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的发展时期,科技期刊标示作者简介的信息功能趋于淡化,所以期刊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方式进行标示或者不标示。我们强调标示作者、通讯作者或通讯联系人的联络方式,例如标注作者的E-mail,这样有助于为论文作者(研究者)之间、作者与读者之间提供最快捷的联系方式,也可为期刊编辑者选题组稿、扩大作者队伍,以及选择合适的审稿人提供了便利联系的条件。
关键词:科技期刊;作者;联系方式;简介;E-mail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的《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1999年,新闻出版总署印发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CAJ2CD B/T121998)。科技期刊标示作者简介起源于出版行业规范,这两个行业出版规范所规定标示作者简介,均是指对论文的主要作者,即第一作者进行介绍,介绍内容主要为:年龄、科研方向、职称等。由于科技论文署名的一般规律是具体的研究者在前,指导者在后,因此有的科技期刊又增加了对文章责任者,即对通讯作者的简介。
国外的几种科技期刊,例如《Marine Chemistry》、《Genetics》、《Journal of Oceanography》,《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Marine Biotechnology》等,鲜见标示作者简介,偶尔有标示通讯作者;国外著名期刊《Science》《Nature》也没有标示作者简介,往往更多的是标示通讯作者的联系方式。目前,国内科技期刊标示作者简介的状况主要分为3类:(1)标示第一作者简介;(2)标示通讯作者简介;(3)标示通讯作者的联系方式。情况(1)在高校学报中比较普遍;情况(2)在科学院出版的期刊中比例较大;情况(3)在各类主办方出版的期刊中兼而有之。有些科技期刊三种均有标示。
一、标示作者简介发展现状
目前标示作者简介遇到的几类情况,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第一作者构成的发展
近些年来,科技期刊的论文作者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由于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在校研究生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因此研究生作为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比例不断上升[1]。在校研究生对科研项目的研究,往往只是阶段性的,待他们毕业去新的工作岗位后,又有新的研究项目或新的工作,此种情况下,对作者简介信息的统计意义不大。二是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第一作者为国外学者的论文有所上升。外国人将年龄等个人信息,视为隐私轻易不透露,向其索取往往要作很多说明,因此此类情况也不宜标示作者简介。
(二)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
个人主页、博客往往提供了更为专业和详尽的内容,这样更有助于我们方便快捷地了解作者信息。
(三)作者简介功能的异化
科技期刊作为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传播平台具有显著的非功利性[2],但是可能受到社会上某些浮躁之风的影响,科技期刊的功能有些时候在某些方面被异化,或者说有被异化的倾向。有些期刊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愿意将研究生作为第一作者,从而出现了有些论文中,第一作者已不是具体工作的研究者,而是其指导老师。虽然这种情况在某些学科是允许的,但刻意改变作者排序的做法,已偏离了科学研究实事求是的初衷。科技期刊一方面有传播科技信息的功能,二方面具有培养新人的功能,不能因为小部分人的特殊需要,而忽略其基本功能。
二、标示通讯作者联系方式的作用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邮件(又称E-mail)逐渐成为全球通用的新型通讯手段,它具有高效而廉价的特征,同时具有使用简易、投递迅速、收费低廉、全球畅通等特点。科技期刊作为当前传播和交流科学技术信息的有效载体,必然要求做好完善而及时的服务工作,而标注通讯作者的E-mail,有助于为作者与读者之间、论文作者(研究者)之间提供最快捷的联系方式,也可为期刊编辑者组稿工作和选择合适的审稿人提供了便利联系的条件。
(一)为研究者之间的交流提供最便捷的方式
科技期刊除了为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传递科学技术信息之外,另一个作用就是为研究者保存和积累资料,对于帮助研究者确定研究起点、制订方案、评价结论起到了积极的借鉴作用[3];因此,标注论文作者的E-mail,有助于为同领域研究者之间进行学术探讨提供快捷的交流方式;有助于促成在不同研究群体之间建立科研协作关系;有助于客观评价研究成果,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而形成新的研究方和新的科研思路;更有助于建立起一种对科技论文的社会性监督机制,促进研究者具备良好的科学道德和培养严谨的科研素养[4]。
(二)选题组稿,扩大作者队伍
目前,很多编辑一般在编辑、校对上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难以广泛地接触不同学科、不同行业的专家学者,要物色某一选题的最佳作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常情况下,编辑习惯于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专家,很少向那些不熟悉、不了解的专家约稿。这样就会造成作者群狭小、老化的情况[5]。有效利用各种专业数据库,可以打破这种封闭性。积极跟踪各个刊物最新的出版文章,如果各科技论文均标注作者的E-mail,编辑部就可以直接向那些从事前沿课题研究的专家学者约稿,聘他们为特约作者,从而扩大作者队伍。
(三)实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零距离
大多数科技期刊在设计版式时都没有考虑标注作者的E-mail,这样只能起到单向传递的作用,即作者向读者传递知识和观点,而读者的某些不同观点却很难影响作者,主要是因为读者很难与作者进行直接联系,不利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而标注作者的E-mail可以有效地解决以上不足,读者对作者的某些观点或建议,甚至是某个错别字都可以通过作者的E-mail进行直接交流,不但不会给作者增加任何负担,反而可以促进作者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实现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零距离交流。
(四)为编辑迅速找到合适的审稿专家提供方便
审稿是保证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环节,同行专家审稿又是审稿工作的关键和重要手段,同行专家的审稿质量直接影响到期刊编辑、主编对论文的认识、评价、遴选和取舍,是决定稿件能否刊发的最重要的参考依据[6]。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学科越分越细,并互相渗透,从而不断衍生出新的交叉学科,现有的审稿专家往往对稿件不能做出正确、全面、深刻的评判;就不能满足相应审稿工作的需求。如何建立有效的审稿机制,提高同行专家的审稿质量,一直是科技期刊编辑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科技期刊编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因此,编辑必须随时扩充审稿专家数据库。采用目前的泛泛的方法是很难找到合适的审稿人选的,而通过期刊数据库则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佳人选,但要联系到他们却十分困难。如果各科技论文均标注作者的E-mail,那么编辑部就可通过E-mail在最短的时间内联系到审稿人并达成合作意向,这就缩短了审稿和论文发表的时间,对科研成果和学术观点的及时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科技期刊标示作者简介的信息功能趋于淡化;并且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建立的审稿专家信息数据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完善。所以我们倾向于不标示作者简介项,强调标示作者、通讯作者或通讯联系人的联络方式或E-mail,以利于学术交流。标注作者的E-mail简便易行,因此我们一方面建议有关部门将标注作者的“E-mail”项列入编辑出版规范;另一方面也建议期刊编辑部在稿约中要求投稿者提供作者本人的E-mail,由期刊编辑部在科技论文中统一标注。
参考文献:
[1]何莉.普通高校学报稿源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8,25(2):151-152.
[2]夏庆民.从干细胞研究丑闻谈科技期刊的尴尬[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3):482-485.
[3]付昌辉.做好高校学报的交流与赠阅工作[J].编辑学报,2007,19(1):63-64.
[4]沈志宏,邓晓s群.提倡向主要参考文献作者赠阅论文[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13(5):451.
[5]李俊.试论编辑工作的“动”与“静”[J].中国出版,2005,(10):57.
[6]李金丽,徐用吉,林清华.利用中国教育网选择合适的审稿专家[J].编辑学报,2006,18(2):147.
关键词:科技期刊;作者;联系方式;简介;E-mail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的《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1999年,新闻出版总署印发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CAJ2CD B/T121998)。科技期刊标示作者简介起源于出版行业规范,这两个行业出版规范所规定标示作者简介,均是指对论文的主要作者,即第一作者进行介绍,介绍内容主要为:年龄、科研方向、职称等。由于科技论文署名的一般规律是具体的研究者在前,指导者在后,因此有的科技期刊又增加了对文章责任者,即对通讯作者的简介。
国外的几种科技期刊,例如《Marine Chemistry》、《Genetics》、《Journal of Oceanography》,《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Marine Biotechnology》等,鲜见标示作者简介,偶尔有标示通讯作者;国外著名期刊《Science》《Nature》也没有标示作者简介,往往更多的是标示通讯作者的联系方式。目前,国内科技期刊标示作者简介的状况主要分为3类:(1)标示第一作者简介;(2)标示通讯作者简介;(3)标示通讯作者的联系方式。情况(1)在高校学报中比较普遍;情况(2)在科学院出版的期刊中比例较大;情况(3)在各类主办方出版的期刊中兼而有之。有些科技期刊三种均有标示。
一、标示作者简介发展现状
目前标示作者简介遇到的几类情况,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第一作者构成的发展
近些年来,科技期刊的论文作者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由于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在校研究生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因此研究生作为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比例不断上升[1]。在校研究生对科研项目的研究,往往只是阶段性的,待他们毕业去新的工作岗位后,又有新的研究项目或新的工作,此种情况下,对作者简介信息的统计意义不大。二是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第一作者为国外学者的论文有所上升。外国人将年龄等个人信息,视为隐私轻易不透露,向其索取往往要作很多说明,因此此类情况也不宜标示作者简介。
(二)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
个人主页、博客往往提供了更为专业和详尽的内容,这样更有助于我们方便快捷地了解作者信息。
(三)作者简介功能的异化
科技期刊作为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传播平台具有显著的非功利性[2],但是可能受到社会上某些浮躁之风的影响,科技期刊的功能有些时候在某些方面被异化,或者说有被异化的倾向。有些期刊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愿意将研究生作为第一作者,从而出现了有些论文中,第一作者已不是具体工作的研究者,而是其指导老师。虽然这种情况在某些学科是允许的,但刻意改变作者排序的做法,已偏离了科学研究实事求是的初衷。科技期刊一方面有传播科技信息的功能,二方面具有培养新人的功能,不能因为小部分人的特殊需要,而忽略其基本功能。
二、标示通讯作者联系方式的作用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邮件(又称E-mail)逐渐成为全球通用的新型通讯手段,它具有高效而廉价的特征,同时具有使用简易、投递迅速、收费低廉、全球畅通等特点。科技期刊作为当前传播和交流科学技术信息的有效载体,必然要求做好完善而及时的服务工作,而标注通讯作者的E-mail,有助于为作者与读者之间、论文作者(研究者)之间提供最快捷的联系方式,也可为期刊编辑者组稿工作和选择合适的审稿人提供了便利联系的条件。
(一)为研究者之间的交流提供最便捷的方式
科技期刊除了为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传递科学技术信息之外,另一个作用就是为研究者保存和积累资料,对于帮助研究者确定研究起点、制订方案、评价结论起到了积极的借鉴作用[3];因此,标注论文作者的E-mail,有助于为同领域研究者之间进行学术探讨提供快捷的交流方式;有助于促成在不同研究群体之间建立科研协作关系;有助于客观评价研究成果,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而形成新的研究方和新的科研思路;更有助于建立起一种对科技论文的社会性监督机制,促进研究者具备良好的科学道德和培养严谨的科研素养[4]。
(二)选题组稿,扩大作者队伍
目前,很多编辑一般在编辑、校对上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难以广泛地接触不同学科、不同行业的专家学者,要物色某一选题的最佳作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常情况下,编辑习惯于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专家,很少向那些不熟悉、不了解的专家约稿。这样就会造成作者群狭小、老化的情况[5]。有效利用各种专业数据库,可以打破这种封闭性。积极跟踪各个刊物最新的出版文章,如果各科技论文均标注作者的E-mail,编辑部就可以直接向那些从事前沿课题研究的专家学者约稿,聘他们为特约作者,从而扩大作者队伍。
(三)实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零距离
大多数科技期刊在设计版式时都没有考虑标注作者的E-mail,这样只能起到单向传递的作用,即作者向读者传递知识和观点,而读者的某些不同观点却很难影响作者,主要是因为读者很难与作者进行直接联系,不利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而标注作者的E-mail可以有效地解决以上不足,读者对作者的某些观点或建议,甚至是某个错别字都可以通过作者的E-mail进行直接交流,不但不会给作者增加任何负担,反而可以促进作者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实现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零距离交流。
(四)为编辑迅速找到合适的审稿专家提供方便
审稿是保证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环节,同行专家审稿又是审稿工作的关键和重要手段,同行专家的审稿质量直接影响到期刊编辑、主编对论文的认识、评价、遴选和取舍,是决定稿件能否刊发的最重要的参考依据[6]。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学科越分越细,并互相渗透,从而不断衍生出新的交叉学科,现有的审稿专家往往对稿件不能做出正确、全面、深刻的评判;就不能满足相应审稿工作的需求。如何建立有效的审稿机制,提高同行专家的审稿质量,一直是科技期刊编辑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科技期刊编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因此,编辑必须随时扩充审稿专家数据库。采用目前的泛泛的方法是很难找到合适的审稿人选的,而通过期刊数据库则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佳人选,但要联系到他们却十分困难。如果各科技论文均标注作者的E-mail,那么编辑部就可通过E-mail在最短的时间内联系到审稿人并达成合作意向,这就缩短了审稿和论文发表的时间,对科研成果和学术观点的及时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科技期刊标示作者简介的信息功能趋于淡化;并且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建立的审稿专家信息数据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完善。所以我们倾向于不标示作者简介项,强调标示作者、通讯作者或通讯联系人的联络方式或E-mail,以利于学术交流。标注作者的E-mail简便易行,因此我们一方面建议有关部门将标注作者的“E-mail”项列入编辑出版规范;另一方面也建议期刊编辑部在稿约中要求投稿者提供作者本人的E-mail,由期刊编辑部在科技论文中统一标注。
参考文献:
[1]何莉.普通高校学报稿源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8,25(2):151-152.
[2]夏庆民.从干细胞研究丑闻谈科技期刊的尴尬[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3):482-485.
[3]付昌辉.做好高校学报的交流与赠阅工作[J].编辑学报,2007,19(1):63-64.
[4]沈志宏,邓晓s群.提倡向主要参考文献作者赠阅论文[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13(5):451.
[5]李俊.试论编辑工作的“动”与“静”[J].中国出版,2005,(10):57.
[6]李金丽,徐用吉,林清华.利用中国教育网选择合适的审稿专家[J].编辑学报,2006,18(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