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应用唯物辩证原理解决中学化学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中学生思维素质的目的。化学学科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它的辩证性,应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来阐明中学化学知识,使自然科学教育与唯物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下面浅谈在教学中运用辩证原理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1 运用量变质变规律指导化学教学
量变质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之一,量变到一定程度必须引起质变是一切物质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当然也是化学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我在化学教学中巧妙引用了这一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当讲到酸碱中和滴定,演示0.1mol/L的标准盐酸滴定20ml特测NaOH溶液时,先锥形瓶中滴入2~3滴酚酞,指示剂显红色表示溶液显碱性。逐滴滴入盐酸后,溶液中的H2+和OH2-便开始发生变化,到滴入最后一滴盐酸,NaOH溶液便由红色变为无色,表明溶液H2+和OH2-由于量的变化而引起了溶液质的改变。同样的道理Al2(SO4)3溶液中逐滴加入KOH溶液沉淀生成,继面沉淀逐渐增到最多,这时再继续加入KOH溶液沉淀便开始溶解,直至最后完全消逝。这些过程都可以用唯物辩证法中的量变而引起质变的原理向学生作出深动的解释。
其实上述过程仅仅是量变质变原理中的一种情况,即单纯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所引起的质的变化,唯物辩证告诉我们,量变引起质变,不仅表现在数量增加(或减少)而改变事物的性质,而且还表现在虽然数量没有增加(或减少),但由于构成事物的各种成分在内部组织上的变化而引起的质变。这一规律,在化学中同样是适用的。
2 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指导化学教学
对立统一规律是指任何事物之中都存在着正、反两个方面的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并依据一定条件相互转化。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的核心,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进世界的根本方法。把这一规律的基本思想应用于化学教学中,常常能使许多刺手的问题迎刃而解,这一规律运用得最多的是化学理论教学部分。
在物质结构部分的教学中,讲到共价键形成的本质时,指出两个成键原子是通过共用电子对而形成稳定的化学键,并阐明共用电子对与两核之间有吸引作用,电子与电子。核与核之间排斥作用。这种既吸引又排斥的一对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又达到力平衡,而统一在稳定的共价键中。也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切化学过程都归结为化学的吸引的排斥对立统一的结果。”
在进行原子半径的教学中,向学生指出,影响原子半径的因素主要有两点:①电子层增加,使原子半径增大;②核与电子间吸引力又要使半径减小,这两个因素仍是吸引和排斥的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在具体分析微粒半径大小时,看那个因素占主导地位。电子层相同的微粒半径大小取决于核与电子间吸引力强弱,电子层不同微粒半径大小取决于电子层数多少。通过分析后,学生们就能自己归纳总结出判断微粒半径大小易记的四条规律:①同主族元素无论原子或离子从上到下全变大;②同一元素原子半径比相应阴离子的半径越小,比相应阳离子半径大,同一元素阳离子价态越高的半径越小;③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从左向右逐渐变小(惰性元素除外);④同电子层结构,无论阴离子或阳离子核电荷数大的半径小。
在化学平衡教学时,向学生指出:建立化学平衡的首要条件是可逆反应,可逆反应中的正反应和逆反应是一对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当这对矛盾相互协调而统一即V正=V逆,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和浓度不变,这就是所讲的化学平衡状态。当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使矛盾的双方不协调,V正≠V逆,矛盾发生转化,直至建立起新的平衡,这个过程称为平衡移动。通过用以上方法讲解,使难懂的化学平衡问题变得易接受和易理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运用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指导化学教学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把这一原理用于化学教学中,使学生接受化学知识,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化学反应速度教学时,指出决定化学反应就速度快慢的主要因素——内因,是参加反应物的性质,但外部条件,即外因(如: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以及射线、光、振荡、固体的粉碎程度,电、电磁波等)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度。
4 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规律指导化学教学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且贯穿于每一个事物发展的始终,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同时任何事物内部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殊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在化学教学中既要重视化学规律的普遍性,又不能忽视其特殊性,才能更好地避免运用和判断上的失误。
如:讲元素性质时,从原子结构入手,指出同主族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同时又有差异性。这时,我巧妙地引用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规律进行分析,使学生既掌握了化学知识,又加深了辩证原理的理解。
以上几点做法,只是教学中具体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初步探讨。用唯物辩证指导化学教学,不仅使学生对有关的化学知识理解更深入和牢固,同时还有助于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避免了不必要的错误发生,使所学到的知识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也逐渐培养了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指导自然科学学习的良好习惯。
1 运用量变质变规律指导化学教学
量变质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之一,量变到一定程度必须引起质变是一切物质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当然也是化学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我在化学教学中巧妙引用了这一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当讲到酸碱中和滴定,演示0.1mol/L的标准盐酸滴定20ml特测NaOH溶液时,先锥形瓶中滴入2~3滴酚酞,指示剂显红色表示溶液显碱性。逐滴滴入盐酸后,溶液中的H2+和OH2-便开始发生变化,到滴入最后一滴盐酸,NaOH溶液便由红色变为无色,表明溶液H2+和OH2-由于量的变化而引起了溶液质的改变。同样的道理Al2(SO4)3溶液中逐滴加入KOH溶液沉淀生成,继面沉淀逐渐增到最多,这时再继续加入KOH溶液沉淀便开始溶解,直至最后完全消逝。这些过程都可以用唯物辩证法中的量变而引起质变的原理向学生作出深动的解释。
其实上述过程仅仅是量变质变原理中的一种情况,即单纯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所引起的质的变化,唯物辩证告诉我们,量变引起质变,不仅表现在数量增加(或减少)而改变事物的性质,而且还表现在虽然数量没有增加(或减少),但由于构成事物的各种成分在内部组织上的变化而引起的质变。这一规律,在化学中同样是适用的。
2 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指导化学教学
对立统一规律是指任何事物之中都存在着正、反两个方面的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并依据一定条件相互转化。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的核心,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进世界的根本方法。把这一规律的基本思想应用于化学教学中,常常能使许多刺手的问题迎刃而解,这一规律运用得最多的是化学理论教学部分。
在物质结构部分的教学中,讲到共价键形成的本质时,指出两个成键原子是通过共用电子对而形成稳定的化学键,并阐明共用电子对与两核之间有吸引作用,电子与电子。核与核之间排斥作用。这种既吸引又排斥的一对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又达到力平衡,而统一在稳定的共价键中。也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切化学过程都归结为化学的吸引的排斥对立统一的结果。”
在进行原子半径的教学中,向学生指出,影响原子半径的因素主要有两点:①电子层增加,使原子半径增大;②核与电子间吸引力又要使半径减小,这两个因素仍是吸引和排斥的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在具体分析微粒半径大小时,看那个因素占主导地位。电子层相同的微粒半径大小取决于核与电子间吸引力强弱,电子层不同微粒半径大小取决于电子层数多少。通过分析后,学生们就能自己归纳总结出判断微粒半径大小易记的四条规律:①同主族元素无论原子或离子从上到下全变大;②同一元素原子半径比相应阴离子的半径越小,比相应阳离子半径大,同一元素阳离子价态越高的半径越小;③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从左向右逐渐变小(惰性元素除外);④同电子层结构,无论阴离子或阳离子核电荷数大的半径小。
在化学平衡教学时,向学生指出:建立化学平衡的首要条件是可逆反应,可逆反应中的正反应和逆反应是一对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当这对矛盾相互协调而统一即V正=V逆,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和浓度不变,这就是所讲的化学平衡状态。当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使矛盾的双方不协调,V正≠V逆,矛盾发生转化,直至建立起新的平衡,这个过程称为平衡移动。通过用以上方法讲解,使难懂的化学平衡问题变得易接受和易理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运用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指导化学教学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把这一原理用于化学教学中,使学生接受化学知识,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化学反应速度教学时,指出决定化学反应就速度快慢的主要因素——内因,是参加反应物的性质,但外部条件,即外因(如: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以及射线、光、振荡、固体的粉碎程度,电、电磁波等)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度。
4 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规律指导化学教学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且贯穿于每一个事物发展的始终,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同时任何事物内部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殊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在化学教学中既要重视化学规律的普遍性,又不能忽视其特殊性,才能更好地避免运用和判断上的失误。
如:讲元素性质时,从原子结构入手,指出同主族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同时又有差异性。这时,我巧妙地引用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规律进行分析,使学生既掌握了化学知识,又加深了辩证原理的理解。
以上几点做法,只是教学中具体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初步探讨。用唯物辩证指导化学教学,不仅使学生对有关的化学知识理解更深入和牢固,同时还有助于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避免了不必要的错误发生,使所学到的知识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也逐渐培养了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指导自然科学学习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