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事业单位已经进入到改革的深水期,如何做好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工作是关系事业单位能否解决结构性矛盾的关键。本文围绕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的议题进行了探讨,从事业单位编制的各个管理环节进行了措施优化,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事业单位管理;编制;规范化;管理措施
1引言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事业单位作为覆盖我国多个领域的公益性服务组织机构发挥出不容忽视的作用。自从2018年我国开始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进程以来,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工作也进入到新阶段。通过加快推进事业单位编制管理规范性的提升,促进事业单位能够进一步优化人员结构,提升经营效率,从而发挥出更多积极的社会服务效能。
2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数量超过110万个,从业人员数量约3 千万人。从人才结构看,事业单位人才中约三分之二是专业技术人才,这是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体现。但事业单位的市场化程度弱,总体改革步伐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步伐慢,尤其是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工作,已经逐步表现出与市场经济发展不适应的特点。如事业单位的人员管理机制不够灵活,未能建立起能上能下的人员动态管理机制,人员编制机制陈旧导致技术人员内在的热情未能被激发,在工作中创新性不强,主动性不够。事业单位的人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呈现比例失调以及人力资源潜能开发不充分的问题。这些都对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为此,加快推进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工作进程是推动事业单位完成内部改革,构建更有活力的人员队伍,激发出事业单位更多潜能,发挥出事业单位良好社会服务效能的重要内容。
3编制管理问题
目前,事业单位编制工作的问题主要包括管理章程、人员配置、职能重复等问题。由于事业单位具有社会公益或社会服务属性,因此事业单位大多不会以盈利为首要经营目标。这也导致了长期以来,事业单位的编制管理工作与市场运作机制脱轨,缺乏与市场化理念的融合。管理责任缺乏明确清晰的划分,编制管理出现岗位设置重复、人员冗余的问题。此外,在编制管理工作中还容易出现干扰干预因素多,审核不及时等问题。对于实际岗位的设定缺乏更多样化的考虑,人员配置与岗位设置出现比例不当的问题,再加上干预因素多,导致编制管理相对死板,人员结构固化,人员流动性弱,长期如此遏制了人才潜能的开发,难以客观地对人才需求做出科学调整。因人员编制管理制度不科学不完善,职责权限不够明晰,导致事业单位在责任追溯,队伍潜能开发方面存在阻力,不利于事业单位社会职能的充分发挥。
4编制管理规范化提升举措
首先,事业单位应在编制工作中加大调研的重视力度。通过采取科学调研的先行策略使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工作能够更加找准事业单位在国家机构体系和市场发展中的定位,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能够不偏离市场发展的趋势和轨道。在实际的编制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根据国家公布的相关编制政策内容,围绕事业单位的经营属性和发展情况,开展编制管理的基础调研工作。调研应注重事业单位编制的数量、实际岗位及人员需求,找到事业单位过去和未来的需求差异,同时兼顾到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尤其是经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试图更好地将事业单位编制工作与当地经济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协同起来,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在具体工作中,对单位内部的冗余岗位或人员进行清理整合,采取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合理配置人员数量,使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工作能够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步调协调一致。
其次,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的制度应摒弃死板固化的模式,采用动态化的管理机制来顺应现代化市场的多变性特征。事业单位在保持自身的社会公益和服务性质基础上,应加快管理制度的修正和完善。如今,市场变化速度加快,事业单位业务经营的过程中也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因素,在这种市场形势下,事业单位的编制管理工作不能再因循守旧,而是要开放一定的空间,使编制管理更具有动态性。随着事业单位改进经营业务,推动单位组织结构和组织活动向着动态管理的道路迈进。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根据业务经营情况优化管理措施、调整管理程序、改进管理方法。通过采取动态管理模式,建立“计划、执行、检查、分析”的管理机制,使编制管理工作形成闭环,提高单位编制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有序性,更好地落实各个业务环节、各个部门的职责。通过对编制结果进行反馈性分析,衡量编制管理制度和流程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
其三,优化完善事业单位编制标准。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工作不能脱离了地区的实际情况,应根据单位内部以及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来创新管理手段,完善编制标准。结合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根据事业单位的性质、所处的行业保留技术型和管理型两类编制设置,工勤类的编制设置逐步缩减。管理类人员的编制数量、技术类人员的编制数量以及工勤类人员的编制数量应保持在合理比例。对于以服务性质为主的事业单位,工勤类人员可根据实际业务开展情况,逐步向社会化方向转型。通过优化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的编制标准,使事业单位编制管理能够与行业及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促进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结构逐步优化,提升事业单位编制工作的实效性。
其四,加强事业单位的人员队伍建设。对于事业单位的编制管理工作而言,整体人力资源的效能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的整体业务水平。在控制事業单位总人数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加强对人力资源潜能的挖掘,如此才能开发出事业单位人员队伍的资源效能。为了有效提升事业单位人员的业务能力,采取业务集中培训的方式、个人学习进修的方式、脱产培训的方式、业务学习的方式,推动事业单位个人队伍素质提升。此外,通过严格内部控制,加强内部整顿,增强事业单位内部人员队伍的思想政治意识和工作作风。通过组织拓展训练、树立业务优秀典型活动,在单位内部营造讲政治、肯奉献、干实事的工作氛围,营造风气清正的工作环境。保持开放的姿态,对标国内同行业兄弟单位,加强单位之间的交流,实现取长补短,借鉴和提升的目的。
5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中,单位编制管理工作不容忽视。针对事业单位过去遗留的问题,以科学的发展观念,运用灵活的机制,探索科学的管理策略,如此才能提升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才能促使编制管理水平提升,更充分地发挥出事业单位的社会公益和服务效能。
参考文献:
[1]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精细化模式构建探讨,崔伟东,《经营者》,2019(033),013.
[2] 完善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及管理的相关研究,周琼,《中国集体经济》,2019(18).
[3] 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的规范化初探,李恒,王寅,《人力资源管理》,2018(11).
关键词:事业单位管理;编制;规范化;管理措施
1引言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事业单位作为覆盖我国多个领域的公益性服务组织机构发挥出不容忽视的作用。自从2018年我国开始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进程以来,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工作也进入到新阶段。通过加快推进事业单位编制管理规范性的提升,促进事业单位能够进一步优化人员结构,提升经营效率,从而发挥出更多积极的社会服务效能。
2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数量超过110万个,从业人员数量约3 千万人。从人才结构看,事业单位人才中约三分之二是专业技术人才,这是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体现。但事业单位的市场化程度弱,总体改革步伐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步伐慢,尤其是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工作,已经逐步表现出与市场经济发展不适应的特点。如事业单位的人员管理机制不够灵活,未能建立起能上能下的人员动态管理机制,人员编制机制陈旧导致技术人员内在的热情未能被激发,在工作中创新性不强,主动性不够。事业单位的人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呈现比例失调以及人力资源潜能开发不充分的问题。这些都对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为此,加快推进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工作进程是推动事业单位完成内部改革,构建更有活力的人员队伍,激发出事业单位更多潜能,发挥出事业单位良好社会服务效能的重要内容。
3编制管理问题
目前,事业单位编制工作的问题主要包括管理章程、人员配置、职能重复等问题。由于事业单位具有社会公益或社会服务属性,因此事业单位大多不会以盈利为首要经营目标。这也导致了长期以来,事业单位的编制管理工作与市场运作机制脱轨,缺乏与市场化理念的融合。管理责任缺乏明确清晰的划分,编制管理出现岗位设置重复、人员冗余的问题。此外,在编制管理工作中还容易出现干扰干预因素多,审核不及时等问题。对于实际岗位的设定缺乏更多样化的考虑,人员配置与岗位设置出现比例不当的问题,再加上干预因素多,导致编制管理相对死板,人员结构固化,人员流动性弱,长期如此遏制了人才潜能的开发,难以客观地对人才需求做出科学调整。因人员编制管理制度不科学不完善,职责权限不够明晰,导致事业单位在责任追溯,队伍潜能开发方面存在阻力,不利于事业单位社会职能的充分发挥。
4编制管理规范化提升举措
首先,事业单位应在编制工作中加大调研的重视力度。通过采取科学调研的先行策略使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工作能够更加找准事业单位在国家机构体系和市场发展中的定位,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能够不偏离市场发展的趋势和轨道。在实际的编制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根据国家公布的相关编制政策内容,围绕事业单位的经营属性和发展情况,开展编制管理的基础调研工作。调研应注重事业单位编制的数量、实际岗位及人员需求,找到事业单位过去和未来的需求差异,同时兼顾到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尤其是经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试图更好地将事业单位编制工作与当地经济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协同起来,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在具体工作中,对单位内部的冗余岗位或人员进行清理整合,采取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合理配置人员数量,使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工作能够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步调协调一致。
其次,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的制度应摒弃死板固化的模式,采用动态化的管理机制来顺应现代化市场的多变性特征。事业单位在保持自身的社会公益和服务性质基础上,应加快管理制度的修正和完善。如今,市场变化速度加快,事业单位业务经营的过程中也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因素,在这种市场形势下,事业单位的编制管理工作不能再因循守旧,而是要开放一定的空间,使编制管理更具有动态性。随着事业单位改进经营业务,推动单位组织结构和组织活动向着动态管理的道路迈进。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根据业务经营情况优化管理措施、调整管理程序、改进管理方法。通过采取动态管理模式,建立“计划、执行、检查、分析”的管理机制,使编制管理工作形成闭环,提高单位编制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有序性,更好地落实各个业务环节、各个部门的职责。通过对编制结果进行反馈性分析,衡量编制管理制度和流程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
其三,优化完善事业单位编制标准。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工作不能脱离了地区的实际情况,应根据单位内部以及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来创新管理手段,完善编制标准。结合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根据事业单位的性质、所处的行业保留技术型和管理型两类编制设置,工勤类的编制设置逐步缩减。管理类人员的编制数量、技术类人员的编制数量以及工勤类人员的编制数量应保持在合理比例。对于以服务性质为主的事业单位,工勤类人员可根据实际业务开展情况,逐步向社会化方向转型。通过优化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的编制标准,使事业单位编制管理能够与行业及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促进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结构逐步优化,提升事业单位编制工作的实效性。
其四,加强事业单位的人员队伍建设。对于事业单位的编制管理工作而言,整体人力资源的效能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的整体业务水平。在控制事業单位总人数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加强对人力资源潜能的挖掘,如此才能开发出事业单位人员队伍的资源效能。为了有效提升事业单位人员的业务能力,采取业务集中培训的方式、个人学习进修的方式、脱产培训的方式、业务学习的方式,推动事业单位个人队伍素质提升。此外,通过严格内部控制,加强内部整顿,增强事业单位内部人员队伍的思想政治意识和工作作风。通过组织拓展训练、树立业务优秀典型活动,在单位内部营造讲政治、肯奉献、干实事的工作氛围,营造风气清正的工作环境。保持开放的姿态,对标国内同行业兄弟单位,加强单位之间的交流,实现取长补短,借鉴和提升的目的。
5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中,单位编制管理工作不容忽视。针对事业单位过去遗留的问题,以科学的发展观念,运用灵活的机制,探索科学的管理策略,如此才能提升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才能促使编制管理水平提升,更充分地发挥出事业单位的社会公益和服务效能。
参考文献:
[1]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精细化模式构建探讨,崔伟东,《经营者》,2019(033),013.
[2] 完善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及管理的相关研究,周琼,《中国集体经济》,2019(18).
[3] 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的规范化初探,李恒,王寅,《人力资源管理》,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