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到“体验”,其中关于阅读教学改革理念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以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验”,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以教材为载体,在教师引导下,充分运用眼、耳、鼻、口、手等各种器官,自主参与学习的一种主体实践活动。它是学习者通过阅读实践活动,最终达到认识知识(包括语文知识),掌握听说读写技能,养成语文学习习惯,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语文具有很强的体验性。阅读教学要从学生的体验出发,让学生真正做到“心”的参与,“情”的共鸣,更好地发展学生语言,完善、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体验可谓是翅膀,可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飞得更高更远。
一、 链接生活,唤活体验
体验是儿童生长的需要,是生活的需要,是儿童生活的一种基本方式。体验是以客观对象为中介,通过亲身经历或移情,获得对人生新的理解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越逼近原型,体验越快、越真。但实事求是地说,我们的阅读教材反映的内容与学生生活总有一定的距离,这会严重影响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所以,我们首先要唤醒学生的有关生活经验,链接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联系,打通阅读与学生生活的通道,让学生的心灵与教材产生共鸣,然后进入那个充满生活灵性的阅读教学殿堂。如:教学生学习儿歌《四季》时,可先让学生观察体验当前的景物特征与气候特点,然后问学生现在是什么季节?一年有几个季节,它们的各自特征是什么?你喜欢哪一个季节呢?然后再导入课文的阅读教学。这样学生从身边景物特征唤起对不同季节特征的记忆,又从这些记忆引发对它们的特殊感受与情感,学生学习课文马上进入了角色。
当然,还有许多的教材,我们无法发现文本与学生生活之间直接的联系,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搜集资料等方法,创造学生的间接生活经验,唤活学生的内心体验。在《大自然的声音》一课中,上课伊始,笔者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反映人与自然的录像,学生看后纷纷抒发感受:看见鸟儿自由的飞翔,听见鸟儿愉快的歌声,心情非常舒畅;听见大树被砍伐的声音,看见大树一棵棵倒下,心里很难受;听见打鸟的枪声,心不由得一震……这一生活情境的创设,巧妙地把儿童的认知活动与情感体验结合起来,把学生引入到自然的怀抱,和学生探讨“自然”的话题,进而让学生在体验审美的乐趣中去感知、体验、创造文本。
二、 感情诵读,激发体验
感情诵读是学生感知教材、获得审美享受的基本途径,它把无声、无视觉形象的文字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把符号载体还原成一种真情实感。诵读过程中通过口、眼、心、耳等各种感官全身心地进入文本,由读生感,感中得悟,产生审美愉悦,激发审美创造,陶冶心志。因此,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自身便是能用声音演绎美、创造美的高手。于永正老师七十高龄,朗读《月光曲》兄妹对话,赢得数千观众一片掌声。许多教学,无需繁琐地讲解,万语千言“读”自明。别林斯基说过:“你可以不必担心儿童领悟不了多少,你还应当竭力使孩子们尽量少领悟一些,但要多感受一些。让他们的耳朵习惯于俄罗斯语言的和谐音响,让他们的心灵充满美感;让诗歌像音乐一样不经过头脑,而径直通过他们的心灵来打动他们,因为头脑的启迪会自有其时,也自有其序。”这就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当然,我们学习母语也一样,重在感悟。
案例:浙江王自文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一句的教学片断:
师:多么繁荣的景象,但从金兵跨入城门的那天起,都不存在了,那些酒囊饭袋葬送了一个汴州,难道他们不能再葬送一个风景如画的杭州吗?看到、想到这一切,你急吗?让我们问一问那些权贵!
生:“西湖歌舞几时休?”(声音中充满了心急如焚的焦虑。)
师:你们担忧吗?再问!
(学生再读,声音里带着深深的忧虑。)
师:你们愤怒吗?指着那些权贵的鼻子再问!
(这一次,孩子们的声音里充满了激愤,分明自己就是那位爱国诗人,在借这简洁凝练的诗句倾诉着无尽的愤慨。)
在这令人心动的“三问”中,孩子们的体验由心急到担忧再到对当权者纸醉金迷的愤怒,爱国的情感在迅速积聚,课堂出现了“忘我”的境界。良好的语感,善感的心灵,美好的品质就在这激情诵读中渐渐积聚、凝炼、升华。
三、 设身处地,换位体验
所谓“设身处地,换位体验”,就是让学生暂时忘记自己的真实身份,转换角色,设身处地,与作品的表现对象同喜怒、共哀乐,借助角色效应,缩短与对象的距离,增强情感体验和领悟。
案例:盛新凤老师执教《去年的树》教学片断:
师:那一声声急切的询问流露出小鸟对大树的无限深情。这样吧,你们来做一回小鸟。在教室里,就这样飞呀,飞呀,寻找着你们的好朋友,你在谁的身边停下来,那个同学就做你的配角读。明白吗?你们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两组同学分角色一起进行。)
师:可怜的小鸟找不到朋友大树,你们的心情怎样?
生1:我的心情非常焦急。
生2:非常紧张。
生3:我为小鸟而感到悲伤。
生4:我感到伤心!
师:你伤心,你们是不是在心里呼唤着自己的朋友大树。你们是怎么呼唤的?
生1:大树,你在哪儿呀?
生2:大树,你快回来吧,小鸟正在等着你呢。
生3:大树,难道你忘记了咱俩的约定吗?我还要给你唱歌呢。
师:真好,同学们,小鸟对大树的这种焦急、牵挂、担心就是奉献给大树的最最珍贵的友情。让我们再一次深入地和课文交流对话,来体会这种情感。
这种设身处地的换位角色体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换位成了一只只小鸟,通过移情,他们深刻体会到了小鸟心中的焦虑、担心、害怕、执著……于是,小鸟想什么、说什么,就通过孩子的心、孩子的嘴表达出来了。设身处地,换位体验,不仅有利于学生领悟对象的言行所内蕴的情感,还有利于学生领悟描写对象言行的语言形式。所谓“文若己出、通融一体、身临其境、神会其中”,说的大概就是这境界了。
四、 多元解读,立体体验
阅读是与文本的对话,这种对话建立在阅读主体的知识背景之上,学生往往带着自我的色彩去体验文本中作者创造的人生世界。由于每个读者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文化背景、审美情趣千差万别,所以阅读的体验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即“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多元解读”。
在教学《给予树》时,笔者设计了让学生为小女孩制作给予卡的环节,在写作之前,笔者先引导学生:这一张祝福卡片的落款可以写上谁的名字?这个落款不限给了学生多元感悟的极大空间,给予卡制作完毕,学生的署名真是五花八门:有署圣诞老人的、有署金吉娅的、有署全世界儿童的、有署本名的……学生以圣诞老人的角色赠送给予卡,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浪漫情怀;学生以金吉娅的角色赠送给予卡,我们感受到了他阅读的忘我投入;学生以全世界儿童的角色赠送给予卡,我们感受到了他的大气与合作精神;学生以自己的真实身份赠送给予卡,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效仿行为……在课的最后,笔者还请学生想一想,你认为当大家明白了金吉亚的做法之后,谁会给她最甜蜜的笑容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妈妈会给金吉娅最甜蜜的笑容,因为妈妈为有这样一个善良的女儿而骄傲;哥哥姐姐会给出甜蜜的笑容,因为他们为自己误会了妹妹而感到抱歉,更为自己有这样一个仁爱的妹妹而高兴;我们每一个读者也会给金吉娅最甜蜜的笑容,因为我们喜欢她,喜欢她的善良、仁爱、同情、体贴……同一个文本,在全班学生不同的研读下,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这样所得的体验无疑是立体的,丰富的。
体验是知识的内化,是经验的升华,是个性化的言语实践活动,更是自得自悟的生命活动状态。阅读教学应充分注重学生的体验,让体验走进语文阅读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人格素养的积淀。这样的阅读教学才能充满“鲜活与生动”,焕发出生命活力。
一、 链接生活,唤活体验
体验是儿童生长的需要,是生活的需要,是儿童生活的一种基本方式。体验是以客观对象为中介,通过亲身经历或移情,获得对人生新的理解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越逼近原型,体验越快、越真。但实事求是地说,我们的阅读教材反映的内容与学生生活总有一定的距离,这会严重影响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所以,我们首先要唤醒学生的有关生活经验,链接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联系,打通阅读与学生生活的通道,让学生的心灵与教材产生共鸣,然后进入那个充满生活灵性的阅读教学殿堂。如:教学生学习儿歌《四季》时,可先让学生观察体验当前的景物特征与气候特点,然后问学生现在是什么季节?一年有几个季节,它们的各自特征是什么?你喜欢哪一个季节呢?然后再导入课文的阅读教学。这样学生从身边景物特征唤起对不同季节特征的记忆,又从这些记忆引发对它们的特殊感受与情感,学生学习课文马上进入了角色。
当然,还有许多的教材,我们无法发现文本与学生生活之间直接的联系,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搜集资料等方法,创造学生的间接生活经验,唤活学生的内心体验。在《大自然的声音》一课中,上课伊始,笔者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反映人与自然的录像,学生看后纷纷抒发感受:看见鸟儿自由的飞翔,听见鸟儿愉快的歌声,心情非常舒畅;听见大树被砍伐的声音,看见大树一棵棵倒下,心里很难受;听见打鸟的枪声,心不由得一震……这一生活情境的创设,巧妙地把儿童的认知活动与情感体验结合起来,把学生引入到自然的怀抱,和学生探讨“自然”的话题,进而让学生在体验审美的乐趣中去感知、体验、创造文本。
二、 感情诵读,激发体验
感情诵读是学生感知教材、获得审美享受的基本途径,它把无声、无视觉形象的文字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把符号载体还原成一种真情实感。诵读过程中通过口、眼、心、耳等各种感官全身心地进入文本,由读生感,感中得悟,产生审美愉悦,激发审美创造,陶冶心志。因此,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自身便是能用声音演绎美、创造美的高手。于永正老师七十高龄,朗读《月光曲》兄妹对话,赢得数千观众一片掌声。许多教学,无需繁琐地讲解,万语千言“读”自明。别林斯基说过:“你可以不必担心儿童领悟不了多少,你还应当竭力使孩子们尽量少领悟一些,但要多感受一些。让他们的耳朵习惯于俄罗斯语言的和谐音响,让他们的心灵充满美感;让诗歌像音乐一样不经过头脑,而径直通过他们的心灵来打动他们,因为头脑的启迪会自有其时,也自有其序。”这就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当然,我们学习母语也一样,重在感悟。
案例:浙江王自文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一句的教学片断:
师:多么繁荣的景象,但从金兵跨入城门的那天起,都不存在了,那些酒囊饭袋葬送了一个汴州,难道他们不能再葬送一个风景如画的杭州吗?看到、想到这一切,你急吗?让我们问一问那些权贵!
生:“西湖歌舞几时休?”(声音中充满了心急如焚的焦虑。)
师:你们担忧吗?再问!
(学生再读,声音里带着深深的忧虑。)
师:你们愤怒吗?指着那些权贵的鼻子再问!
(这一次,孩子们的声音里充满了激愤,分明自己就是那位爱国诗人,在借这简洁凝练的诗句倾诉着无尽的愤慨。)
在这令人心动的“三问”中,孩子们的体验由心急到担忧再到对当权者纸醉金迷的愤怒,爱国的情感在迅速积聚,课堂出现了“忘我”的境界。良好的语感,善感的心灵,美好的品质就在这激情诵读中渐渐积聚、凝炼、升华。
三、 设身处地,换位体验
所谓“设身处地,换位体验”,就是让学生暂时忘记自己的真实身份,转换角色,设身处地,与作品的表现对象同喜怒、共哀乐,借助角色效应,缩短与对象的距离,增强情感体验和领悟。
案例:盛新凤老师执教《去年的树》教学片断:
师:那一声声急切的询问流露出小鸟对大树的无限深情。这样吧,你们来做一回小鸟。在教室里,就这样飞呀,飞呀,寻找着你们的好朋友,你在谁的身边停下来,那个同学就做你的配角读。明白吗?你们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两组同学分角色一起进行。)
师:可怜的小鸟找不到朋友大树,你们的心情怎样?
生1:我的心情非常焦急。
生2:非常紧张。
生3:我为小鸟而感到悲伤。
生4:我感到伤心!
师:你伤心,你们是不是在心里呼唤着自己的朋友大树。你们是怎么呼唤的?
生1:大树,你在哪儿呀?
生2:大树,你快回来吧,小鸟正在等着你呢。
生3:大树,难道你忘记了咱俩的约定吗?我还要给你唱歌呢。
师:真好,同学们,小鸟对大树的这种焦急、牵挂、担心就是奉献给大树的最最珍贵的友情。让我们再一次深入地和课文交流对话,来体会这种情感。
这种设身处地的换位角色体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换位成了一只只小鸟,通过移情,他们深刻体会到了小鸟心中的焦虑、担心、害怕、执著……于是,小鸟想什么、说什么,就通过孩子的心、孩子的嘴表达出来了。设身处地,换位体验,不仅有利于学生领悟对象的言行所内蕴的情感,还有利于学生领悟描写对象言行的语言形式。所谓“文若己出、通融一体、身临其境、神会其中”,说的大概就是这境界了。
四、 多元解读,立体体验
阅读是与文本的对话,这种对话建立在阅读主体的知识背景之上,学生往往带着自我的色彩去体验文本中作者创造的人生世界。由于每个读者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文化背景、审美情趣千差万别,所以阅读的体验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即“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多元解读”。
在教学《给予树》时,笔者设计了让学生为小女孩制作给予卡的环节,在写作之前,笔者先引导学生:这一张祝福卡片的落款可以写上谁的名字?这个落款不限给了学生多元感悟的极大空间,给予卡制作完毕,学生的署名真是五花八门:有署圣诞老人的、有署金吉娅的、有署全世界儿童的、有署本名的……学生以圣诞老人的角色赠送给予卡,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浪漫情怀;学生以金吉娅的角色赠送给予卡,我们感受到了他阅读的忘我投入;学生以全世界儿童的角色赠送给予卡,我们感受到了他的大气与合作精神;学生以自己的真实身份赠送给予卡,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效仿行为……在课的最后,笔者还请学生想一想,你认为当大家明白了金吉亚的做法之后,谁会给她最甜蜜的笑容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妈妈会给金吉娅最甜蜜的笑容,因为妈妈为有这样一个善良的女儿而骄傲;哥哥姐姐会给出甜蜜的笑容,因为他们为自己误会了妹妹而感到抱歉,更为自己有这样一个仁爱的妹妹而高兴;我们每一个读者也会给金吉娅最甜蜜的笑容,因为我们喜欢她,喜欢她的善良、仁爱、同情、体贴……同一个文本,在全班学生不同的研读下,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这样所得的体验无疑是立体的,丰富的。
体验是知识的内化,是经验的升华,是个性化的言语实践活动,更是自得自悟的生命活动状态。阅读教学应充分注重学生的体验,让体验走进语文阅读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人格素养的积淀。这样的阅读教学才能充满“鲜活与生动”,焕发出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