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12.13祭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feng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12月13日上午10时整,防空警报又一次在南京的上空响起,凌厉尖锐的声音响彻南京城的每个角落,犹如30万冤魂在悲鸣。南京市中心的交通信号灯变换成了红灯,街上的车辆缓缓停下,司机按响了喇叭鸣笛,路人也停下匆忙的脚步,摘下帽子,在寒风中伫立默哀,缅怀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30万同胞。这一刻,古城南京沉浸在历史的悲恸之中。
   这是第6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82年前的这天,也就是1937年12月13日,日军敢死队携带云梯,用9辆战车作掩护攻上了南京城南的中华门,将太阳旗插上了城头。此刻的时间是0时 30分。
   这个夜晚,南京城陷入了巨大的寂静中,没有枪炮声,没有人声,清冷的月光铺洒在南京一片狼藉的大地和被炮弹掀去屋顶的残房,没有逃出城的市民们伏在家中,黑暗中忍受着惊恐与未知命运的煎熬。大街小巷中,蜷缩在寒冬马路上的是无家可归的难民,以及从前方阵地撤下来的痛苦呻吟的伤兵。他们不知道将要到来的这一天是南京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这是南京大屠杀前的寂静。
   这天的清晨,南京没有了往日的美丽,惨白的日光也没了温度,行道树的枯枝在寒风中摇摇欲坠。日军第六、第一一四师团从中华门的城门侵入南京城。
   与此同时,日军第九师团从光华门、第十六师团从中山门与和平门相继入城;午后2时,日海军第十一支队溯江而上,抵达下关;午后4时,日军国崎支队沿长江北岸攻至浦口,切断了中国守军的退路。这些部队血洗聚集在中华路、中山东路、中央路、中山北路等地的难民,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大屠城。
   根据后来中国南京审判日本战犯军事法庭查证,日军的集体大屠杀共有28案,屠杀人数为19万余人;零散屠杀868案,尸体经慈善团体掩埋的有15万余具。所有的证词中,都写明了被害人数、地点、罪行事实。让我们来看看最初几天的屠杀数字:
   13日,约2万多难民和非武装士兵逃到三汊河边,被日军数十挺机枪疯狂扫射杀害。在中华门附近,日军凡见到中国人,一律格杀勿论。14日,日军在汉中门外集体屠杀难民和非武装军警7000人;同日,太平门城门口,500余名俘虏被日军集体枪杀。15日,日军在汉中门外集体屠杀难民和警察2000余人,这些人事先被勒令排成四路纵队,驱赶到汉中门外,一出城就遭到数挺重机枪的扫射。扫射后,日军在尸体上浇上汽油焚尸,屠杀整整进行了4个小时。16日傍晚,日军在下关中山码头集体屠杀5000人。17日,日军在下关煤炭港集体屠杀从各处搜捕来的中国军民和电厂工人3000余人,尸体被推入长江。18日,日军在下关草鞋峡集体屠杀了5.7万余人。
   就在18日这天,日军在南京机场举行了一场“公祭”,“公祭”攻打南京时阵亡的千余名日本官兵。有1万多日军官兵参加了这场活动,可谓声势浩大。刽子手佐佐木在日记里写道:今天寒风凌厉,似乎要下雪。全场精锐的陆海军官兵肃立无言。面对着如今阵亡的战友之灵献上虔诚的祈祷。陆海两军最高指挥官悲怆的祭文,震撼着官兵的肺腑,满场静寂无声。我等全体军人随着军司令官的参拜而敬礼。奏起了《国魂曲》。
   日军居然一边屠杀中国百姓一边为刽子手“公祭”。“公祭”完死去的刽子手,活着的刽子手继续大屠杀。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甲级战犯的判决书上写道;“中国军队在南京陷落前就撤退了,因此所占领的是无抵抗的都市。接着发生的是日本陆军对无力的市民,长期间继续着最恐怖的暴行。日本军人进行了大批屠杀,杀害个人、强奸、劫掠及放火……这种暗无天日的犯罪从1937年12月13日占领南京市开始的,迄至1938年2月初,还没有停止。”
   1938年12月18日《纽约时报》报道:南京“市区南部和西南部没能逃出来的许多中国市民,都被杀了”,“到处横陈着普通市民的尸体”。
   连续屠杀了6个星期。30万条鲜活的生命在那个寒冷的冬季里戛然而止。被俘军人、老人、孩子、妇女,无一幸免。
   站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白骨坑室里,我眼前的这些累累白骨竟然幻化成了老人、妇女和孩子,我看到了髦耋老人惨遭屠戮时拼死挣扎的羸弱身躯;看到了年轻妇女眼睛中的惊恐和绝望;听到孩子们喊着“妈妈,妈妈”的声音,不绝于耳。在这个充满死亡气息的白骨室,我也看到了手拿着滴血屠刀的魔鬼。
   30万,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30万人的鲜血流成了河。在那场持续6周的浩劫里,如果以秒来计算,每隔12秒,就有一个鲜活生命消失。屠杀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枪击、刺杀、砍头、刀劈、破腹、挖心、水溺、活埋、火烧、锥刺、“百人斩”竞赛,等等,令人发指!
   1937年冬天的南京,人神共泣。
   几十年后,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致联合国人权机构公开信里说: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占南京后,公然违反国际公约,大肆屠杀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和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时间长达40多天,遇难者总数达30万人以上。这一惨绝人寰的法西斯暴行,是对人性、人权的公然践踏,将永远刻在人类的耻辱柱上。
   然而,事隔半个多世纪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否定南京大屠杀,篡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当然,也有有良知的日本人对这场战争反思、忏悔。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于2010年4月来南京时发表了一段肺腑之言:日本历史上对南京人民犯下不可原谅的错误,作为一名政治家,我要向南京人民表示深深的道歉。
   像往年一样,今年的公祭日人群中也有不少日本人的身影,他们对于南京大屠杀的立场与态度与我们一样,在哀悼30万生灵的同时也在反思与忏悔。面对刻骨铭心的痛苦记忆,中日两个民族应共同探讨日本军国主义者为何会如此疯狂的丧失人性?人类为何会如此残暴狠毒地杀死同类?为何在殘杀同类生灵后无动于衷,甚至否定史实?这种亘古未有的暴行是对全人类的亵渎,难道他们不应该从这场人类浩劫中汲取教训,慎终追远,避免悲剧重演吗!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将每年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年的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公祭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282面蓝底白字的“国家公祭”幡排成矩阵,迎风猎猎;黑色的灾难墙上悬挂着白色黑体主会标“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显得尤为醒目。记得那一日,天气晴朗,冬阳照在前来祭奠的中外人士身上。10时13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搀扶着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和遇难者后代走上公祭台,为“国家公祭鼎”揭幕。那一日,中国再次向世界宣示南京大屠杀“是人类文明史上灭绝人性的法西斯暴行,这一公然违反国际法的残暴行径,铁证如山,早有历史结论和法律定论”。同时也回应了日本政客和右翼势力否定南京大屠杀的言论。
   国家公祭日,公祭的不仅仅是南京大屠杀中的死难者,也是遭遇化学战、细菌战、成为慰安妇、强制劳工等所有遭日军杀戮的中国死难同胞。把家殇、城殇变为国殇,就是为了表明中国人民牢记侵略战争曾经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忘却这段苦难历史,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1937.12.13,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要牢记的日子,牢记那段屈辱悲痛的历史,牢记30万人的冤魂,牢记向死而生的勇者,牢记我们今天和平的来之不易。以国之名,行祭之礼。愿世界和平!
其他文献
清波柳岸藕飄香,  敌后养伤到泽乡。  芦荡屏围行手术,  蓬船羁泊隐绳床。  岗楼哨卡封河汊,  虾蟹芦根代米粮。  鱼水难分情意重,  燎原火种演沧桑。
期刊
近日,宜兴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在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会议室召开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座谈会。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畅谈切身感受共叙巨大变化”这个中心议题,与会者畅所欲言,聆听者感慨良多。  参加座谈会的有市四套班子原老领导金绍尧、周锡明、沈根福,以及市级机关其他各部门、各单位离退休的老领导和老同志、研究会的部分同志和“老战士宣讲团”代表等20多人。这些人中有不少是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等战火
期刊
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有一件文物毛毯,这件文物不仅被评定为一级,还见证了周恩来与袁国平的革命情谊。  这件毛毯是1939年周恩来视察云岭新四军军部时,赠送给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的。毛毯为长方形,海胡绒质地,黄色毯面,装饰有六行十排规则排列的蝌蚪状图案,自里向外有两层边框,内框为毛质,褐白间夹有蓝色;外框为绿色,毯里为绿色,绸质镶边。1986年5月,袁国平之子袁振威将这条毛毯捐赠给泾县云岭新
期刊
人们都知道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包产到户”,却很少有人知道安徽金寨金桥村的“包山到户”。要知道,金桥村的“包山到户”比小岗村的“包产到户”早了20年!  时光倒回1983年9月下旬,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研究员、《中国农民报》总编辑张广友来安徽指导工作。他听说金寨县有一个从1962年开始“包山到户”的金桥村,如今是松林满山、遍地是绿,感到十分惊奇,于是就专程来到金寨县,在时任县委书记何宗新等负责同志
期刊
“能够再次来到如皋,我们非常高兴。在我们心目中,如皋就是‘第二故乡’。”7月22日,在告别如皋的叔叔阿姨时,远道而来的15岁彝族女孩沙马乌支充满感慨地说。  在如皋的3天時间里,包括沙马乌支在内的16名四川大凉山彝族孩子在“第二故乡”度过了一段愉快而又难忘的夏令营时光。远方的牵挂  去年6月,如皋市文广传媒集团大凉山爱心之旅全媒体采访团从如皋出发,驱车2700多公里,历时两天两夜抵达四川省昭觉县布
期刊
2018年1月20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84岁的新四军老战士周智夫戴着氧气面罩,双手颤抖着接过组织上派人送来的、印有党徽图案的党费交纳收据,顿时热泪盈眶。收据上赫然写着周老缴纳党费的数额:12万元人民币。  “这辈子跟党走,下辈子还是党的人。”周老微弱的声音感动了病房里的每一个人。周智夫的家庭并不富裕,近几年的月平均开销只有几百元。12万元是老人省吃俭用一辈子的积蓄。  19
期刊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原八路军第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黄克诚任师长兼政委。原第五纵队三支队改编为新四军三师九旅,张爱萍任旅长,韦国清任政委。九旅成立后,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即回师皖东北。  这也许仅仅是一个巧合。数月前,张爱萍的部队在皖东北改编为五纵三支队后,即开始挺进苏北;而三支队刚在苏北改编为九旅后,却又返回皖东北。当然,这种巧合纯粹是由瞬息万变的战争形势决定的。皖东北在数月间发生
期刊
本刊讯 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之际,中共吴中区委在新四军太湖抗日游击队战斗过的“冲山”这块红色热土上,建设了一座新颖的“党建初心馆”,原南京军区司令员、中国新四军研究会代会长朱文泉欣然为之题写“初心馆”门楣红匾。   苏州吴中区党建初心馆主体部分,包含革命初心篇、奋斗初心篇、为民初心篇三大主题展区,相继展示了“新四军革命前辈的英勇斗争精神”、“吴中区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成果
期刊
抗战胜利后,根据国共两党《双十协定》,1945年10月初江南新四军北撤,李觉奉令留守“小苏北”地区继续坚持斗争。“小苏北”指京沪铁路以北,无锡荡口以南,吴县东桥、浒关以东,苏州、常熟公路以西方圆30余华里的地区。他们6人组成一个武工队,李觉任指导员,金瑞生任队长,王明任副队长,队员有杨阿考、吴国俊、薛水度,在东桥、黄桥一带活动。  1946年1月12日晚,武工队插到虎丘山东面,夜宿梅林寺内,不料被
期刊
影片《地雷战》是一部军事教学片,剧情生动、感人,导演以胶东抗日根据地黄村民兵学习使用地雷的本领,讲述了抗日军民在威震敌胆的地雷战中大显身手的英雄故事,深受观众喜爱。  地雷,也是江淮地区特别是活动在磨盘山一带的新四军和民兵最喜欢的武器之一。当地的抗日军民亲切地把它叫做“铁西瓜”。“铁西瓜”不断地给人们带来胜利和信心。“鬼子少了咱就干,鬼子多了咱就转,躲在暗地打冷枪,埋好地雷远远看,叫鬼子挨打又挨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