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分析了淮北矿业(集团)公司袁店二井煤矿83采区原有设计的优缺点,并在其基础上对原有采区设计进行优化,使其设计方案更加安全、经济、高效。
[关键词]煤矿 采区 设计 优化
中图分类号:TD263.5 文献标识码:TD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288―01
1、概述
为了满足安全、经济、高效的开采思路,适应建设现代化机械矿井的方略,淮北工业建筑设计院采矿室对袁店二井煤矿83采区设计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采区设计方案减少了采区开拓岩石巷道工程量,降低了投资成本,同时新方案更有利于采区安全、高效生产,对矿井实现高产高效做出了帮助。
2、矿井概况
淮北矿业(集团)公司袁店二井煤矿位于涡阳县曹市镇境内,东北距淮北市76Km,2007年6月1日开工兴建,2011年12月23日正式投产,设计生产能力90万吨/年,可利用资源储量12312.6万吨,服务年限59.6年。
矿井采用立井、水平大巷和分区石门开拓方式,划分两个开采水平,其中一水平为生产水平,标高-560m,二水平(西翼)标高-800 m,回采上限标高-300 m。矿井可采煤层共有5层(32、72、81、82、10),划分上(32)、中(72、81、82)、下(10)三个煤组开采,其中中煤组划分8个采区。目前81采区为首采区,82采区为准备采区,83采区为设计、开拓采区,84、85、86、87、88采区为规划采区。
3、采区概况
83采区位于矿井西南部3.5~4.0Km,南起82煤层露头线,北至F14断层上盘断煤交线与81生产采区、87规划采区相邻;东以DF2断层上盘断煤交线与82准备采区相接,西至F17断层上盘断煤交线。东西走向长3700m,南北倾向宽600~1050m,面积约2.96Km2。采区地面属淮北平原一部分,地势较平坦,一般为正在耕作的农田和灌溉沟渠。
该采区设计开采煤层为72、82,10煤层将来单独布置采区开采,其它煤层赋存极不稳定,无开采价值。
72煤层位于二叠系下石盒子组下部。下距铝质泥岩底板平均39m左右。煤厚0.2~4.24m,平均2.67m,煤层结构较复杂。顶、底板一般泥巖、粉砂岩,局部顶板为砂岩。
82煤层位于下石盒子组下部,下距铝质泥岩底板26m左右,煤层厚0~2.02m,平均0.88m,可采点平均煤厚1.27 m,煤层结构较简单。该煤层顶、底板一般粉砂岩,局部为砂岩,底板以泥岩为主。
83采区将首先对72煤进行回采,回采完毕后,利用原有采区系统再回采82煤,故本次设计仅以72煤为对象。
72、82煤层顶底板砂岩裂隙含水层(段)是采区充水的直接充水含水层,一般富水性较弱。煤层开采时正常情况下不受灰岩水威胁。水文地质条件属中等类型,采区正常涌水量58.80m3/h,最大涌水量133.66 m3/h。
该矿井2011年度鉴定为低瓦斯矿井。72、82煤煤尘均具有爆炸危险性,自燃等级Ⅱ级,属于自燃煤层。该采区没有热害影响,矿区地压活动相当剧烈。
4、采区生产能力
采区设计采用综合机械化回采工艺,生产能力暂定为90万吨/a。
5、原设计方案
根据13-1、13-2钻孔新揭露地层资料,为确保施工安全,保证巷道距灰岩顶部的安全距离,设定东翼运输大巷、东翼轨道石门在F14断层附近变平标高为-420m;东翼回风石门在F14断层附近变平标高为-410m。
施工83采区轨道、运输、回风石门,采用倾斜长壁采煤法对83采区进行回采,工作面均为俯采工作面。因受DF1断层影响,将83采区分为前后期两块。
前期:
东翼运输大巷自-420m变平点以原方位角施工15°下山至-450m落平;以方位角SN49°施工22.2m平段,后按13度下山施工83采区运输石门,至-510m变平;以原方位角施工250m平巷;再以5°上山施工至-480.0m变坡,坡度变为18°上山,施工至-445m,与首采面8301风巷车场贯通。
东翼轨道大巷自-420m变平点以原方位角施工平巷188.7m;以方位角SN49°施工10m平段,后按18°下山施工83采区轨道石门,至-420m变平;以原方位角施工495m平巷;后按18°上山施工至-445m,与首采面8301风巷车场贯通。
东翼回风石门自-410m变平点按原方位角继续施工平巷140.6m后,以方位角SN49°施工20m平段,后按22°下山施工83采区回风石门,至-490m变平;以原方位角施工410m平巷,揭72煤;后跟72煤施工煤巷,至-445m,与首采面8301风巷车场贯通。
后期:
为回采DF1断层西翼块段,需延伸原83采区轨道石门535.8m,仍作为后期采区轨道石门;原采区回风石门自8301风巷车场贯通点处,继续以方位角SN49°施工11°上山407.6m,作为后期采区运输石门使用;自东翼回风石门以方位角SN49°施工1468.5m巷道,前期为岩石平巷,过DF1断层后沿72煤施工,作为83采区后期回风大巷。
方案总工程量12552.1m,岩巷9251.6m,煤巷3300.5m。
该设计方案的优点是准备工期短,投产快,前期工程量省。其缺点是岩巷工程量较大,工程造价相对于煤巷要高;采区内采用倾斜长壁回采法布置采煤工作面,最大倾角为21°,平均16°。目前我国倾斜长壁采煤法多用于开采倾角12°以下的缓倾斜煤层。煤层倾角大小直接决定能否保证工作面采、装、运、支等工序正常进行。当煤层倾角较小时,其工艺特点与走向长壁相差不大;但随着煤层倾角的增大,综采支架等设备稳定性变差,尤其是俯斜开采时采煤机装煤效果较差,系统故障率高,可靠性下降,从而给开采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原83采区设计采用倾斜长壁采煤法布置工作面,不利于安全回采,且后期回采巷道准备工程量较大。
6、设计方案优化
施工83采区上山系统,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对83采区进行回采,工作面基本以煤层等高线划分。
东翼运输大巷自-420m变平点以方位角SE62°施工15°下山,至标高-471.7m处落平;施工平巷揭72煤;揭煤后,以方位角SE37°跟72煤施工83采区运输上山(煤巷);至-357.9m变平,施工平巷与83采区轨道上山贯通。
东翼轨道石门自-420m变平点按原方位角继续施工93.7m,进入F14断层;以方位角SE62°施工平巷322.7m;再以方位角SE37°施工平巷339.0m,巷道由82煤顶板进入煤层底板;以23°施工83采区轨道上山(底板岩巷),至-342.0m变平施工83采区绞车房。
东翼回风石门自-410m变平点按原方位角继续施工平巷10m后,以方位角SE67°施工平巷263.4m;再以方位角SE37°施工平巷411.1m,揭82煤施工82采区回风上山(煤巷);跟82煤施工煤巷至-342.0m变平,施工岩石平巷与轨道上山绞车房回风道贯通。
83采区首采面定为8302工作面,因83采区受DF1断层阻断,故将8302工作面划分为两块,分别为DF1断层东翼的走向长臂工作面及DF1断层西翼的倾斜长壁工作面(倾角11°)。该工作面回采时先对DF1断层西翼的倾斜长壁工作面进行回采,然后再回采断层东翼的走向长臂工作面。
优化后方案总工程量13741.9m,岩巷6332.2m,煤巷7409.7m。
综上所述,优化后的方案与原方案总工程量大致相同,但优化方案中的岩巷工程量较少,煤巷较多,矿井建设成本较原方案要小,施工进度较快;且采区内部工作面基本以煤层等高线划分,工作面内部走向近乎水平,有利于采区安全、高效生产。其缺点是前期首采工作面生产路线较长,不利于运输,准备时间较长,但随着工作面的回采接替,此缺点也将不复存在。
参考文献
[1]钱鸣高、刘听成 《矿山压力与岩石控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2]蒋金泉,韩继胜,石永奎《巷道稳定性与支护》[M].济南:山东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
[3]徐永析.采矿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煤矿 采区 设计 优化
中图分类号:TD263.5 文献标识码:TD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288―01
1、概述
为了满足安全、经济、高效的开采思路,适应建设现代化机械矿井的方略,淮北工业建筑设计院采矿室对袁店二井煤矿83采区设计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采区设计方案减少了采区开拓岩石巷道工程量,降低了投资成本,同时新方案更有利于采区安全、高效生产,对矿井实现高产高效做出了帮助。
2、矿井概况
淮北矿业(集团)公司袁店二井煤矿位于涡阳县曹市镇境内,东北距淮北市76Km,2007年6月1日开工兴建,2011年12月23日正式投产,设计生产能力90万吨/年,可利用资源储量12312.6万吨,服务年限59.6年。
矿井采用立井、水平大巷和分区石门开拓方式,划分两个开采水平,其中一水平为生产水平,标高-560m,二水平(西翼)标高-800 m,回采上限标高-300 m。矿井可采煤层共有5层(32、72、81、82、10),划分上(32)、中(72、81、82)、下(10)三个煤组开采,其中中煤组划分8个采区。目前81采区为首采区,82采区为准备采区,83采区为设计、开拓采区,84、85、86、87、88采区为规划采区。
3、采区概况
83采区位于矿井西南部3.5~4.0Km,南起82煤层露头线,北至F14断层上盘断煤交线与81生产采区、87规划采区相邻;东以DF2断层上盘断煤交线与82准备采区相接,西至F17断层上盘断煤交线。东西走向长3700m,南北倾向宽600~1050m,面积约2.96Km2。采区地面属淮北平原一部分,地势较平坦,一般为正在耕作的农田和灌溉沟渠。
该采区设计开采煤层为72、82,10煤层将来单独布置采区开采,其它煤层赋存极不稳定,无开采价值。
72煤层位于二叠系下石盒子组下部。下距铝质泥岩底板平均39m左右。煤厚0.2~4.24m,平均2.67m,煤层结构较复杂。顶、底板一般泥巖、粉砂岩,局部顶板为砂岩。
82煤层位于下石盒子组下部,下距铝质泥岩底板26m左右,煤层厚0~2.02m,平均0.88m,可采点平均煤厚1.27 m,煤层结构较简单。该煤层顶、底板一般粉砂岩,局部为砂岩,底板以泥岩为主。
83采区将首先对72煤进行回采,回采完毕后,利用原有采区系统再回采82煤,故本次设计仅以72煤为对象。
72、82煤层顶底板砂岩裂隙含水层(段)是采区充水的直接充水含水层,一般富水性较弱。煤层开采时正常情况下不受灰岩水威胁。水文地质条件属中等类型,采区正常涌水量58.80m3/h,最大涌水量133.66 m3/h。
该矿井2011年度鉴定为低瓦斯矿井。72、82煤煤尘均具有爆炸危险性,自燃等级Ⅱ级,属于自燃煤层。该采区没有热害影响,矿区地压活动相当剧烈。
4、采区生产能力
采区设计采用综合机械化回采工艺,生产能力暂定为90万吨/a。
5、原设计方案
根据13-1、13-2钻孔新揭露地层资料,为确保施工安全,保证巷道距灰岩顶部的安全距离,设定东翼运输大巷、东翼轨道石门在F14断层附近变平标高为-420m;东翼回风石门在F14断层附近变平标高为-410m。
施工83采区轨道、运输、回风石门,采用倾斜长壁采煤法对83采区进行回采,工作面均为俯采工作面。因受DF1断层影响,将83采区分为前后期两块。
前期:
东翼运输大巷自-420m变平点以原方位角施工15°下山至-450m落平;以方位角SN49°施工22.2m平段,后按13度下山施工83采区运输石门,至-510m变平;以原方位角施工250m平巷;再以5°上山施工至-480.0m变坡,坡度变为18°上山,施工至-445m,与首采面8301风巷车场贯通。
东翼轨道大巷自-420m变平点以原方位角施工平巷188.7m;以方位角SN49°施工10m平段,后按18°下山施工83采区轨道石门,至-420m变平;以原方位角施工495m平巷;后按18°上山施工至-445m,与首采面8301风巷车场贯通。
东翼回风石门自-410m变平点按原方位角继续施工平巷140.6m后,以方位角SN49°施工20m平段,后按22°下山施工83采区回风石门,至-490m变平;以原方位角施工410m平巷,揭72煤;后跟72煤施工煤巷,至-445m,与首采面8301风巷车场贯通。
后期:
为回采DF1断层西翼块段,需延伸原83采区轨道石门535.8m,仍作为后期采区轨道石门;原采区回风石门自8301风巷车场贯通点处,继续以方位角SN49°施工11°上山407.6m,作为后期采区运输石门使用;自东翼回风石门以方位角SN49°施工1468.5m巷道,前期为岩石平巷,过DF1断层后沿72煤施工,作为83采区后期回风大巷。
方案总工程量12552.1m,岩巷9251.6m,煤巷3300.5m。
该设计方案的优点是准备工期短,投产快,前期工程量省。其缺点是岩巷工程量较大,工程造价相对于煤巷要高;采区内采用倾斜长壁回采法布置采煤工作面,最大倾角为21°,平均16°。目前我国倾斜长壁采煤法多用于开采倾角12°以下的缓倾斜煤层。煤层倾角大小直接决定能否保证工作面采、装、运、支等工序正常进行。当煤层倾角较小时,其工艺特点与走向长壁相差不大;但随着煤层倾角的增大,综采支架等设备稳定性变差,尤其是俯斜开采时采煤机装煤效果较差,系统故障率高,可靠性下降,从而给开采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原83采区设计采用倾斜长壁采煤法布置工作面,不利于安全回采,且后期回采巷道准备工程量较大。
6、设计方案优化
施工83采区上山系统,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对83采区进行回采,工作面基本以煤层等高线划分。
东翼运输大巷自-420m变平点以方位角SE62°施工15°下山,至标高-471.7m处落平;施工平巷揭72煤;揭煤后,以方位角SE37°跟72煤施工83采区运输上山(煤巷);至-357.9m变平,施工平巷与83采区轨道上山贯通。
东翼轨道石门自-420m变平点按原方位角继续施工93.7m,进入F14断层;以方位角SE62°施工平巷322.7m;再以方位角SE37°施工平巷339.0m,巷道由82煤顶板进入煤层底板;以23°施工83采区轨道上山(底板岩巷),至-342.0m变平施工83采区绞车房。
东翼回风石门自-410m变平点按原方位角继续施工平巷10m后,以方位角SE67°施工平巷263.4m;再以方位角SE37°施工平巷411.1m,揭82煤施工82采区回风上山(煤巷);跟82煤施工煤巷至-342.0m变平,施工岩石平巷与轨道上山绞车房回风道贯通。
83采区首采面定为8302工作面,因83采区受DF1断层阻断,故将8302工作面划分为两块,分别为DF1断层东翼的走向长臂工作面及DF1断层西翼的倾斜长壁工作面(倾角11°)。该工作面回采时先对DF1断层西翼的倾斜长壁工作面进行回采,然后再回采断层东翼的走向长臂工作面。
优化后方案总工程量13741.9m,岩巷6332.2m,煤巷7409.7m。
综上所述,优化后的方案与原方案总工程量大致相同,但优化方案中的岩巷工程量较少,煤巷较多,矿井建设成本较原方案要小,施工进度较快;且采区内部工作面基本以煤层等高线划分,工作面内部走向近乎水平,有利于采区安全、高效生产。其缺点是前期首采工作面生产路线较长,不利于运输,准备时间较长,但随着工作面的回采接替,此缺点也将不复存在。
参考文献
[1]钱鸣高、刘听成 《矿山压力与岩石控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2]蒋金泉,韩继胜,石永奎《巷道稳定性与支护》[M].济南:山东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
[3]徐永析.采矿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