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说,我天生有电影缘。两岁那年,我还在乡下,连续发了三天三夜高烧,从公社到区卫生院,几个有名的大夫都给弄得江郎才尽,不得已转到条件好的县医院。小时的我懂事、说话很早。母亲说,那天到城里时已是傍晚,刚一下车,我持续的高烧就奇迹般地降了下来,冒出的第一句话便是:“妈妈,今晚看什么电影呀?”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乡下,娱乐生活单调,人们趁进城的机会看场电影,算是一饱眼福了。每月一回的乡村露天电影,尽管多是些黑白片,以及如今看起来枯燥乏味的“革命样板戏”,但仍是所有乡下人的向往。繁星满天抑或寒风呼啸的夜里,电影都似在与乡下人完成一场不见不散的约会。一条条供全家人坐的长凳抢在黄昏之前占据了放映场的黄金码头。开映前,满场追逐嬉戏的同龄小孩,断电、换片或影片未到时尖锐的口哨,情至深处不约而同的掌声如雷,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夜景。
在那个零花钱相对有限的年代,为一睹早被满街宣传栏炒得未映先热的新片,我们一些顽皮的孩子几乎是绞尽脑汁,决心之大、手段之冒险,至今想来汗颜。记得有一回,很远的一个村放露天电影,我与邻家小妹阿华听得消息时已经晚了,赶到现场时,偌大的放映场早没有我们的立足之地,无奈之下我们看了一回“反面电影”,依然觉得过瘾。
上世纪80年代,父亲调动工作,全家人搬到了城里,与电影院正面交道的日子多了起来。尤其是我参加工作后,每日里拉着女友的手压马路,跟城里露天影院约会的频率也达到顶峰。这时的影院门口,零食的种类已远远不局限于冰棍、葵花子了,价格也已高出许多,但不仅毫不影响我们的胃口及兴致,反而培养了我们“一掷千金”的慷慨。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电视的普及以及影牒VCD的走俏,“家庭影院”走进我们的生活。加上那时的电影制作粗糙,电影院开始步入萧条期。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十来年,伴随着新世纪的脚步,似乎在一夜之间,高投入、高科技的“贺岁片”,再一次吸引了我们的眼球。当年街头巷尾花花绿绿的海报,早已被电视、网络、报刊的立体炒作所取代。坐在那装修一新、豪华别致的环绕立体声影院里,两代人怀了不同的欣赏观:我们这些中年观众,是带了挑刺的角度去欣赏大片内涵;而女儿这一代新新人类,纯粹是冲着明星大腕的表演。60年新中国电影的发展史,某种程度上讲更是两代人生活观念的变迁路。
央视的电影频道是我每晚必看的节目,我尤其喜欢《流金岁月》栏目。当年梦中的青春偶像,他们的中年或老年的样子,更能勾起我对沧桑岁月的深情回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乡下,娱乐生活单调,人们趁进城的机会看场电影,算是一饱眼福了。每月一回的乡村露天电影,尽管多是些黑白片,以及如今看起来枯燥乏味的“革命样板戏”,但仍是所有乡下人的向往。繁星满天抑或寒风呼啸的夜里,电影都似在与乡下人完成一场不见不散的约会。一条条供全家人坐的长凳抢在黄昏之前占据了放映场的黄金码头。开映前,满场追逐嬉戏的同龄小孩,断电、换片或影片未到时尖锐的口哨,情至深处不约而同的掌声如雷,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夜景。
在那个零花钱相对有限的年代,为一睹早被满街宣传栏炒得未映先热的新片,我们一些顽皮的孩子几乎是绞尽脑汁,决心之大、手段之冒险,至今想来汗颜。记得有一回,很远的一个村放露天电影,我与邻家小妹阿华听得消息时已经晚了,赶到现场时,偌大的放映场早没有我们的立足之地,无奈之下我们看了一回“反面电影”,依然觉得过瘾。
上世纪80年代,父亲调动工作,全家人搬到了城里,与电影院正面交道的日子多了起来。尤其是我参加工作后,每日里拉着女友的手压马路,跟城里露天影院约会的频率也达到顶峰。这时的影院门口,零食的种类已远远不局限于冰棍、葵花子了,价格也已高出许多,但不仅毫不影响我们的胃口及兴致,反而培养了我们“一掷千金”的慷慨。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电视的普及以及影牒VCD的走俏,“家庭影院”走进我们的生活。加上那时的电影制作粗糙,电影院开始步入萧条期。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十来年,伴随着新世纪的脚步,似乎在一夜之间,高投入、高科技的“贺岁片”,再一次吸引了我们的眼球。当年街头巷尾花花绿绿的海报,早已被电视、网络、报刊的立体炒作所取代。坐在那装修一新、豪华别致的环绕立体声影院里,两代人怀了不同的欣赏观:我们这些中年观众,是带了挑刺的角度去欣赏大片内涵;而女儿这一代新新人类,纯粹是冲着明星大腕的表演。60年新中国电影的发展史,某种程度上讲更是两代人生活观念的变迁路。
央视的电影频道是我每晚必看的节目,我尤其喜欢《流金岁月》栏目。当年梦中的青春偶像,他们的中年或老年的样子,更能勾起我对沧桑岁月的深情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