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佛学对生态文明建设之启迪

来源 :新生代·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elf6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不单单需要科学数据的支撑,还需要从向传统文化学习、转变人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着手。佛学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代表之一,其环境伦理观中的生态智慧在处理生态环境问题上有着现实的意义。本文从物我一元的佛学生态意识对生态系统退化问题之应答、众生平等的佛学生命伦理对环境污染问题之应答、惜福节俭的佛学生活实践对资源约束趋紧问题之应答,三方面将佛学思想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启迪进行探讨。
  关键词:佛学、生态文明、传统文化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给地球带来了灾难性的问题。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关于人类未来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明确指出: “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不是科学和技术的,科学方面我们有知识,技术方面我们有工具。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危机并不是生态系统自身或者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的,科学技术本身对自然没有善恶的观念和功利的追求,它听命于发现和制造它们的人类。人类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出了问题,从而直接导致了今天的生态问题。环境状况不仅仅是一组简单的数字指标,如果只是以量化的方法进行分析,而不重视人文因素对环境的影响,不明了相对环境而言,生命是环境的主要参数这个道理,那么,人类在环境问题上就永远显得被动,也无法从根源上有效地克服由人类自己的伦理行为所造成的一切环境生态问题。因比教授说到过,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只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孔孟学说;另一种是大乘佛法。佛教发源于印度而兴盛于中国,大乘佛法通过长期以来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它对天人合一观念的理解,对中华道德礼义的吸收,对简朴生活方式的认同,无不反映出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佛教提出“佛性”为万物本原,万物之差别仅是佛性的不同表现,其本质乃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 “山川草木,悉皆成佛”。佛学是一种充满生命智慧和人文关怀的文化,在其广博深远的思想体系中就含有系统的环境伦理观和生态意识,给我们提供多元的参考和启示,对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从大乘佛教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出,佛学之环境保护理论有其慧眼独具之处,更有比较具体的实现方法,有确实的环境保护方法以及环境保护目标,我们可从形而上的佛学生态意识与伦理价值观和形而下的生活实践指导来挖掘先哲留给我们的宝贵的财富,启迪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一.物我一元的佛学生态意识对生态系统退化问题的应答
  佛家追求超越生死,其实质即超越自我、破除小我之私,使“我”融合于宇宙“我”看作是一切烦恼和矛盾的根源,从而极力破除“我见”,启迪人们泯灭小我,走向物我一元,了悟生命的真谛。人因我执而必然感受到小我之私的约束,我即有别于他,既然他非我,这种分别必将引出对我的偏好, “分别故贪欲,贪欲固有身,即有身矣,则善恶并陈” (僧肇:《注维摩诘所说经》卷六观众生品),对我有利者喜之好之而求之,对我有害者厌之恶之而避之。“我执”将生态环境区别于“我”之外的他物,在整个生态环境中表现出来的就是强烈的占有欲,这促使人们贪婪的掠夺有限资源,对其任意占有和索取,从而导致生态受到严重破坏甚至退化。要解决这一问题还是得回到人,特别是指导人的语言和行为的幕后主使一一人的思想,对此佛学中物我一元的生态意识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所谓物我一元即宇宙万物与我是同体的,如水滴与大海是一体二相之关系,所以作为个体的“我”要去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这种物我一元的思想具有相当积极的生态伦理价值,它帮助实现个体本性的道德觉悟与完善,将自我与生态环境看作一个整体,从而像爱护自我身体般爱护大自然;像修复自身创伤般修复已遭破坏和退化的生态环境。自然的生态危机其实与人的心态危机是一体为二的关系,应对生态危机必须从人特别是人的思想出发,物我一元的看待我们自己和孕育我们的自然环境。
  二.众生平等的佛学生命伦理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应答
  自从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确立以后,人类借助科技的强大力量,为了满足不断膨胀的物质欲望无节制地开发自然资源,造成了整个生存环境的恶化。西方在上世纪初就已开始高度重视且着手修复生态环境,并将生态教育提升到人格教育的高度,生态学家阿尔多·李奥帕德的《沙郡岁月》一书中就曾呼吁人类应该建立并遵循一种以生态平等主义与生态整体主义为基础的伦理道德:平等对待自然万物并承认自然万物的价值与权利。同样的思想在中国的佛学阐述中则更为透彻与深入,在佛学的观点中,宇宙万有的一切事物与现象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是条件、要素的聚集),并强调人与自然万物相互关联、共存共亡的相关性,在究竟真实的意义上,万事万物一律平等,表现在价值观上就是众生平等(这种万有平等观并非指万物存在形式上的无差别,而是指万物在性质层面的平等),这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且还包括宇宙一切生命的平等。佛教以慈悲之心悦护万物,要求破除一切差别,所有状态下的生命与现象在共性(空性)上均平齐等,无高下、贵贱之分,换言之,万有(包括人类、动物、生物、山河大地等)都具有共同的本质和价值。综上述,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从其根本之人的观念转化着手是关键,只有转变人类中心主义和个人中心主义思想,以众生平等的博大胸怀对待并尊重自然万物,才能扭转人类盲目的占有欲对环境的破换,使生态进入良性循环。
  三.惜福节俭的佛学生活实践对资源约束趋紧问题的应答
  紧随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而来的就是资源约束趋紧问题,水、森林、矿产等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均受到严重威胁,造成这一现状归根结底的原因在于人类物欲膨胀驱动下的盲目开发。人的生命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本身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物质、精神需求,心理学家马斯诺在其著作中指出:物质需要是人的低层次基本需要,在此之上还有保障或安全、归属或承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一味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而忽视精神与道德层面的提高,不仅会影响人自身生命系统的平衡,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并将导致生态环境的失衡和生态资源的枯竭。自古以来,节俭便是我国的传统美德,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理所应当,但随之而来的巨大浪费却成了新的社会问题。作为传统文化传承代表的佛学,倡导的惜福节俭之生活方式在当今资源趋紧的环境下和个人生活实践中为我们指明了出路。在生活中,佛法将贪、嗔、痴视为危害心灵健康的三毒,主张节俭素朴的生活方式,佛家说俭首先揭示的是物质层面的节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时时提醒世人以有限的用度去达成尽可能圆满的结果,在因果福报循环观中,强调人生在世必须懂得珍惜,正如明代的大学者焦澹园所说: “人生衣食财禄,皆有定数,当留有余不尽之意。故节约不贪,则可延寿;奢侈过求,受尽则终;未见暴殄之人得皓首也。”佛家提出的惜福觀可说是节俭意识的最终体现,这种节俭惜福的观念对于当今资源约束趋紧的社会生态环境实在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佛学中强调的物我一元、终生平等、惜福节俭等生态伦理思想和智慧,不仅传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也成为当今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复兴中华民族中国梦的精神粮食与重要的文化推动。
其他文献
父亲每次走出营院,我总是在悄悄目送,父亲的高大背影,一直都很伟岸。  童年的记忆里,从来没有出见过父亲的背影。每次放学,我总是坐在母亲的车后,嘟着小嘴问妈妈,爸爸去哪了?为什么从来没有接过我。她总是微笑着告诉我,爸爸去了远方,在陌生的城市里为你打工。每次过年,都会有一个陌生又熟悉的男人,带着大包小包来到家中,一进门,就抱起我,用满脸的胡茬蹭着我的小脸。那时的我,总是躲着这个叫父亲的男人。长大后,渐
期刊
【摘要】:为探索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在紫花苜蓿中对镉胁迫的响应,首先使用不同浓度CdCl2处理紫花苜蓿幼苗,通过测定不同CdCl2浓度下紫花苜蓿幼苗的株高、根长、鲜重、丙二醛(MDA)和H2O2含量等的变化筛选胁迫浓度,确定镉胁迫的条件。其次,检测胁迫浓度下紫花苜蓿幼苗中G6PDH的活性。第三,通过添加G6PDH的抑制剂Na3PO4检测镉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的生长、MDA、H2O2含
期刊
总有一些记忆在某处蛰伏,或者说,它在某处等待着与你相遇。有一天,在书店忽然看到一本欧阳山著的长篇小说《三家巷》,那些依稀记得的文字,从纸页上纷纷奔跑出来,咩咩叫着,向着逯家沟的南甸子而去。  恍惚间,仿佛听见了来自松嫩平原家乡的呼唤。  自小就生活在农村,对羊并不陌生,家里也养过一只母羊。在那个物资贫乏和生活艰难的年代,羊奶是我和患病多年的父亲的滋补品,卖出去小羊羔也能贴补家用。与羊厮混久了,在两
期刊
简单来说,转型期就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的时期,即从传统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社会、农业社会、乡村社会、封闭半封闭社会向现代的市场经济社会、工业社会、城市社会、开放型社会转化。中国的社会转型历经数个阶段,当下所说的转型期通常指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在速度、广度、深度、难度上都属空前的这样一个加速转型时期。因此谈及转型期,我们的脑海里就会闪现两个词一一发展和问题,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成就堪称奇迹,
期刊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科学内涵 重要意义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等的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挽救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低迷和徘徊,中国经济也出现了缓慢增长,下行压力日益严峻的局面,使得各个行业均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对于地勘单位来说,要不断强化新时期的宣传思想工作,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加联系实际、贴近职工,做好新形势下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将全体职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企业发展的总目标上,实现宣传思想工作与地勘事业发展的同频共振,取得扎扎实实的效果。在本文中,对思政
期刊
老实说,我觉得徐樛樛很奇怪。  名字什么的就不必说了,我跟徐樛樛从初一开始就是同班同学,但一直到现在,我也还是会把“樛樛”这两个字念成“谬谬”或者“球球”之类的发音。要是用写的,那就更困难了,我永远都猜不准最后那几撇到底是三还是四。  于是我妈那句怎么说也说不腻的话就再一次有了登场的机会,她说,我就是那种光长个子不长脑子的典型存在。但这话,一半一半吧,毕竟不管怎么着,长个子对男孩子来说都是一件开心
期刊
近年来,随着新乡村的建设,农村的变化很大,我经常跟着一些骑友去农村骑行,我们常走的路线有五黄毛大坝、五股地一线、释尼召水上公园等,其中,我比较喜欢走五股地一一郑守坝一一保善堂一一学校营子一线,除了因为这里有村村相通的道路,独特的人文景观,还有一个原因是行走在這里,思绪可以任意的神游,能够唤起我的一种特殊的“乡愁”。这种“乡愁”是从文字中生成的一种情结。  其实,这种情愫是缘于读了一位文友写的文章。
期刊
【摘要】:林则徐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其民本思想大大拓宽了传统民本主义的内涵。他继承了中华优良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主义,在治水救灾、关心各种福利事以及抵御外国侵略者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民本思想, 对后世起到了极大的启迪、借鉴和警示作用,并使之得到延伸和发展。研究其思想对于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地位、转变政府职能、激发社会活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林则徐 传统民本主义 民惟邦本  民本
期刊
无须讳言,并非是所有的文字都能让人见字如面,因为“扁平时代的写作”(韩少功语),要么是无深度、无高度或无难度的写作,要么是戴着面具的文化狂欢或称“伪写作”。  远在遥远的西雅图的姚园,作为海外新移民诗群中的一名核心人物,笔涉新诗、散文诗、散文等领域,尤长于新诗与散文诗写作。至今已出版十余种诗文结集,堪称硕果盈芳。重要的是,她能让人见字如面,见字如心。她袒露的,是让自己的笔墨、自己的性灵在天地间腾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