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一切都要学习,可塑性强,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错失良机,养成不良行为习惯。而积习难改,习惯成自然,会给将来的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缺憾。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人的健康人格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是通过对儿童实施养成教育,全面贯彻新《纲要》、《规程》,从儿童外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促进儿童内部素质的发展,以保证儿童健康的身心,培养兴趣、获取经验、启迪智慧、形成良好品格,促进每个儿童富有个性地发展。如何塑造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本人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有效结合教学活动对儿童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对于3~6 岁的儿童来讲,他们的自控力差,知道该怎样去做,但往往搞不清为什么要这样做,常常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或好的行为习惯得不到巩固的现象。如果一味单纯的说教是无济于事的。针对这种现象,老师们常常要根据班上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设计一些活动,强化儿童的行为,如:我发现我班的儿童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他人、尊重他人。
我利用音乐活动《人人叫我好儿童》、《客人来了》,通过有感情地歌唱,帮助儿童理解歌词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同时,我结合社会教学《学做小主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的朋友》等活动对儿童进行教育。在语言课上,我让儿童用自己的话说说长辈们的辛劳及是怎样关心自己的。再比如:我班上的儿童在相互谦让、团结友爱、相互帮助方面做得不好,我就利用童话故事《萝卜回来了》、《小白兔过桥》、《帮助朋友》等,让儿童从故事中吸取营养,从故事中去分清是非、辨别好坏。另外我还抓住契机,结合节日进行教育。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意义,根据不同节日的名称和含义,我分别创设相应的活动进行教育。如:利用“三八”妇女节培养儿童尊敬妈妈、关心妈妈、懂得感恩的品行;利用国庆节培养儿童爱祖国的情感。
2.充分利用游戏活动,强化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儿童期可塑性大。学习的波动性也很大,往往一些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更不是一两次活动就可以巩固的。因此,行为习惯教育需要长期坚持,不断为儿童创设重复与练习的机会,方能生效。游戏是儿童喜爱的活动,为此,我们要求各班为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如:“小超市”、“宝宝商店”、“小医院”、“小巧手”等,让儿童随时都有机会在活动区参加活动,使他们在与同伴的相互交往中逐渐巩固礼貌用语,学会热情地接待客人;有条理地收拾玩具、爱惜游戏材料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关心帮助他人,主动为他人服务等一些优良的品德行为。这样,儿童的良好行为经过多次重复,自然而然地、习以为常地形成与习得。
3.寓养成教育的内容于一日生活之中,儿童养成教育的培养有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过程,要长期细致反复地进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经验的重组和改造。”在杜威看来,儿童从未成年状态发展到成年状态,他们的智慧与能力是不断发展的,儿童的习惯与道德也是在生活与适应环境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教育者要利用各种条件去促进儿童的习惯与品性的形成,而不能阻碍其生长。可见不能将儿童的生活和教育活动分离,要在儿童的一日生活中渗透对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培养。渗透性是儿童养成教育的一个显着特点,如在文明礼貌习惯养成教育中要求儿童早上入园向老师问好,离园时要说再见,这个习惯的培养就是依靠日常生活中的反复练习,促使儿童的认知结构不断重组与建构才得以培养起来的。再如培养儿童爱惜劳动成果,可以在喝水、进餐、游戏中反复进行。从中可看出,日常生活是儿童开展养成教育的最佳实践场所,具有范围大、机会多、反应快、儿童无心理负担,以及针对个别儿童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的诸多优点。
4.教师言传身教,以人格魅力感染儿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习得社会行为。因此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对儿童有重要影响。教师和儿童朝夕相处,是儿童最直接的模仿榜样。教师的言谈举止给儿童以耳濡目染的影响,在教师的潜移默化长期熏陶下,儿童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是非标准,并以此来检验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儿童常常说的一句话是“老师都是这样的”。教师要求儿童将地上的玩具捡起来,同时也在要求自己去捡,一改过去教师站立不动,却对儿童行为指手画脚的“严师形象”;对儿童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时,教师也常常对儿童的行为作出“谢谢”的反应;在街上偶遇儿童家长,教师热情地向家长打招呼等等这些都看似微不足道却十分重要的教师表率行为会直接作用于儿童。
5.家园密切合作,是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目前,学前儿童养成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家庭对儿童养成教育的忽视。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儿童吃、穿方面关注较多,但对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及行为习惯问题却忽略不见,甚至对儿童产生负面影响,如一位家长在孩子的书被别人撕坏后教育孩子:“他撕了你的书,你也要撕他的书。”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采取了召开家长会、交流家教理念、创办德育小报等一系列的家园活动策略,极大地转变了家长的思想及做法。从教唆幼儿打架到教育儿童团结友爱;从一味顺从儿童的不合理要求到主动纠正儿童的不良行为。
6.开展教科研活动,有效保障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何塑造儿童良好行为习惯,使每一位儿童都能健康成长?我深刻认识到要以教科研带动教育教学。教师是教科研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充分发挥专长,对养成教育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进行探究,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对儿童进行教育;教师应多与儿童互动交流,多掌握儿童的一些行为习惯,从而促使儿童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改正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如偏食挑食、乱丢垃圾、游戏后不知整理等,教师都应该十分关注,进而开展以此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注意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集思广益,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研究,提高教科研活动的质量,并在实际养成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从而更好地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对于人的一生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都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使孩子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拥有健康的人格,才拥有健康的人生,快乐的生活,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国家才有希望。所以,我们应该从塑造儿童良好习惯开始,强化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这是我们留给孩子最为宝贵、受用终生的财富!
1.有效结合教学活动对儿童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对于3~6 岁的儿童来讲,他们的自控力差,知道该怎样去做,但往往搞不清为什么要这样做,常常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或好的行为习惯得不到巩固的现象。如果一味单纯的说教是无济于事的。针对这种现象,老师们常常要根据班上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设计一些活动,强化儿童的行为,如:我发现我班的儿童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他人、尊重他人。
我利用音乐活动《人人叫我好儿童》、《客人来了》,通过有感情地歌唱,帮助儿童理解歌词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同时,我结合社会教学《学做小主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的朋友》等活动对儿童进行教育。在语言课上,我让儿童用自己的话说说长辈们的辛劳及是怎样关心自己的。再比如:我班上的儿童在相互谦让、团结友爱、相互帮助方面做得不好,我就利用童话故事《萝卜回来了》、《小白兔过桥》、《帮助朋友》等,让儿童从故事中吸取营养,从故事中去分清是非、辨别好坏。另外我还抓住契机,结合节日进行教育。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意义,根据不同节日的名称和含义,我分别创设相应的活动进行教育。如:利用“三八”妇女节培养儿童尊敬妈妈、关心妈妈、懂得感恩的品行;利用国庆节培养儿童爱祖国的情感。
2.充分利用游戏活动,强化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儿童期可塑性大。学习的波动性也很大,往往一些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更不是一两次活动就可以巩固的。因此,行为习惯教育需要长期坚持,不断为儿童创设重复与练习的机会,方能生效。游戏是儿童喜爱的活动,为此,我们要求各班为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如:“小超市”、“宝宝商店”、“小医院”、“小巧手”等,让儿童随时都有机会在活动区参加活动,使他们在与同伴的相互交往中逐渐巩固礼貌用语,学会热情地接待客人;有条理地收拾玩具、爱惜游戏材料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关心帮助他人,主动为他人服务等一些优良的品德行为。这样,儿童的良好行为经过多次重复,自然而然地、习以为常地形成与习得。
3.寓养成教育的内容于一日生活之中,儿童养成教育的培养有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过程,要长期细致反复地进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经验的重组和改造。”在杜威看来,儿童从未成年状态发展到成年状态,他们的智慧与能力是不断发展的,儿童的习惯与道德也是在生活与适应环境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教育者要利用各种条件去促进儿童的习惯与品性的形成,而不能阻碍其生长。可见不能将儿童的生活和教育活动分离,要在儿童的一日生活中渗透对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培养。渗透性是儿童养成教育的一个显着特点,如在文明礼貌习惯养成教育中要求儿童早上入园向老师问好,离园时要说再见,这个习惯的培养就是依靠日常生活中的反复练习,促使儿童的认知结构不断重组与建构才得以培养起来的。再如培养儿童爱惜劳动成果,可以在喝水、进餐、游戏中反复进行。从中可看出,日常生活是儿童开展养成教育的最佳实践场所,具有范围大、机会多、反应快、儿童无心理负担,以及针对个别儿童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的诸多优点。
4.教师言传身教,以人格魅力感染儿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习得社会行为。因此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对儿童有重要影响。教师和儿童朝夕相处,是儿童最直接的模仿榜样。教师的言谈举止给儿童以耳濡目染的影响,在教师的潜移默化长期熏陶下,儿童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是非标准,并以此来检验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儿童常常说的一句话是“老师都是这样的”。教师要求儿童将地上的玩具捡起来,同时也在要求自己去捡,一改过去教师站立不动,却对儿童行为指手画脚的“严师形象”;对儿童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时,教师也常常对儿童的行为作出“谢谢”的反应;在街上偶遇儿童家长,教师热情地向家长打招呼等等这些都看似微不足道却十分重要的教师表率行为会直接作用于儿童。
5.家园密切合作,是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目前,学前儿童养成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家庭对儿童养成教育的忽视。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儿童吃、穿方面关注较多,但对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及行为习惯问题却忽略不见,甚至对儿童产生负面影响,如一位家长在孩子的书被别人撕坏后教育孩子:“他撕了你的书,你也要撕他的书。”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采取了召开家长会、交流家教理念、创办德育小报等一系列的家园活动策略,极大地转变了家长的思想及做法。从教唆幼儿打架到教育儿童团结友爱;从一味顺从儿童的不合理要求到主动纠正儿童的不良行为。
6.开展教科研活动,有效保障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何塑造儿童良好行为习惯,使每一位儿童都能健康成长?我深刻认识到要以教科研带动教育教学。教师是教科研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充分发挥专长,对养成教育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进行探究,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对儿童进行教育;教师应多与儿童互动交流,多掌握儿童的一些行为习惯,从而促使儿童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改正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如偏食挑食、乱丢垃圾、游戏后不知整理等,教师都应该十分关注,进而开展以此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注意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集思广益,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研究,提高教科研活动的质量,并在实际养成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从而更好地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对于人的一生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都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使孩子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拥有健康的人格,才拥有健康的人生,快乐的生活,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国家才有希望。所以,我们应该从塑造儿童良好习惯开始,强化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这是我们留给孩子最为宝贵、受用终生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