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高校专业归类和招生方式不断改变,稍不留神就会“选错专业入错行”,了解政策和不断变化的专业动态才能让我们见招拆招,轻松应对。如今大类招生逐渐在重点高校盛行,如果你还不知道什么是大类招生,那你可就OUT了!
专业各有特长,种类纷繁复杂,挑专业不可不掌握技巧。热专业,冷就业,原因何在?考生如何将自己的特长与专业特色对号入座?大家都盼给“我一双慧眼吧”,但资讯积累才是选择的依据。今天小编在这儿给大家开了个咨询站,邀请了北京市原西城区高校招生办公室主任高毓芬老师给大家指点迷津,对专业选择一片迷茫的同学,可要好好听讲哦!
【作者简介】
高毓芬,于1978年调入西城区高校招生办公室从事高校招生工作至退休,精通高招政策和业务,在担任高招办主任期间,对志愿填报工作尤其有研究。任职期间负责兼主编《高考资料与信息》一书,深受考生、家长欢迎。
如何理解高校的按“大类”招生
看过近几年高校《招生专业目录》的考生和家长都会发现,按“大类”招生已经成为很多高校重要的招生录取方式。在前面的文章中,也曾多次提到过“大类招生”“按大类培养”等词。什么是按大类招生?大类招生又有哪些模式?对考生有何影响?在报考时要注意些什么呢?我们将逐一为大家解读。
什么是按“大类”招生
按大类招生是近年来一些高校将相同、相近学科门类,或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专业大类招生的模式。考生填报志愿时,直接按照专业大类的名称来填报志愿。例如,在中国农业大学招生专业中,农学、植物保护、园艺、种子科学与工程等4个专业统一以“植物生产类”招生,考生若想选择某一个专业,填报时只需填上“植物生产类”即可。
通过大类招生方式录取的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前一年半到两年学习相同的基础课,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专业分流。
介绍大类招生的几种模式
我国高校实行的按大类招生大致分为几种模式。
一、按学科招生
现在我国高校按学科招生比较普遍。教育部颁发的《本科专业目录》中规定了本科专业的划分以及所属学科。按学科招生的模式将相同或相近学科划归一个大类招生,其中包含了几个专业。以前招生按“专业”招,现在很多院校已经是按“类”招生了,这样考生选择一个类,等于同时选择了几个专业。新生在入学后进入一个学科大类学习,经过专业基础的学习后,再确定各自专业的具体方向。
二、按院系招生
按院系招生的高校,一般是一个学院或系,按一个或几个大类招生。如:数学科学学院按“数学类”招生、法学院按“法学类”招生、新闻与传播学院按“新闻与传播学类”招生。又如: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按三个大类进行招生,分别是“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和“经济学类”,这种是一个学院按几个大类招生。
学生们可以通过对学科、专业的学习和了解后,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成绩等,再在院系范围内选择专业。
三、按“基地班”“实验班”模式招生
近年来,部分重点大学以“基地班”“实验班”的形式进行招生,这种模式也是考生和家长比较熟悉的。如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实验班”,清华大学的“人文科学实验班”“社会科学试验班”等都是以实验班的形式进行大类招生。除此,浙江大学的“工科试验班”、西南财经大学的“金融学双语实验班”、北京科技大学的“理科试验班”等都是以这种形式进行大类招生。
按“大类”招生的方式由各高校自行掌握,有的学校按学科门类招生,也有的按一级学科招生,还有的大学把相近几个专业合并成大类招生,考生在报考的时候需要注意弄清大类包含的范围。
“大类”报考的好处
据了解,“211工程”院校中实行按大类招生的学校已经达到一半以上,很多一般本科院校也逐渐开始实行按大类招生。按大类招生的院校数量逐渐增多,这对考生选择专业、填报志愿是有一定好处的。
利于确定专业,减少盲目
在高招咨询中,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问题就是问学校“能否转专业”。事实上,由于专业选择不适合自己,大学提出转专业的学生并不在少数。按大类招生的好处就是可以减少因为对专业不了解而产生的盲目性。它的最大好处,就是把确定具体专业的环节推后。学生入学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在充分了解专业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专业。
利于增加录取机会
按大类报考,表面上看报考的专业数量少了,而实际上考生选择一个类,就等于选择了几个专业,相当于增加了对专业的选择机会。另外,一些非按大类报考的专业,还要考虑专业级差问题。而按大类填报志愿,一个大类内部的专业级差就不存在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录取的机会,缓解了考生的压力。
增加院校内专业办学竞争
浙江大学原招办主任程艺说:“按大类招生以后,我们看到一个非常可喜的变化,比如说同学们要选专业,就得要琢磨,一个是我的兴趣爱好,一个是我将来的职业选择,还有是这个学科的力量:这个学科的老师上课精彩吗?对我有帮助吗?我喜欢吗?这促使他加强了对专业的重视度。同时,老师们也不能怠慢,老师为了让同学们喜欢他的学科,就得好好地建设,就得研究他们的培养体系、在教材师资上多下工夫,还要加强和建立与学生的感情,让同学觉得这个专业值得一选。假如同学们不选,这些专业就面临淘汰。浙大是不让老师‘按着牛喝水’的,强迫是不允许的。所以,谁也不愿意停办,就得把它建设好。”这也是一个学校内专业对学生资源和学校资源的竞争,一旦引入了竞争机制,就促使院校间有比较,有进步,使学生学习更有收获。
按“大类”报考需注意什么?
认真阅读所报学校当年的招生专业目录
这里要提醒考生注意的是,即使是相同的招生大类,各学校旗下所包含的专业也不同。如厦门大学的“工商管理类”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三个专业;兰州大学的“工商管理类”包含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五个专业;而武汉大学的“工商管理类”则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 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管理七个专业。
所以,考生在报考时一定要认真阅读所报学校当年的《招生专业目录》,确定自己喜欢的专业是否包含在某“大类”之中,以免漏报、错报。
了解具体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优势
虽然说高校按大类招生是“宽口径、厚基础”培养模式,但各院校具体专业的培养方向和侧重点不同,培养特色和优势也有很大区别。所以最好能够提前了解所报的大类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的联系与区别,弄清培养目标和优势方向是什么,避免在以后学习过程中走弯路。
了解将来的分专业情况
通过本科阶段的前一年半到两年学习,学生最终是要确定具体专业方向的。有的院校是双向选择,有的院校则要看学生的综合成绩来确定。如北京邮电大学“电子信息科学类”,入学前两学年不分专业,在第三学年,按学生前两个学年大综合成绩和学生兴趣选择专业。如北京科技大学的“能源动力类”和“经济学类”在分专业时,都需要考虑学生在校前一年半的学习成绩。
提前了解所报院校将来分专业的相关规定,是很有必要的,这直接关系到将来学生的专业去向。家长可以咨询各校招生办人员,看看除了成绩因素,是否还有其他的要求。
大类招生院校信息一览:
上海大学:文科生可以报九个大类志愿。第一学年学生无专业身份,统一在社区学院学习和住宿。在第一学年末实行以竞争机制为主导的专业分流,学校通过分流时在各院系招生计划的分配中引入“市场机制”,由学生的选择来决定院系专业的发展甚至去留。
专业各有特长,种类纷繁复杂,挑专业不可不掌握技巧。热专业,冷就业,原因何在?考生如何将自己的特长与专业特色对号入座?大家都盼给“我一双慧眼吧”,但资讯积累才是选择的依据。今天小编在这儿给大家开了个咨询站,邀请了北京市原西城区高校招生办公室主任高毓芬老师给大家指点迷津,对专业选择一片迷茫的同学,可要好好听讲哦!
【作者简介】
高毓芬,于1978年调入西城区高校招生办公室从事高校招生工作至退休,精通高招政策和业务,在担任高招办主任期间,对志愿填报工作尤其有研究。任职期间负责兼主编《高考资料与信息》一书,深受考生、家长欢迎。
如何理解高校的按“大类”招生
看过近几年高校《招生专业目录》的考生和家长都会发现,按“大类”招生已经成为很多高校重要的招生录取方式。在前面的文章中,也曾多次提到过“大类招生”“按大类培养”等词。什么是按大类招生?大类招生又有哪些模式?对考生有何影响?在报考时要注意些什么呢?我们将逐一为大家解读。
什么是按“大类”招生
按大类招生是近年来一些高校将相同、相近学科门类,或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专业大类招生的模式。考生填报志愿时,直接按照专业大类的名称来填报志愿。例如,在中国农业大学招生专业中,农学、植物保护、园艺、种子科学与工程等4个专业统一以“植物生产类”招生,考生若想选择某一个专业,填报时只需填上“植物生产类”即可。
通过大类招生方式录取的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前一年半到两年学习相同的基础课,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专业分流。
介绍大类招生的几种模式
我国高校实行的按大类招生大致分为几种模式。
一、按学科招生
现在我国高校按学科招生比较普遍。教育部颁发的《本科专业目录》中规定了本科专业的划分以及所属学科。按学科招生的模式将相同或相近学科划归一个大类招生,其中包含了几个专业。以前招生按“专业”招,现在很多院校已经是按“类”招生了,这样考生选择一个类,等于同时选择了几个专业。新生在入学后进入一个学科大类学习,经过专业基础的学习后,再确定各自专业的具体方向。
二、按院系招生
按院系招生的高校,一般是一个学院或系,按一个或几个大类招生。如:数学科学学院按“数学类”招生、法学院按“法学类”招生、新闻与传播学院按“新闻与传播学类”招生。又如: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按三个大类进行招生,分别是“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和“经济学类”,这种是一个学院按几个大类招生。
学生们可以通过对学科、专业的学习和了解后,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成绩等,再在院系范围内选择专业。
三、按“基地班”“实验班”模式招生
近年来,部分重点大学以“基地班”“实验班”的形式进行招生,这种模式也是考生和家长比较熟悉的。如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实验班”,清华大学的“人文科学实验班”“社会科学试验班”等都是以实验班的形式进行大类招生。除此,浙江大学的“工科试验班”、西南财经大学的“金融学双语实验班”、北京科技大学的“理科试验班”等都是以这种形式进行大类招生。
按“大类”招生的方式由各高校自行掌握,有的学校按学科门类招生,也有的按一级学科招生,还有的大学把相近几个专业合并成大类招生,考生在报考的时候需要注意弄清大类包含的范围。
“大类”报考的好处
据了解,“211工程”院校中实行按大类招生的学校已经达到一半以上,很多一般本科院校也逐渐开始实行按大类招生。按大类招生的院校数量逐渐增多,这对考生选择专业、填报志愿是有一定好处的。
利于确定专业,减少盲目
在高招咨询中,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问题就是问学校“能否转专业”。事实上,由于专业选择不适合自己,大学提出转专业的学生并不在少数。按大类招生的好处就是可以减少因为对专业不了解而产生的盲目性。它的最大好处,就是把确定具体专业的环节推后。学生入学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在充分了解专业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专业。
利于增加录取机会
按大类报考,表面上看报考的专业数量少了,而实际上考生选择一个类,就等于选择了几个专业,相当于增加了对专业的选择机会。另外,一些非按大类报考的专业,还要考虑专业级差问题。而按大类填报志愿,一个大类内部的专业级差就不存在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录取的机会,缓解了考生的压力。
增加院校内专业办学竞争
浙江大学原招办主任程艺说:“按大类招生以后,我们看到一个非常可喜的变化,比如说同学们要选专业,就得要琢磨,一个是我的兴趣爱好,一个是我将来的职业选择,还有是这个学科的力量:这个学科的老师上课精彩吗?对我有帮助吗?我喜欢吗?这促使他加强了对专业的重视度。同时,老师们也不能怠慢,老师为了让同学们喜欢他的学科,就得好好地建设,就得研究他们的培养体系、在教材师资上多下工夫,还要加强和建立与学生的感情,让同学觉得这个专业值得一选。假如同学们不选,这些专业就面临淘汰。浙大是不让老师‘按着牛喝水’的,强迫是不允许的。所以,谁也不愿意停办,就得把它建设好。”这也是一个学校内专业对学生资源和学校资源的竞争,一旦引入了竞争机制,就促使院校间有比较,有进步,使学生学习更有收获。
按“大类”报考需注意什么?
认真阅读所报学校当年的招生专业目录
这里要提醒考生注意的是,即使是相同的招生大类,各学校旗下所包含的专业也不同。如厦门大学的“工商管理类”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三个专业;兰州大学的“工商管理类”包含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五个专业;而武汉大学的“工商管理类”则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 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管理七个专业。
所以,考生在报考时一定要认真阅读所报学校当年的《招生专业目录》,确定自己喜欢的专业是否包含在某“大类”之中,以免漏报、错报。
了解具体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优势
虽然说高校按大类招生是“宽口径、厚基础”培养模式,但各院校具体专业的培养方向和侧重点不同,培养特色和优势也有很大区别。所以最好能够提前了解所报的大类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的联系与区别,弄清培养目标和优势方向是什么,避免在以后学习过程中走弯路。
了解将来的分专业情况
通过本科阶段的前一年半到两年学习,学生最终是要确定具体专业方向的。有的院校是双向选择,有的院校则要看学生的综合成绩来确定。如北京邮电大学“电子信息科学类”,入学前两学年不分专业,在第三学年,按学生前两个学年大综合成绩和学生兴趣选择专业。如北京科技大学的“能源动力类”和“经济学类”在分专业时,都需要考虑学生在校前一年半的学习成绩。
提前了解所报院校将来分专业的相关规定,是很有必要的,这直接关系到将来学生的专业去向。家长可以咨询各校招生办人员,看看除了成绩因素,是否还有其他的要求。
大类招生院校信息一览:
上海大学:文科生可以报九个大类志愿。第一学年学生无专业身份,统一在社区学院学习和住宿。在第一学年末实行以竞争机制为主导的专业分流,学校通过分流时在各院系招生计划的分配中引入“市场机制”,由学生的选择来决定院系专业的发展甚至去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