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课堂教学的的几个视角——“问”、“察”、“说”,总结了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教学心得。作为语文教师如果能把握好课堂“问、察、说”的一些技巧,就一定能提升课堂艺术水平与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 课堂教学 问 察 说
众所周知,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在于学生的学,学生学得有效就意味着教师教得有效。而影响教学质量好坏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教师的爱心,教师的责任感,教师的经验和智慧等等——而教学方法是最富有生命力、最有能动性的师生配合社团的认识历程和心理感受。随着社会的成长、科学的前进,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本人从事化学教学,总结几年的教学经验,得出了如下心得: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重在选择。“教而不见”,让讲授成为学生主动学习、愉快学习的行为,让讲堂变成学生探究的殿堂,让每堂课都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感、碰撞思想的火花。
一、问
即教师询问学生,包括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当堂课程内容的提问,也包括询问学生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意见,如学生现有学习水平;听课的情绪;学习的效果;学习的困惑;需要教师如何教学的愿望等等,这样便于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理念,便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问学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教与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得双边活动,无论哪一方面的欠缺都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广泛地听取学生的意见,研究和探讨产生最佳效果的教法。研究教育法必须研究学生,他们对教师的课上得好坏最有发言权。就此而言,问学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身边就有类似的很好的例子,儿子马上三岁了,喜欢看一部名叫《爱探险的朵拉》的动画片,而且我发现附近住得几个小朋友也爱看,究其原因,撇开片中动画形象不谈,其所涉及的很多教育的部分都很对小朋友“胃口”,比如它会教形状、颜色、四季等等,而且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互动,在片子播放过程中它会不停地问,象“你看到了吗?”“你能帮我找地图吗?”“你能和我一起说吗?”每次问问题时我都注意到孩子们都在很有兴致地回应,所以这对于我也是一种启发,课堂何尝不是这样呢?
2.问学生是检查教学效果最好的信息反馈
向学生提问,能得到教师自身无法提出的问题,促使教师更好地研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寻找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适应学生接受能力的最佳方案。而且也要求学生课下要做好准备工作。
二、察
即要求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表情,悉心倾听学生的问答,认真查看学生的练习,并能在观察的基础上作出评判,这称为课堂沟通的智慧性。因为知识的接受程度以及对这堂课的有兴趣与否学生都会如实地在眼睛里表现出来。教师要善于交流,善于倾听,谦虚谨慎,尊重学生。当学生的学习一旦摆脱了被动状态,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思维异常活跃,他们可以就教师的讲课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甚至是教师意想不到的,这样又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三、说
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启学生的智慧。所以,我们应锤炼自己做到:
1.语言准确精炼,富有示范性。词不达意模棱两可的语言,只会干扰知识的传授,影响教学效果。
2.语言生动形象,富有幽默感。有些知识比较抽象,我们要尽可能用例子将其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比如关于“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问题,刚接触时很多同学会混淆概念,我用吃饭做比方,吃的多的不一定吃得快,还用过两人比赛跑步打比方来讲述外界条件一旦改变会破坏平衡,而且移动方向要具体分析;有些需要记忆的知识也可以转化成幽默好记的元素,如金属活动性顺序记成“借给那美女,锌铁锡千斤,铜汞银百斤”;还有“钠黄钾紫(颜色反应)”“溴橙碘紫(溴碘在有机溶剂中显的颜色)”说成是两个日本女孩的名字——诙谐幽默的语言增进了师生之间感情的交流,调和的课堂氛围使用学生的前脑处于活跃的状态,使学生乐在此中,乐中有思,思中探求知识,在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达到了“教”与“学”的调和同步,实现了情感教学、愉快教学和乐成教学的调和同一,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3.语调有平有仄,富有激情。
唯有真知真理方能震撼学生的心灵,唯有真情真意才能让学生动心、入神,有了教师的教学激情,才会有学生们的接收热情,才会有课堂上师生双方物我两忘的教学气氛。
当然,要想做到以上几点,并且达到较好的实施效果,教师课下还要做很多准备,比如人生观、教育观要结合现实,学情也要了解,所谓“因材施教”。另外备课很重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而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不但要“教”,还要想到学生的“学”,教与学不能脱轨,“换位思考”也是必要的。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学习研究教学规律与艺术,做到深入教材,驾驭好教材,按照现实,科学地选用教学方法,注重实时总结经验,积极举行教学探索,悟出各种教学方法的真理,吸其精华,灵活运用;同时要鼓动、勉励学生积极介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效用,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安徽省潜山县野寨中学。
【关键词】新课程 课堂教学 问 察 说
众所周知,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在于学生的学,学生学得有效就意味着教师教得有效。而影响教学质量好坏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教师的爱心,教师的责任感,教师的经验和智慧等等——而教学方法是最富有生命力、最有能动性的师生配合社团的认识历程和心理感受。随着社会的成长、科学的前进,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本人从事化学教学,总结几年的教学经验,得出了如下心得: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重在选择。“教而不见”,让讲授成为学生主动学习、愉快学习的行为,让讲堂变成学生探究的殿堂,让每堂课都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感、碰撞思想的火花。
一、问
即教师询问学生,包括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当堂课程内容的提问,也包括询问学生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意见,如学生现有学习水平;听课的情绪;学习的效果;学习的困惑;需要教师如何教学的愿望等等,这样便于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理念,便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问学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教与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得双边活动,无论哪一方面的欠缺都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广泛地听取学生的意见,研究和探讨产生最佳效果的教法。研究教育法必须研究学生,他们对教师的课上得好坏最有发言权。就此而言,问学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身边就有类似的很好的例子,儿子马上三岁了,喜欢看一部名叫《爱探险的朵拉》的动画片,而且我发现附近住得几个小朋友也爱看,究其原因,撇开片中动画形象不谈,其所涉及的很多教育的部分都很对小朋友“胃口”,比如它会教形状、颜色、四季等等,而且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互动,在片子播放过程中它会不停地问,象“你看到了吗?”“你能帮我找地图吗?”“你能和我一起说吗?”每次问问题时我都注意到孩子们都在很有兴致地回应,所以这对于我也是一种启发,课堂何尝不是这样呢?
2.问学生是检查教学效果最好的信息反馈
向学生提问,能得到教师自身无法提出的问题,促使教师更好地研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寻找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适应学生接受能力的最佳方案。而且也要求学生课下要做好准备工作。
二、察
即要求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表情,悉心倾听学生的问答,认真查看学生的练习,并能在观察的基础上作出评判,这称为课堂沟通的智慧性。因为知识的接受程度以及对这堂课的有兴趣与否学生都会如实地在眼睛里表现出来。教师要善于交流,善于倾听,谦虚谨慎,尊重学生。当学生的学习一旦摆脱了被动状态,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思维异常活跃,他们可以就教师的讲课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甚至是教师意想不到的,这样又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三、说
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启学生的智慧。所以,我们应锤炼自己做到:
1.语言准确精炼,富有示范性。词不达意模棱两可的语言,只会干扰知识的传授,影响教学效果。
2.语言生动形象,富有幽默感。有些知识比较抽象,我们要尽可能用例子将其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比如关于“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问题,刚接触时很多同学会混淆概念,我用吃饭做比方,吃的多的不一定吃得快,还用过两人比赛跑步打比方来讲述外界条件一旦改变会破坏平衡,而且移动方向要具体分析;有些需要记忆的知识也可以转化成幽默好记的元素,如金属活动性顺序记成“借给那美女,锌铁锡千斤,铜汞银百斤”;还有“钠黄钾紫(颜色反应)”“溴橙碘紫(溴碘在有机溶剂中显的颜色)”说成是两个日本女孩的名字——诙谐幽默的语言增进了师生之间感情的交流,调和的课堂氛围使用学生的前脑处于活跃的状态,使学生乐在此中,乐中有思,思中探求知识,在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达到了“教”与“学”的调和同步,实现了情感教学、愉快教学和乐成教学的调和同一,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3.语调有平有仄,富有激情。
唯有真知真理方能震撼学生的心灵,唯有真情真意才能让学生动心、入神,有了教师的教学激情,才会有学生们的接收热情,才会有课堂上师生双方物我两忘的教学气氛。
当然,要想做到以上几点,并且达到较好的实施效果,教师课下还要做很多准备,比如人生观、教育观要结合现实,学情也要了解,所谓“因材施教”。另外备课很重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而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不但要“教”,还要想到学生的“学”,教与学不能脱轨,“换位思考”也是必要的。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学习研究教学规律与艺术,做到深入教材,驾驭好教材,按照现实,科学地选用教学方法,注重实时总结经验,积极举行教学探索,悟出各种教学方法的真理,吸其精华,灵活运用;同时要鼓动、勉励学生积极介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效用,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安徽省潜山县野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