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愈来愈大,这就需要高等职业学校尽快进行课程的全面改革。通过具体分析机械类《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目前存在的教学内容设置繁杂、理论与实践课程安排不当与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通过建议删减适当课程内容与采取多元化教育方法等新举措,力求让课改能够更加深入,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实用型技术人才。
关键词:新课改;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电工与电子技术
国家的发展需要各类不同分工的人才,社会当前对实用型与技术型人员的缺口依旧十分大,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对此就应该去承担一部分社会责任,因为高职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专业型、技术型与实操型等优势,这类人才对社会的贡献效果愈加突出。因此,在培养这方面人才的过程,高职学校应当更加重视。《电工与电子技术》在整个高职教育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为该课程涉及的专业词汇较多,课程理解难度大,导致很多学生具有畏难情绪,进而导致课堂效率不高,故深入对高职机械类《电工与电子技术》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分析
总结归纳现有《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材,学习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在于让学生熟悉与掌握基础的电气电路知识与电子技术的基础应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将理论知识进行运用实践的综合能力。当然,教师对于教材内容的精确把控也是必要的,如电路的基础通识、常用半导体的构造以及电路控制的技术基础都是该门课程中的重点教学内容。
二、影响高职机械类《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课堂效果的原因
(一)机械类专业学生对电气知识需求不大
高职机械类《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包含全套电气专业知识,包含从电流的基础知识、基本电气控制線路到数字电路操控等,这样的课程属于“大包大揽”,并没考虑机械类学生真实的就业课程基本需求,所学知识与实际机械类技术人才所需具备的专业素养关联度较低,高职教育是为了培养岗位适应能力强的技术型人才,故在开展机械类《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时,就需要调研机械类毕业生就业的真正需要。
(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安排不合理
受“灌输式”教育的影响,大多教师侧重理论知识教学,如过多课程安排在介绍阶段,如板书电路图并介绍分析电路工作路径而替代实际带领学生研究真实电路,另外,在实际课程安排上,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实验室设备短缺等问题导致学生在开展实验活动时,不能做到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平均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操作时间都不长,部分学生在实验完成后还没有完全了解仪器的使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在教学环节与各自在学科中的比重安排都有些不合理,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都是应当重视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教学方法中,老师是课堂的绝对控场与主角,而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知识,而由于高职学生本省学习主动性不高且学习能力并不是他们强项,导致学生课堂兴趣并不高,课堂教学知识吸收度不高,整体教学质量不能达到理想水平。
三、机械类《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改革对策与建议
(一)增加课程与就业的关联度
高职机械专业的学生主修机械的半自动化与自动化,包括机械模具的设计与制造以及电子控制,将这些课程内容与《电工与电子技术》比对,保留能够辅助机械专业的内容,如电力系统的通识课程、基础电力电路的知识以及基础的电力控制系统通识等,因为机械类学生多不会在毕业后参与精密电子产品的设计、制造与使用工作,关于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制作、电子产品的测试与调试等方面的数字电路课程都可以进行删除,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并不长,可以这样有选择的第课程进行增加和删减,既能够有针对性性地对学生进行 “因材施教”,也能尽可能地将学生的学业负担减轻,让他们能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更多时间施展所长。
(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教学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而实践能反过来促进理论的归纳与完善。在《电工与电子技术》中也一样,夯实的电路理论知识基础是电工技术在生活中实践的大前提,而丰富的电路实操经验能够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巩固电气专业知识,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下,校方要多购置做实验用的仪器与设备,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充分的实践机会,而教师则需要在课程安排上合理安排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轮换,如上一到两节理论课及要补充一节实验实操课程,及时对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巩固。
(三)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当前课程改革的大趋势是让学生自己做课堂的“主人”,而教师更多是扮演引导者与辅助者的角色,国家教育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意识到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才是学习动力的最好来源。高职教育要培养更多职业素养高的人才,也需要意识到这一点,故部分学校已经开始开展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与小组学习法等多元化教学模式了。这些具体的方法都有一个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内在积极性,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与探究,教师对《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进行更细致的分解与重构,将每次课程都设置成任务或者目标,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与小组合作讨论与操作的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导者,教师负责杂关键的地方引导学生,保证课堂教学的方向就可以了,如在学习基础电路通识时,可以为学生提供开关、电源、电阻以及灯泡等器具,让学生分组自有组成电路与分析,后组织学生之间互相讨论经验,由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进而加深学生的知识点印象,从而达到高水准的教学。
结语
随着我国对高职课程改革的深入,目前机械类《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重存在的这些不足都能在国家、学校以及教师等多方力量的帮助得到妥善的解决,对于课程内容的设置将充分调研毕业生的需求,课程安排将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教学方法也将进行多元化改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从根本上改善《电工与电子技术》的教学课程,培养出更多理论与实践水平双强的高素质职业技术人员。
参考文献
[1]徐杰.基于课程群理念的中职机电专业电类基础课程改革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19.
[2]姜玉莉.高职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探讨[J]. 电子世界,2013,(22):163-164.
[3]左辉.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研究[J]. 才智,2013,(30):105.
关键词:新课改;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电工与电子技术
国家的发展需要各类不同分工的人才,社会当前对实用型与技术型人员的缺口依旧十分大,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对此就应该去承担一部分社会责任,因为高职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专业型、技术型与实操型等优势,这类人才对社会的贡献效果愈加突出。因此,在培养这方面人才的过程,高职学校应当更加重视。《电工与电子技术》在整个高职教育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为该课程涉及的专业词汇较多,课程理解难度大,导致很多学生具有畏难情绪,进而导致课堂效率不高,故深入对高职机械类《电工与电子技术》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分析
总结归纳现有《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材,学习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在于让学生熟悉与掌握基础的电气电路知识与电子技术的基础应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将理论知识进行运用实践的综合能力。当然,教师对于教材内容的精确把控也是必要的,如电路的基础通识、常用半导体的构造以及电路控制的技术基础都是该门课程中的重点教学内容。
二、影响高职机械类《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课堂效果的原因
(一)机械类专业学生对电气知识需求不大
高职机械类《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包含全套电气专业知识,包含从电流的基础知识、基本电气控制線路到数字电路操控等,这样的课程属于“大包大揽”,并没考虑机械类学生真实的就业课程基本需求,所学知识与实际机械类技术人才所需具备的专业素养关联度较低,高职教育是为了培养岗位适应能力强的技术型人才,故在开展机械类《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时,就需要调研机械类毕业生就业的真正需要。
(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安排不合理
受“灌输式”教育的影响,大多教师侧重理论知识教学,如过多课程安排在介绍阶段,如板书电路图并介绍分析电路工作路径而替代实际带领学生研究真实电路,另外,在实际课程安排上,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实验室设备短缺等问题导致学生在开展实验活动时,不能做到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平均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操作时间都不长,部分学生在实验完成后还没有完全了解仪器的使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在教学环节与各自在学科中的比重安排都有些不合理,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都是应当重视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教学方法中,老师是课堂的绝对控场与主角,而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知识,而由于高职学生本省学习主动性不高且学习能力并不是他们强项,导致学生课堂兴趣并不高,课堂教学知识吸收度不高,整体教学质量不能达到理想水平。
三、机械类《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改革对策与建议
(一)增加课程与就业的关联度
高职机械专业的学生主修机械的半自动化与自动化,包括机械模具的设计与制造以及电子控制,将这些课程内容与《电工与电子技术》比对,保留能够辅助机械专业的内容,如电力系统的通识课程、基础电力电路的知识以及基础的电力控制系统通识等,因为机械类学生多不会在毕业后参与精密电子产品的设计、制造与使用工作,关于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制作、电子产品的测试与调试等方面的数字电路课程都可以进行删除,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并不长,可以这样有选择的第课程进行增加和删减,既能够有针对性性地对学生进行 “因材施教”,也能尽可能地将学生的学业负担减轻,让他们能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更多时间施展所长。
(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教学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而实践能反过来促进理论的归纳与完善。在《电工与电子技术》中也一样,夯实的电路理论知识基础是电工技术在生活中实践的大前提,而丰富的电路实操经验能够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巩固电气专业知识,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下,校方要多购置做实验用的仪器与设备,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充分的实践机会,而教师则需要在课程安排上合理安排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轮换,如上一到两节理论课及要补充一节实验实操课程,及时对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巩固。
(三)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当前课程改革的大趋势是让学生自己做课堂的“主人”,而教师更多是扮演引导者与辅助者的角色,国家教育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意识到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才是学习动力的最好来源。高职教育要培养更多职业素养高的人才,也需要意识到这一点,故部分学校已经开始开展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与小组学习法等多元化教学模式了。这些具体的方法都有一个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内在积极性,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与探究,教师对《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进行更细致的分解与重构,将每次课程都设置成任务或者目标,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与小组合作讨论与操作的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导者,教师负责杂关键的地方引导学生,保证课堂教学的方向就可以了,如在学习基础电路通识时,可以为学生提供开关、电源、电阻以及灯泡等器具,让学生分组自有组成电路与分析,后组织学生之间互相讨论经验,由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进而加深学生的知识点印象,从而达到高水准的教学。
结语
随着我国对高职课程改革的深入,目前机械类《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重存在的这些不足都能在国家、学校以及教师等多方力量的帮助得到妥善的解决,对于课程内容的设置将充分调研毕业生的需求,课程安排将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教学方法也将进行多元化改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从根本上改善《电工与电子技术》的教学课程,培养出更多理论与实践水平双强的高素质职业技术人员。
参考文献
[1]徐杰.基于课程群理念的中职机电专业电类基础课程改革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19.
[2]姜玉莉.高职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探讨[J]. 电子世界,2013,(22):163-164.
[3]左辉.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研究[J]. 才智,2013,(3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