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隐喻一直占据着显赫的地位,受到研究者的普遍关注,而转喻则扮演着灰姑娘的角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研究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如今有些学者认为转喻更具本原性,即语言在本质上是转喻的,转喻比隐喻更基础、更普遍。本文主要分析汉语情感“喜怒悲惧”的转喻表达,以期更清楚地了解和认知语言学中的情感转喻。
关键词:喜怒悲惧;转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276-02
传统的观点认为,转喻属于修辞学研究的范畴,是“一种运用相近事物的表达方式来作为转义的手法,并通过该表达方式理解不能用恰当的词汇所表达的意义”。亚里士多德认为,转喻是人们通过其他事物或其他相近或相反的事物去理解另一事物。一般教材把转喻定义为用某事物的名称替换相邻近事物名称的修辞手段。从这些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转喻被看作是一种语言技巧,是修饰语言的一种手段,喻体与本体之间是一种替代关系。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一些学者开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转喻进行研究,并对转喻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莱考夫和约翰逊在他们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转喻和隐喻一样,是日常思维的一种方式。它以经验为基础,遵循一般和系统的原则,并被用于组织我们的思维和行为,属于一种认知方式和认知现象。转喻的本质是用突显、重要、易感知、易记忆、易辨认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的其他部分,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替部分。
一、转喻研究综述
我国的转喻研究开始于1995年以后,对转喻理论的探讨由于受国外转喻研究的影响,主要局限于以下几个方面:转喻研究的历史及认知解释。转喻和隐喻的关系。也有运用转喻理论对具体语言现象的分析,如分析转喻在词义发展中的作用。关于情感转喻的问题也有研究,但基本上都是在分析情感隐喻时略有提及,没有系统的对于情感转喻的研究。
总之,转喻的研究都经历了从传统的修辞学阶段到现代的认知语言学阶段的过程,从修辞学角度对转喻进行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和完善,从认知角度探讨转喻的相关问题则是国内外语言学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二、转喻的基础
转喻的基础是两个认知范畴之间存在的相关性。我们知道,情感是抽象的,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当客观事物或情境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时,就能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感。如:渴求知识的人得到一本好书会感到满意;生活中遇到知己会感到欣慰。而当客观事物或情境不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时,就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感。如失去亲人会感到悲痛;无端遭到攻击会产生愤怒等。这种态度体验其实是一种独特的主观体验并伴随有一定的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即:在情感发生时,人体器官的各个部分都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某一种情感总是和伴随其产生的特定的生理变化联系在一起,所以,久而久之,人们就在情感和各种生理唤醒之间形成了对应关系,在表达某种情感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运用其生理唤醒来代表。比如我们用“脸色苍白”表示害怕,就是由于人们受外界刺激引起害怕的情感时会导致体温下降,血液流通受阻,因此脸色变白; “心惊胆颤”也是借用人体器官“心”和“胆”的表现来表示个体的害怕。这些基于生理唤醒的转喻表达往往很容易被人理解,因为人们有共同的生理基础和特点。
除了运用相关的事物来进行转喻表达外,人们更容易观察和记忆事物比较突显的方面,因为显著的事物容易吸引人注意,容易识别、处理和记忆。事物突显度的差异也有一些基本的规律,情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是抽象的、不突显的,不容易为外人所感知,但是情感的产生往往伴随有相应的外部表现,而这些外部表现是突显的、容易被人感知和观察到的,所以,人们就通过描述一定的外部表现来表达与之相应的抽象的情感。比如用“手舞足蹈”表示喜悦的情感,就是因为手足并舞这种喜悦的外部表现突显性高,容易被人看到,所以人们就通过直接描述这一动作来表示喜悦的情感。
总之,在对情感进行表达的过程中,既可以运用伴随该情感的生理唤醒进行转喻,也可以借用情感主体较为突显的外部表现转喻该情感。下面我们就结合具体语料对汉语基本情感“喜怒悲惧”的转喻表达进行分析。
三、汉语情感“喜怒悲惧”的转喻概念分析
为了方便分析和阐述,我们把汉语基本情感“喜怒悲惧”的转喻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面部表情代情感
面部表情由面部肌肉和眉、眼、鼻、嘴等器官的动作组成,是人的心理状态在面部的表现,在人们的交际过程中,面部表情的作用很大,所传递的信息量也很多,不同的情感体验往往对应着不同的面部表情,人们在交际中更多地关注对方的面部表情以求推测对方的情感变化,久而久之,人们就通过描写直观、可见的面部表情来代表情感主体的抽象情感。
首先,脸色的变化是人的情感变化的最为直观的外部表现,所以经常被借用来描述主体抽象的情感,例如:
喜悦:她听到这个消息,脸上红光焕发。
叶露茜脸色绯红,幸福地微笑着向熟人们点头致意。
愤怒:她们争得脸红脖子粗。
他气得脸上红一阵,白一阵,青一阵,紫一阵。
恐惧:司机立刻脸色苍白,说那儿刚刚开枪杀人出了大事了。
她一把夺过检验单,迅速看了一眼检查结论,脸色顿时变得苍白如纸。
以上各例分别用脸色的各种变化代表喜悦、愤怒、悲伤和恐惧四种情感,这种转喻的形成有着普遍的生理基础,我们知道:人在喜悦时,往往容光焕发,皮肤呈现出粉红色;愤怒时,皮下血流供应量增多,面红耳赤;极度悲伤时,血流不畅,脸色变白;而恐惧时,血液会流向心脏,面色苍白。因此形成了上述转喻表达。
除了脸色的变化可以代表情感以外,人们还注意到伴随各种情感产生的眉、眼、口、鼻等面部器官的变化,并利用这种变化代表相应的情感,如:
喜悦:他那对眸子闪闪发亮,双颊泛着红光。
了解这些情况后,老卢兴奋得两眼放光彩。
小李子乐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他兴奋得眉毛几乎飞了起来。
海峡两岸通邮后,母亲的眉头舒展开来了。
他高兴得嘴巴都合不上来。
愤怒:嬷嬷站在穿堂里也看见了这情景,气得横眉瞪眼,直喘粗气。
他气得吹胡子瞪眼睛。
他气得咬牙切齿。
他气得胡子眉毛都抖动起来了。
这一来,气得他眼珠凸起,青筋暴露,满脸肌肉乱抖动,小胡子一下撅起三尺高。
悲伤:她整天愁眉苦脸。
他愁眉紧锁,好像有很重的心事。
他边说边拆开信看,看着信,眉头渐渐蹙紧了。
恐惧:那人吓了一跳,睁圆了眼。
病孩的父亲一手抱着小孩,一手紧抓船沿,吓得不敢睁开眼睛。
她吓得躲到一旁,屏住呼吸。
眼睛被称为“心灵的窗户”,也是面部最为敏感的器官,它能够及时而准确地传达出大脑中那些微妙的思想感情活动,那瞬息万变的眼神形象地诉说着情感主体心中的丰富情感,所以人们往往通过描寫眼睛来转喻情感。眉毛也经常配合眼睛一起表达情感,虽然不及眼睛那样千变万化,但也变化多端,在情感的转喻表达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而其他器官如口、鼻等的变化虽然也可以表达抽象的情感,但由于它们的变化不太丰富,有时也不易被人们感知,所以形成的转喻表达较少。
(二)人体外部行为的变化代情感
伴随情感主体产生的外部表现是具体而突显的,所以也常常被借用来代表情感主体抽象的情感。例如:
喜悦:他们欢呼雀跃。
他们兴奋得手舞足蹈。
愤怒:他气得浑身发抖。
这一来,气得他双脚直跳。
悲伤:他一个人躲在角落里,耷拉着脑袋,沉默不语。
她强忍住泪水,说不出一句话,颤抖的双手一遍遍抚摸着儿子的残臂。
她听到噩耗,泪如雨下。
恐惧:陈一平极力掩饰着心中的恐惧,然而手却不听使唤地抖起来。
那时母亲又会害怕得缩成一团。
伴随情感产生的外部表现是丰富多彩的,丰富的外部表现可以更加生动儿形象地传达出情感主体具体的情感体验,但是我们也注意到,有时候不同的情感会有相同或相似的外部表现,比如:“哭”是“悲伤”的典型外部表现,但是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也发现,“哭”还同时可以转喻喜悦、愤怒和恐惧几种情感,所以,在判断句子中的某种外部表现究竟代表何种情感时,除了根据固有的生理和生活经验以外,有时候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三)内脏器官的变化代情感
前文中我们曾经提到,事物突显度的差异有一些基本规律,一般情形下整体比部分显著,人们往往用整体来转喻部分,但是我们也知道,事物的突显程度还受到人们主观因素的影响,当人们把注意力有意识地集中在某一事物上时,一般不突显的事物也会转换为突显的事物,所以在很多情况下部分比整体显著,由此形成了用部分代表整体的转喻。在具体情感的表达中,人们往往会用人体某一器官的状态来转喻人的情感状态。这是因为人们最初认为人的情感和人体的特定器官是相联系的,比如:“心”是人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是维持人类生命的枢纽,因此被认为是人类七情五志的生理基础,各种情感都发源于此,所以人的各种情感都和心脏的变化联系在一起。而胆被认为是主恐惧的,胆子长得越大所受到的恐惧就越小,因此用“胆大包天”来表示某人什么都不害怕,用“胆小如鼠”说明某人什么都怕。至于肝,中医认为肝属木,能生火,所以有“肝火”的说法,“愤怒”也常常被隐喻为“火”,久而久之,肝就和愤怒这种情感联系在一起了。而肠经常被用来表达悲伤的情感。具体例子如下:
喜悦:她受到表扬心里甜蜜极了。
愤怒:他们有气没处透,一个个怒炸了心肝,气爆了肺腑。
悲伤:他默默承受那万箭穿心的痛苦。
看着刘大爷体弱多病的样子和他的破屋,田建国不禁一阵心酸。
恐惧:电影终了,已是夜深人静,小戴面对漆黑的归途,不免有些胆寒。
这南美原始山林险象环生,实在让人心惊胆战。
在平常的教学时间内,阵阵枪声令师生提心吊胆。
以上各例均没有直接指明主体的情感状态,但是通过对人体器官状态的描写将各种抽象的情感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总之,人类的情感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简单地用“喜”、“怒”、“悲”、“惧”四个字是很难把那丰富多变的内心世界描述出来的,而通过描写伴随情感产生的面部表情、具体的外部表现及人体器官的各种状态,就能具体而生动地触摸到人们心灵深处那最纤细的情感,这些转喻表达将人们体验到的抽象情感更形象、更具体、更真实地反映了出来。
作者单位:中共郑州市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室
参考文献
[1]陈香兰.转喻:从“辞格”到认知的研究回顾[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8:56-60.
[2]董成如.转喻的认知解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6-9.
[3]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李瑛.转喻喻体优先选择原则研究[J].西华大学学報.2005,4:75-78.
关键词:喜怒悲惧;转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276-02
传统的观点认为,转喻属于修辞学研究的范畴,是“一种运用相近事物的表达方式来作为转义的手法,并通过该表达方式理解不能用恰当的词汇所表达的意义”。亚里士多德认为,转喻是人们通过其他事物或其他相近或相反的事物去理解另一事物。一般教材把转喻定义为用某事物的名称替换相邻近事物名称的修辞手段。从这些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转喻被看作是一种语言技巧,是修饰语言的一种手段,喻体与本体之间是一种替代关系。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一些学者开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转喻进行研究,并对转喻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莱考夫和约翰逊在他们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转喻和隐喻一样,是日常思维的一种方式。它以经验为基础,遵循一般和系统的原则,并被用于组织我们的思维和行为,属于一种认知方式和认知现象。转喻的本质是用突显、重要、易感知、易记忆、易辨认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的其他部分,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替部分。
一、转喻研究综述
我国的转喻研究开始于1995年以后,对转喻理论的探讨由于受国外转喻研究的影响,主要局限于以下几个方面:转喻研究的历史及认知解释。转喻和隐喻的关系。也有运用转喻理论对具体语言现象的分析,如分析转喻在词义发展中的作用。关于情感转喻的问题也有研究,但基本上都是在分析情感隐喻时略有提及,没有系统的对于情感转喻的研究。
总之,转喻的研究都经历了从传统的修辞学阶段到现代的认知语言学阶段的过程,从修辞学角度对转喻进行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和完善,从认知角度探讨转喻的相关问题则是国内外语言学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二、转喻的基础
转喻的基础是两个认知范畴之间存在的相关性。我们知道,情感是抽象的,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当客观事物或情境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时,就能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感。如:渴求知识的人得到一本好书会感到满意;生活中遇到知己会感到欣慰。而当客观事物或情境不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时,就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感。如失去亲人会感到悲痛;无端遭到攻击会产生愤怒等。这种态度体验其实是一种独特的主观体验并伴随有一定的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即:在情感发生时,人体器官的各个部分都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某一种情感总是和伴随其产生的特定的生理变化联系在一起,所以,久而久之,人们就在情感和各种生理唤醒之间形成了对应关系,在表达某种情感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运用其生理唤醒来代表。比如我们用“脸色苍白”表示害怕,就是由于人们受外界刺激引起害怕的情感时会导致体温下降,血液流通受阻,因此脸色变白; “心惊胆颤”也是借用人体器官“心”和“胆”的表现来表示个体的害怕。这些基于生理唤醒的转喻表达往往很容易被人理解,因为人们有共同的生理基础和特点。
除了运用相关的事物来进行转喻表达外,人们更容易观察和记忆事物比较突显的方面,因为显著的事物容易吸引人注意,容易识别、处理和记忆。事物突显度的差异也有一些基本的规律,情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是抽象的、不突显的,不容易为外人所感知,但是情感的产生往往伴随有相应的外部表现,而这些外部表现是突显的、容易被人感知和观察到的,所以,人们就通过描述一定的外部表现来表达与之相应的抽象的情感。比如用“手舞足蹈”表示喜悦的情感,就是因为手足并舞这种喜悦的外部表现突显性高,容易被人看到,所以人们就通过直接描述这一动作来表示喜悦的情感。
总之,在对情感进行表达的过程中,既可以运用伴随该情感的生理唤醒进行转喻,也可以借用情感主体较为突显的外部表现转喻该情感。下面我们就结合具体语料对汉语基本情感“喜怒悲惧”的转喻表达进行分析。
三、汉语情感“喜怒悲惧”的转喻概念分析
为了方便分析和阐述,我们把汉语基本情感“喜怒悲惧”的转喻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面部表情代情感
面部表情由面部肌肉和眉、眼、鼻、嘴等器官的动作组成,是人的心理状态在面部的表现,在人们的交际过程中,面部表情的作用很大,所传递的信息量也很多,不同的情感体验往往对应着不同的面部表情,人们在交际中更多地关注对方的面部表情以求推测对方的情感变化,久而久之,人们就通过描写直观、可见的面部表情来代表情感主体的抽象情感。
首先,脸色的变化是人的情感变化的最为直观的外部表现,所以经常被借用来描述主体抽象的情感,例如:
喜悦:她听到这个消息,脸上红光焕发。
叶露茜脸色绯红,幸福地微笑着向熟人们点头致意。
愤怒:她们争得脸红脖子粗。
他气得脸上红一阵,白一阵,青一阵,紫一阵。
恐惧:司机立刻脸色苍白,说那儿刚刚开枪杀人出了大事了。
她一把夺过检验单,迅速看了一眼检查结论,脸色顿时变得苍白如纸。
以上各例分别用脸色的各种变化代表喜悦、愤怒、悲伤和恐惧四种情感,这种转喻的形成有着普遍的生理基础,我们知道:人在喜悦时,往往容光焕发,皮肤呈现出粉红色;愤怒时,皮下血流供应量增多,面红耳赤;极度悲伤时,血流不畅,脸色变白;而恐惧时,血液会流向心脏,面色苍白。因此形成了上述转喻表达。
除了脸色的变化可以代表情感以外,人们还注意到伴随各种情感产生的眉、眼、口、鼻等面部器官的变化,并利用这种变化代表相应的情感,如:
喜悦:他那对眸子闪闪发亮,双颊泛着红光。
了解这些情况后,老卢兴奋得两眼放光彩。
小李子乐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他兴奋得眉毛几乎飞了起来。
海峡两岸通邮后,母亲的眉头舒展开来了。
他高兴得嘴巴都合不上来。
愤怒:嬷嬷站在穿堂里也看见了这情景,气得横眉瞪眼,直喘粗气。
他气得吹胡子瞪眼睛。
他气得咬牙切齿。
他气得胡子眉毛都抖动起来了。
这一来,气得他眼珠凸起,青筋暴露,满脸肌肉乱抖动,小胡子一下撅起三尺高。
悲伤:她整天愁眉苦脸。
他愁眉紧锁,好像有很重的心事。
他边说边拆开信看,看着信,眉头渐渐蹙紧了。
恐惧:那人吓了一跳,睁圆了眼。
病孩的父亲一手抱着小孩,一手紧抓船沿,吓得不敢睁开眼睛。
她吓得躲到一旁,屏住呼吸。
眼睛被称为“心灵的窗户”,也是面部最为敏感的器官,它能够及时而准确地传达出大脑中那些微妙的思想感情活动,那瞬息万变的眼神形象地诉说着情感主体心中的丰富情感,所以人们往往通过描寫眼睛来转喻情感。眉毛也经常配合眼睛一起表达情感,虽然不及眼睛那样千变万化,但也变化多端,在情感的转喻表达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而其他器官如口、鼻等的变化虽然也可以表达抽象的情感,但由于它们的变化不太丰富,有时也不易被人们感知,所以形成的转喻表达较少。
(二)人体外部行为的变化代情感
伴随情感主体产生的外部表现是具体而突显的,所以也常常被借用来代表情感主体抽象的情感。例如:
喜悦:他们欢呼雀跃。
他们兴奋得手舞足蹈。
愤怒:他气得浑身发抖。
这一来,气得他双脚直跳。
悲伤:他一个人躲在角落里,耷拉着脑袋,沉默不语。
她强忍住泪水,说不出一句话,颤抖的双手一遍遍抚摸着儿子的残臂。
她听到噩耗,泪如雨下。
恐惧:陈一平极力掩饰着心中的恐惧,然而手却不听使唤地抖起来。
那时母亲又会害怕得缩成一团。
伴随情感产生的外部表现是丰富多彩的,丰富的外部表现可以更加生动儿形象地传达出情感主体具体的情感体验,但是我们也注意到,有时候不同的情感会有相同或相似的外部表现,比如:“哭”是“悲伤”的典型外部表现,但是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也发现,“哭”还同时可以转喻喜悦、愤怒和恐惧几种情感,所以,在判断句子中的某种外部表现究竟代表何种情感时,除了根据固有的生理和生活经验以外,有时候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三)内脏器官的变化代情感
前文中我们曾经提到,事物突显度的差异有一些基本规律,一般情形下整体比部分显著,人们往往用整体来转喻部分,但是我们也知道,事物的突显程度还受到人们主观因素的影响,当人们把注意力有意识地集中在某一事物上时,一般不突显的事物也会转换为突显的事物,所以在很多情况下部分比整体显著,由此形成了用部分代表整体的转喻。在具体情感的表达中,人们往往会用人体某一器官的状态来转喻人的情感状态。这是因为人们最初认为人的情感和人体的特定器官是相联系的,比如:“心”是人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是维持人类生命的枢纽,因此被认为是人类七情五志的生理基础,各种情感都发源于此,所以人的各种情感都和心脏的变化联系在一起。而胆被认为是主恐惧的,胆子长得越大所受到的恐惧就越小,因此用“胆大包天”来表示某人什么都不害怕,用“胆小如鼠”说明某人什么都怕。至于肝,中医认为肝属木,能生火,所以有“肝火”的说法,“愤怒”也常常被隐喻为“火”,久而久之,肝就和愤怒这种情感联系在一起了。而肠经常被用来表达悲伤的情感。具体例子如下:
喜悦:她受到表扬心里甜蜜极了。
愤怒:他们有气没处透,一个个怒炸了心肝,气爆了肺腑。
悲伤:他默默承受那万箭穿心的痛苦。
看着刘大爷体弱多病的样子和他的破屋,田建国不禁一阵心酸。
恐惧:电影终了,已是夜深人静,小戴面对漆黑的归途,不免有些胆寒。
这南美原始山林险象环生,实在让人心惊胆战。
在平常的教学时间内,阵阵枪声令师生提心吊胆。
以上各例均没有直接指明主体的情感状态,但是通过对人体器官状态的描写将各种抽象的情感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总之,人类的情感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简单地用“喜”、“怒”、“悲”、“惧”四个字是很难把那丰富多变的内心世界描述出来的,而通过描写伴随情感产生的面部表情、具体的外部表现及人体器官的各种状态,就能具体而生动地触摸到人们心灵深处那最纤细的情感,这些转喻表达将人们体验到的抽象情感更形象、更具体、更真实地反映了出来。
作者单位:中共郑州市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室
参考文献
[1]陈香兰.转喻:从“辞格”到认知的研究回顾[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8:56-60.
[2]董成如.转喻的认知解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6-9.
[3]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李瑛.转喻喻体优先选择原则研究[J].西华大学学報.2005,4: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