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搞一个评选,评出当下中国最焦虑的群体,那么中小学生的家长一定会高票当选。打量一下我们四周,有多少不焦虑的家长?尤其到了每年五六月的升学季,愁眉苦脸是家长的标志脸谱,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的大有人在。家长的焦虑都有哪些表现?焦虑的根源是什么?家长的焦虑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克服?本期,我们邀请素质教育专家、社会心理学博士区海涛先生,与家长朋友座谈这个话题。
家长何以集体焦虑?
可怜天下父母心
姜霖(5岁男孩的妈妈):我儿子明年就要上小学了,现在正上学前班,放学早,我怕他闲着光知道玩,就给他布置了一些作业,我下班回到家检查。我发现,这孩子特别懒,不是忘了背英语单词就是少做奥数作业。我很生气,气急了就吓唬他。有一次,我实在太失望了,就说:“你以后要是再这样偷懒,我就把你从楼上扔下去!”儿子被吓哭了,我也被自己的话吓了一跳。我怎么能这样狠心呢?我的吓唬孩子会当真的。唉!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我这样逼他,还不是怕他上小学以后落伍吗?学前班里的孩子,父母都抓得很紧,孩子根本不玩,整天学东西。一想到这,我就心里发慌。
主持人:学前班就学奥数?太早了吧?
周慧云(7岁女孩的妈妈):才不早呢,我女儿在幼儿园就开始学了。比如98 98=?不能列竖式,口算。方式是100 100-4=196。类似的数学题,我女儿算得比我还快!
主持人:这么早开始学奥数,孩子不会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吧?据我所知,小学一年级只要求会10以内的加减法。
刘琮之(9岁男孩的妈妈):话是那样说,国家还规定小升初不许考试呢,还不是照样考?只不过换个方式而已。不学奥数,孩子就甭想进重点初中,所以,现在的孩子都抓得特别紧。小孩子学这些当然费劲,没办法,做家长的只好陪着学。现在,我的业余时间全用来陪孩子,家务只好请保姆来做。做家长,现在还不到焦虑的时候,等孩子上了初中、高中,面临中考、高考,指不定家长要焦虑成什么样子呢!
王欣梅(2岁男孩的妈妈):没错,当家长真累啊!我儿子半岁的时候就开始接受早教了,现在我正纠结要不要让他开始学英语。要是报了英语启蒙班,估计我就要辞职做全职太太了,不然真是分身乏术!
主持人:各位都是好妈妈,培养孩子真可谓不遗余力,但是,你们这样努力对孩子真的有利吗?你们为什么如此焦虑?请区博士谈谈吧。
区海涛(素质教育专家、社会心理学博士):家长的焦虑基本上基于以下两种心态:
第一,希望培养一个杰出的孩子。什么叫“杰出”呢?就是全能。学习要考高分,钢琴要拿10级证书,心态要阳光,身体要棒……其实,这是不切实际的完美主义。有些家长接受了西方的育儿理念,试图给孩子一个轻松快乐的童年,但同样对自己的做法没把握,总是忍不住担忧,这个理念是否符合中国国情?照着做到底是成全孩子还是会害了孩子?在具体实践中,甚至会出现前后矛盾的教育方法,不少人在孩子小的时候认为快乐最重要,只要玩痛快就好,可是一旦上学又担心在竞争中落后,全方位地给孩子恶补。这些家长往往在矛盾的两极之间摇摆,忧心忡忡。
第二,害怕孩子掉队。中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永远是中国家长关注的焦点。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年年提倡减负,但家长普遍对此将信将疑,不敢拿孩子的学业当儿戏,于是偷偷给孩子加码,不惜花高价把子女送进各种课外班,不少小学生、初中生家长还要陪读,监督孩子上课。与之相对应的是,课外培训机构也鼓励家长和孩子同学,目的是孩子有疑问可以随时向家长请教。如此一来,家长周末也不得清闲。他们无奈于自己被孩子的学习套牢,却依然执著地对孩子越抓越紧。据了解,一些就读于强调素质教育、快乐教育学校的孩子,家长给孩子在校外报的补习班、培优班更多。全国妇联公布的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近七成的学生每天要用一定的时间完成家长布置的课外补习作业,这其中隐藏着无数妈妈的良苦用心。每年中、高考前,很多家长如临大敌,甚至比考生还紧张,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家长的焦虑心态。
识时务者为俊杰
胡明瑞(12岁女孩的爸爸):区博士分析得很到位。实话实说,家长们都知道应试教育弊大于利,逼孩子太甚会妨碍其身心发展,但大环境就是这样,短期内恐怕难以改变,谁敢彻底地搞素质教育?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跟教育体制较劲是死路一条!我女儿明年小升初,现在正在苦学奥数和英语,目标是考上重点中学。我对她说:“你别跟我说你没有快乐的童年,我还没有轻松的中年呢!工作上拼命赚钱,下班了还要陪你做超难的数学题到深夜,是你小升初还是我小升初?”
雷少龙(15岁男孩的爸爸):我在网上看到一句话,特有感触。一位母亲被记者问到为什么不积极响应素质教育时说:“跟着走我还怕赶不上,哪还敢逆着走!”这句话说出了我们家长的心声。
主持人:我认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不是对立的,而是教育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就像硬币的两面。比如,学习是不是需要专注力?身体是不是要健康?是不是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不是需要坚强的毅力和抗挫折能力?等等。这些,都是素质教育的内容。单抓孩子的学习成绩,放弃综合素质的培养,无疑是偏激行为,孩子也不可能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换言之,学习成绩好也是综合素质的体现;综合素质高的孩子往往能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
区海涛:主持人说得好!认识到这一点,才是真正的识实务。我甚至认为,家长们之所以焦虑,根源正是没有想清楚这个问题,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做非左即右的摇摆。其实,家庭教育在方向上并不复杂。孩子的学习由老师负责,家长不需要过多参与孩子的功课,而应着力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让孩子有一个好心态,不厌学,有一个好身体、好性格、好人缘,等等。孩子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会极大地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往远看,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综合素质才是决定人生成败的主要因素。如果以牺牲综合素质为代价去追求学习成绩,是划不来的,也是不必要的。这点,想必家长们都心知肚明。
是非成败转头空
韦智健(18岁男孩的爸爸):我的焦虑,其实是失望和懊悔。从我儿子上初中开始,我就加入了陪读大军,全身心地培养他,甚至失去了工作。可是,现在儿子上高三,学习成绩很差,学习不主动。老师说,孩子患了“学习依赖症”,不会独立思考,学习能力低下。明年孩子就要高考了,我看肯定是没戏,能考上个职专就算不错了。我现在不知所措,难道我这些年的付出都是错的?
乔念琪(15岁女孩的妈妈):我女儿明年参加中考,我也是特别担心,经常失眠。我经常问自己,该做的是不是都做了?是不是都做到尽善尽美了?我知道这样想有点杞人忧天,对孩子没有什么帮助,还可能把我的焦虑转嫁给孩子,可我忍不住。我怀疑我得了心理疾病。
区海涛:家长不必因焦虑而自责。现在的中小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关注孩子的成长是必然的,而残酷的升学竞争又逼得家长不敢怠慢,担忧是难免的。再者,教育是一项复杂、漫长的系统工程,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正是这个道理。但现在大街上“三天学会写作文”“补习20天提高200分”之类的广告比比皆是。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社会现实,不知不觉影响了家长的意识,使他们急于看到结果,更加剧了他们内心的焦虑。尽管家长的焦虑是被动的,但还是应该自觉克服,否则,不仅劳心伤神,还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情绪。
乔念琪:可是,怎么克服呢?看心理医生吗?
主持人:对大多数家长来说,克服焦虑的最佳途径是提高思想境界,让心情回归平静。《三国演义》在卷首词中写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家长都是过来人,都理解其中的玄妙。内心平静并非颓废,不意味着没有远大理想,而是眼光长远,积极向上,并坦然接受属于自己的生活。家长对自己应该这样想,对孩子的未来也应该这样看。
区海涛:从社会发展的规律来看,当下中国人的竞争意识有被夸大之嫌;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看,把竞争早早地引入生活,破坏性大于建设性。家长和学校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身上的压力又全部反弹给家长和老师,在恶性互动中,双方都不堪重负。在竞争和焦虑中成长,被迫进入竞争轨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有识之士早就发出预警,始于童年的竞争少有赢家。所以,家长应该放下焦虑,用平和的心态和长远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的家庭教育,规划孩子的未来。
【编辑:陈彤】
家长何以集体焦虑?
可怜天下父母心
姜霖(5岁男孩的妈妈):我儿子明年就要上小学了,现在正上学前班,放学早,我怕他闲着光知道玩,就给他布置了一些作业,我下班回到家检查。我发现,这孩子特别懒,不是忘了背英语单词就是少做奥数作业。我很生气,气急了就吓唬他。有一次,我实在太失望了,就说:“你以后要是再这样偷懒,我就把你从楼上扔下去!”儿子被吓哭了,我也被自己的话吓了一跳。我怎么能这样狠心呢?我的吓唬孩子会当真的。唉!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我这样逼他,还不是怕他上小学以后落伍吗?学前班里的孩子,父母都抓得很紧,孩子根本不玩,整天学东西。一想到这,我就心里发慌。
主持人:学前班就学奥数?太早了吧?
周慧云(7岁女孩的妈妈):才不早呢,我女儿在幼儿园就开始学了。比如98 98=?不能列竖式,口算。方式是100 100-4=196。类似的数学题,我女儿算得比我还快!
主持人:这么早开始学奥数,孩子不会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吧?据我所知,小学一年级只要求会10以内的加减法。
刘琮之(9岁男孩的妈妈):话是那样说,国家还规定小升初不许考试呢,还不是照样考?只不过换个方式而已。不学奥数,孩子就甭想进重点初中,所以,现在的孩子都抓得特别紧。小孩子学这些当然费劲,没办法,做家长的只好陪着学。现在,我的业余时间全用来陪孩子,家务只好请保姆来做。做家长,现在还不到焦虑的时候,等孩子上了初中、高中,面临中考、高考,指不定家长要焦虑成什么样子呢!
王欣梅(2岁男孩的妈妈):没错,当家长真累啊!我儿子半岁的时候就开始接受早教了,现在我正纠结要不要让他开始学英语。要是报了英语启蒙班,估计我就要辞职做全职太太了,不然真是分身乏术!
主持人:各位都是好妈妈,培养孩子真可谓不遗余力,但是,你们这样努力对孩子真的有利吗?你们为什么如此焦虑?请区博士谈谈吧。
区海涛(素质教育专家、社会心理学博士):家长的焦虑基本上基于以下两种心态:
第一,希望培养一个杰出的孩子。什么叫“杰出”呢?就是全能。学习要考高分,钢琴要拿10级证书,心态要阳光,身体要棒……其实,这是不切实际的完美主义。有些家长接受了西方的育儿理念,试图给孩子一个轻松快乐的童年,但同样对自己的做法没把握,总是忍不住担忧,这个理念是否符合中国国情?照着做到底是成全孩子还是会害了孩子?在具体实践中,甚至会出现前后矛盾的教育方法,不少人在孩子小的时候认为快乐最重要,只要玩痛快就好,可是一旦上学又担心在竞争中落后,全方位地给孩子恶补。这些家长往往在矛盾的两极之间摇摆,忧心忡忡。
第二,害怕孩子掉队。中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永远是中国家长关注的焦点。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年年提倡减负,但家长普遍对此将信将疑,不敢拿孩子的学业当儿戏,于是偷偷给孩子加码,不惜花高价把子女送进各种课外班,不少小学生、初中生家长还要陪读,监督孩子上课。与之相对应的是,课外培训机构也鼓励家长和孩子同学,目的是孩子有疑问可以随时向家长请教。如此一来,家长周末也不得清闲。他们无奈于自己被孩子的学习套牢,却依然执著地对孩子越抓越紧。据了解,一些就读于强调素质教育、快乐教育学校的孩子,家长给孩子在校外报的补习班、培优班更多。全国妇联公布的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近七成的学生每天要用一定的时间完成家长布置的课外补习作业,这其中隐藏着无数妈妈的良苦用心。每年中、高考前,很多家长如临大敌,甚至比考生还紧张,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家长的焦虑心态。
识时务者为俊杰
胡明瑞(12岁女孩的爸爸):区博士分析得很到位。实话实说,家长们都知道应试教育弊大于利,逼孩子太甚会妨碍其身心发展,但大环境就是这样,短期内恐怕难以改变,谁敢彻底地搞素质教育?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跟教育体制较劲是死路一条!我女儿明年小升初,现在正在苦学奥数和英语,目标是考上重点中学。我对她说:“你别跟我说你没有快乐的童年,我还没有轻松的中年呢!工作上拼命赚钱,下班了还要陪你做超难的数学题到深夜,是你小升初还是我小升初?”
雷少龙(15岁男孩的爸爸):我在网上看到一句话,特有感触。一位母亲被记者问到为什么不积极响应素质教育时说:“跟着走我还怕赶不上,哪还敢逆着走!”这句话说出了我们家长的心声。
主持人:我认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不是对立的,而是教育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就像硬币的两面。比如,学习是不是需要专注力?身体是不是要健康?是不是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不是需要坚强的毅力和抗挫折能力?等等。这些,都是素质教育的内容。单抓孩子的学习成绩,放弃综合素质的培养,无疑是偏激行为,孩子也不可能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换言之,学习成绩好也是综合素质的体现;综合素质高的孩子往往能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
区海涛:主持人说得好!认识到这一点,才是真正的识实务。我甚至认为,家长们之所以焦虑,根源正是没有想清楚这个问题,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做非左即右的摇摆。其实,家庭教育在方向上并不复杂。孩子的学习由老师负责,家长不需要过多参与孩子的功课,而应着力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让孩子有一个好心态,不厌学,有一个好身体、好性格、好人缘,等等。孩子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会极大地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往远看,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综合素质才是决定人生成败的主要因素。如果以牺牲综合素质为代价去追求学习成绩,是划不来的,也是不必要的。这点,想必家长们都心知肚明。
是非成败转头空
韦智健(18岁男孩的爸爸):我的焦虑,其实是失望和懊悔。从我儿子上初中开始,我就加入了陪读大军,全身心地培养他,甚至失去了工作。可是,现在儿子上高三,学习成绩很差,学习不主动。老师说,孩子患了“学习依赖症”,不会独立思考,学习能力低下。明年孩子就要高考了,我看肯定是没戏,能考上个职专就算不错了。我现在不知所措,难道我这些年的付出都是错的?
乔念琪(15岁女孩的妈妈):我女儿明年参加中考,我也是特别担心,经常失眠。我经常问自己,该做的是不是都做了?是不是都做到尽善尽美了?我知道这样想有点杞人忧天,对孩子没有什么帮助,还可能把我的焦虑转嫁给孩子,可我忍不住。我怀疑我得了心理疾病。
区海涛:家长不必因焦虑而自责。现在的中小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关注孩子的成长是必然的,而残酷的升学竞争又逼得家长不敢怠慢,担忧是难免的。再者,教育是一项复杂、漫长的系统工程,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正是这个道理。但现在大街上“三天学会写作文”“补习20天提高200分”之类的广告比比皆是。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社会现实,不知不觉影响了家长的意识,使他们急于看到结果,更加剧了他们内心的焦虑。尽管家长的焦虑是被动的,但还是应该自觉克服,否则,不仅劳心伤神,还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情绪。
乔念琪:可是,怎么克服呢?看心理医生吗?
主持人:对大多数家长来说,克服焦虑的最佳途径是提高思想境界,让心情回归平静。《三国演义》在卷首词中写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家长都是过来人,都理解其中的玄妙。内心平静并非颓废,不意味着没有远大理想,而是眼光长远,积极向上,并坦然接受属于自己的生活。家长对自己应该这样想,对孩子的未来也应该这样看。
区海涛:从社会发展的规律来看,当下中国人的竞争意识有被夸大之嫌;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看,把竞争早早地引入生活,破坏性大于建设性。家长和学校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身上的压力又全部反弹给家长和老师,在恶性互动中,双方都不堪重负。在竞争和焦虑中成长,被迫进入竞争轨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有识之士早就发出预警,始于童年的竞争少有赢家。所以,家长应该放下焦虑,用平和的心态和长远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的家庭教育,规划孩子的未来。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