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汉的李先生:
前不久在武汉中心百货商场楼上看了“全国首届人体摄影艺术展”,我觉得搞得不好。
怎么“搞得不好”?怎样才叫搞得好?我以为这样的展览,“搞”出来总比不“搞”出来好。虽然那次我没有去看,但我打心眼里还真佩服这些摄影师、模特儿和影展的主办者。要说你怎么评价这个展览其实都行,只要你别老惦记着你花钱买了门票参观这个展览值不值。在我看来这个展览不能一概而论什么好或者不好。虽然它与1989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建国以来首次“油画人体艺术大展”那样在国内外所引起的轰动(当年《纽约时报》曾对此作了专题报道并配发了照片,说是古往今来西方也没有一个展览全是裸体画),在意识形态领域产生的无法形容的冲击和震荡,在包括文化、艺术乃至社会各界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和广泛思考等等都无法比拟,但它毕竟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人体摄影艺术展”(你什么时候看到过又那么多“人体”直楞楞地挂在墙上?),它毕竟也让中国今天的“人体摄影”见了光,我们知道它眼下是个什么样子,“人体摄影艺术”发展到了什么水平;也让大家见识了组织者的眼光和他们对“艺术”的定位。这能说展览“搞得不好”吗?
说是“艺术展”,里面的照片一点都不艺术。倒是看见一些男男女女在里面捂着嘴偷着乐。
多好啊,起码你知道“里面的照片一点都不艺术”了,或许别人不这么看。他/她们“没事偷着乐”有啥不好?况且他/她们只是偷着乐并没有影响别人。再说每个人都自有一套对“艺术”的定义,为此世界争论了几百年还是没有争清楚。而摄影才发明了160多年,摄影艺术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谁又真说明白了呢?!人们去看一个影展,在那里得到了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你是去看“人体摄影艺术”了,有的人也许就是去看“人体”的,艺不艺术人家无所谓。人们在展厅中走一圈,然后无论是得到了“艺术”的享受,技巧的发现;还是事物的探究,视觉的满足;或者还有别的什么……总之,这个展览对其就是有意义的。又假如,要是没有人办这个“人体摄影艺术展“,你又没有去看或者你根本不屑于去看,你怎么会有现在的这种感觉?
北京的王小姐:
其实摄影并不一定非得有什么不得了的目的——如很多人常常挂在嘴边的“艺术”目的。(说得太对了。)我有位朋友是清华大学国际会计专业毕业的,他每日都与数字、小数点,与来往账目打交道,工作中的一切都容不得半点差错,上班时间总是神经紧绷,怎么放松自己的紧张情绪?他选择了旅行和摄影,不为别的——他摄影就为了把自己的所见介绍给他的朋友并与之共享,甚至还与朋友们一起分享自己旅行时的轻松的心情,这很好吧?
岂止是“很好“,简直是太好了!他比很多忙了小半辈子摄影或者正在忙着摄影的“摄影家”更明白摄影可以有的不同功能或者动机。对于不同的人,摄影的动机和意义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
山东的陈先生:
我学摄影已经有好几年了,最近老听到别人说真正的摄影师都是拍黑白的。
首先我想说我不是一个“真正的摄影师”,“真正的摄影师”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也说不清楚。不过有一点比较肯定:但凡是“真正的”以摄影为生的摄影师就不会是只“拍黑白”的。前不久,美籍古巴摄影师(还分别是徕卡和哈苏的摄影大师)路易斯·卡斯塔内达先生曾当着我和在场的很多中国摄影师的面说:我拍彩色是从事我的商业摄影这个职业和顾客的需要,是为了赚钱和生存;而拍黑白就是为了我自己,拍给自己看的,你也可以说是为了自己的艺术追求。他这是以简单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来选择用何种胶卷摄影的。他在拍摄之前就很明白自己用什么胶卷。一般而言,事前可以根据不同拍摄需要来决定用什么胶卷,但不等于非此不可。河南的摄影师姜健1995年出版的《场景》是黑白的,2000年出版的《主人》是彩色的,近几年先后多次在国内外展出这两个专题展览,并且他在拍摄这两个专题也是交叉使用黑白和彩色胶卷的,最后完全是根据出版的需要来决定选择用哪种胶卷拍的影像。这里根本不存在谁职业谁不职业,谁艺术谁不艺术,谁高谁低;只存在你用什么胶卷更适合反映与表达,或者你的客户需要你用什么胶卷,或者你更喜欢用什么胶卷。谁合适就用谁。
湖北的周先生:
我学摄影的时间很短,我常常弄不明白该用黑白还是该用彩色胶卷拍,您能告诉我用黑白好还是用彩色好?您喜欢黑白的照片还是喜欢彩色的照片?您是拍黑白的还是拍彩色的?
对于“学摄影的时间很短”的你来说,做这种决定可能是不容易,不过这不算什么,有很多摄影时间不短的人也“常常弄不明白该用黑白还是该用彩色胶卷拍”。我想你还是先选择一类拍摄对象,两种胶卷你都试试,然后你喜欢哪种就用哪种好了。
北京的刘小姐:
我做新闻摄影时间不长,很多时候别人谈到新闻摄影图片常常会强调画面的语言,弄得自己真不知道该怎么看待别人和自己的照片。过去老认为自己在影像形式与技巧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问题究竟出在哪却一直没闹清楚。这次听了新闻摄影讲习班的老师讲课才让我认识到自身的诸多不足,内心很浮躁,深刻地感受到摄影不能带着一种很功利的目的进行。
你说的“内心很浮躁”实则是时下社会的一种通病,不只摄影界才有。而且初入道的人“内心很浮躁”比较正常,倒是眼下“内心”不“浮躁”人还真是少见。不过“浮躁”的心态常常导致行为上的急于求成,行事则往往带有很个人化的功利性目的。只是不太清楚你说的是什么样“很功利的目的”呢?新闻摄影肯定是带有“很功利的目的”的,那就是传播,并通过传播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过这是就大众传媒中的新闻摄影的作用而言的。如果说到新闻摄影的从业者,或许的确不应该带有个人“很功利的目的”。比如,面对新闻事件(或者人物),你是需要更好地把握事件本身的各种新闻要素呢?还是更直接地张扬自己对于摄影的影像形式或者技巧的认识与追求呢?
深圳的林先生:
我们知道摄影具有现场记录、艺术审美、信息传播等多种功能,除此之外摄影到底还有哪些功能?
人们做任何事情往往讲究一个“功用”,摄影也是这样。单单就摄影的“现场记录”功能这一点来说,今天我们只要稍稍细数一下,就会发现有新闻报道的、社会文献的;科学目的的——用于社会学人类学调查研究和自然科学研究及其试验记录、用于考古发现和地质考察的;为了司法目的或者身份确认的;用于个人成长和家庭生活记录的……不胜枚举。这还只是就摄影的“功用”中的“功”——亦可说是摄影的最初动机来说的。如果以摄影的“功用”的“用”来看,摄影的功能又会发生更多的变化。比如20世纪90年代袁冬平拍摄的一批“我们时代的女人”的照片,完全可能成为整个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某个特定时代的人民生活图像证言来使用;当然也可以作为中国女性生存状态研究的一个个案插图使用;或者作为研究那个年代流行服饰的图像来使用……你打算用摄影来做什么呢?
聊天室信箱:E-mail:[email protected]
当然在不便发电子邮件的地方也可以直接寄信到编辑部“闲话影艺”栏目收。
前不久在武汉中心百货商场楼上看了“全国首届人体摄影艺术展”,我觉得搞得不好。
怎么“搞得不好”?怎样才叫搞得好?我以为这样的展览,“搞”出来总比不“搞”出来好。虽然那次我没有去看,但我打心眼里还真佩服这些摄影师、模特儿和影展的主办者。要说你怎么评价这个展览其实都行,只要你别老惦记着你花钱买了门票参观这个展览值不值。在我看来这个展览不能一概而论什么好或者不好。虽然它与1989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建国以来首次“油画人体艺术大展”那样在国内外所引起的轰动(当年《纽约时报》曾对此作了专题报道并配发了照片,说是古往今来西方也没有一个展览全是裸体画),在意识形态领域产生的无法形容的冲击和震荡,在包括文化、艺术乃至社会各界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和广泛思考等等都无法比拟,但它毕竟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人体摄影艺术展”(你什么时候看到过又那么多“人体”直楞楞地挂在墙上?),它毕竟也让中国今天的“人体摄影”见了光,我们知道它眼下是个什么样子,“人体摄影艺术”发展到了什么水平;也让大家见识了组织者的眼光和他们对“艺术”的定位。这能说展览“搞得不好”吗?
说是“艺术展”,里面的照片一点都不艺术。倒是看见一些男男女女在里面捂着嘴偷着乐。
多好啊,起码你知道“里面的照片一点都不艺术”了,或许别人不这么看。他/她们“没事偷着乐”有啥不好?况且他/她们只是偷着乐并没有影响别人。再说每个人都自有一套对“艺术”的定义,为此世界争论了几百年还是没有争清楚。而摄影才发明了160多年,摄影艺术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谁又真说明白了呢?!人们去看一个影展,在那里得到了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你是去看“人体摄影艺术”了,有的人也许就是去看“人体”的,艺不艺术人家无所谓。人们在展厅中走一圈,然后无论是得到了“艺术”的享受,技巧的发现;还是事物的探究,视觉的满足;或者还有别的什么……总之,这个展览对其就是有意义的。又假如,要是没有人办这个“人体摄影艺术展“,你又没有去看或者你根本不屑于去看,你怎么会有现在的这种感觉?
北京的王小姐:
其实摄影并不一定非得有什么不得了的目的——如很多人常常挂在嘴边的“艺术”目的。(说得太对了。)我有位朋友是清华大学国际会计专业毕业的,他每日都与数字、小数点,与来往账目打交道,工作中的一切都容不得半点差错,上班时间总是神经紧绷,怎么放松自己的紧张情绪?他选择了旅行和摄影,不为别的——他摄影就为了把自己的所见介绍给他的朋友并与之共享,甚至还与朋友们一起分享自己旅行时的轻松的心情,这很好吧?
岂止是“很好“,简直是太好了!他比很多忙了小半辈子摄影或者正在忙着摄影的“摄影家”更明白摄影可以有的不同功能或者动机。对于不同的人,摄影的动机和意义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
山东的陈先生:
我学摄影已经有好几年了,最近老听到别人说真正的摄影师都是拍黑白的。
首先我想说我不是一个“真正的摄影师”,“真正的摄影师”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也说不清楚。不过有一点比较肯定:但凡是“真正的”以摄影为生的摄影师就不会是只“拍黑白”的。前不久,美籍古巴摄影师(还分别是徕卡和哈苏的摄影大师)路易斯·卡斯塔内达先生曾当着我和在场的很多中国摄影师的面说:我拍彩色是从事我的商业摄影这个职业和顾客的需要,是为了赚钱和生存;而拍黑白就是为了我自己,拍给自己看的,你也可以说是为了自己的艺术追求。他这是以简单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来选择用何种胶卷摄影的。他在拍摄之前就很明白自己用什么胶卷。一般而言,事前可以根据不同拍摄需要来决定用什么胶卷,但不等于非此不可。河南的摄影师姜健1995年出版的《场景》是黑白的,2000年出版的《主人》是彩色的,近几年先后多次在国内外展出这两个专题展览,并且他在拍摄这两个专题也是交叉使用黑白和彩色胶卷的,最后完全是根据出版的需要来决定选择用哪种胶卷拍的影像。这里根本不存在谁职业谁不职业,谁艺术谁不艺术,谁高谁低;只存在你用什么胶卷更适合反映与表达,或者你的客户需要你用什么胶卷,或者你更喜欢用什么胶卷。谁合适就用谁。
湖北的周先生:
我学摄影的时间很短,我常常弄不明白该用黑白还是该用彩色胶卷拍,您能告诉我用黑白好还是用彩色好?您喜欢黑白的照片还是喜欢彩色的照片?您是拍黑白的还是拍彩色的?
对于“学摄影的时间很短”的你来说,做这种决定可能是不容易,不过这不算什么,有很多摄影时间不短的人也“常常弄不明白该用黑白还是该用彩色胶卷拍”。我想你还是先选择一类拍摄对象,两种胶卷你都试试,然后你喜欢哪种就用哪种好了。
北京的刘小姐:
我做新闻摄影时间不长,很多时候别人谈到新闻摄影图片常常会强调画面的语言,弄得自己真不知道该怎么看待别人和自己的照片。过去老认为自己在影像形式与技巧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问题究竟出在哪却一直没闹清楚。这次听了新闻摄影讲习班的老师讲课才让我认识到自身的诸多不足,内心很浮躁,深刻地感受到摄影不能带着一种很功利的目的进行。
你说的“内心很浮躁”实则是时下社会的一种通病,不只摄影界才有。而且初入道的人“内心很浮躁”比较正常,倒是眼下“内心”不“浮躁”人还真是少见。不过“浮躁”的心态常常导致行为上的急于求成,行事则往往带有很个人化的功利性目的。只是不太清楚你说的是什么样“很功利的目的”呢?新闻摄影肯定是带有“很功利的目的”的,那就是传播,并通过传播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过这是就大众传媒中的新闻摄影的作用而言的。如果说到新闻摄影的从业者,或许的确不应该带有个人“很功利的目的”。比如,面对新闻事件(或者人物),你是需要更好地把握事件本身的各种新闻要素呢?还是更直接地张扬自己对于摄影的影像形式或者技巧的认识与追求呢?
深圳的林先生:
我们知道摄影具有现场记录、艺术审美、信息传播等多种功能,除此之外摄影到底还有哪些功能?
人们做任何事情往往讲究一个“功用”,摄影也是这样。单单就摄影的“现场记录”功能这一点来说,今天我们只要稍稍细数一下,就会发现有新闻报道的、社会文献的;科学目的的——用于社会学人类学调查研究和自然科学研究及其试验记录、用于考古发现和地质考察的;为了司法目的或者身份确认的;用于个人成长和家庭生活记录的……不胜枚举。这还只是就摄影的“功用”中的“功”——亦可说是摄影的最初动机来说的。如果以摄影的“功用”的“用”来看,摄影的功能又会发生更多的变化。比如20世纪90年代袁冬平拍摄的一批“我们时代的女人”的照片,完全可能成为整个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某个特定时代的人民生活图像证言来使用;当然也可以作为中国女性生存状态研究的一个个案插图使用;或者作为研究那个年代流行服饰的图像来使用……你打算用摄影来做什么呢?
聊天室信箱:E-mail:[email protected]
当然在不便发电子邮件的地方也可以直接寄信到编辑部“闲话影艺”栏目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