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吟,浸润生命的华章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dsl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诗歌教学的难点集中在对诗歌的理解上,张玉新老师《杜诗三首》一课不在于传授给学生生硬的解读诗歌的方法,而是着眼于唤醒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美文可以怡情,而好课则需像品一壶老酒一样,慢慢品尝,方能沁人心脾。
  一、批注式学习,指导学法潜移默化
  文字批注重视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感受。张老师在课前检测阶段要求学生默写古诗,注意行距,以便做标记,是在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批注式阅读的能力,学生在对文本进行理解和感悟的过程中直接在课文中圈点勾画,注明自己思维的轨迹。这种方式打开了诗歌学习的另一扇窗。诗歌鉴赏,让人欢喜让人忧,学生在初步享受诗歌带来的诗情画意的美感的同时,却常常苦恼于鉴赏诗歌时的朦胧与焦灼。学生长期困顿于环境与积累的限制,很难真正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自然也就无法理解表达这些情感的字句之妙。
  張玉新老师的“原生态”语文教学观,着眼于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张玉新教授如此阐述其原生态教学观:“‘原生态’的语文教学就是以生为本,让语文学习回归到其内在规律上来,在语文学习中启迪灵性,追求语文学习之道。”《学记》有言:“君子之教,喻也。道(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张玉新老师《杜诗三首》一课让我看到了一个拥有独立的精神领地和优雅的生命姿态的教者是如何引领学生在精神的丛林里尽情放歌的。
  二、且行且吟,引领学生入情入境
  张老师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学生目前古诗学习的状况,从而有的放矢地设计确定教学目标和起点。课前导入自然流畅,不留痕迹。张老师引入学生熟悉的杜甫的诗文,不但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也唤醒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诵读和知人论世地解读诗歌做好心理准备。在此阶段,张老师充分关注“生本位”让学生理清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学生通过连续几个问题,迅速将已有的对诗歌的鉴赏经验重新建构,有效整合。
  诗歌教学,应该从培养并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的角度着手,而培养学生感受诗歌语言的声色之美只有通过科学的诵读才能感受到,叶圣陶先生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乎,语语悟其神。”张老师在指导学生读的过程中从音准到韵律,再到情感的把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绝不是放羊式的自由诵读,这种指导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三、“追问艺术”让知人论世如攻坚木
  张老师以“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体状况呢,多病从哪儿可以看出?”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感知诗句,而后通过与杜甫晚年作品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思维渐渐深入,在互动过程中,不断启发学生生成新问题。好的课堂永远不是以“释疑”为最终结束,学生在张老师的追问下获得知识的迁移,课堂上出现了一连串的“再疑”,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古人说有八层意思,是有哪八层?“渚清沙白鸟飞回”从哪里体现悲秋的哀情?这些精彩“再疑”的生成使得我们寻常课堂里的诗歌鉴赏不再肤浅,知识点不再僵化,学生的能力与思维也不再肤浅。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课堂境界。
  好的课堂永远不是以“释疑”为最终目的,重要的是我们在师生共同努力下生成更多新的问题,这些新问题的解决有可能是来自知识的迁移,也有可能来自学生在老师点拨下的深度思考。在张老师的课上我们看到“释疑”并不是这节课的终点,无论是“似懂非懂”的非零起点课堂状态,还是对于文章写作风格及现实意义的解读环节,张老师都给学生以充分的“再疑”空间,把真正的创造力还给学生。“万里悲秋常作客”的“常”是时间长,为什么是“独登台”?这是不是都和这首诗的意境相关啊?这样步步启发,深入思考激发了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这样的课堂灵动而深邃。
  四、独家“九字诀”把握核心游刃有余
  张老师的“九字决”高度凝练了鉴赏诗歌的步骤,通俗易懂,教会学生如何把握诗的内容核心,体味炼字,体味句法,注重章法。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横向比较杜甫不同时期的诗,增加了教学内容的厚度,也形象说明了“诗言志”的道理,学生的知识情感体验再一次升华。张老师的课让我由授课到听课的角色的变化引起认知上的差异,又让我想到换位思考的重要性。我们应该相信学生,大胆地把主动权交给他们。只要我们引导得法,学生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张老师的这节课就像一壶老酒,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体验,由于资质尚浅,对于先生设计的初衷或许理解上会有偏颇,但却总觉得能一次又一次激起我不断思考、不断重组知识体系的念头。在此我有一点思考:在这样的一个高度开放的课堂上,怎样让大多数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是否能真正关注到每一位学生?游离于课堂内外的“看客”该怎样把握?我想这样能够熟练驾驭课堂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更是我们后辈渴求的教育情怀。
  作者单位:吉林省四平市教育学院高中部(136000)
其他文献
《现代散文选读》作为选修教材,一直被众多同仁当作课外阅读教材来处理。或者按专题让学生自行阅读,或者选择典型篇目像对待阅读理解一样解读。学生既不会像对待必修篇目一般认真细读,选读的学习方式也无法让学生深入鉴赏。因此,名篇大家之作被当作阅读理解机械应对,人文性、思辨性较强的文章因为解读困难而被直接忽视。学生从中获取的可能仅仅是生硬的解题技巧,也可能是浅显的细碎的阅读感受。  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
期刊
苏东坡有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所谓“厚积”即为广泛积累。从写作角度来说,做到“厚积”,动起笔来方能文思泉涌。然而,中学生往往看重课外积累,而忽略课内采撷。殊不知,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素材宝库,对于时间甚紧,课外阅读受限的中学生而言,从语文教材中采撷作文素材不失为一条捷径。如若能够对教材充分发掘,从中积累各类素材,那么当我们搦翰为文时,必定如虎生翼,文采斐然。  素材积累的核心是提取
期刊
小说是以人物形象塑造为中心的文学体裁,人自然是小说的中心。在小说阅读理解题中,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来设置问题,同样,要读懂小说,也得从人物这一中心出发,故而小说阅读中人物形象分析自然就成了重中之重。结合学生高考中对人物形象类问题的解答看,很多学生还是没有把握住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为此,笔者就高中语文小说阅读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做简要分析。  一、考情分析  结合近十年江苏省高考语文基
期刊
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经济大爆炸的时代,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可是在教学中对信息技术资源的使用常常局限于计算机辅助教学,而忽略了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络资源的运用。2017版《普通高中語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的教学改革,利用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络学习空间,创设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混合式’学习生态,为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服务。”目前,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有不少优秀资源,教师依托平台的网络学习空间
期刊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高中语文教师怎样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呢?  所谓“深层学习”,是指在教师创建的真实教学情境中,学生主动参与语言文字的阅读过程,学生运用所学的本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运用常规
期刊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与颁布,预示着教育教学改革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迈进“核心素养”4.0版的新时代。课标提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同时,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
期刊
《将进酒》出自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该册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该单元教学重点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以理解为前提,这就需要有一个较好的解读文本的过程。反观教学,激发学生诗歌学习兴趣的不是引导学生学会写古诗,而是诗歌蕴藏的魅力,只有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学生才会产生爱读的兴趣,感受到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与诗人进行对话,体悟诗人的个性及其内心
期刊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学生要真情写作,流畅地表达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发挥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可是,当下的高中写作课堂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语文教师可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采用“活动体验式”写作教学模式,针对高中生的写作现状,结合社会热点和实际生活,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和灵感,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技能。  教师应该多给学生提供作文写作实训或者组织学生定期去社区从事志愿活动的机会,让学
期刊
在高中小说阅读教学课上,许多教师会设计一个教学环节:分析小说情节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这几乎成了一个雷打不动的教学设计。这就值得我们深思:小说情节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究竟有何魔力,引无数教师竞折腰,纷纷前去一探究竟呢?  追根究底,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理论,最早出自20世纪50年代苏联季莫菲耶夫的《文献原理》一书,原文是这样的:“和生活过程中任何相当
期刊
学生对语文发生兴趣才能有自主学习的态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们对韵律、节奏、语言的美有天生的本能的喜欢,所以语文的词汇表述形式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破折号的用法十分广泛,学习破折号的多种描摹特点,可以为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创造条件。下面笔者以鲁迅先生名篇之作《药》一文为例谈谈小说中破折号的各种不同的描写手法。文中共用了23个破折号,是教材中用破折号最多的一篇,这些破折号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