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座城市的文明追求
一座城市的发展,实质上就是提升文明程度的全方位实践;对城市文明的追求,其实就是城市中的每一个市民实现幸福安康的过程。
不妨看看成都对城市文明追求的成果:2007年,成都市荣获第一届四川省文明城市称号;2009年,成都市以测评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09年和2010年,在全国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成都名列省会、副省级城市第三;在同步进行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中,成都名列省会、副省级城市第一。
成都,为什么对文明建设孜孜以求?
因为,文明是一种理念,一种理想;文明是一种标尺,一种标志;文明更是一种品位,一种品质。
近年来,成都城市公共环境的改善、公共设施的加强,都在无形中改变着市民的生活习惯,带动提升着他们的文明素质。“城市的文明,归根到底是市民的文明;深化文明城市建设,最根本的就是要持之不懈地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四川省文明办王伟这样评说。
“文明城市,共建共享”,广大市民是创建文明城市的主体,同时也是整个过程的共享者。每一个文明小创举,都告别了一份不文明,每一个文明城市创建的参与者,也都在内心里有了一份文明精神的升华。文明,已经在成都市民的生活习惯中深深扎根。试看成都这些年来的“感动时刻”: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成都上千名出租车司机自发奔赴灾区一线免费输送物资并运送伤员;
2010年,出租车司机协助警方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900余名;
2011年,在市中心总府路口,排队等候出租车成为这一繁华路段的新景致,“抢出租”的不文明现象一去不返;
在公交车上自备雨伞供乘客免费借用的“雨伞哥”赖小刚,用一把伞撑起一片爱,温暖了一座城市;
3年来坚持不断在东风渠道打捞垃圾并分类处理的刘谋杰夫妇,用一根竹竿捞起一份责任,感染着每一个人;
一年前进入城区的千余株果树,如今硕果累累压弯枝头,市民“只看不摘”……
从2009年成都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以来,文明城市建设在成都持续升温。全市1400万人民的广泛参与,是成都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的动力所在。
在这场以“共创共享”为主张的生动实践中,广大普通市民所做的点点滴滴的城市小事,如同百川汇流,共同鸣响起“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城市精神的黄钟大吕之声。
“它在教育人民、鼓舞斗志、凝聚力量、引领风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引领社会文明风尚、实现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成都市市长葛红林如是说。
道德模范:四川的精神脊梁
平凡,因为有您而增加了高度;
收获,因为有您而增添了份量!
一位故事员正在声情并茂地讲述着道德模范文建明的故事。
这是2011年7月28日的南充大剧院,四川省首届“道德模范故事汇”汇演正在进行。
此次“道德模范故事汇”活动,是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的“道德模范故事汇”的首场演出,旨在运用“讲故事”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用艺术的力量彰显道德的力量,用艺术的魅力再现模范风采。
农民的儿子文建明,用全心全意的赤子情怀、勇于创新的智慧头脑、永不言败的不屈性格以及一位普通共产党员的坚强信念和坚定信心,构成了令人仰望的生命高度;被誉为“无臂天使”的雷庆瑶,身残志坚,自强自立,广播爱心,将践行助人为乐的美德作为其生活的最大快乐;孝老爱亲模范吉克毛尔,一条红背带,背过小孩,背过老人,一背就是二十年,书写了一段彝汉一家亲的温情故事……
汇演中,一个个道德模范和他们的故事,通过优秀曲艺家们的精彩讲述和精妙点评在台上熠熠生辉。演出现场观众掌声此起彼伏,经久不息,大家一次次被艺术家们精湛的技艺所感染,被巨大的道德力量所震撼。
目前,四川省共有52人入选“中国好人榜”。2011年9月20日,全国第三届道德模范评选落下帷幕,来自成都的雷庆瑶、“宝山脊梁”贾正方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道德,是责任,更是社会核心价值的重要基石;
模范,是榜样,更是四川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志愿者:一颗颗温柔的心
春熙路中山广场前,一位男士抽完最后一口烟,将烟头扔到了地上,用脚踩灭。
“师傅你好,烟头不能乱丢的。”穿着浅绿色马甲,头戴帽子,别着红色“文明劝导员”袖章的“妈妈城管”王大姐赶忙上前制止。男子笑着表示了歉意,并起身将烟头扔进了不远处的垃圾桶,临走前还不忘说了一声“谢谢”。
这样的场景在成都并不少见。
2009年成都公开招聘“妈妈文明劝导员”,330名“妈妈文明劝导员”上岗劝导,维护市场和生活秩序,目前成都有1000名“妈妈文明劝导员”,她们通过温柔劝导、以理服人的做法,共同守护着蓉城的文明。
“也许我们无法杜绝不文明行为,但是希望通过我们的言语和行动,向那些不文明的市民作示范并加以引导,其实,现在大家素质都多高的,劝了都听的。”王大姐说。
据不完全统计,首批“妈妈文明劝导员”劝导群众的不文明行为达12.5万余人次,成功率达到95%,有效遏制了不文明现象。
50岁左右的“妈妈城管志愿者”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
其实,不管是玉树地震灾区,还是文明城市街头,处处都可以见到四川志愿者的身影,他们用实际行动塑造着城市的灵魂,也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据不完全统计,成都市正式注册志愿者近51万人,占城市人口总数的10.14%,成立各级各类志愿者组织3700余支,每年为社会提供超过2500万小时的志愿服务。
大学毕业后,从小爱好文学、美术的文萍选择成为“一村一名大学生”志愿者,来到新津县新平镇董大桥村。不到三年,她担任过生产队队长、文化站的放映员、社区图书馆“馆长”、调解员,还给村里的留守儿童搭建了一个小小的“寸草心家园活动室”,她用自己的朴实、坚强,在村民心中树立起大学生志愿者的良好形象。2011年她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心中有爱,有责任,并且信心满怀,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志愿者。”这是文萍参与志愿服务的座右铭,这也是所有四川志愿者的心声。
志愿服务虽然表面上是一种服务行为,本质上却是一种精神现象,是志愿者发自心灵深处的自我选择,是志愿者以社会认知为基础的价值追求。
有国外媒体将中国志愿者们称为“中国温柔的心”,那么四川志愿者就是“四川温柔的心”,我们要不断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让这颗心跳动得更健康、更长久。
一座城市的发展,实质上就是提升文明程度的全方位实践;对城市文明的追求,其实就是城市中的每一个市民实现幸福安康的过程。
不妨看看成都对城市文明追求的成果:2007年,成都市荣获第一届四川省文明城市称号;2009年,成都市以测评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09年和2010年,在全国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成都名列省会、副省级城市第三;在同步进行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中,成都名列省会、副省级城市第一。
成都,为什么对文明建设孜孜以求?
因为,文明是一种理念,一种理想;文明是一种标尺,一种标志;文明更是一种品位,一种品质。
近年来,成都城市公共环境的改善、公共设施的加强,都在无形中改变着市民的生活习惯,带动提升着他们的文明素质。“城市的文明,归根到底是市民的文明;深化文明城市建设,最根本的就是要持之不懈地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四川省文明办王伟这样评说。
“文明城市,共建共享”,广大市民是创建文明城市的主体,同时也是整个过程的共享者。每一个文明小创举,都告别了一份不文明,每一个文明城市创建的参与者,也都在内心里有了一份文明精神的升华。文明,已经在成都市民的生活习惯中深深扎根。试看成都这些年来的“感动时刻”: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成都上千名出租车司机自发奔赴灾区一线免费输送物资并运送伤员;
2010年,出租车司机协助警方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900余名;
2011年,在市中心总府路口,排队等候出租车成为这一繁华路段的新景致,“抢出租”的不文明现象一去不返;
在公交车上自备雨伞供乘客免费借用的“雨伞哥”赖小刚,用一把伞撑起一片爱,温暖了一座城市;
3年来坚持不断在东风渠道打捞垃圾并分类处理的刘谋杰夫妇,用一根竹竿捞起一份责任,感染着每一个人;
一年前进入城区的千余株果树,如今硕果累累压弯枝头,市民“只看不摘”……
从2009年成都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以来,文明城市建设在成都持续升温。全市1400万人民的广泛参与,是成都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的动力所在。
在这场以“共创共享”为主张的生动实践中,广大普通市民所做的点点滴滴的城市小事,如同百川汇流,共同鸣响起“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城市精神的黄钟大吕之声。
“它在教育人民、鼓舞斗志、凝聚力量、引领风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引领社会文明风尚、实现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成都市市长葛红林如是说。
道德模范:四川的精神脊梁
平凡,因为有您而增加了高度;
收获,因为有您而增添了份量!
一位故事员正在声情并茂地讲述着道德模范文建明的故事。
这是2011年7月28日的南充大剧院,四川省首届“道德模范故事汇”汇演正在进行。
此次“道德模范故事汇”活动,是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的“道德模范故事汇”的首场演出,旨在运用“讲故事”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用艺术的力量彰显道德的力量,用艺术的魅力再现模范风采。
农民的儿子文建明,用全心全意的赤子情怀、勇于创新的智慧头脑、永不言败的不屈性格以及一位普通共产党员的坚强信念和坚定信心,构成了令人仰望的生命高度;被誉为“无臂天使”的雷庆瑶,身残志坚,自强自立,广播爱心,将践行助人为乐的美德作为其生活的最大快乐;孝老爱亲模范吉克毛尔,一条红背带,背过小孩,背过老人,一背就是二十年,书写了一段彝汉一家亲的温情故事……
汇演中,一个个道德模范和他们的故事,通过优秀曲艺家们的精彩讲述和精妙点评在台上熠熠生辉。演出现场观众掌声此起彼伏,经久不息,大家一次次被艺术家们精湛的技艺所感染,被巨大的道德力量所震撼。
目前,四川省共有52人入选“中国好人榜”。2011年9月20日,全国第三届道德模范评选落下帷幕,来自成都的雷庆瑶、“宝山脊梁”贾正方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道德,是责任,更是社会核心价值的重要基石;
模范,是榜样,更是四川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志愿者:一颗颗温柔的心
春熙路中山广场前,一位男士抽完最后一口烟,将烟头扔到了地上,用脚踩灭。
“师傅你好,烟头不能乱丢的。”穿着浅绿色马甲,头戴帽子,别着红色“文明劝导员”袖章的“妈妈城管”王大姐赶忙上前制止。男子笑着表示了歉意,并起身将烟头扔进了不远处的垃圾桶,临走前还不忘说了一声“谢谢”。
这样的场景在成都并不少见。
2009年成都公开招聘“妈妈文明劝导员”,330名“妈妈文明劝导员”上岗劝导,维护市场和生活秩序,目前成都有1000名“妈妈文明劝导员”,她们通过温柔劝导、以理服人的做法,共同守护着蓉城的文明。
“也许我们无法杜绝不文明行为,但是希望通过我们的言语和行动,向那些不文明的市民作示范并加以引导,其实,现在大家素质都多高的,劝了都听的。”王大姐说。
据不完全统计,首批“妈妈文明劝导员”劝导群众的不文明行为达12.5万余人次,成功率达到95%,有效遏制了不文明现象。
50岁左右的“妈妈城管志愿者”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
其实,不管是玉树地震灾区,还是文明城市街头,处处都可以见到四川志愿者的身影,他们用实际行动塑造着城市的灵魂,也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据不完全统计,成都市正式注册志愿者近51万人,占城市人口总数的10.14%,成立各级各类志愿者组织3700余支,每年为社会提供超过2500万小时的志愿服务。
大学毕业后,从小爱好文学、美术的文萍选择成为“一村一名大学生”志愿者,来到新津县新平镇董大桥村。不到三年,她担任过生产队队长、文化站的放映员、社区图书馆“馆长”、调解员,还给村里的留守儿童搭建了一个小小的“寸草心家园活动室”,她用自己的朴实、坚强,在村民心中树立起大学生志愿者的良好形象。2011年她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心中有爱,有责任,并且信心满怀,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志愿者。”这是文萍参与志愿服务的座右铭,这也是所有四川志愿者的心声。
志愿服务虽然表面上是一种服务行为,本质上却是一种精神现象,是志愿者发自心灵深处的自我选择,是志愿者以社会认知为基础的价值追求。
有国外媒体将中国志愿者们称为“中国温柔的心”,那么四川志愿者就是“四川温柔的心”,我们要不断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让这颗心跳动得更健康、更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