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绿色金融在国外被称之为环境金融,根据《美国传统字典》(第四版,2000年)的解释,绿色金融又称为“环境金融”,它主要是指使用多元化的金融工具向环境事业投入资金,专注于保护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而在中国国内它的内涵更为丰富,它即关注于如何建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性的经济,促进环保,还关注与金融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前者的含义是将资金引流向节约资源技术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引导企业注重绿色生产,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的消费观念。后者则是明确金融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状态,避免注重短期利益而引起的过度投机行为。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部门下发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它的主要目的是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同时更有效地抑制污染性投资。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不仅有助于加快我国经济向绿色化转型,支持生态文明建设,也有利于促进环保、新能源、节能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经济增长潜力。可以看出,国外对于绿色金融的定义主要关注于环境保护一块,而国内对于绿色金融的定义则环保和可持续性兼顾。
【关键词】 绿色金融 绿色金融体系
一、目前世界绿色金融发展状况
国外的绿色金融的实践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超级基金法案”,这个法案要求企业处理潜在的或已发生的环境损害问题。银行业、投资基金也因此高度关注环境污染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随后以发达国家为首,各国政府、非盈利组织们开始了各种尝试与探索,为后续的绿色金融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1)全球绿色金融融资缺口正加速上涨
近年来,发达国家在为环保基金特别是解决气候问题的基金做出了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根据经合组织的数据,2013-2014年发达国家每年约为环保事业投入约400亿美金。2015年各发达国家以及非盈利组织都对于加大环保资金投入作出了重要承诺。然而为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2015年到2030年需要的资金总投入约为165,000美元。可以看出,以13-14年的投资水平,这个缺口仍然很大。
(2)发展中国家绿色金融发展迅速
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开始主动参与绿色金融的发展和全球绿色金融事业的多年合作。比较著名的组织、银行有:新发展银行,非洲发展银行,美国发展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多边合作组织不仅能够为环保事业提供资金上的支持,还能促进各国环保政策的发展与进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绿色金融事业的发展以及对外援助上发展迅猛。中国对非洲的援助从2001年的7.43亿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746亿美元,年化增长率近20%。而作为中国对外援助的一个分支环节,中国对于环境问题援助的资金也有极大的上涨。
二、中国的绿色金融实践
(1)中国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正在不断成熟
2016年发布的“G20绿色金融报告”指出绿色金融的发展需要明确的政策信号。随着18大以来的一系列關于绿色金融的政策、指导意见,中国的绿色金融框架正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中国最高领导层的指示框架内,各大机构活跃的参与到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设之中。中国近年的绿色金融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6年的《关于建设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阐述道: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首个由政府牵头支持建立完全绿色金融体系的经济体。而且,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也写进了第13个5年规划之中。金融科技的发展也将绿色金融的概念广泛导入公众的脑海之中。中国绿色金融委员会在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各大银行,基金纷纷投入资金为绿色金融的前沿研究,理念推广,资源整合提供支持。
(2)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发展促进了绿色融资的创新
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设及发展极大的促进了绿色融资的创新。绿色债券是首个绿色金融的创新产品,它在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中起到了基础性作用。截止到2018年末21家主要银行的绿色债券余额已超过10万亿元,约占总贷款额的10%。同时,绿色债券的种类也有了极大的丰富,评级机构也有了极大的发展,也因此,债券信用有了快速的提升。多元化的发展也促成了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中国政府领头构建的PPP(Public and 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也成为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助力。据资料统计2016年末共有7826个低碳PPP项目,总投资额为6.44万亿元。相比于2015年末的1214个项目,9670亿元的投资额有了指数级别的增长。
(3)中国现行绿色金融存在诸多问题
①绿色金融的融资缺口依然巨大。2014年到2020年根据已落实的可持续能源,工业污染防治,环境基础设施及环境治理等方面的规划,预计每年需要2.1万亿人民币的决算,而财政部公布的每年财政预算为5617亿元,21家主要银行的绿色信贷新增余额为7909亿元,境内发行的绿色债券及资产支持绿色证券合计约2100亿元。综上每年的融资缺口高达5000亿元。
②对于绿色金融的激励尚显不足,无法充分的调动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国家层面虽然出台了众多指导意见,但没有强有力的支持和激励政策像附,也没有监管型,强制性的指标。这些因素导致金融机构更多的是从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参与绿色金融,而不是从成本效益的角度去考虑。《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17》中提到绿色信贷余额约为8.5万亿人民币占全部信贷总额的9%左右,但这个数字仍不能支撑我国绿色信贷事业的发展。
③金融机构从事绿色金融板块的专业能力不足,难以有效的识别绿色项目和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绿色金融产品不仅要对金融产品定价,还需要绿色项目的识别以及环境风险的评估,这就意味着不仅需要在金融领域足够专业,还需要在环境治理领域有专业的技术人才。而目前国内的各大金融机构中严重缺少精通金融、环保、法律这样的复合型人才。人才的缺失也就意味着专业能力的不足,专业能力不足将会严重限制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领域的作用。 ④绿色金融的标准不一致。国家发改委制定的《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和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同时存在,令人混淆。而中国银监会指定的《绿色信贷统计制度》与国际上主流采用的《绿色债券原则》也存在着差异。国内标准的不同容易产生国内产品市场的分割,不利于产品的定价和流通。而国内外标准的不一致则不利于中外产品的交流,即不利于外国投资者的引进,也不利于本国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⑤三方征信服务,企业信息披露体系不健全。当前我国债券市场的主要评级机构还是本土机构,本土评级在国际上的公信力不够,未能得到广大国际社会的认可。另外评级机构是否能够识别绿色项目,正确评估绿色项目的风险收益,能够判断该项目的商业可能性仍存在疑问。另一方面,我国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目前企业的信息披露仅限于上市企业的财务信息和相关证监会要求披露的信息。企业对于可能的、潜在的环境风险没有明确的披露要求。这就导致了投资者与投资项目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严重影响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也影响资金引入真正有商业可行性,具有可持续发展潜质的绿色项目。
三、改善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政策建议
①针对融资缺口巨大的问题,大力发展绿色信贷,构建绿色金融的激励机制。绿色金融的缺口靠财政决算去填补难免不现实。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让民间资金,企业资金流入该部分缺口,讓金融机构如银行,券商等参与进来才能真正的解决资金缺口的问题。发展绿色信贷的首要就是顶层设计上的激励机制,不仅要有指导性文件,还需要如存贷比这样的硬性指标,让绿色信贷、绿色金融的概念首先植入各大金融机构之中。另外绿色信贷占比达到一定数量时,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可以得到税收上的优惠或财政上的转移支付。只有这样,金融机构才能积极的投入绿色金融的发展中去。
②针对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缺失问题,应以政府为主导,高校、金融机构相辅相成去培养。2019年的考研学生已经突破480万,其中有很大比例的学生是学习财会,金融相关专业。可以试点若干所学校,开设专门的金融辅修专业为以后绿色金融提供源头活水。而在现如今的职场上,为员工提供在岗培训也能减少绿色金融专业人才的缺口。
【参考文献】
[1] 刘伟;张辉; 货币政策和传导机制研究进展及启示——当代西方经济学视角-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1-20;
[2] 杨春蕾;我国的货币政策调控:基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讨论 - 《金融与经济》- 2014-11-25;
[3] 向群(导师:万解秋)货币政策调节投资的有效性研究-《苏州大学博士论文》- 2011-09-01.
【关键词】 绿色金融 绿色金融体系
一、目前世界绿色金融发展状况
国外的绿色金融的实践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超级基金法案”,这个法案要求企业处理潜在的或已发生的环境损害问题。银行业、投资基金也因此高度关注环境污染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随后以发达国家为首,各国政府、非盈利组织们开始了各种尝试与探索,为后续的绿色金融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1)全球绿色金融融资缺口正加速上涨
近年来,发达国家在为环保基金特别是解决气候问题的基金做出了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根据经合组织的数据,2013-2014年发达国家每年约为环保事业投入约400亿美金。2015年各发达国家以及非盈利组织都对于加大环保资金投入作出了重要承诺。然而为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2015年到2030年需要的资金总投入约为165,000美元。可以看出,以13-14年的投资水平,这个缺口仍然很大。
(2)发展中国家绿色金融发展迅速
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开始主动参与绿色金融的发展和全球绿色金融事业的多年合作。比较著名的组织、银行有:新发展银行,非洲发展银行,美国发展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多边合作组织不仅能够为环保事业提供资金上的支持,还能促进各国环保政策的发展与进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绿色金融事业的发展以及对外援助上发展迅猛。中国对非洲的援助从2001年的7.43亿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746亿美元,年化增长率近20%。而作为中国对外援助的一个分支环节,中国对于环境问题援助的资金也有极大的上涨。
二、中国的绿色金融实践
(1)中国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正在不断成熟
2016年发布的“G20绿色金融报告”指出绿色金融的发展需要明确的政策信号。随着18大以来的一系列關于绿色金融的政策、指导意见,中国的绿色金融框架正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中国最高领导层的指示框架内,各大机构活跃的参与到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设之中。中国近年的绿色金融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6年的《关于建设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阐述道: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首个由政府牵头支持建立完全绿色金融体系的经济体。而且,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也写进了第13个5年规划之中。金融科技的发展也将绿色金融的概念广泛导入公众的脑海之中。中国绿色金融委员会在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各大银行,基金纷纷投入资金为绿色金融的前沿研究,理念推广,资源整合提供支持。
(2)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发展促进了绿色融资的创新
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设及发展极大的促进了绿色融资的创新。绿色债券是首个绿色金融的创新产品,它在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中起到了基础性作用。截止到2018年末21家主要银行的绿色债券余额已超过10万亿元,约占总贷款额的10%。同时,绿色债券的种类也有了极大的丰富,评级机构也有了极大的发展,也因此,债券信用有了快速的提升。多元化的发展也促成了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中国政府领头构建的PPP(Public and 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也成为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助力。据资料统计2016年末共有7826个低碳PPP项目,总投资额为6.44万亿元。相比于2015年末的1214个项目,9670亿元的投资额有了指数级别的增长。
(3)中国现行绿色金融存在诸多问题
①绿色金融的融资缺口依然巨大。2014年到2020年根据已落实的可持续能源,工业污染防治,环境基础设施及环境治理等方面的规划,预计每年需要2.1万亿人民币的决算,而财政部公布的每年财政预算为5617亿元,21家主要银行的绿色信贷新增余额为7909亿元,境内发行的绿色债券及资产支持绿色证券合计约2100亿元。综上每年的融资缺口高达5000亿元。
②对于绿色金融的激励尚显不足,无法充分的调动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国家层面虽然出台了众多指导意见,但没有强有力的支持和激励政策像附,也没有监管型,强制性的指标。这些因素导致金融机构更多的是从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参与绿色金融,而不是从成本效益的角度去考虑。《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17》中提到绿色信贷余额约为8.5万亿人民币占全部信贷总额的9%左右,但这个数字仍不能支撑我国绿色信贷事业的发展。
③金融机构从事绿色金融板块的专业能力不足,难以有效的识别绿色项目和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绿色金融产品不仅要对金融产品定价,还需要绿色项目的识别以及环境风险的评估,这就意味着不仅需要在金融领域足够专业,还需要在环境治理领域有专业的技术人才。而目前国内的各大金融机构中严重缺少精通金融、环保、法律这样的复合型人才。人才的缺失也就意味着专业能力的不足,专业能力不足将会严重限制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领域的作用。 ④绿色金融的标准不一致。国家发改委制定的《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和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同时存在,令人混淆。而中国银监会指定的《绿色信贷统计制度》与国际上主流采用的《绿色债券原则》也存在着差异。国内标准的不同容易产生国内产品市场的分割,不利于产品的定价和流通。而国内外标准的不一致则不利于中外产品的交流,即不利于外国投资者的引进,也不利于本国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⑤三方征信服务,企业信息披露体系不健全。当前我国债券市场的主要评级机构还是本土机构,本土评级在国际上的公信力不够,未能得到广大国际社会的认可。另外评级机构是否能够识别绿色项目,正确评估绿色项目的风险收益,能够判断该项目的商业可能性仍存在疑问。另一方面,我国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目前企业的信息披露仅限于上市企业的财务信息和相关证监会要求披露的信息。企业对于可能的、潜在的环境风险没有明确的披露要求。这就导致了投资者与投资项目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严重影响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也影响资金引入真正有商业可行性,具有可持续发展潜质的绿色项目。
三、改善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政策建议
①针对融资缺口巨大的问题,大力发展绿色信贷,构建绿色金融的激励机制。绿色金融的缺口靠财政决算去填补难免不现实。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让民间资金,企业资金流入该部分缺口,讓金融机构如银行,券商等参与进来才能真正的解决资金缺口的问题。发展绿色信贷的首要就是顶层设计上的激励机制,不仅要有指导性文件,还需要如存贷比这样的硬性指标,让绿色信贷、绿色金融的概念首先植入各大金融机构之中。另外绿色信贷占比达到一定数量时,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可以得到税收上的优惠或财政上的转移支付。只有这样,金融机构才能积极的投入绿色金融的发展中去。
②针对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缺失问题,应以政府为主导,高校、金融机构相辅相成去培养。2019年的考研学生已经突破480万,其中有很大比例的学生是学习财会,金融相关专业。可以试点若干所学校,开设专门的金融辅修专业为以后绿色金融提供源头活水。而在现如今的职场上,为员工提供在岗培训也能减少绿色金融专业人才的缺口。
【参考文献】
[1] 刘伟;张辉; 货币政策和传导机制研究进展及启示——当代西方经济学视角-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1-20;
[2] 杨春蕾;我国的货币政策调控:基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讨论 - 《金融与经济》- 2014-11-25;
[3] 向群(导师:万解秋)货币政策调节投资的有效性研究-《苏州大学博士论文》- 2011-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