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肩负着指导大学生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职责,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当前,职业倦怠已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探讨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表象及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对策
职业倦怠又称“职业衰竭”或“职业枯竭”。相关调查研究数据表明,处于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状态的被调查者超过70%。此外也有研究表明,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因为它是一项高压力情境行业。职业倦怠作为一种负性职业性伤害,正在严重威胁着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健康发展。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它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以及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辅导员队伍的素质以及状况的好坏。因此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辅导员的整体素质和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及表征
1974年,美国的心理学家费登伯格首次提出“职业倦怠”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主体一般是那些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的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群。高校辅导员作为助人行业的一种,根据有关调查研究显示,超过50%比例的辅导员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有35%的辅导员认为工作不被重视,有45%的辅导员对工资待遇不满意,有60%的辅导员对社会地位不满意,近63%的辅导员迫切要求变换职业,只有不到15%的辅导员有工作成就感,几乎没有辅导员愿意终身从事辅导员工作。综上,高校辅导员队伍中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的现象,辅导员成就感、幸福感不强,存在短期“跳板式”思维,缺乏长期职业发展规划,这将严重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职业倦怠会影响辅导员的身心健康
一方面,职业倦怠会对个体的生理机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容易导致疲劳、头疼、高血压、食欲不振、胃肠功能紊乱,使得个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另一方面,情绪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是健康人格的重要保证。职业倦怠的辅导员会经常处于精神疲惫状态,情绪低落且波动性大,不能有效地进行情绪的自我控制,对工作和生活冷漠、悲观,缺乏生活热情。
(2)职业倦怠会影响辅导员的工作态度
职业倦怠的辅导员工作中缺乏热情、缺乏活力、消极被动、厌倦工作,他们往往将学生工作视为谋生手段,在日常事务中走一步算一步,在紧急事件的处理上不能及时到位,转岗意愿强烈;对学生冷漠、缺乏爱心、耐心,疏于管理学生、漠视学习、惰于研究;对学校环境和管理抱怨较多,认为评价体系不公平,对个人待遇不满。
(3)职业倦怠会影响辅导员的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
职业倦怠的辅导员往往与同事难以相处、容忍度低、同情心少,对他人的行为反应较为激烈,人际关系比较紧张。
二、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
1.岗位重要性体现不足,社会支持度不高
岗位重要性体现不足,社会支持度不高是导致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一个主要原因,而社会支持度不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各界都没有意识到辅导员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认为他们只是在空洞说教,任何人都可以从事。二是人际支持系统的不健全,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管理干部,而在实际状况下辅导员则是处于被两个群体边缘化的孤立地位,很容易产生失落感。
2.机制体制不健全
① 工作强度过大。它是导致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变现在:辅导员负责管理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生个体意识越发强烈;学生的需求越来越多。
② 工作绩效隐性。辅导员的工作成效是非显性的,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这使得很多人对辅导员的工作产生误解,认为其整天无所事事。试想一个人如果长期得不到客观的评价,将很难保持自己的工作热情。
③ 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高校辅导员既是教师也是管理干部,不仅要维护学生的权利,也要维护高校的制度,两者的矛盾冲突就落到辅导员身上;此外辅导员的职责无边界是角色模糊的主要影响因素,因为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情都需要辅导员介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影响其工作绩效。
④ 公平感缺失。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辅导员、教师、科研人员的地位是平等的,但是在薪酬和发展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对等的现象,这让辅导员感到不满,对工作丧失积极性。
3.辅导员自身原因
就年龄和工作经验而言,辅导员大多在三十岁以下,在就职辅导员工作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以下问题,比如缺乏社会经验、自恃过高、缺乏心理学相关知识等。辅导员身上的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他们在面对工作压力之时,不能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从而产生职业倦怠。相关调查研究表明,认为自己的心理处于亚健康的辅导员占比达到49.6%,然而通过咨询专业人士来解决问题的辅导员只占到13%。
三、消除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建议
1.培养辅导员自身健康的人格
有资料表明,职业倦怠和心理状态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培养辅导员自身健康的人格,可以有效的降低职业倦怠的产生。高校培养辅导员自身健康的人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例如带领辅导员定期去心理健康中心做一些心理疏导,积极主动地排解负性情绪。同时辅导员应该正视自身,了解自身的优点和缺陷;辅导员要更加的积极乐观,找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平衡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工作;辅导员在实际的工作中,可能会面对一些客观存在的压力,要学会积极主动的面对。
2.减轻辅导员的工作压力
一是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划定工作范围,分清工作主次;二是按照有关规定合理确定师生比例,让辅导员面对的学生数量控制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三是建立良性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应该对辅导员的工作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不要对辅导员工作提出太多的超出其能力和范围的要求。
3.提高辅导员的职业效能感
一是优先选拔真心热爱辅导员工作并具备较强业务水平的毕业生进入辅导员队伍,这样可以使其从职业生涯之初逐步培养职业效能感;二是加强对辅导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工作技能;三是经常性组织辅导员进行业务学习;四是辅导员自身要不断加强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使得自身具备较强的能力应对日趋复杂的工作。
4.重視辅导员工作并为其提供发展晋升的空间
首先,高校要真正意识到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重视辅导员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把其放到和教学科研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其次要建立辅导员激励机制,适当的提高和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让他们更加安心的投身教育事业;最后建立辅导员职务职称晋升体系,对于哪些表现优秀的辅导员,应该进行适当的提拔和晋升,从根本上解决其职业倦怠的根源。
参考文件:
[1]薛浩,陈桂香.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激励机制[J].中国青年研究,2014(11).
[2]胡博,杨如意.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探析与对策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3(36).
[3]于立东.基于归因理论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研究[J].教师发展,2014(20).
基金项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基本科研业务项目课题,项目编号:K5051399007。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对策
职业倦怠又称“职业衰竭”或“职业枯竭”。相关调查研究数据表明,处于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状态的被调查者超过70%。此外也有研究表明,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因为它是一项高压力情境行业。职业倦怠作为一种负性职业性伤害,正在严重威胁着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健康发展。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它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以及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辅导员队伍的素质以及状况的好坏。因此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辅导员的整体素质和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及表征
1974年,美国的心理学家费登伯格首次提出“职业倦怠”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主体一般是那些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的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群。高校辅导员作为助人行业的一种,根据有关调查研究显示,超过50%比例的辅导员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有35%的辅导员认为工作不被重视,有45%的辅导员对工资待遇不满意,有60%的辅导员对社会地位不满意,近63%的辅导员迫切要求变换职业,只有不到15%的辅导员有工作成就感,几乎没有辅导员愿意终身从事辅导员工作。综上,高校辅导员队伍中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的现象,辅导员成就感、幸福感不强,存在短期“跳板式”思维,缺乏长期职业发展规划,这将严重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职业倦怠会影响辅导员的身心健康
一方面,职业倦怠会对个体的生理机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容易导致疲劳、头疼、高血压、食欲不振、胃肠功能紊乱,使得个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另一方面,情绪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是健康人格的重要保证。职业倦怠的辅导员会经常处于精神疲惫状态,情绪低落且波动性大,不能有效地进行情绪的自我控制,对工作和生活冷漠、悲观,缺乏生活热情。
(2)职业倦怠会影响辅导员的工作态度
职业倦怠的辅导员工作中缺乏热情、缺乏活力、消极被动、厌倦工作,他们往往将学生工作视为谋生手段,在日常事务中走一步算一步,在紧急事件的处理上不能及时到位,转岗意愿强烈;对学生冷漠、缺乏爱心、耐心,疏于管理学生、漠视学习、惰于研究;对学校环境和管理抱怨较多,认为评价体系不公平,对个人待遇不满。
(3)职业倦怠会影响辅导员的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
职业倦怠的辅导员往往与同事难以相处、容忍度低、同情心少,对他人的行为反应较为激烈,人际关系比较紧张。
二、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
1.岗位重要性体现不足,社会支持度不高
岗位重要性体现不足,社会支持度不高是导致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一个主要原因,而社会支持度不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各界都没有意识到辅导员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认为他们只是在空洞说教,任何人都可以从事。二是人际支持系统的不健全,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管理干部,而在实际状况下辅导员则是处于被两个群体边缘化的孤立地位,很容易产生失落感。
2.机制体制不健全
① 工作强度过大。它是导致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变现在:辅导员负责管理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生个体意识越发强烈;学生的需求越来越多。
② 工作绩效隐性。辅导员的工作成效是非显性的,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这使得很多人对辅导员的工作产生误解,认为其整天无所事事。试想一个人如果长期得不到客观的评价,将很难保持自己的工作热情。
③ 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高校辅导员既是教师也是管理干部,不仅要维护学生的权利,也要维护高校的制度,两者的矛盾冲突就落到辅导员身上;此外辅导员的职责无边界是角色模糊的主要影响因素,因为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情都需要辅导员介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影响其工作绩效。
④ 公平感缺失。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辅导员、教师、科研人员的地位是平等的,但是在薪酬和发展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对等的现象,这让辅导员感到不满,对工作丧失积极性。
3.辅导员自身原因
就年龄和工作经验而言,辅导员大多在三十岁以下,在就职辅导员工作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以下问题,比如缺乏社会经验、自恃过高、缺乏心理学相关知识等。辅导员身上的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他们在面对工作压力之时,不能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从而产生职业倦怠。相关调查研究表明,认为自己的心理处于亚健康的辅导员占比达到49.6%,然而通过咨询专业人士来解决问题的辅导员只占到13%。
三、消除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建议
1.培养辅导员自身健康的人格
有资料表明,职业倦怠和心理状态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培养辅导员自身健康的人格,可以有效的降低职业倦怠的产生。高校培养辅导员自身健康的人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例如带领辅导员定期去心理健康中心做一些心理疏导,积极主动地排解负性情绪。同时辅导员应该正视自身,了解自身的优点和缺陷;辅导员要更加的积极乐观,找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平衡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工作;辅导员在实际的工作中,可能会面对一些客观存在的压力,要学会积极主动的面对。
2.减轻辅导员的工作压力
一是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划定工作范围,分清工作主次;二是按照有关规定合理确定师生比例,让辅导员面对的学生数量控制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三是建立良性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应该对辅导员的工作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不要对辅导员工作提出太多的超出其能力和范围的要求。
3.提高辅导员的职业效能感
一是优先选拔真心热爱辅导员工作并具备较强业务水平的毕业生进入辅导员队伍,这样可以使其从职业生涯之初逐步培养职业效能感;二是加强对辅导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工作技能;三是经常性组织辅导员进行业务学习;四是辅导员自身要不断加强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使得自身具备较强的能力应对日趋复杂的工作。
4.重視辅导员工作并为其提供发展晋升的空间
首先,高校要真正意识到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重视辅导员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把其放到和教学科研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其次要建立辅导员激励机制,适当的提高和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让他们更加安心的投身教育事业;最后建立辅导员职务职称晋升体系,对于哪些表现优秀的辅导员,应该进行适当的提拔和晋升,从根本上解决其职业倦怠的根源。
参考文件:
[1]薛浩,陈桂香.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激励机制[J].中国青年研究,2014(11).
[2]胡博,杨如意.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探析与对策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3(36).
[3]于立东.基于归因理论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研究[J].教师发展,2014(20).
基金项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基本科研业务项目课题,项目编号:K5051399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