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中学语文教学绝不仅仅是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技能的培养,语文课堂必须成为学生高尚的情操、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逐步形成的精神的大熔炉,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充分重视“语文教学与品德教育”这一课题,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挖掘教材的“育人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和适时的品德教育,从而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人文教育;文学即人学;育人点;语文教学与品德教育
学校的职能不仅在于教学,更在于育人。培养品学兼优的高素质学生是中学的最大责任和终极目标,这就要求中学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把教书与育人作为一项课题,反复的研究、实践和总结。
一、语文学科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崇高品德和人文素质
语文学科的性质呼唤人文素质的培养。不管是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还是新课标,都注重了人文教育的内容。其实,从根本上说,语文的教育就是“人”的教育。语文的定位必须是培养学生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这一特点也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不再是教师单纯地“教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技能,强化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人类历史文化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以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人生观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提高自身的文化品味和生命质量。
文学即人学,富含情感内容的语文学科在育人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众多专家精心地选择。这些文章要么是作者饱经风雨沧桑的人生总结,要么是作家对世态人情的悟读品评,要么是古贤圣人对生命或幽怨、或旷达、或超然物外、或积极用世的心灵巡礼,要么是当代大家对人性命题的灼见真知。学习这些好文章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与古今中外智者贤士们思想碰撞的过程,就是学生自己净化心灵、升华情感、树立崇高理想、提高品德修养的过程。可见,对语文老师来说,每篇文章都是育人的良好载体。
由于中学教育阶段种种条件的限制,学生不会从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就自觉地培养出良好的个性,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所以,老师先挖掘文章中的人性思想的光芒,再通过适当的途径去启发引导学生便成了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这同时也就对语文老师提出了高要求,要求我们要善于挖掘文章的“育人点”,要善于捕捉教学中的育人时机,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
二、在语文教学与品德教育上的探索和实践
基于上面的认识,在语文教学与育人的结合方面,我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和实践。
一次作文训练,适逢学生将要回家,还未习惯住宿生活的同学们思家思亲人倍切。我便抓住这一机会,通过此次作文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训练的题目叫做《让真情与作文同行》,我先讲了锤炼语言的四种方法,而后通过孟郊的《游子吟》、冰心的《纸船》、徐亮的《无题》和汪国真的《慈母心》激发学生情感,为写作打好铺垫,然后要求大家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散文。因为是写母亲,同学们凝神聚思,苦心索语,写作态度非常认真。我要求大家把作文拿回家,鼓励并要求学生亲口念给母亲听,并让母亲写出评语。目的很明确:亲情需要交流和表达。
开学后作文收上来,文章篇篇感人至深,家长的评语更是令人感动。一位家长写道:“以前女儿从不让我看她写的东西,这次她主动让我看她的文章,我突然觉得她长大了,我们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容易沟通了,从她的作文中,我看得出她是多么爱我和我们这个家。”朴实的话语中透露出母亲无比的自豪和由衷的喜悦。“好好学习,实现你的梦想,便是对妈妈最好的回报,妈妈相信你!”“你是我手中的风筝,那头的线永远在母亲心中。”“女儿,妈妈哭了,妈妈谢谢你的理解,上次的矛盾也是妈妈的错,希望你能原谅。”……
面对中学生与父母间的关系出现越来越多问题的现状,亲情无间的交流就显得格外重要,而语文课堂就更有责任为他们的交流和沟通搭建一个平台。我想,潜移默化的亲情教育尽在其中。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讲授《我与地坛》时,我有意设计了一个讨论题:我们应如何看待史铁生对待母亲的问题?同学们讨论很热烈,我也加入其中,现身说法,以情动情。最后,大家共同得出一个结论:从某个角度讲,史铁生对待母亲是自私的,是极不公平的,他错在把自己的痛苦长久的加到已经背负了太多痛苦的母亲身上。同学们形成共识:生活中,对父母要少一些抱怨,多一点理解,少一些冷语,多一份关怀。懂得孝道无疑是中学生的必备品质,此次品德教育润人细无声,我想,意义重大。
《〈呐喊〉自序》的育人角度可选择“人要不懈地追求和探索真理”,而学生对这个命题早已熟悉,没兴趣没新意,我另辟蹊径,从开掘鲁迅的生活层面入手来探索育人的角度。作为封建包办婚姻的产物,朱安成为了鲁迅的夫人,正是这个女人用尽自己的一生承担起了伺候鲁母的重任,才使得鲁迅有时间去搞文艺和革命活动。可以说,鲁迅的伟大有朱安的功劳,然而鲁迅却仅仅把她看作一件母亲送给自己的“礼物”加以冷对。难道对一个封建女人有爱就不再是反封建的战士了吗?难道对妻子能用一生的漠视来回答吗?难道夫妻间就丝毫不能逾越阶级的界限吗?鲁迅的方式似乎有些过激了。通过激烈的争论,不但还原了鲜活的、真实的鲁迅形象,也使学生们受到了人性化的教育。
为了教育学生克服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世原则,学会宽容,围绕《胡同文化》中北京人的“忍为高”哲学,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讨论。同学们认识到,“忍”更多的是耿耿于怀,是忍气吞声,是不情愿,有机会便会爆发,“心”字头上一把刀,痛之极,“忍”并非真高。生活中,要学会理解别人,体谅别人,宽大为怀,要大量,要心平气和,故“谅”才是真高。“忍为高”变成了“谅为高”,这样把古训转化为现代处世哲学,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又教育了学生如何去处理人际关系,效果良好。
总之,教授语文的过程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过程。以上只是几个典型的特例,其实语文课本处处都闪耀着至纯至善的人性的光芒,都蕴含着独特的“育人点”。将语文教学与品德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思考、实践和总结。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每位语文教师都捧出一颗爱心和奉献的心来思考和实践“语文教学与品德教育”这一课题,中学语文教学的天地将是一处靓丽绝美的风景。
参考文献
1《语文研究性学习》 2003年上海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人文教育;文学即人学;育人点;语文教学与品德教育
学校的职能不仅在于教学,更在于育人。培养品学兼优的高素质学生是中学的最大责任和终极目标,这就要求中学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把教书与育人作为一项课题,反复的研究、实践和总结。
一、语文学科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崇高品德和人文素质
语文学科的性质呼唤人文素质的培养。不管是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还是新课标,都注重了人文教育的内容。其实,从根本上说,语文的教育就是“人”的教育。语文的定位必须是培养学生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这一特点也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不再是教师单纯地“教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技能,强化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人类历史文化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以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人生观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提高自身的文化品味和生命质量。
文学即人学,富含情感内容的语文学科在育人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众多专家精心地选择。这些文章要么是作者饱经风雨沧桑的人生总结,要么是作家对世态人情的悟读品评,要么是古贤圣人对生命或幽怨、或旷达、或超然物外、或积极用世的心灵巡礼,要么是当代大家对人性命题的灼见真知。学习这些好文章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与古今中外智者贤士们思想碰撞的过程,就是学生自己净化心灵、升华情感、树立崇高理想、提高品德修养的过程。可见,对语文老师来说,每篇文章都是育人的良好载体。
由于中学教育阶段种种条件的限制,学生不会从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就自觉地培养出良好的个性,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所以,老师先挖掘文章中的人性思想的光芒,再通过适当的途径去启发引导学生便成了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这同时也就对语文老师提出了高要求,要求我们要善于挖掘文章的“育人点”,要善于捕捉教学中的育人时机,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
二、在语文教学与品德教育上的探索和实践
基于上面的认识,在语文教学与育人的结合方面,我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和实践。
一次作文训练,适逢学生将要回家,还未习惯住宿生活的同学们思家思亲人倍切。我便抓住这一机会,通过此次作文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训练的题目叫做《让真情与作文同行》,我先讲了锤炼语言的四种方法,而后通过孟郊的《游子吟》、冰心的《纸船》、徐亮的《无题》和汪国真的《慈母心》激发学生情感,为写作打好铺垫,然后要求大家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散文。因为是写母亲,同学们凝神聚思,苦心索语,写作态度非常认真。我要求大家把作文拿回家,鼓励并要求学生亲口念给母亲听,并让母亲写出评语。目的很明确:亲情需要交流和表达。
开学后作文收上来,文章篇篇感人至深,家长的评语更是令人感动。一位家长写道:“以前女儿从不让我看她写的东西,这次她主动让我看她的文章,我突然觉得她长大了,我们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容易沟通了,从她的作文中,我看得出她是多么爱我和我们这个家。”朴实的话语中透露出母亲无比的自豪和由衷的喜悦。“好好学习,实现你的梦想,便是对妈妈最好的回报,妈妈相信你!”“你是我手中的风筝,那头的线永远在母亲心中。”“女儿,妈妈哭了,妈妈谢谢你的理解,上次的矛盾也是妈妈的错,希望你能原谅。”……
面对中学生与父母间的关系出现越来越多问题的现状,亲情无间的交流就显得格外重要,而语文课堂就更有责任为他们的交流和沟通搭建一个平台。我想,潜移默化的亲情教育尽在其中。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讲授《我与地坛》时,我有意设计了一个讨论题:我们应如何看待史铁生对待母亲的问题?同学们讨论很热烈,我也加入其中,现身说法,以情动情。最后,大家共同得出一个结论:从某个角度讲,史铁生对待母亲是自私的,是极不公平的,他错在把自己的痛苦长久的加到已经背负了太多痛苦的母亲身上。同学们形成共识:生活中,对父母要少一些抱怨,多一点理解,少一些冷语,多一份关怀。懂得孝道无疑是中学生的必备品质,此次品德教育润人细无声,我想,意义重大。
《〈呐喊〉自序》的育人角度可选择“人要不懈地追求和探索真理”,而学生对这个命题早已熟悉,没兴趣没新意,我另辟蹊径,从开掘鲁迅的生活层面入手来探索育人的角度。作为封建包办婚姻的产物,朱安成为了鲁迅的夫人,正是这个女人用尽自己的一生承担起了伺候鲁母的重任,才使得鲁迅有时间去搞文艺和革命活动。可以说,鲁迅的伟大有朱安的功劳,然而鲁迅却仅仅把她看作一件母亲送给自己的“礼物”加以冷对。难道对一个封建女人有爱就不再是反封建的战士了吗?难道对妻子能用一生的漠视来回答吗?难道夫妻间就丝毫不能逾越阶级的界限吗?鲁迅的方式似乎有些过激了。通过激烈的争论,不但还原了鲜活的、真实的鲁迅形象,也使学生们受到了人性化的教育。
为了教育学生克服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世原则,学会宽容,围绕《胡同文化》中北京人的“忍为高”哲学,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讨论。同学们认识到,“忍”更多的是耿耿于怀,是忍气吞声,是不情愿,有机会便会爆发,“心”字头上一把刀,痛之极,“忍”并非真高。生活中,要学会理解别人,体谅别人,宽大为怀,要大量,要心平气和,故“谅”才是真高。“忍为高”变成了“谅为高”,这样把古训转化为现代处世哲学,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又教育了学生如何去处理人际关系,效果良好。
总之,教授语文的过程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过程。以上只是几个典型的特例,其实语文课本处处都闪耀着至纯至善的人性的光芒,都蕴含着独特的“育人点”。将语文教学与品德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思考、实践和总结。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每位语文教师都捧出一颗爱心和奉献的心来思考和实践“语文教学与品德教育”这一课题,中学语文教学的天地将是一处靓丽绝美的风景。
参考文献
1《语文研究性学习》 2003年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