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欣赏正是完成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认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1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倡音乐教育的大师。他说:“广博易良,乐教也。”意即通过音乐欣赏陶冶青年的性格,使其养成文质彬彬、温良敦厚的君子风度。欧洲中世纪以后的大学,把音乐列为四个主要的学科之一,与天文、数学等并列,其中的欣赏自然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个人经常欣赏优美的音乐,可以使她的思想感情潜移默化地受到陶冶而形成健康的心灵。听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人们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可爱;听施特劳斯的《维也纳圆舞曲》,人们觉得生活是那么美好。欣赏《梁祝》人们感受到的是爱情的伟大,从《春江花月夜》优美的音乐声中,可以想象到那个春风和煦、明月当空、山水相连的动人画面,并从内心感叹祖国山河的无比美好。《义勇军进行曲》给国人以奋进的力量,《黄河大合唱》讴歌了革命先辈的光荣伟大、鼓舞着亿万中华儿女。那亲切优美的民歌、色彩斑斓的民间器乐演奏,委婉悠扬的江南丝竹、清新华彩的广东音乐等,不仅能够使人获得音乐的美感,更使人产生一种由衷的民族自豪感。
上好音乐欣赏课,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影响。它为青少年智力的全面发展,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完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一、教师应不断提高音乐美学素养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不一定是音乐方面特殊人才,但是,必须全面掌握专业知识,有熟练的技能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灵活驾驭课堂,开展其它音乐课外活动。音乐教师除对本专业的歌唱、演奏、舞蹈、指挥等技能,还有作曲知识、中外音乐史及重要音乐作品、作家等方面的音乐理论必须掌握外,对文学、历史、美学、地理、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方面的边缘学科知识也要有所了解,音乐教师只有博学多才,教学时才能运用自如,才能改变那种迂腐陈旧、形式呆滞的课堂教学模式,唤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真正胜任高中音乐欣赏课教学工作。
二、运用音乐美学激发学生音乐欣赏的兴趣
高中音乐欣赏课内容繁多,涉及到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受阅历和知识的制约,学生不可能对这些内容都很感兴趣。他们往往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对不同的乐曲采取不同的学习态度。喜欢的就抱积极的态度去欣赏;不喜欢的,就表现出厌烦情绪,以消极的态度去应付,不认真听,不动脑想。签于这种情形,在教学中,我就先从导语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导语是教师导入新课的语言,是课堂讲课的第一个环节。俗语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比如在教民歌部分时,课前就有听到同学说民歌没意思,土里土气的,不喜欢听,没兴趣欣赏。然而我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搜集资料,设计方法。上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了两句乐谱:一句是《沂蒙山》的民歌,另一句是《十五的月亮》,先让同学们视唱,并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点,然后说明,《十五的月亮》是以山东民歌为基础,演变加工而成的。这说明民歌是音乐创作的源泉,它在音乐创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后,教师提出要求,这节课要和大家一起来欣赏几首民歌,这样,同学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课则上得很顺利。
三、教给学生音乐作品欣赏方法
音乐欣赏仅仅停留在兴趣阶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进一步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充分体验作品所反映的情感,才能达到欣赏的目的。这就是欣赏音乐的三个阶段:直觉(感官)欣赏——感觉(情感)欣赏——理智的欣赏。不同体裁的音乐欣赏的要求、方法也不同:
对于歌曲的欣赏:一般可以借助歌词较直观地理解歌曲内容,达到欣赏的目的。对一些歌词内涵较深或者寓意较朦胧的作品进行欣赏,要求要有一定的文学及文化素养。而对于一些古代的、其他民族的、外国的艺术歌曲、歌剧、咏叹调等作品的欣赏,除了必须具有一定的音乐素质之外,还要对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民族习俗、作曲家的个人风格等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内容。
对于器乐曲的欣赏:对一些近代的、单一形象的轻音乐乐曲,可以根据标题的启示,通过自己的联想,去体会乐曲的内容和情绪。如:贺绿汀的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等。对于大型的器乐曲的理解,一般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尤其是一些无标题音乐;对于一些大型的标题音乐作品,除了了解其时代背景之外,还可以根据乐曲的说明去理解、欣赏作品。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作品是我国民间传说梁祝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借鉴民间器乐的表现手法,并以我国人民的欣赏习惯,根据情节的发展顺序加以概括而创作成的。在欣赏时,要求学生按照揭示的情节顺序:“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共读共玩—长亭惜别—逼婚—楼台会—抗婚—纵身投坟—化蝶”灵活去理解欣赏乐曲内容。
四、借助多媒体技术提高音乐欣赏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主动借助有关图片、幻灯、录像、电脑进行教学,但必须强调“以听为主,以看为辅”,以加深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将音乐知识讲解与乐曲欣赏相结合。没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就不能很好地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而孤立地讲授音乐知识,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不容易记。因此,在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欣赏乐曲的同时应结合音乐知识的讲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搞好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任重而到远。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探求,在教法上不断创新,为高中音乐欣赏教学开创新的局面。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认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1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倡音乐教育的大师。他说:“广博易良,乐教也。”意即通过音乐欣赏陶冶青年的性格,使其养成文质彬彬、温良敦厚的君子风度。欧洲中世纪以后的大学,把音乐列为四个主要的学科之一,与天文、数学等并列,其中的欣赏自然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个人经常欣赏优美的音乐,可以使她的思想感情潜移默化地受到陶冶而形成健康的心灵。听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人们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可爱;听施特劳斯的《维也纳圆舞曲》,人们觉得生活是那么美好。欣赏《梁祝》人们感受到的是爱情的伟大,从《春江花月夜》优美的音乐声中,可以想象到那个春风和煦、明月当空、山水相连的动人画面,并从内心感叹祖国山河的无比美好。《义勇军进行曲》给国人以奋进的力量,《黄河大合唱》讴歌了革命先辈的光荣伟大、鼓舞着亿万中华儿女。那亲切优美的民歌、色彩斑斓的民间器乐演奏,委婉悠扬的江南丝竹、清新华彩的广东音乐等,不仅能够使人获得音乐的美感,更使人产生一种由衷的民族自豪感。
上好音乐欣赏课,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影响。它为青少年智力的全面发展,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完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一、教师应不断提高音乐美学素养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不一定是音乐方面特殊人才,但是,必须全面掌握专业知识,有熟练的技能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灵活驾驭课堂,开展其它音乐课外活动。音乐教师除对本专业的歌唱、演奏、舞蹈、指挥等技能,还有作曲知识、中外音乐史及重要音乐作品、作家等方面的音乐理论必须掌握外,对文学、历史、美学、地理、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方面的边缘学科知识也要有所了解,音乐教师只有博学多才,教学时才能运用自如,才能改变那种迂腐陈旧、形式呆滞的课堂教学模式,唤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真正胜任高中音乐欣赏课教学工作。
二、运用音乐美学激发学生音乐欣赏的兴趣
高中音乐欣赏课内容繁多,涉及到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受阅历和知识的制约,学生不可能对这些内容都很感兴趣。他们往往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对不同的乐曲采取不同的学习态度。喜欢的就抱积极的态度去欣赏;不喜欢的,就表现出厌烦情绪,以消极的态度去应付,不认真听,不动脑想。签于这种情形,在教学中,我就先从导语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导语是教师导入新课的语言,是课堂讲课的第一个环节。俗语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比如在教民歌部分时,课前就有听到同学说民歌没意思,土里土气的,不喜欢听,没兴趣欣赏。然而我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搜集资料,设计方法。上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了两句乐谱:一句是《沂蒙山》的民歌,另一句是《十五的月亮》,先让同学们视唱,并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点,然后说明,《十五的月亮》是以山东民歌为基础,演变加工而成的。这说明民歌是音乐创作的源泉,它在音乐创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后,教师提出要求,这节课要和大家一起来欣赏几首民歌,这样,同学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课则上得很顺利。
三、教给学生音乐作品欣赏方法
音乐欣赏仅仅停留在兴趣阶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进一步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充分体验作品所反映的情感,才能达到欣赏的目的。这就是欣赏音乐的三个阶段:直觉(感官)欣赏——感觉(情感)欣赏——理智的欣赏。不同体裁的音乐欣赏的要求、方法也不同:
对于歌曲的欣赏:一般可以借助歌词较直观地理解歌曲内容,达到欣赏的目的。对一些歌词内涵较深或者寓意较朦胧的作品进行欣赏,要求要有一定的文学及文化素养。而对于一些古代的、其他民族的、外国的艺术歌曲、歌剧、咏叹调等作品的欣赏,除了必须具有一定的音乐素质之外,还要对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民族习俗、作曲家的个人风格等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内容。
对于器乐曲的欣赏:对一些近代的、单一形象的轻音乐乐曲,可以根据标题的启示,通过自己的联想,去体会乐曲的内容和情绪。如:贺绿汀的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等。对于大型的器乐曲的理解,一般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尤其是一些无标题音乐;对于一些大型的标题音乐作品,除了了解其时代背景之外,还可以根据乐曲的说明去理解、欣赏作品。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作品是我国民间传说梁祝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借鉴民间器乐的表现手法,并以我国人民的欣赏习惯,根据情节的发展顺序加以概括而创作成的。在欣赏时,要求学生按照揭示的情节顺序:“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共读共玩—长亭惜别—逼婚—楼台会—抗婚—纵身投坟—化蝶”灵活去理解欣赏乐曲内容。
四、借助多媒体技术提高音乐欣赏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主动借助有关图片、幻灯、录像、电脑进行教学,但必须强调“以听为主,以看为辅”,以加深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将音乐知识讲解与乐曲欣赏相结合。没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就不能很好地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而孤立地讲授音乐知识,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不容易记。因此,在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欣赏乐曲的同时应结合音乐知识的讲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搞好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任重而到远。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探求,在教法上不断创新,为高中音乐欣赏教学开创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