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月13日,《丝绸之路》杂志社赴张掖采风团搭乘的汽车一路西行,奔驰于河西走廊茫阔的旷野间。当日,天空虽然清澈洁净,阳光也极是明媚,但是朔风依旧凛冽。透过车窗向外望去,枯焦的荒山连绵成了一片,顺着视线继续远眺,远处突兀的山峦之上还可以望见点点积雪。
我的思绪随着疾驰的越野车,不觉漫游于河西大地几千年苍茫的历史中。我想今天是看不到疾奔的马蹄所扬起的沙尘,也听不到胡笳悲鸣之声了,不过落日、冷月和孤星,风沙、戈壁和大漠,伴随着盔甲、弓箭、钢刀、长矛,曾经给这片土地留下过深深的烙痕,它们应该还是老样子吧!忽然间,匈奴、鞑靼、大月氏、楼兰、吐蕃、西夏、辽、金、蒙古,这些词语在我脑海中一路厮杀,奔向中原,于是,将士倒下了,帝国覆灭了,王朝诞生了,青史上也留下了一个个英雄的名字:李广、霍去病、卫青、韩琦、范仲淹、狄青、宗泽、岳飞……
突然间,眼前出现了残断的烽燧,一条黄色的巨龙蜿蜒于沃野之上,气势壮观。驾车的王文扬是张掖人,他告诉我们,此时已经穿行于张掖山丹地段,现在看到的一望无际的“土墙”便是山丹汉明古长城。坐在后排的王承栋听见如此之说,睁开惺忪的睡眼,身体前倾,忽然来了精神,原来他是在假寐。
山丹古长城虽经千年沧桑,风雨剥蚀,依然气势如虹,被专家学者称之为“露天长城博物馆”,山丹也被称作“长城之乡”。我想起了诗人文立冰描写山丹汉明长城的两句诗:
长城,一堵发黄的墙;
长城,大地上的一枚戒指;
把一个民族搂在怀里,
不让外掳强虐。
浮想联翩之际,已经可以遥望焉支山。
焉支山古称胭脂山,又名燕支山。唐代诗人韦应物眼里的焉支山是这样的:
胡马!胡马!
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
东望西望路迷。
路迷!路迷!
边草无穷日暮。
我喜欢词中那苍凉悲壮的意境。李白在此也曾留下“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的绝句,使得焉支山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名扬华夏。不过正如王文扬所言,今日焉支山的出名,主要在于它美妙的景致。焉支山四周沟壑纵横,碧峰千绕;悬崖峭壁直插云霄,岩如斧削,壁如林立。每当夏秋季节到来之时,山上林深似海,满目苍翠。满山的云杉、松柏葱郁茂密,遍地散落着葳蕤的山草、野花。山涧溪流潺潺,峡谷清泉淙淙,谷底藤蔓披拂,一派生机盎然的生态景观。
当年,匈奴民族纵马驰骋于草原雪域之时,各路匈奴藩王的妻妾就是以焉支山上的胭脂花粉涂脸的。现在焉支山上还有胭脂花吗?我忽然产生了一种向往。
14日上午,我们去临泽参观丹霞地貌。刚出发时,天气有些清冷,但是天幕瓦蓝,碧空如洗。当登上丹霞地貌观景台时,晨曦已经普照大地,呈现在眼前的是壮阔的丹霞景观。
奇美恢宏的丹霞地貌,它太厚重、太古老、太宏大、太壮观,在我的感受中,它是一部长篇巨著,是一首豪迈史诗,是一幅无与伦比的美丽画卷。它是人类语言的终点站,从这儿向前,将再没有任何熟悉的经验和理念可以依凭。
下午时分,我们参访完骆驼城遗址后,便直达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在庄重肃穆的气氛中,首先向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碑敬献了花篮,接着瞻仰了西路军纪念碑,然后随着导游的讲解,参观了西路军纪念馆。
这是我第一次比较完整地了解西路军历史。讲解中有两段话使我印象深刻,一段是徐向前元帅在《历史的回顾》中所写:
西路军自始至终是奉中央军委的命令、指示行动的,广大指战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披坚执锐,喋血奋战,历时近五个月之久,先后共消灭马家军2.5万余人,在战略上起到了有力策应河东红军和友军的作用,对争取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全国抗日民族战线的形成,实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另一段是《人民日报》2006年“永远的丰碑”栏目载文:
西路军在十分艰难的西征作战中,同敌人进行殊死搏斗,共歼敌2.5万余人,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不朽业绩,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巨大牺牲。军长董振堂、孙玉清,军政治委员陈海松,西路军供给部长郑义斋、敌军工作部长曾日三、地方工作部长吴永康、军参谋长陈伯稚、李屏仁,军政治部主任杨克明,师长王海清、刘理运、李连祥、叶崇本、董俊彦、陈家柱、邵烈坤、熊厚发,师政治委员李德明、易汉文、朱金畅、杨朝礼、秦道贤、张文德等英勇牺牲。西路军广大指战员所表现出的坚持革命、不畏艰险的英雄主义气概,为党为人民的英勇献身精神,永为后人所敬仰。
讲解员最后讲道:“遵循李先念主席和徐向前元帅的遗愿,他们逝世后,分别将部分骨灰撒向河西走廊——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实现了他们与牺牲在那里的战友永远在一起的夙愿。”听到此处,我们为之动容。
15日,所行目的地是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裕固族是甘肃独有的少数民族,主要生活在张掖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裕固族祖先是公元7世纪前后居住在蒙古高原和鄂尔浑河流一带的回纥人,后改为回鹘。公元840年,回鹘一部南下到达甘州,史称甘州回鹘。甘州回鹘曾在张掖建立政权达180年。宋代称裕固族先民为“黄头回纥”,元称“撒里畏吾”,明称“撒里畏吾尔”,清称“锡喇伟古尔”。距今400多年前,裕固族先民千里迢迢东迁到河西走廊祁连山麓,并长期定居于此。
说到裕固族习俗,肃南县博物馆的裕固族讲解员讲道:“剃头便是裕固族人一生中的大事,富有情趣。裕固族的婚礼一般要进行三天,复杂而又隆重。葬礼习俗有别于其他游牧民族……”
此行,还参观了有300多年历史的民乐东灰山遗址,它对研究河西四坝文化类型有重要的价值,2013年5月,国务院公布东灰山遗址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接着,我们又驱车到山丹县参观了路易·艾黎博物馆。
在参访路易·艾黎博物馆之前,我心目中的艾黎是一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他是新西兰著名社会活动家。通过此次参访,我了解了一个更加丰满的艾黎。
艾黎生于1897年,于1927年抵达上海,从此留居中国。1934年,他参加了第一个国际性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并和中国共产党建立了联系。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艾黎和斯诺等中外友人发起“工合”运动,制定了在非敌占区建立工业合作社计划,以此支援抗战,后来,艾黎全力投入“工合”工作,经常奔走于中国西北、川康、滇黔地区。解放后至1985年,艾黎主要从事写作。艾黎在中国60年,在山丹就生活了10年时间,所以,山丹被艾黎称为他的第二故乡。他将自己多年收藏的自新石器、春秋战国至明、清的珍贵文物,共计3700多件,捐赠给山丹。艾黎于1987年逝世,终身未婚,但他却收养了六名贫苦百姓和革命者的后代。他生前多次被毛主席接见。1960年,艾黎曾在毛主席家中做客。1963年,艾黎生日时,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曾到他的住所祝贺。1977年,邓小平出席他80寿辰宴会。
遵照他的遗嘱,艾黎逝世后,他的骨灰撒在他的第二故乡山丹。邓小平为他题字:“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永垂不朽”。
缓步走出路易·艾黎博物馆,我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
再见,山丹!再见,张掖!焉支山逐渐从视野中消失,雄伟的祁连山脉渐渐远去。
数天时间,所行匆匆,谨以此文约略记之。
我的思绪随着疾驰的越野车,不觉漫游于河西大地几千年苍茫的历史中。我想今天是看不到疾奔的马蹄所扬起的沙尘,也听不到胡笳悲鸣之声了,不过落日、冷月和孤星,风沙、戈壁和大漠,伴随着盔甲、弓箭、钢刀、长矛,曾经给这片土地留下过深深的烙痕,它们应该还是老样子吧!忽然间,匈奴、鞑靼、大月氏、楼兰、吐蕃、西夏、辽、金、蒙古,这些词语在我脑海中一路厮杀,奔向中原,于是,将士倒下了,帝国覆灭了,王朝诞生了,青史上也留下了一个个英雄的名字:李广、霍去病、卫青、韩琦、范仲淹、狄青、宗泽、岳飞……
突然间,眼前出现了残断的烽燧,一条黄色的巨龙蜿蜒于沃野之上,气势壮观。驾车的王文扬是张掖人,他告诉我们,此时已经穿行于张掖山丹地段,现在看到的一望无际的“土墙”便是山丹汉明古长城。坐在后排的王承栋听见如此之说,睁开惺忪的睡眼,身体前倾,忽然来了精神,原来他是在假寐。
山丹古长城虽经千年沧桑,风雨剥蚀,依然气势如虹,被专家学者称之为“露天长城博物馆”,山丹也被称作“长城之乡”。我想起了诗人文立冰描写山丹汉明长城的两句诗:
长城,一堵发黄的墙;
长城,大地上的一枚戒指;
把一个民族搂在怀里,
不让外掳强虐。
浮想联翩之际,已经可以遥望焉支山。
焉支山古称胭脂山,又名燕支山。唐代诗人韦应物眼里的焉支山是这样的:
胡马!胡马!
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
东望西望路迷。
路迷!路迷!
边草无穷日暮。
我喜欢词中那苍凉悲壮的意境。李白在此也曾留下“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的绝句,使得焉支山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名扬华夏。不过正如王文扬所言,今日焉支山的出名,主要在于它美妙的景致。焉支山四周沟壑纵横,碧峰千绕;悬崖峭壁直插云霄,岩如斧削,壁如林立。每当夏秋季节到来之时,山上林深似海,满目苍翠。满山的云杉、松柏葱郁茂密,遍地散落着葳蕤的山草、野花。山涧溪流潺潺,峡谷清泉淙淙,谷底藤蔓披拂,一派生机盎然的生态景观。
当年,匈奴民族纵马驰骋于草原雪域之时,各路匈奴藩王的妻妾就是以焉支山上的胭脂花粉涂脸的。现在焉支山上还有胭脂花吗?我忽然产生了一种向往。
14日上午,我们去临泽参观丹霞地貌。刚出发时,天气有些清冷,但是天幕瓦蓝,碧空如洗。当登上丹霞地貌观景台时,晨曦已经普照大地,呈现在眼前的是壮阔的丹霞景观。
奇美恢宏的丹霞地貌,它太厚重、太古老、太宏大、太壮观,在我的感受中,它是一部长篇巨著,是一首豪迈史诗,是一幅无与伦比的美丽画卷。它是人类语言的终点站,从这儿向前,将再没有任何熟悉的经验和理念可以依凭。
下午时分,我们参访完骆驼城遗址后,便直达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在庄重肃穆的气氛中,首先向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碑敬献了花篮,接着瞻仰了西路军纪念碑,然后随着导游的讲解,参观了西路军纪念馆。
这是我第一次比较完整地了解西路军历史。讲解中有两段话使我印象深刻,一段是徐向前元帅在《历史的回顾》中所写:
西路军自始至终是奉中央军委的命令、指示行动的,广大指战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披坚执锐,喋血奋战,历时近五个月之久,先后共消灭马家军2.5万余人,在战略上起到了有力策应河东红军和友军的作用,对争取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全国抗日民族战线的形成,实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另一段是《人民日报》2006年“永远的丰碑”栏目载文:
西路军在十分艰难的西征作战中,同敌人进行殊死搏斗,共歼敌2.5万余人,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不朽业绩,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巨大牺牲。军长董振堂、孙玉清,军政治委员陈海松,西路军供给部长郑义斋、敌军工作部长曾日三、地方工作部长吴永康、军参谋长陈伯稚、李屏仁,军政治部主任杨克明,师长王海清、刘理运、李连祥、叶崇本、董俊彦、陈家柱、邵烈坤、熊厚发,师政治委员李德明、易汉文、朱金畅、杨朝礼、秦道贤、张文德等英勇牺牲。西路军广大指战员所表现出的坚持革命、不畏艰险的英雄主义气概,为党为人民的英勇献身精神,永为后人所敬仰。
讲解员最后讲道:“遵循李先念主席和徐向前元帅的遗愿,他们逝世后,分别将部分骨灰撒向河西走廊——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实现了他们与牺牲在那里的战友永远在一起的夙愿。”听到此处,我们为之动容。
15日,所行目的地是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裕固族是甘肃独有的少数民族,主要生活在张掖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裕固族祖先是公元7世纪前后居住在蒙古高原和鄂尔浑河流一带的回纥人,后改为回鹘。公元840年,回鹘一部南下到达甘州,史称甘州回鹘。甘州回鹘曾在张掖建立政权达180年。宋代称裕固族先民为“黄头回纥”,元称“撒里畏吾”,明称“撒里畏吾尔”,清称“锡喇伟古尔”。距今400多年前,裕固族先民千里迢迢东迁到河西走廊祁连山麓,并长期定居于此。
说到裕固族习俗,肃南县博物馆的裕固族讲解员讲道:“剃头便是裕固族人一生中的大事,富有情趣。裕固族的婚礼一般要进行三天,复杂而又隆重。葬礼习俗有别于其他游牧民族……”
此行,还参观了有300多年历史的民乐东灰山遗址,它对研究河西四坝文化类型有重要的价值,2013年5月,国务院公布东灰山遗址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接着,我们又驱车到山丹县参观了路易·艾黎博物馆。
在参访路易·艾黎博物馆之前,我心目中的艾黎是一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他是新西兰著名社会活动家。通过此次参访,我了解了一个更加丰满的艾黎。
艾黎生于1897年,于1927年抵达上海,从此留居中国。1934年,他参加了第一个国际性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并和中国共产党建立了联系。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艾黎和斯诺等中外友人发起“工合”运动,制定了在非敌占区建立工业合作社计划,以此支援抗战,后来,艾黎全力投入“工合”工作,经常奔走于中国西北、川康、滇黔地区。解放后至1985年,艾黎主要从事写作。艾黎在中国60年,在山丹就生活了10年时间,所以,山丹被艾黎称为他的第二故乡。他将自己多年收藏的自新石器、春秋战国至明、清的珍贵文物,共计3700多件,捐赠给山丹。艾黎于1987年逝世,终身未婚,但他却收养了六名贫苦百姓和革命者的后代。他生前多次被毛主席接见。1960年,艾黎曾在毛主席家中做客。1963年,艾黎生日时,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曾到他的住所祝贺。1977年,邓小平出席他80寿辰宴会。
遵照他的遗嘱,艾黎逝世后,他的骨灰撒在他的第二故乡山丹。邓小平为他题字:“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永垂不朽”。
缓步走出路易·艾黎博物馆,我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
再见,山丹!再见,张掖!焉支山逐渐从视野中消失,雄伟的祁连山脉渐渐远去。
数天时间,所行匆匆,谨以此文约略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