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俄成语的翻译研究角度浅谈中俄跨文化交际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rocp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汉语和俄语作为世界上最丰富的两种语言,承载了两国几千的文化底蕴。从远古到现代两国的文化和历史相离相交,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一直是翻译领域不断研究的课题。成语是民族智慧的瑰宝,民族文化的“活化石”,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成语是人类智慧与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与结晶。它能够形象、生动、精练地表达人的思想及人世间深刻的道理。[1]对中国和俄罗斯成语的翻译研究,对两国的文化交际具有深远影响。本文从成语着手,剖析两国文化的差异,并对其进行翻译层面的解读,且兼顾语言及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分析,有助于两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达到“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成语;中国;俄罗斯;跨文化交际
  作者简介:王国红(1971.8-),女,汉族,辽宁阜新人,沈阳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5--02
  一、名词解释
  汉语中的“文化”古指文治与教化。今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特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俄语中对应的词“Культура”,源于拉丁字“cultula”,原意指植物栽培,后引申为人的修养与训练。“交际”,指接触往来:“际,接也。交际谓人以礼仪币帛相交接也”(《词源》)现代定义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的交际往来”。(《现代汉语词典》)与汉语的“交际”对应的俄语是“Коммуникация”(联系和交流),有共同、共享和传递信息含义。
  美国人类科学家霍尔(Edward T. Hall)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人。他首次提出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后来,跨文化交际泛指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之间的交际,主要研究具体语言交际行为和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有效性和得体性,关注跨文化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的相互适应和外来者对异域文化的适应。
  成语在一个民族的语言中,成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成语中有历史,有哲学,有风俗,有信仰,有生活的各种材料。商务印书馆2015年出版的《新华成语词典》第二版中收录的成语有10000余条,较大型的成语词典收录成语数量约为20000条,包括俗语、谚语、歇后语之类。1998年版的俄语成语词典(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й фразеологии, Историко-этимологический справочник, Бирих А.К., Мокиенко В.М., Степанова Л.И., 1998.)中收录了2500多个俄语成语。2007年出版的俄语成语词典(Фразеолог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А.Н.Булыко,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Харвест)中收录了7000个成语词条。
  二、汉语俄语成语的交融
  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共性来自人类共有一个客观的大自然,对事物及其本质的认识基本趋向是相同的。[2]因此,语言中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俄汉成语在语义上的对应关系有三种:
  1、完全对应:指俄汉成语语义相同,形象也相同。
  如:Как рыба в воде. ——如鱼得水
  Ловить рыбу в мутной воде. ——浑水摸鱼
  Висеть на волоске. ——千钧一发
  Куй железо пока горячо.——趁热打铁
  完全对等的俄汉成语只是众多成语中的极少部分,在既不违背原文的基础上,用目标语言中现成的成语来翻译。这样的完全对等关系成语主要由以下因素造成:一是俄汉两个民族的思维共性;二是两民族间的相互借鉴;三是本来带有文化语义的成语在长期使用中“消磨”了文化成分。
  2、部分对应:指俄汉成语语义相同,形象各异,或形象相同,语义不同或不尽相同。这最能显示语言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的关系和语言自身的民族性。
  如:1)语义相同,形象各异
  Как грибы после дождя. ——雨后春笋
  Есть как акула. ——狼吞虎咽
  На воре шапка горит.——做賊心虚
  Пустить козла в огород. ——引狼入室
  理解部分对等的俄汉成语语义的关键在喻体上。喻体在成语中是操该语种民族社会生活的综合反映。这类成语在译文中保留成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色彩。众所周知,俄罗斯森林面积非常广阔,俄罗斯人的生活与森林紧密相连。蘑菇是森林赠与俄罗斯人的美味食物。于是他们用“Как грибы после дождя”的成语来比喻事物的蓬勃发展,使该成语带上了鲜明的民族特点。而汉语相应的成语是“雨后春笋”,因为竹子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息息相关相关。他们是在形象上不同,但喻体相同。
  2)形象相同,语义不同:相当数量的成语,表达的意义基本相同,但采用不同的形象载体。
  Как лист перед травой. ——说来就来
  Пристать как банный лист.——纠缠不休
  3、完全不同:
  В три ручья.——泪如泉涌。
  Нашла коса на камень.——针锋相对
  Один в поле не воин.——寡不敌众。
  由于俄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的成语在翻译时转换成译语读者熟悉的形象,保留其意义。这样不仅可以忠于原义、原有形象及风格,还符合译入语的结构和习惯。[3]
  语言作为人类的一种交流工具,虽然语言的语法构成和表达方式存在不同,但是必须要能够反映出大多数人群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意识。   三、中西方文化碰撞在成語上的体现
  人类文化的发生、发展是在不同文化之间不断地见面、碰撞与交融中进行的。[4]。在不同思想文化见面、互识的过程中必然因文化的差异而发生碰撞。思维模式的同一性使有些俄汉成语完全或部分对等。但两个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带来了更多在对方语言中完全没有对应的成语。为了再现源语成语所体现的文化习俗或特色,我们就要创造出一些带有“异域风情”的成语,将源语言文化特色融入译语文化中。
  汉语的成语、典故、谚语、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特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渊源,既形象简洁,又寓意无穷,还富有哲理。如守株待兔、精卫填海等等。这些成语典故不仅给人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画面,,还有其历史来源,可以让人从中了解不少美丽动人的故事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5]成语里把结成婚姻誉为“龙凤呈祥”,这是最具民族特点的文化概括。在跨文化交际中,这些带有浓郁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无意会给外国人带来一些困难,但这也正是汉语的魅力所在。
  成语是极致的语言材料。[6]其本身充满文化的张力和意义的历史对话性。不同语言的成语在翻译时就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而是关于世界的存在和人对其意义的理解差异的关系问题。对这种关系的理解是跨文化交流最关键的问题。这种交往的文化活动是一种由人来加以操控的、在历史过程中不断演进的行为,有的成语历久弥新,永葆青春活力,有的成语则淹没在历史洪流之中,在这过程中还会有新的成语不断涌现。
  在跨文化交流之初,增强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求同”倾向以及对彼此文化的认同,从本国文化已有的成语体系中寻找类似的表述进行传达,这是跨文化交际初始阶段的必经之路,是外来文化进入本土的必要过程。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求同”的原则之上,也不是明智之举。因此,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对外来成语的解读总是与社会语境分不开的。一种解释是否合适,取决于其所要达到的目的。跨文化的阐释不是用来也不可能用来沟通完全相等的东西,而是对两个既相似又不同的东西的阐释。
  在跨文化的分析中,包括思维方式、文化特征、文化内涵、观念、审美习惯、交往规则、心理认同、文化认同、取向等。[7]翻译在这一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中西方国家在文化背景方面的巨大差异,跨文化交际必然受到文化的制约与影响。既要强调“入乡随俗”的“求同”原则,又要允许不同文化间的区别和差异。把一种民族的文化传播到另一种民族文化中去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是“文化再现”的过程。在对成语的理解上也是一样,这一点是最难的,但是必要的。
  在跨文化交际中,要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了解掌握中西方文化差异,尽量避免丢失、误解甚至扭曲文化信息是最重要的。对汉俄成语的理解也是这样。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其实也是不同文化在交流与碰撞中共同发展的历史。在这样进程中,任何参与交流的一方都从他文化中吸取养料,使自己与之交融,并得到丰富与发展。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注释:
  [1]《汉俄成语对比及翻译》吴芳,黑龙江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第1页。
  [2]《成语文化》,刘玉凯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年,31页。
  [3]《翻译理论的多视角研究》,2016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孙黎明、阮军著,128页。
  [4]《Logoc汉译研究——跨文化翻译中的“格义”、视域融合与接受》200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高圣兵著,27页。
  [5]《跨语言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毕继万著,266页。
  [6]《成语文化》,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年,刘玉凯著,163页。
  [7]《时事篇章跨文化对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年,编者孙炬、管晓霞等,前言。
  参考文献:
  [1]《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汉俄成语对比及翻译》吴芳,黑龙江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3]《成语文化》,刘玉凯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年.
  [4]《翻译理论的多视角研究》,2016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孙黎明、阮军著.
  [5]《Logoc汉译研究——跨文化翻译中的“格义”、视域融合与接受》200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高圣兵著.
  [6]《跨语言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毕继万著.
  [7]《时事篇章跨文化对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年,编者孙炬、管晓霞等.
  [8]Фразеолог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Автор: Александр Николаевич Булыко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Харвест (Минск) Год: 2007 Страниц: 448 ISBN: 978-985-13-8622-8.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沙相敏(1994-),女,壮族,云南省大理市人,大连民族大学2014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5--02  鸡足山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因其“三岭前伸,一岗后距,俨然鸡足”而得名,是佛教禅宗的发源地,藏传佛教、南传小乘佛教、汉传大乘佛教分别从青藏高原,缅甸,湖北汇聚大理。
期刊
摘 要:达斡尔族有着灿烂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产生了独特的饮食文化。达斡尔人最爱吃的、具有民族特点的就是独具风味的库木勒。在战乱饥荒的年代,库木勒让达斡尔族渡过了战乱与饥荒,因此,库木勒就成为了达斡尔族传统饮食文化的代表之一,1987年开始举办的库木勒节现在也成为了达斡尔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关键词:达斡尔族;传统饮食;库木勒;库木勒节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
摘 要:亲属称谓在语言词汇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它涵盖了人们的亲疏远近关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普通话的使用推广,义务教育的普及,方言词汇的未来发展趋势正在接受考验。本文试从湘语双峰甘棠话亲属称谓词汇的构词特征,描写和分析当地亲属方言词汇的基本规律与汉代汉语构词特征的异同。  关键词:湘语双峰甘棠话;亲属称谓;构词特征  作者简介:刘苗(1987-),女,汉族,湖南双峰县人,文学硕士,核工业南昌高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及关节周围组织慢性炎症病变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临床多发病。   RA发病特点是反复发作,病情缠绵,且有较高的
摘 要:作为一种利用肢体语言来进行思想情感表达的艺术形式,舞蹈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舞蹈是舞者所利用的一种抒情艺术,参与者能够在其中表现出最为真切的感情,所以对于舞蹈表演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相关人员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通过相应的舞蹈表演技术,将真实情感融入到舞蹈表演的内容中来。  关键词:舞蹈表演;情感表达;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J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