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与情理的内在联系(之二)——析《渔翁》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afe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柳宗元的《渔翁》是一首享誉诗坛的佳作。该诗有着闲适恬静的意境美,然而,苏东坡等古代文人学者及当代诗歌评论家李元洛都认为诗的后两话:“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是诗的“蛇足”,但历来的诗选本都保持了原诗,也有人维护着原诗的整体性。这到底是“蛇足”,还是构成《渔翁》这首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应该从《渔翁》所描述的生活景象与寓于诗中情理的内在联系是否和谐合理为依据,和谐合理就是整体中的一部分,反之便是“蛇足”。
  我始终认为《渔翁》后两句是“蛇足”,苏东坡等人的见解异议是一言中的。现将诗中景象与融入诗中情理的内在联系是否合理作一分析。
  《渔翁》一诗,由两种景象即两幅画面构成,第一幅画面由前四句“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组成,展现了一幅明丽而引人入胜的生活画图,讲的是“永州的渔翁在晚上靠在潇水西岸的岩石上露宿,清早提来清清的潇水,燃着竹子做饭,太阳出来,炊烟消失,渔翁也不见了,原来,唱着‘欸乃’声声的渔翁早已将船划进碧绿的潇水中去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画图,多么令人赏心悦目。渔翁这种闲适和无拘无束的自在生活,又多么令人羡慕,你看,傍晚了,他就露宿在岩石上,一大早就烧火做饭,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同步一致,与大自然融入一体,和谐恬淡,没有浮躁与不安。那唱着“欵乃”声声的渔歌,正是渔翁这种生活情态的自然流露,其实,也正是诗人柳宗元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是柳宗元对渔翁这种生活的羡慕与向往之情的表现。
  为什么一位二十四岁就考中博学宏词科的满腹经纶的柳宗元,竟羡慕起村夫野老的渔翁生活了呢?很显然,这就是柳宗元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名为谪贬,实为囚徒。当露宿潇水西岸岩石上的渔翁生活图景,当然,这是一种意合化了的生活图景,映入诗人柳宗元眼帘时,渔翁美好而无拘无束的生活,怎不激起诗人柳宗元心中的感慨呢?于是,柳宗元用明丽轻快的笔调写下了《渔翁》,表达了对渔翁这种生活的向往之情。在此,《渔翁》所描写的生活图景与融注在景象中的思想情感是统一的、一致的,即《渔翁》中渔翁生活的闲适自在与作者想摆脱宦海羁旅,羡慕樵夫渔翁自由自在生活的情感是一致的、和谐的。
  在这里,一幅景情如水乳交融的美丽画图已经绘成,如果诗在“欵乃一声山水绿”结束,实在是满蕴情韵,余味无穷。
  最后两句,“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是一幅渔翁划船到潇水中回头再看自己食宿西岸的图景,写的是:渔翁回头,往天边望去,渔船已划进江中,西岸上自由随意的云彩在天空相互追逐。这一幅画面同样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情态,并有着作者极强的主观情感的投入,即“无心”二字出自《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之句,让读者很自然地联想起陶渊明“田园将芜胡不归”,弃官隐遁过田园生活的思想情感。这虽然很好地表达了诗人羡慕的思想,但给了诗的内涵一种沉重的理性色彩,削弱了前四句组成一幅美丽画图的神韵。读唐(盛唐)诗宋诗,拿二者一比较,就知道,唐诗之所以构筑了我国古代诗歌文学的辉煌,就因为唐诗满蕴着代表时代心声的诗人的情志。诗中满溢着诗人的情韵,充满了诗人昂扬的恢宏气度,让我们见证了那时人们的精神状态,是盛唐特有的精神状态。读宋诗,宋诗中哲理成分多,却情韵少,而情韵少的诗是比不上情韵丰满的诗的。
  就《渔翁》叙述的主客体来说,后二句与前四句没有和谐一致,前四句构成一幅画面的景象,描写叙述的主体是作者,被描述的客体是渔翁,而到了最后两句构成的图景,描述的主体转移到渔翁了,粗读,我觉得是诗人柳宗元与渔翁一起在江心的小舟上,细读才知不对,因前面有“烟销日出不见人”一句。“岩上无心云相逐”是渔翁眼里的景情,这叙述的主体与客观的变幻构成两幅图画,画面与画面,让人有种断裂之感,不是合二为一的整体感。
  因此,《渔翁》一诗,如果到“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戛然而止,则景情水乳交融,余味无穷。诗的后两句,与前四句构成的意境也缺乏内在联系。诗的前四句已经把渔翁闲适自在的生活描写得形神毕肖了,然而,在描绘完了渔翁生活图景后却加上渔翁眼中的景象描写,实在是多余的。综上分析,《渔翁》后两句就是“蛇足”。
  (作者单位:425000湖南省永州市第七中学)
其他文献
人们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红烛”、“人梯”、“春蚕”、“铺路石”,意在赞赏教育这一职业的无私和伟大。教师肩负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责任,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修德正身,其次是呕心沥血、苦心孤诣地工作,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教育前辈陶行知先生师德的真实写照,多少年来一直鞭策、激励着千千万万个从教者。修德正身需应做到以下几点:    
期刊
《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技巧,形成一定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并且在近年的中考题中,英语阅读文章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有的多达6篇,分值占到60分左右,并且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因此,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不仅
期刊
“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句话,一说出自于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之口,一说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出的观点。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争议也很多。有人认为:这是教育的理想追求,是教师的奋斗目标;也有人认为:从哲学上看,这句话太绝对,绝对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其实,对这句话的不同理解正反映了人们对教育的不同观点。赞成这句话的,强调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而反对这句话的,强调的是教师在教育
期刊
新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教育改革要求建立师生互动的“双主体教学模式”,实现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是按照新课标理念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师生双主体互动,达到“教学、教师、学生”三位一体,展开教与学探究活动的教学实践模式。  教育家刘国正先生说:“教学活动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积极性。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我启你发,而是教与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融洽的交流。教师引着学生
期刊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一种特殊的反应方式,表现为或高兴、欢乐,或忧愁、悲伤,或赞叹、喜爱,或惊恐、厌恶。  初中生由于年龄小,知识根底浅、活泼好奇,所以偏爱形象思维,乐于接受教师富于情趣的教学方式。为此,我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倾注情感,对学生进行感化、熏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的做法如下:    一、以情激学    与其它学科相比,思想政治课的
期刊
班主任工作在整个学校教育管理中非常重要。班主任是班集体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各科任老师的纽带,也是沟通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桥梁。班主任肩负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任,在学生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由于社会、家庭、学生等方面原因,初中学生厌学现象普遍存在、家长疏于对子女管教,致使一部分初中学生难以管理,班主任往往疲于奔命,班务缠身,农村初级中学的班主任越来越难当、越来越没有老师愿
期刊
职业教育与传统的普通教育不同。“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四条)这就表明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师的一般素质,更要具备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综合素质。    一、中职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    1、中职教师必备的知识素质  ⑴爱岗敬业、宽
期刊
我在从事教育工作中体会到:一个班主任,必须对学生“爱之深,知之切,导之以微,喻之以理”,才能教育好学生,改变后进生的面貌。下面谈谈自己对后进生转化的一些方法:    一、坚持按儿童的特点教育后进生    我在与后进生接触的过程中,感到儿童有好动、好新、好奇、好问、好仿、好胜的心理特点,因此,对他们与教育要求相违的行为因势利导,使之向积极方面发展。一次,我正在教室里与学生谈话,小陈同学带着几个后进生
期刊
一位当代文学大师在回顾自己一生的写作生涯时,不无感慨地说:“我一生写了无数中、长篇小说,洋洋百万言可抵不上鲁迅短短的一篇《孔乙己》。”可见,《孔乙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换句话说,文字不在多,而在精。  鲁迅在《孔乙己》这篇小说中用白描的艺术手法,深刻、简练、准确地对孔乙已的肖像、动作、语言作了详尽的描述,塑造了一个被封建科举制度摧残、毒害而又无可救药的,最终被黑暗的社会吞噬了的艺术典型。而
期刊
由于受到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现在,农村小学、中学流传着这样一种论调,即“读书无用”,且厌学的学生越来越多,队伍越来越大,如何克服学生的厌学情绪,已成为当务之急,当务之需。近年来,我也和其他老师一样在努力摸索着,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要想彻底根除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师就要付出真情,跟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要关心爱护每一个人,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