管理理念。产业的发展依托技术创新获得核心竞争力,特别是产业集群需要通过技术集成创新提升产业竞争能力,从而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知识创新与产业技术创新共同作用、相互促进,推进产业、企业科技战略目标的实现。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成为激发知识创新能力的重要要素,高等职业院校集群办学对知识的生成具有促进作用,可以提高高等职业院校集群的知识创新能力。产教融合加快了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与高等职业院校知识创新的互通,促进各自战略的融合与实现。一是要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知识转移,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新知识向产业流动并转化为产业的技术能力,推进技术要素的集成;二是强化高等职业院校的集群办学,实现职业院校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促进新知识在集群中的生成与转化,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知识生成的科技含量;三是加快高等职业院校集群与产业集群的融合机制建设,构建互通融合渠道,提高知识转移速度和效率,促进两者知识转移和知识共享,实现协同创新。
  (四)区域产业文化育人与校园文化育人互鉴,实现文化融合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高等职业院校是文化育人的场所,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最终都归结到文化育人上。我国现代产业体系是由现代产业文化主导的,区域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集群文化,产业集群文化加强了集群企业行为的协同性,对提升集群竞争力具有推动作用,产业文化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精神的体现,它形成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过程,又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影响。区域产业文化和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都具有育人功能,产教融合要实现文化融合育人,一是要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和产业文化的内在联系和育人功能,把产业发展理念与教育教学理念相融合,多渠道推进高等职业院校与产业企业的文化合作;二是要积极探索产教合作、产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互动的规律,构建校企合作产业文化育人体系,选择科学可行的文化融合载体;三是做好产教合作、校园文化和产业文化融合育人的顶层设计,按照人才培养过程分阶段落实文化育人目标,让产业文化融入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链。通过文化融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及时了解产业精神、产业核心价值观、行业行为规范等产业文化内核,实现从“高校学生”到“产业员工”的无缝对接[10]。产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既要将产业文化、企业精神融入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管理理念中,更要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之中,把产业文化、行业精神、企业标准融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将产业集群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有机融入高等职业教育的校园文化,将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融入到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中,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参 考 文 献
  [1]李进.建设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理性思考——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09(19):84-86.
  [2]周建松,陈正江.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与发展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9(4):98-102 108.
  [3]张玲,彭振宇.确立产教融合思想 促进高职教育升级发展[J].中国高校科技,2014(8):36-39.
  [4]励效杰.产业学院的制度逻辑及其政策意义[J].职业技术教育,2015(31):49-52.
  [5]朱新洲,银奕淇.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可持续发展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4(4):243-246.
  [6]刘国宜,胡振华,易经章.产业集群的动力来源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3(3):167-169.
  [7]张宏海.高校集群促进人才培养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5:49-65.
  [8]李学,张放平.省域教育发展情况的实证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7(2):199-203.
  [9]杨振军.关于优化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的理性思考[J].江苏高教,2015(2):143-146.
  [10]李芸.专业群建设背景下高职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的融合[J].江苏高教,2017(1):90-92.
其他文献
老街两边是低矮的平房,古老的木门上已然留下了斑驳的痕迹。  清晨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雨水沿着屋檐上青砖瓦的缝隙落到地面,发出清脆的响声,我撑着伞漫步老街,踏过古老的青石板路。大小不一的青石板随意地铺在地面上,参差不齐,高低不平,石缝中的野草,如同海面起伏的浪花。我缓缓移动脚步,微凉的清风夹杂着雨丝迎面吹来,不觉有些凉意。  低矮的平房,简陋的木门,狭窄的石阶,墙面上斑驳的印记,都在诉说着老街的古
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已于2021年3月24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获得通过,并被决定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在新时代《职业教育法》的修订过程中,习近平法治思想对《职业教育法》修订的指导逻辑主要体现在价值、理论、实践三重进路上。  从价值逻辑来看,引领了《职业教育法》修订的正确方向。所谓“价值逻辑”,就是彰显习近平法治思想对《职业教育法》修订的指导作用和引领意义,确保《职业教
期刊
摘 要 法律和标准是职业教育稳步发展的保障。法律为职业教育实践设定基本框架和底线要求,是职业教育全过程的制度保障;标准为职业教育活动提供具体规则和规范引领,是职业教育各环节的质量规范。依据法律与标准的互动协同关系,结合我国职业教育法治化和标准化的现状,借鉴其他国家的相关经验,得出结论:只有坚持标准必须入法、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是重点、教师能力标准是关键、教育标准与职业标准依法衔接、依法监督和评估教育标
摘 要 从引入“企业生产要素”的视角来剖析产教融合型企业的生成,产教融合型企业也是按市场规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实体性组织。产教融合政策诠释各生产要素在产教融合型企业中何以嵌入:“产业链”观照企业“资本”要素投向,“创新链”隐射企业“企业家才能”要素措置,“教育链”映衬企业“土地”要素启封,“人才链”呼应企业“劳动力”要素优化。产教融合实践驱策各生产要素在产教融合型企业中以何变革:“资本”要素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