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天,我在宿舍里正式宣布要缩衣少食,舍友们都能猜得出动机,女生嘛,减肥与购物就是第一生产力。但后来,她们打探出我要买的东西,空气像被突然抽干一样,整个宿舍停滞了三秒钟。
“姐姐,你都多少岁了?还玩乐高!”短暂的沉默过后她们的情绪得到了集中爆发。宿舍的气氛开始躁动起来。
大概这种场景,相同的对白与面孔,已经在我身边上演过无数出了,我也只是笑笑,结束掉那些西西弗斯的巨石般重复而徒劳的解释。
黑格尔指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合理性可循。仔细回忆,乐高一直贯穿在我的成长轨迹里,像是有一条命运的红线在隐隐牵着。经历了成长的磨炼和蜕变,性格不断被重塑,但似乎还有一些纯真的追求和想法,静静沉淀在心里,在我的属性里。
犹如梭罗内心的永恒的黎明。
曾经有人热情地赞叹:“乐高就是一件艺术品!”试想,用精巧的几何体零件打造一条欧洲街道,天蓝或是菌白的墙砖,罗马风格雕刻的大理石柱,华丽的玻璃橱窗,逼真的电影海报,路灯,游人,信箱……总有现实中被遗忘的街头元素,在一处乐高街景里被重新点亮;总有不被注意的细节,在一栋建筑的内部温柔地提醒着你;总有一天,你会傻傻地发笑,原来巴黎餐厅后门的灰色塑料老鼠也是那么可爱。
有时候,看着我小小的乐高建筑,心情开始无限接近于一个遥远的人,一个在中国建筑史上燃尽生命,写下浓墨重彩一页的人。从梁思成先生的记叙里,我常常想象他在林木错落里窥睹山寺真容的样子,以及手指第一次滑过斑驳的墙体,从未有过的鲜活感从皮肤、眼睛、心脏里渗出的感觉。那星光一闪的瞬间,是历史从苍茫中涉水走来,是美跨越岁月的距离突然相遇。
一切,宛若我与乐高初遇。对美的臣服,从来都是人类共通的情感。
错觉往往也是从这种精致中产生的。我告诉自己,这是一条街,一条历史中存在过,现在又浓缩成玩具的街。糖果店里红橙黄绿的货架,花店里娇态万千的鲜花,不断转动的放映机和画家手中从未放下的笔……它们一直在告訴我,这条街曾怎样地热闹过。“就似这一处曾经算得上是美满家天下,但瞬间全街的单位快要住满乌鸦。”耳机里破碎的歌词宛若风中的叹息。
“小街是上帝心目中的人间。”木心言善。
闽南城镇一条古老的街落是我成长的起点,那会睡会醒会沸腾会懒洋洋的小街呀。童年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饱餐后,看藤椅上的老人点上一支烟,讲述用尽一生来剪辑的故事,那时点燃的烟草还弥漫着淡淡的香,和岁月的春秋笔法晕在一起,有一种说不出的美好。故事的内容早已无从忆起,只记得那句孩子气的追问方式:
“后来呢?”
后来,人,事,物,都不可避免地走向衰颓,甚至是消亡。就像《额尔古纳河》中的那句话:“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有尾声。”乐高的小街呵,成了童年记忆的延续。到底,不过是一种枉然的补偿。
对乐高持续的着迷,或许也印证了我孩提时代一些特质还未改变。比如说,追问。追问是每个孩童的天性,可成长就是一个不断默认的过程。我很庆幸在乐高的世界里,能找到幻想与现实的交汇点。
乐高是我心目中的人间。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那位幻想家,深谙圣彼得堡每座屋子的脾性。与他相似,我也乐于想象乐高城里发生的趣事。为什么花店门前的邮筒总挂着两封信呢?是情书吗?如果是,又会是哪位姑娘带着心头的炽热,面颊通红地投递信件给心上人呢?中国剧院的深处,会不会藏着一位怪物,深情却又无比怅然地抚摸自己的金戒指,渴望着被爱?
一名骑士,一身戎装去远方,像中世纪的诗篇歌颂的那样,是我梦想的。即使长大,翻着里尔克写骑士的诗歌,“他的笑容轻柔优雅,像旧象牙上的光,像乡愁,像一场圣诞夜的雪”,也令我不为之悸动。乐高的中世纪农庄是我最爱的一套,那里有马匹、粮食和蔬菜。一位年轻的骑士来到春天时途径的农家,畅饮啤酒,拦腰搂住一位褐色眼睛的姑娘,邀她共舞,吻一吻她柔软的长发,然后上马,绝尘而去。
爱与幻想,我幼稚的理想主义,就这样,深埋在小小的乐高玩具里。
我的童年和青春,就是我的骑士时代,像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一样,想吃,想爱,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暗半明的云。现实世界的风,从初春到暮冬,永远在吹,乐高世界的故事还在不断上演。那个爱追问,爱幻想的我,趴在课桌上,思绪也还是随着天上的云絮游游荡荡,仿佛睡在白马上。
说个题外话,我曾经写过一首诗,决心让自己积极投入伟大的课业建设之中,心无旁骛。后来嘛,诗倒是写出来了,但还是改不掉这晃荡的生活。
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另附诗:
幻想的终结
已经看不见八月了
那白云上流动的粥
原野,在课桌之外
羊群、熟麦,风声
很多关于悸动的东西
同你,一道远去
你留下的,只是
如何在黑夜的低吟里
撩拨新月寂寞的弦
如何通过溪水
那双年轻的眼睛
瞥遇花鹿温柔的唇
你留下的,只是
疲惫的白昼,伏案的黄昏
所有的一切,都不再是你
那被长剑刺穿的你
眼中的
永恒终点的你
(指导老师:袁 冉)
老师说:
乐高是许多孩子童年的记忆,但值得回忆的并不仅仅是玩具本身,还有它身上承载的童年的梦想。童年可以随时光流逝而逝去,但爱追梦的天性没有泯灭。作者看似不同寻常的举动,何尝不是用自己的方式“致童年”呢?文章行文灵动,读来摇曳生姿,表现出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和突出的文采。
“姐姐,你都多少岁了?还玩乐高!”短暂的沉默过后她们的情绪得到了集中爆发。宿舍的气氛开始躁动起来。
大概这种场景,相同的对白与面孔,已经在我身边上演过无数出了,我也只是笑笑,结束掉那些西西弗斯的巨石般重复而徒劳的解释。
黑格尔指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合理性可循。仔细回忆,乐高一直贯穿在我的成长轨迹里,像是有一条命运的红线在隐隐牵着。经历了成长的磨炼和蜕变,性格不断被重塑,但似乎还有一些纯真的追求和想法,静静沉淀在心里,在我的属性里。
犹如梭罗内心的永恒的黎明。
曾经有人热情地赞叹:“乐高就是一件艺术品!”试想,用精巧的几何体零件打造一条欧洲街道,天蓝或是菌白的墙砖,罗马风格雕刻的大理石柱,华丽的玻璃橱窗,逼真的电影海报,路灯,游人,信箱……总有现实中被遗忘的街头元素,在一处乐高街景里被重新点亮;总有不被注意的细节,在一栋建筑的内部温柔地提醒着你;总有一天,你会傻傻地发笑,原来巴黎餐厅后门的灰色塑料老鼠也是那么可爱。
有时候,看着我小小的乐高建筑,心情开始无限接近于一个遥远的人,一个在中国建筑史上燃尽生命,写下浓墨重彩一页的人。从梁思成先生的记叙里,我常常想象他在林木错落里窥睹山寺真容的样子,以及手指第一次滑过斑驳的墙体,从未有过的鲜活感从皮肤、眼睛、心脏里渗出的感觉。那星光一闪的瞬间,是历史从苍茫中涉水走来,是美跨越岁月的距离突然相遇。
一切,宛若我与乐高初遇。对美的臣服,从来都是人类共通的情感。
错觉往往也是从这种精致中产生的。我告诉自己,这是一条街,一条历史中存在过,现在又浓缩成玩具的街。糖果店里红橙黄绿的货架,花店里娇态万千的鲜花,不断转动的放映机和画家手中从未放下的笔……它们一直在告訴我,这条街曾怎样地热闹过。“就似这一处曾经算得上是美满家天下,但瞬间全街的单位快要住满乌鸦。”耳机里破碎的歌词宛若风中的叹息。
“小街是上帝心目中的人间。”木心言善。
闽南城镇一条古老的街落是我成长的起点,那会睡会醒会沸腾会懒洋洋的小街呀。童年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饱餐后,看藤椅上的老人点上一支烟,讲述用尽一生来剪辑的故事,那时点燃的烟草还弥漫着淡淡的香,和岁月的春秋笔法晕在一起,有一种说不出的美好。故事的内容早已无从忆起,只记得那句孩子气的追问方式:
“后来呢?”
后来,人,事,物,都不可避免地走向衰颓,甚至是消亡。就像《额尔古纳河》中的那句话:“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有尾声。”乐高的小街呵,成了童年记忆的延续。到底,不过是一种枉然的补偿。
对乐高持续的着迷,或许也印证了我孩提时代一些特质还未改变。比如说,追问。追问是每个孩童的天性,可成长就是一个不断默认的过程。我很庆幸在乐高的世界里,能找到幻想与现实的交汇点。
乐高是我心目中的人间。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那位幻想家,深谙圣彼得堡每座屋子的脾性。与他相似,我也乐于想象乐高城里发生的趣事。为什么花店门前的邮筒总挂着两封信呢?是情书吗?如果是,又会是哪位姑娘带着心头的炽热,面颊通红地投递信件给心上人呢?中国剧院的深处,会不会藏着一位怪物,深情却又无比怅然地抚摸自己的金戒指,渴望着被爱?
一名骑士,一身戎装去远方,像中世纪的诗篇歌颂的那样,是我梦想的。即使长大,翻着里尔克写骑士的诗歌,“他的笑容轻柔优雅,像旧象牙上的光,像乡愁,像一场圣诞夜的雪”,也令我不为之悸动。乐高的中世纪农庄是我最爱的一套,那里有马匹、粮食和蔬菜。一位年轻的骑士来到春天时途径的农家,畅饮啤酒,拦腰搂住一位褐色眼睛的姑娘,邀她共舞,吻一吻她柔软的长发,然后上马,绝尘而去。
爱与幻想,我幼稚的理想主义,就这样,深埋在小小的乐高玩具里。
我的童年和青春,就是我的骑士时代,像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一样,想吃,想爱,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暗半明的云。现实世界的风,从初春到暮冬,永远在吹,乐高世界的故事还在不断上演。那个爱追问,爱幻想的我,趴在课桌上,思绪也还是随着天上的云絮游游荡荡,仿佛睡在白马上。
说个题外话,我曾经写过一首诗,决心让自己积极投入伟大的课业建设之中,心无旁骛。后来嘛,诗倒是写出来了,但还是改不掉这晃荡的生活。
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另附诗:
幻想的终结
已经看不见八月了
那白云上流动的粥
原野,在课桌之外
羊群、熟麦,风声
很多关于悸动的东西
同你,一道远去
你留下的,只是
如何在黑夜的低吟里
撩拨新月寂寞的弦
如何通过溪水
那双年轻的眼睛
瞥遇花鹿温柔的唇
你留下的,只是
疲惫的白昼,伏案的黄昏
所有的一切,都不再是你
那被长剑刺穿的你
眼中的
永恒终点的你
(指导老师:袁 冉)
老师说:
乐高是许多孩子童年的记忆,但值得回忆的并不仅仅是玩具本身,还有它身上承载的童年的梦想。童年可以随时光流逝而逝去,但爱追梦的天性没有泯灭。作者看似不同寻常的举动,何尝不是用自己的方式“致童年”呢?文章行文灵动,读来摇曳生姿,表现出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和突出的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