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德国馆的设计理念
记者:孔然蒂女士,您好!德国馆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展馆建筑、展览内容精彩纷呈,德国政府集合了哪些优秀团队参与德国馆的建设任务?
孔然蒂:德国馆是德国人民奉献给世博会的展馆。德国慕尼黑石凯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负责德国馆建筑方面的设计;德国斯图加特米拉联合设计策划有限公司负责展馆整体展览方案的创意性设计;来自德国纽伦堡附近、罗特市的努施力(德国)建筑有限公司承担整体工程施工建设。这三家公司都拥有多年的世博会以及展会经验。为了更好地相互协作,圆满完成世博德国馆这一具有高度挑战性的项目,这三家公司组成了世博会德国馆项目上海执行委员会。
记者:德国馆建筑明显不满足于作为展览辅助建筑的作用,建筑形态与整个展览布置处处呼应契合,德国馆的建筑与展览是统筹考虑以呈现主题的吗?
孔然蒂:当然是这样。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德国馆以“和谐都市”理念参展,这是德国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深思熟虑的结果。现代城市发展充满创新,充满挑战;我们认为,只要能在更新与维护传统之间、在改革与守旧之间、在都市化与自然化之间、在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间、在工作与休闲之间创造出一种均衡,将上述一切合理协调,就是值得追求的都市生活。
记者:首先迎对复杂多样,然后追求协调平衡。
孔然蒂:我们认为这样的和谐才是有生命力的和谐。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德国馆主体建筑的每一建筑单体都以三维多角体为基本元素,象征各种富于生命力的城市要素崛起;在建筑过程中巧妙利用负荷力、承载力、撑托力和支撑力协调各单体,最后使整个建筑达成稳固的平衡状态——和谐都市就是这样得来的。
德国馆在以形态象征语义的同时,还是一个占有三维空间、可让人穿行其间边走边观赏的大型雕塑体。没有内部与外部空间的定义,更确切地说,德国馆前的广场以及紧接展馆的外景区都流畅地融入了展馆建筑本身。
记者:在德国馆的展示设计中也出现了不少多角体,动态和谐的思想处处可见。
孔然蒂:作为统筹考虑,德国馆的展示设计除了使用刚才提到的多角体元素,还在展馆的内容安排、展示风貌等方面体现出富于节奏的流畅感。你看,我们在展厅设置方面强调展题和气氛的交替变化,在展厅交通方式方面强调或步行、或乘滚动电梯或走自动人行道、或者选择滑梯等多种方式的变化,最后将上述生动变化统一于古典建筑学派“长廊建筑”井然有序的空间序列之中。参观者按照指定路线穿行和谐都市长廊,一路进入各类展厅,观展气氛随展题的交替变换,我们定义的“和谐都市”理念亦一步一景,处处相随。
记者:建筑设计与展览设计密切配合,处处烘托和谐都市理念,德国意志民族的理性在这里获得彰显。
孔然蒂:另外,对展览而言,建筑设计不仅只是外包装,建筑设计要阐释展会构思,并为展示提供一个舒展自己的空间。
关于德国馆的展示内容
记者:孔然蒂女士,整个德国馆展示内容极丰富广泛。您可以谈谈其间的取舍吗?
孔然蒂:德国境内所有16个联邦州都在德国馆亮相了,这本身就成为内容丰富的基础;另外,16个联邦州各自以不同的探索侧面参与世博会城市主题探讨,真正体现出今天世博会在世界各国建立联系并交流创意平台的价值。我们在内容梳理方面根据德国创意、德国制造、德国文化、德国民俗等内容主旨分设隧道、规划室、储藏室、工厂、文化艺术坊、城市广场、动力之源等若干个展区,以一些典型的都市生活空间和设施展示德国的城市生活……正像德国联邦总统克勒在5月19日世博会德国国家馆日讲话中提到的那样:“德国馆以自身为范例,展示了如何在求新和存旧、城市和自然、集体和个人、全球化和国家和地区意识之间实现的平衡;我们希望,参观者将带走‘德国制造或者德国发明’的创意,来建设明天的都市。”
记者:您能简要介绍一下德国馆在展示内容方面的亮点吗?
孔然蒂:德国馆本身就是一个展示亮点。理念呈现之外,它使用的多项可持续技术是德国城市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德国馆建设场馆的上千吨钢材拆卸后可另作他用;由特殊材料制成的1.2万平方米薄膜在役期满足德国馆的遮阳隔热,拆卸下来后可以改制成遮光板、特殊遮阳伞,还可以制成购物袋。德国馆的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光伏组件,超薄美观,日发电量6,7千瓦/时。德国展馆工作人员夏天穿的白色T恤衫在使用之后可以降解,连衣物染料和纽扣也不会在降解过程中产生环境隐患。世博之后,这些T恤衫将被填埋在德国馆的地下,为世博园的树木提供养料,而这些树木将把世博园区变为上海的“绿肺”。
记者:真是美好!
孔然蒂:德国在城市规划方面非常下功夫。在规划室展厅,我们请汉堡介绍其未来城市居民区的设想;请戴姆勒股份公司介绍其运用Car2go模式实践城市“合伙用车”,从而实现个人机动与环保结合的实践;请柏林德国国会大厦、吕讷堡大学等建筑运营机构介绍绿色建筑实践成果;请LURL水系统有限公司介绍施普雷河河水整治的2011项目;请科隆介绍其高瞻远瞩的绿化草案。每一项研究计划一旦成熟推广,都可以造福于城市,惠利于人的生活。
记者:您可以为我们解剖一个例子吗?
孔然蒂:就说car2go租车模式吧。
德国的乌尔姆市从去年开始尝试合伙用车新模式car2go。这种新模式为城市交通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车辆由专业公司提供。
如果你想租车,须先到租车服务中心或网上进行登记,将租车用的电子芯片贴在驾照上。使用时,将驾照放到汽车挡风玻璃的读卡器前,你就可进入驾驶室;输入密码,取出钥匙就可以了。到目的地后,你只需将车辆停好;收好钥匙,退出登记就可离开。其他租车人想驾驶,只需进行一样的操作。
租车网络覆盖整个城市。与传统模式不同,car2go的车辆不与固定站点绑定,而是灵活分散在城市各区,人们可随意租用并就近归还。如果你担心出行时附近无车可租,可提前通过网络或电话预订,车就会出现在你指定的区域。
在乌尔姆市,职业性的合伙用车组织,已经成为城市短途公共交通营运机构的重要补充,这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个人拥有私车的需求;提供租赁服务的汽车还有环保节能功效,每百公里消耗3.4升汽油,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仅88克,大大降低了汽车尾气排放。
记者:德国制造展厅提供的德国产品设计,工厂展区提供的工业技术及材料展示,文化艺术坊展区对城市在继承和开放两方面做出的积极探索都有着吸引人的精彩。
孔然蒂:“中德同行”展区也是德国馆的亮点之一。德国总统霍斯特·克勒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共同担任“中德同行”活动的监护人。“中德同行”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这一主题下,为德中双方在城市规划、建筑和设计、能源效益、环境保护、教育、文化设施、交通和移动等方面议题的探讨、开拓新合作领域提供了良好平台。
关于德国馆的展示形式
记者:不少参观者看过德国馆的展览后给出的印象是“吸引人”。德国馆是怎么做到的呢?
孔然蒂:任何一个国家馆的展览策划除了主题呈现,都要研究展览受众的接受特点问题。今年的世博会在中国上海召开,德国馆展览的定位是世界受众,其中主要是中国受众。中国人熟悉赶集、庙会、大舞台等深入人心的传统展示形式,也有欣赏现代化国际展览形式的素质,德国馆的展览设计将两者结合起来,期望中国的参观者能感觉亲切,同时感觉惊喜,在不知不觉中加入亲历德国的行列。
记者:我曾两次按照德国馆的参观流线探寻,第二次主要注意了展示形式。德国馆在展示空间的调度、信息疏密度的调节、灯光色彩的运用、展示情景及道具的创意设计方面都匠心独具。您选择几个案例分析一下好吗?
孔然蒂:这几方面的设计是综合考虑的。
一方面,德国馆在不同展区的空间营造方面考虑了节奏感,“海港新貌”主要利用宽敞的通道区渲染总体感受;来到公园区,悬垂的彩色帷幔压低了空间,引导人们横向关注一个一个“有故事的地方”;进入文化艺术坊,灵活设置的隔断将区域划分为若干既关联又独立的小空间,参观者好像要钻进一个一个坊巷,才能寻访到“自由的艺术空间”、“促变催新”和“风俗永存”。此外,不同的展区必有不同的色彩方案和照明方案配合。
另一方面,展示情景及道具的设计以技术为支撑,以创意为亮点,吸引参观者兴趣盎然地投入展示情景,在“玩”中体验,在角色扮演中体验。我们希望参观者意犹未尽地“亲历”德国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
记者:有几个展示情景印象特别深。在规划室,在水域保护和生态城市展窗前,经常有参观者驻足。
孔然蒂:在那里我们设计了一些小游戏。参观者通过一组一组自选游戏和自选指令,模拟LURL水系统有限公司在施普雷河中铺设管道。当大雨使城市的排水系统满溢,污水会通过所铺设管道得到收纳;而一旦排水系统恢复通畅,管内污水重新通过排水系统排出。在所铺设管道群上方,参观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建设休憩草坪、游泳池、景观屋。一个观众操作,常常有一群人观看,2011项目的实施状况和可能的前景成为人们亲历的图画。
记者:来世博会参观的人年龄不同,职业各异,德国馆的展览设计一定对目标人群做了细分。
孔然蒂:展馆内有吸引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层面参观者的亲历活动。在学校花园部分,孩子可以用胡萝卜喂“电子兔”;老年人可以拉一下铃看见宠物应声跑来——参观者真切感到德国版图上星星点点的私家小花园为居民带来的自然乐趣。在文化艺术坊,年轻人围成一圈,以双手操控的版图遥控电子屏幕上的滚珠,滚珠一次“落袋”,电子屏幕上便开启国家美术馆、国家博物馆等艺术宫殿。最受“民俗永存”展区吸引的是大大小小的团队参观者,人们兴高采烈地套上面具、服装,扮一回原住民,而德国的民俗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极有可能随着一份心情、一张照片的远走他乡而永存。
记者:储藏室和工厂区比较严肃。
孔然蒂:比较理性的亲历活动在储藏室和工厂区。储藏室的布局尽可能以实物方式陈列介绍德国从交通到健康、环保以及城市生活中所需各个方面产品的发明创造。人们用手触摸,近距离研究那些LED灯、独特的带闹钟半导体、玩具拖拉机、自行车安全帽以及有名的LikeaBike儿童学步车等90多件展品。工厂区的布局里,不停运作的输送带传送仿真的几何片状图形,在人们的上空穿梭往来;在特设的扫描屏幕前,这些几何片状物被“验明正身”,爱好者们在此等候,观摩一件件作品呈现结构、技术分析参数,深入了解德国制造的成就。
记者:有介绍说德国馆的馆徽暗示了德国馆空间体验的特点。
孔然蒂:确实这样。德国馆馆徽选用了透明体材料、三维空间体造型,由此呈现出轻盈和开放之感。这也恰恰向观众暗示了德国馆内提供着各种各样的、不同寻常的体验空间,它们可为观众不断地打开新的视野,使人获得新的启迪。
关于“动力之源”及其他
记者:德国馆“动力之源”的金属球在世博会已经成为明星了。
孔然蒂:金属球直径三米,外表安装了40万根发光二极管,球面上会显现出多种图像、色彩和图形,确实特别。但在德国馆的总体创意中,金属球的作用是在德国馆长廊漫游接近尾声时作为一个特殊道具,令现场的600名观众在自己的齐声呼喊中感悟“人心齐,泰山移”的道理。
记者:孔然蒂女士,德国的功能主义设计思想独树一帜;而在本届世博会德国馆的建筑和展示设计中,人们看到了德国功能主义在21世纪的拓展。
孔然蒂:确实是这样。康德曾经说,应当这样思考,自己思考,从别人的角度思考。应当这样行动,使您的意志的准则始终接受万物规律的约束。世博德国馆的展品设计、展览设计、建筑设计,德国的城市建设——21世纪的德国,划时代地实践了功能主义设计原则。
记者:孔然蒂女士,您好!德国馆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展馆建筑、展览内容精彩纷呈,德国政府集合了哪些优秀团队参与德国馆的建设任务?
孔然蒂:德国馆是德国人民奉献给世博会的展馆。德国慕尼黑石凯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负责德国馆建筑方面的设计;德国斯图加特米拉联合设计策划有限公司负责展馆整体展览方案的创意性设计;来自德国纽伦堡附近、罗特市的努施力(德国)建筑有限公司承担整体工程施工建设。这三家公司都拥有多年的世博会以及展会经验。为了更好地相互协作,圆满完成世博德国馆这一具有高度挑战性的项目,这三家公司组成了世博会德国馆项目上海执行委员会。
记者:德国馆建筑明显不满足于作为展览辅助建筑的作用,建筑形态与整个展览布置处处呼应契合,德国馆的建筑与展览是统筹考虑以呈现主题的吗?
孔然蒂:当然是这样。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德国馆以“和谐都市”理念参展,这是德国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深思熟虑的结果。现代城市发展充满创新,充满挑战;我们认为,只要能在更新与维护传统之间、在改革与守旧之间、在都市化与自然化之间、在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间、在工作与休闲之间创造出一种均衡,将上述一切合理协调,就是值得追求的都市生活。
记者:首先迎对复杂多样,然后追求协调平衡。
孔然蒂:我们认为这样的和谐才是有生命力的和谐。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德国馆主体建筑的每一建筑单体都以三维多角体为基本元素,象征各种富于生命力的城市要素崛起;在建筑过程中巧妙利用负荷力、承载力、撑托力和支撑力协调各单体,最后使整个建筑达成稳固的平衡状态——和谐都市就是这样得来的。
德国馆在以形态象征语义的同时,还是一个占有三维空间、可让人穿行其间边走边观赏的大型雕塑体。没有内部与外部空间的定义,更确切地说,德国馆前的广场以及紧接展馆的外景区都流畅地融入了展馆建筑本身。
记者:在德国馆的展示设计中也出现了不少多角体,动态和谐的思想处处可见。
孔然蒂:作为统筹考虑,德国馆的展示设计除了使用刚才提到的多角体元素,还在展馆的内容安排、展示风貌等方面体现出富于节奏的流畅感。你看,我们在展厅设置方面强调展题和气氛的交替变化,在展厅交通方式方面强调或步行、或乘滚动电梯或走自动人行道、或者选择滑梯等多种方式的变化,最后将上述生动变化统一于古典建筑学派“长廊建筑”井然有序的空间序列之中。参观者按照指定路线穿行和谐都市长廊,一路进入各类展厅,观展气氛随展题的交替变换,我们定义的“和谐都市”理念亦一步一景,处处相随。
记者:建筑设计与展览设计密切配合,处处烘托和谐都市理念,德国意志民族的理性在这里获得彰显。
孔然蒂:另外,对展览而言,建筑设计不仅只是外包装,建筑设计要阐释展会构思,并为展示提供一个舒展自己的空间。
关于德国馆的展示内容
记者:孔然蒂女士,整个德国馆展示内容极丰富广泛。您可以谈谈其间的取舍吗?
孔然蒂:德国境内所有16个联邦州都在德国馆亮相了,这本身就成为内容丰富的基础;另外,16个联邦州各自以不同的探索侧面参与世博会城市主题探讨,真正体现出今天世博会在世界各国建立联系并交流创意平台的价值。我们在内容梳理方面根据德国创意、德国制造、德国文化、德国民俗等内容主旨分设隧道、规划室、储藏室、工厂、文化艺术坊、城市广场、动力之源等若干个展区,以一些典型的都市生活空间和设施展示德国的城市生活……正像德国联邦总统克勒在5月19日世博会德国国家馆日讲话中提到的那样:“德国馆以自身为范例,展示了如何在求新和存旧、城市和自然、集体和个人、全球化和国家和地区意识之间实现的平衡;我们希望,参观者将带走‘德国制造或者德国发明’的创意,来建设明天的都市。”
记者:您能简要介绍一下德国馆在展示内容方面的亮点吗?
孔然蒂:德国馆本身就是一个展示亮点。理念呈现之外,它使用的多项可持续技术是德国城市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德国馆建设场馆的上千吨钢材拆卸后可另作他用;由特殊材料制成的1.2万平方米薄膜在役期满足德国馆的遮阳隔热,拆卸下来后可以改制成遮光板、特殊遮阳伞,还可以制成购物袋。德国馆的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光伏组件,超薄美观,日发电量6,7千瓦/时。德国展馆工作人员夏天穿的白色T恤衫在使用之后可以降解,连衣物染料和纽扣也不会在降解过程中产生环境隐患。世博之后,这些T恤衫将被填埋在德国馆的地下,为世博园的树木提供养料,而这些树木将把世博园区变为上海的“绿肺”。
记者:真是美好!
孔然蒂:德国在城市规划方面非常下功夫。在规划室展厅,我们请汉堡介绍其未来城市居民区的设想;请戴姆勒股份公司介绍其运用Car2go模式实践城市“合伙用车”,从而实现个人机动与环保结合的实践;请柏林德国国会大厦、吕讷堡大学等建筑运营机构介绍绿色建筑实践成果;请LURL水系统有限公司介绍施普雷河河水整治的2011项目;请科隆介绍其高瞻远瞩的绿化草案。每一项研究计划一旦成熟推广,都可以造福于城市,惠利于人的生活。
记者:您可以为我们解剖一个例子吗?
孔然蒂:就说car2go租车模式吧。
德国的乌尔姆市从去年开始尝试合伙用车新模式car2go。这种新模式为城市交通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车辆由专业公司提供。
如果你想租车,须先到租车服务中心或网上进行登记,将租车用的电子芯片贴在驾照上。使用时,将驾照放到汽车挡风玻璃的读卡器前,你就可进入驾驶室;输入密码,取出钥匙就可以了。到目的地后,你只需将车辆停好;收好钥匙,退出登记就可离开。其他租车人想驾驶,只需进行一样的操作。
租车网络覆盖整个城市。与传统模式不同,car2go的车辆不与固定站点绑定,而是灵活分散在城市各区,人们可随意租用并就近归还。如果你担心出行时附近无车可租,可提前通过网络或电话预订,车就会出现在你指定的区域。
在乌尔姆市,职业性的合伙用车组织,已经成为城市短途公共交通营运机构的重要补充,这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个人拥有私车的需求;提供租赁服务的汽车还有环保节能功效,每百公里消耗3.4升汽油,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仅88克,大大降低了汽车尾气排放。
记者:德国制造展厅提供的德国产品设计,工厂展区提供的工业技术及材料展示,文化艺术坊展区对城市在继承和开放两方面做出的积极探索都有着吸引人的精彩。
孔然蒂:“中德同行”展区也是德国馆的亮点之一。德国总统霍斯特·克勒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共同担任“中德同行”活动的监护人。“中德同行”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这一主题下,为德中双方在城市规划、建筑和设计、能源效益、环境保护、教育、文化设施、交通和移动等方面议题的探讨、开拓新合作领域提供了良好平台。
关于德国馆的展示形式
记者:不少参观者看过德国馆的展览后给出的印象是“吸引人”。德国馆是怎么做到的呢?
孔然蒂:任何一个国家馆的展览策划除了主题呈现,都要研究展览受众的接受特点问题。今年的世博会在中国上海召开,德国馆展览的定位是世界受众,其中主要是中国受众。中国人熟悉赶集、庙会、大舞台等深入人心的传统展示形式,也有欣赏现代化国际展览形式的素质,德国馆的展览设计将两者结合起来,期望中国的参观者能感觉亲切,同时感觉惊喜,在不知不觉中加入亲历德国的行列。
记者:我曾两次按照德国馆的参观流线探寻,第二次主要注意了展示形式。德国馆在展示空间的调度、信息疏密度的调节、灯光色彩的运用、展示情景及道具的创意设计方面都匠心独具。您选择几个案例分析一下好吗?
孔然蒂:这几方面的设计是综合考虑的。
一方面,德国馆在不同展区的空间营造方面考虑了节奏感,“海港新貌”主要利用宽敞的通道区渲染总体感受;来到公园区,悬垂的彩色帷幔压低了空间,引导人们横向关注一个一个“有故事的地方”;进入文化艺术坊,灵活设置的隔断将区域划分为若干既关联又独立的小空间,参观者好像要钻进一个一个坊巷,才能寻访到“自由的艺术空间”、“促变催新”和“风俗永存”。此外,不同的展区必有不同的色彩方案和照明方案配合。
另一方面,展示情景及道具的设计以技术为支撑,以创意为亮点,吸引参观者兴趣盎然地投入展示情景,在“玩”中体验,在角色扮演中体验。我们希望参观者意犹未尽地“亲历”德国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
记者:有几个展示情景印象特别深。在规划室,在水域保护和生态城市展窗前,经常有参观者驻足。
孔然蒂:在那里我们设计了一些小游戏。参观者通过一组一组自选游戏和自选指令,模拟LURL水系统有限公司在施普雷河中铺设管道。当大雨使城市的排水系统满溢,污水会通过所铺设管道得到收纳;而一旦排水系统恢复通畅,管内污水重新通过排水系统排出。在所铺设管道群上方,参观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建设休憩草坪、游泳池、景观屋。一个观众操作,常常有一群人观看,2011项目的实施状况和可能的前景成为人们亲历的图画。
记者:来世博会参观的人年龄不同,职业各异,德国馆的展览设计一定对目标人群做了细分。
孔然蒂:展馆内有吸引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层面参观者的亲历活动。在学校花园部分,孩子可以用胡萝卜喂“电子兔”;老年人可以拉一下铃看见宠物应声跑来——参观者真切感到德国版图上星星点点的私家小花园为居民带来的自然乐趣。在文化艺术坊,年轻人围成一圈,以双手操控的版图遥控电子屏幕上的滚珠,滚珠一次“落袋”,电子屏幕上便开启国家美术馆、国家博物馆等艺术宫殿。最受“民俗永存”展区吸引的是大大小小的团队参观者,人们兴高采烈地套上面具、服装,扮一回原住民,而德国的民俗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极有可能随着一份心情、一张照片的远走他乡而永存。
记者:储藏室和工厂区比较严肃。
孔然蒂:比较理性的亲历活动在储藏室和工厂区。储藏室的布局尽可能以实物方式陈列介绍德国从交通到健康、环保以及城市生活中所需各个方面产品的发明创造。人们用手触摸,近距离研究那些LED灯、独特的带闹钟半导体、玩具拖拉机、自行车安全帽以及有名的LikeaBike儿童学步车等90多件展品。工厂区的布局里,不停运作的输送带传送仿真的几何片状图形,在人们的上空穿梭往来;在特设的扫描屏幕前,这些几何片状物被“验明正身”,爱好者们在此等候,观摩一件件作品呈现结构、技术分析参数,深入了解德国制造的成就。
记者:有介绍说德国馆的馆徽暗示了德国馆空间体验的特点。
孔然蒂:确实这样。德国馆馆徽选用了透明体材料、三维空间体造型,由此呈现出轻盈和开放之感。这也恰恰向观众暗示了德国馆内提供着各种各样的、不同寻常的体验空间,它们可为观众不断地打开新的视野,使人获得新的启迪。
关于“动力之源”及其他
记者:德国馆“动力之源”的金属球在世博会已经成为明星了。
孔然蒂:金属球直径三米,外表安装了40万根发光二极管,球面上会显现出多种图像、色彩和图形,确实特别。但在德国馆的总体创意中,金属球的作用是在德国馆长廊漫游接近尾声时作为一个特殊道具,令现场的600名观众在自己的齐声呼喊中感悟“人心齐,泰山移”的道理。
记者:孔然蒂女士,德国的功能主义设计思想独树一帜;而在本届世博会德国馆的建筑和展示设计中,人们看到了德国功能主义在21世纪的拓展。
孔然蒂:确实是这样。康德曾经说,应当这样思考,自己思考,从别人的角度思考。应当这样行动,使您的意志的准则始终接受万物规律的约束。世博德国馆的展品设计、展览设计、建筑设计,德国的城市建设——21世纪的德国,划时代地实践了功能主义设计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