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宋文学家周敦颐曾提出文学创作要“文以载道”的观点。新编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编排也体现“文以载道”原则,所选作品文质兼美,有利于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艺术地“载道”,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达成。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编辑的编、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艺术地统一。笔者以最近观摩的《枣核》示范课为例,进行一些探讨。
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能让学生在教师的肺腑之“言”、感人之“情”中走进课堂,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和求知热情。教者在上课一开始就播放音频《一个枣核大不大》的童谣,让学生懂得一颗小小的枣核也有奥秘!然后导入:今天,让我们学习著名的作家萧乾写的《枣核》,看看他笔下的“枣核”到底大不大,有没有什么奥秘。教者用充满童趣的儿歌导入新课,扣住学生的心弦,让学生从童年趣事中走进学习课堂。
巧妙地创设语文活动情境,能让学生去阅读文本,去思考问题,去讨论问题,去感受真情,让生硬“高冷”的文字灵动温情起来。教者为了让学生感同身受海外游子的爱国思乡感情,在教学过程中,将全班学生分成四组记者团跟随访美作者萧乾进行新闻报道:一组记者采访旧时同窗写信给作者要带几颗生枣核时的心情和作者收到航空信时的心情;一组记者在车站前接风,采访旧时同窗得到枣核时的心情和作者问枣核用途时的心情;一组记者在后花园采访旧时同窗为什么要试种枣核;一组记者采访作者与旧时同窗交谈后的感受。通过模拟的新闻报道活动,既让学生们感同身受海外游子的思乡爱国之情,又使报道语言与文本语言交融。这样的课堂变得无痕而自然、灵动而精彩。
释疑要讲究时机和条件,才能增强学生阅读的内驱力。学生在读完《枣核》这篇课文后,普遍产生疑惑:既然旧时同窗思乡爱国之情这么急切,为什么不早点儿回国报效祖国呢?教者抓住学生的这个疑惑,适时介绍萧乾写作本文的时代背景。虽然新中国1949年就成立了,但中美两国直到1979年才建交,已近70岁的萧乾才能越洋赴美参加文学交流活动。旧时同窗的思乡爱国之情不是虚情假意,而是美国长期的孤立封锁的政治状态阻断了旧时同窗的思乡爱国之情。这就更能突出改革开放犹如春暖花开,吹进每个中华儿女的心田。这种适时恰当的点拨,更能让学生恍然大悟其中的原委,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材是教学的宝贵资源,一个好的教师要善于充分挖掘教材,唤醒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再现,引领学生走进新知识的殿堂,做到前后勾连、融会贯通。《枣核》最后一段,比较高深抽象。教者并没有讲多少大道理进行说教,而是适时地提问:我们在七年级时学到一位被誉为世界顶级建筑设计大师的美籍华人,他是谁?学生通过回忆初一所学内容,随口说出:贝聿铭。教者追問:你们还记得贝聿铭的哪句话最令你感动?学生异口同声道:“我的根在中国。”教者乘势追问: 谁能回忆起七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拔萃”单元中的一首歌《我的中国心》吗?学生激动昂扬地高歌起《我的中国心》。运用这些看似信手拈来的教学资源,使学生认识到由于特殊时期某些原因,有些中国人的国籍改变了,但并不意味着民族感情的改变,有力地升华学生的爱国情怀。
有效拓展文本,就是以文本为蓝本,把文本以外的更丰富、更鲜活的素材,作为文本学习的有效教学资源,从而更好地为文本教学服务。学生在阅读中提出“‘旧时同窗’为什么要栽垂柳?”这个问题,教者没有直接告知学生“垂柳”和“睡莲”的象征意义,而是让学生回忆有关“杨柳”的诗句,引领学生遨游经典诗词海洋中,使学生认识到,青青杨柳枝是游子离人分别愁绪的象征物、精神家园的寄托物。通过对“垂柳”意象的有效拓展,巧妙地解释“枣核”的象征意义,增强学生对文章思乡爱国之情的理解。
好的板书设计,是教者独具匠心的艺术展示,能丰富文本的形象,使学生“胸中有丘壑”。教者《枣核》的板书设计颇具特色。首先在板书栏的中间板书课文题目“枣核”,然后在课题“枣核”的左边从上到下并列画上四个方框,引导学生按照次序填写旧时同窗支配“枣核”的四个动词:“求”“得”“话”“议” ,再用一个箭头由上往下连接四个动词,红笔写出“明线串珠”,形象表明本文以“枣核”为叙事线索贯穿全文。课题“枣核”的右边,精心设计“心”,先要求学生说出左点代表“家庭”幸福,右点代表“事业”有成,卧勾代表“设备”先进,然后让学生结合文本,补充中间缺的 “点”是什么。这一巧妙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有的补充“故乡的温暖”,有的补充“心灵的归宿”,有的补充“思乡爱国之情的寄托物”……再在“心”的右边写上“暗线感情”,最后将“枣核”和“心”之间用“=”连接起来,在“=”的下方和上方分别写上“借物抒情”和“以小见大”,形象揭示借“枣核”之小物抒“思乡爱国”之大情。教者板书设计的每一步,都很好地体现教者对文本的解读,都能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丰富情感。
作者简介:江苏省海安市海陵中学语文教师。
一、精设课堂导入,激发阅读情感
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能让学生在教师的肺腑之“言”、感人之“情”中走进课堂,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和求知热情。教者在上课一开始就播放音频《一个枣核大不大》的童谣,让学生懂得一颗小小的枣核也有奥秘!然后导入:今天,让我们学习著名的作家萧乾写的《枣核》,看看他笔下的“枣核”到底大不大,有没有什么奥秘。教者用充满童趣的儿歌导入新课,扣住学生的心弦,让学生从童年趣事中走进学习课堂。
二、巧设活动情境,体验阅读情感
巧妙地创设语文活动情境,能让学生去阅读文本,去思考问题,去讨论问题,去感受真情,让生硬“高冷”的文字灵动温情起来。教者为了让学生感同身受海外游子的爱国思乡感情,在教学过程中,将全班学生分成四组记者团跟随访美作者萧乾进行新闻报道:一组记者采访旧时同窗写信给作者要带几颗生枣核时的心情和作者收到航空信时的心情;一组记者在车站前接风,采访旧时同窗得到枣核时的心情和作者问枣核用途时的心情;一组记者在后花园采访旧时同窗为什么要试种枣核;一组记者采访作者与旧时同窗交谈后的感受。通过模拟的新闻报道活动,既让学生们感同身受海外游子的思乡爱国之情,又使报道语言与文本语言交融。这样的课堂变得无痕而自然、灵动而精彩。
三、紧抓释疑时刻,内化阅读情感
释疑要讲究时机和条件,才能增强学生阅读的内驱力。学生在读完《枣核》这篇课文后,普遍产生疑惑:既然旧时同窗思乡爱国之情这么急切,为什么不早点儿回国报效祖国呢?教者抓住学生的这个疑惑,适时介绍萧乾写作本文的时代背景。虽然新中国1949年就成立了,但中美两国直到1979年才建交,已近70岁的萧乾才能越洋赴美参加文学交流活动。旧时同窗的思乡爱国之情不是虚情假意,而是美国长期的孤立封锁的政治状态阻断了旧时同窗的思乡爱国之情。这就更能突出改革开放犹如春暖花开,吹进每个中华儿女的心田。这种适时恰当的点拨,更能让学生恍然大悟其中的原委,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四、充分挖掘教材,升华阅读情感
教材是教学的宝贵资源,一个好的教师要善于充分挖掘教材,唤醒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再现,引领学生走进新知识的殿堂,做到前后勾连、融会贯通。《枣核》最后一段,比较高深抽象。教者并没有讲多少大道理进行说教,而是适时地提问:我们在七年级时学到一位被誉为世界顶级建筑设计大师的美籍华人,他是谁?学生通过回忆初一所学内容,随口说出:贝聿铭。教者追問:你们还记得贝聿铭的哪句话最令你感动?学生异口同声道:“我的根在中国。”教者乘势追问: 谁能回忆起七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拔萃”单元中的一首歌《我的中国心》吗?学生激动昂扬地高歌起《我的中国心》。运用这些看似信手拈来的教学资源,使学生认识到由于特殊时期某些原因,有些中国人的国籍改变了,但并不意味着民族感情的改变,有力地升华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有效拓展文本,丰富阅读情感
有效拓展文本,就是以文本为蓝本,把文本以外的更丰富、更鲜活的素材,作为文本学习的有效教学资源,从而更好地为文本教学服务。学生在阅读中提出“‘旧时同窗’为什么要栽垂柳?”这个问题,教者没有直接告知学生“垂柳”和“睡莲”的象征意义,而是让学生回忆有关“杨柳”的诗句,引领学生遨游经典诗词海洋中,使学生认识到,青青杨柳枝是游子离人分别愁绪的象征物、精神家园的寄托物。通过对“垂柳”意象的有效拓展,巧妙地解释“枣核”的象征意义,增强学生对文章思乡爱国之情的理解。
六、精心设计板书 ,形象阅读情感
好的板书设计,是教者独具匠心的艺术展示,能丰富文本的形象,使学生“胸中有丘壑”。教者《枣核》的板书设计颇具特色。首先在板书栏的中间板书课文题目“枣核”,然后在课题“枣核”的左边从上到下并列画上四个方框,引导学生按照次序填写旧时同窗支配“枣核”的四个动词:“求”“得”“话”“议” ,再用一个箭头由上往下连接四个动词,红笔写出“明线串珠”,形象表明本文以“枣核”为叙事线索贯穿全文。课题“枣核”的右边,精心设计“心”,先要求学生说出左点代表“家庭”幸福,右点代表“事业”有成,卧勾代表“设备”先进,然后让学生结合文本,补充中间缺的 “点”是什么。这一巧妙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有的补充“故乡的温暖”,有的补充“心灵的归宿”,有的补充“思乡爱国之情的寄托物”……再在“心”的右边写上“暗线感情”,最后将“枣核”和“心”之间用“=”连接起来,在“=”的下方和上方分别写上“借物抒情”和“以小见大”,形象揭示借“枣核”之小物抒“思乡爱国”之大情。教者板书设计的每一步,都很好地体现教者对文本的解读,都能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丰富情感。
作者简介:江苏省海安市海陵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