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诗韵天地心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kexil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上湖南人能诗会词的难以穷举,远的不说,单说近代以来,湖南武人善诗都几乎蔚成风气。前有曾国藩、左宗棠等湘军将帅,后有奠定民国的赳赳武夫蔡锷将军、旷世伟人毛泽东等。而文人善诗更不用言,无他,是湖南人的事功盖过了诗名。
  如果再深一层剖析,湖南人写诗与传统文人相比,有一个显著的区别,那就是他们不是为了写诗而写诗,更不是为了图一“文艺范儿”的虚名。这与湖南人不喜空言、讲求经世的文化性格一脉相连。昔日,王船山就对中国人崇拜的古代诗圣杜甫大加挞伐。在众人心里,杜甫,忧国忧民之典范啊!且看船山如何说,他言:“杜又有一种门面摊子句,往往取惊俗目,如‘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装名理名腔壳,如‘致君尧舜上,力(再)使风俗淳,;摆忠孝为局面:皆此老人品心术学问器量大败阙处。或加以不虞之誉,则紫之夺朱,其来久矣。《七月》《东山》《大明》《小毖》,何尝如此哉!”(《唐诗评选》卷三,《船山全书》第14册)继而船山还对杜甫忧国忧民之情提出了怀疑,他在评《诗经·竹竿》时借题发挥,又说:“《书》曰:‘若德裕乃身。’裕者,忧乐之度也。是故杜甫之忧国,忧之以眉,吾不知其果忧否也。”(《诗广传》卷一,《船山全书》第3册)在船山看来,忧之以眉,就是假忧。
  是的,船山之忧是一定要入骨入心的,这一经世情怀,一直绵延至今,为湘人所承传。倒并非是说诗歌一定要写忧,但是,诗歌一定要是诗人真性情的自然流露。
  上述一段话,是我最近读到湖南当代诗人石光明的诗集《难忘是乡愁》所想到的。
  这部《难忘是乡愁》,再一次证明了湖南诗人是承续了船山精神的。在诗人石光明身上,鲜明地体现了才学与心境的统一,人格与诗意的融合,是当代诗坛特别是湖南诗坛上少有的温情诗人,传递了湘人对故土的诗意眷恋,也刻下了诗人自己的人格与才学的高度,心境与诗意的宽度。这其中,我首先要特别指出的是,石光明先生笔下的诗既有传唱很广的好诗,也有诗句本身并无出奇惊艳之处,但却能给“乡愁”赋予了一种沉郁的质感。这种质感是一种温情和善意的力感,还是隐约间闪现的忧国忧民的痛感。石光明的诗,一开始便是活在人间烟火之中。
  在我眼里,石光明似乎不是一个纯粹的诗人,他也不是用才学来写诗,他用的是流淌在血管里的那一脉生命的节律来写诗的。这注定了他写诗不是要当诗人,只不过是想用诗的艺术形式来传递他内心的入世情怀,这恰好很容易触动当代人心中久违了的那根感动的神经。我们需要这种温情和善意,你来感受一下:“又见旧时木板屋/童年的霜雪和炊烟/如陈年青苔/爬满了杉皮瓦/火塘边熏烤着/腊肉和猪血丸子的记忆/甜酒糍粑的香糯/粘起点滴冷暖的时差/诗意滴翠/乡音的余韵里/瓜棚豆架都挂满佳话。”(《春到雪峰山》)很耐读,越是反复读,越是有一股可以感知的暖流从心底升起,似乎要将读者心中那根敏感脆弱的神经拉向远方。
  这或许正是石光明的诗特别能引起笔者的注意和深思的原因所在。他诗中的温情和善意,也总是能牵扯起我对欧洲大陆那些诗人的回忆。比如捷克诗人,一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雅罗斯拉夫·赛弗尔特,这位一生记录诗人内心的激情及对诗的理解和追求的温情诗人;二是齐米茨基,这位倡言“不能空谈和虚拟,需要体验和经历(爱)。永不摒弃率真,用真情去感悟和记录时间的流逝”的善意诗人。石光明的诗歌中似乎都有他们的影子,或者说,温情和善意正是石光明诗歌的风格,在时下的中国诗坛上自成特色。
  在这部由五辑组成的诗集中,每一首诗中都传递出一股温情和善意,入骨入心。在我看来,石光明身上传承的正是船山先生的这一文化精髓。
  《绿色的浪》这一辑,似乎集中写自然,而且都聚焦于湖南的山山水水。他写“三月桃花水”,水中流出的风景都是带着温情的:“牵一脉/来自季节深处的眼神/三月的柔雨/挂在江南的脸颊/淋成潮湿心灵的风景。”写“四月清明天”,让人仿佛又做了一回唐宋时代的行人:“又是江南今日/只不见/唐宋路上行人/杏花村的千年酒香/陶醉了一代代炎黄子孙/脉脉流淌的文明/是满天刮不去的雨痕。
  这是天才的自然流露的诗句,或许是诗人得益于“道法自然”的启示?这或许就是他诗句中温情力量的来源?一如有论者所称的那样,一切高远的精神光芒,都不会在空想的捏造中生生不息,它注定要存活在人间的烟火中。低处才是人类精神生存的沃土,才是梵·高的向日葵发出璀璨光芒的土壤所在。惟有汲取低处的苦难、风雨、磨难,一个诗人内心的体悟才会拥有重量和质量。石光明先生确实是以自己的亲历与体会,来与自然之象作奇妙的对话,才会暗示出生活内部的某种精神秘密,才会净化受信者的心灵,滋养他们的精神趣味,启迪他们的心智,甚至在自我心灵的拓展和开掘上走得更深更远。
  《潇湘恋》一辑,同样是将触觉伸向湖南的山水,只是多了一股人文的气息。温情和善意仍然是其诗歌的基调。然而,这一辑的诗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宋词的力量。宋词是最切近民间的,风雅之中透露出抹不掉的民歌的味道。石光明的这一组诗,正合意宋词的这种味道。如他写古镇:“大山深处的一绺故事/挂在高高的峭壁/望不见雁阵的历史云端/武陵山绿色的脉搏/向着岁月诗意流淌”(《挂在瀑布上的古镇》),“赏眼前气象/群山拱卫,万马来朝/扯一幅绿树云山/遮不住苍凉如雨/层层叠叠/直落心房”(《苍凉老司城》)。又如他写老司城的风云:“八百年溪州风云/折叠在山山水水/一根铜柱撑不住/数十代的梦想/掏一窝紫金山巅的/晨曦,唤醒/沉睡很久很久的/八街九巷/捡拾荒野间/洒落的昔日辉煌(《苍凉老司城》)”。“情切切国色天香/潮汹汹九曲沧浪/邀万紫千红争颜色/和莺歌燕语共飞翔/风轻轻黄河斜阳/雨潇潇洞庭梦乡/看急管慢弦美风韵/留千端万种好思量。”(《春天的交响》)“石板街如流瀑飘逸/栖满南鸿北雁的欢笑/去寻找小街尽头的酒香/酉水码头的百级音阶/踏出旅人层叠高低的思乡/封藏了千年的土风苗韵/依然是瀑布悬挂的回响。”(《挂在瀑布上的古镇》)这样的诗都是可以打着节拍唱的,让读者依稀听到了“竹枝词”的节拍。   我不得不惊讶于石光明对生活、对周围世界永葆盎然的兴致,并进而生成对故土自然美的认知和由衷的赞美。与其说他是在写诗,倒不如说他是在通过写诗来汲取这故土自然美中的养分,丰润自己,充实自己。这样一种创作手法,是纪实的,却让人看不出纪实的痕迹,是由纪实而反射,反观诗人内心的纯粹和温情。如在《风雨桥读雨》中,他写道:“在平坦河的目录上/检索大山的宁静/几枚明清时代的书签/标识字里行间/一页页风雨不老的心情/千百年的桃花流水/载来田园炊烟那袅袅温馨。”诗人的视野与姿态是站立的,一种鲜明的高度,与雨中的风雨桥一样,嵌合在历史与现实的经验中,极富一种自豪的民族气质,使读者不得不相信完全可以“沿平坦河的四季/琵琶歌走向山外/捧一份水灵灵的风景”,这风景是何等精美的。而且奇怪的是,我们从他的风景中看不到人影,却时刻都能感受到人文的温馨。再如在《白马湖的秋风》中,我们又看到:“人世间的山道弯弯/当风笛唤醒白鹭的早晨/摇一卷文思的竹筏/打捞沉落湖底的青山。”记不得谁说过的,一个伟大的诗人,要有非凡的敏感,要有恶魔的幻想,要敢于感觉。石光明就是这样一个敏感、且敢于感觉,能激发读者幻想的诗人。
  毫无疑问,天地间至美的风景只需要诗人和读者善意的理解,便能穿透现实,凸显对人的温馨之爱,并从中可以感受到对人的快乐与痛苦。只不过,这需要一种何其精致的玲珑天地心呀。
  《阅读苍茫》一辑中,诗人的视野从山水自然跳至历史人文,愈加让人感受到温情和善意的可贵。如果说前几辑是诗人透过故土四季山水的厚载灵动中向读者传递那感人的温情和善意的话,那么,这一组诗歌则是在静默的怀想中,用思索和追忆来细细抚摸人性深处的温情与善意,让诗的真正意味回到诗歌精神和审美气质之中,让精神能量重新回到诗的内心、回到人们的内心。如《想念》——想念是人生的一串脚印/留下一些遗憾/塑造永恒辉煌∥想念是天地间一行归雁/飞越日久年深/重复地老天荒。”《短信的咏叹》——包裹了男人/内敛的阳刚/释放了女人/张扬的阴柔∥挪指间/飘逸出/鲜花欲滴的朝雨/啸聚起/红叶灿烂的晚晴。”类似这样的诗,在石光明的笔下始终不脱离对现实生活的深层体悟和反思。有人说,诗歌不论在任何时代,大多都在书写日常生活中对万事万物、对人际平等的自然的体恤以及发现和体味出来的诗意。石光明的诗正是如此,他在还原生活的同时,力图揭示与释放人类现实的温情和善意。他的诗中似乎从来没有焦虑、忧郁这样的词汇,充满着“璀璨的朝霞”和“价值的升华”,释放的永远是催人向上的正能量。这或许正是我们当代诗歌所缺乏的品质和力量。
  是的,每一个诗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景物,也都有自己的记忆和观照,然而,对待景物和记忆的视角正能映衬出不同的心灵。石光明的诗,温情如斯,善如赤子,平凡如一束小花,却灿然映照出一颗天地玲珑心。究其原因,用他诗集中一句“诗歌写在天地间”,便可昭示一切。当代诗歌正需要这样一种精神,在看似温情的关爱中敞开诗歌的襟怀,让人生发出一种向上飞升的激情,在善意的视角下绽开诗人的情思,让诗滋生出一种天籁的清韵。
  在资讯发达的今天,诗歌也像这快速更迭的资讯一样,很难搏得人们的眼球留驻。石光明的诗却能以这样一种清新的温情唤起读者对他的诗的沉吟,这真是一件值得祝福的事。联想到他此前出版过的散文集《岳麓山下》(作家出版社)和七绝诗选《潇湘听雨》(岳麓书社)等著作,就不难理解石光明内心里对故土对生命那一脉相承的挚爱,如刘永学所言,那是作家对我们生活的介入,“我们沿着(他的)诗句行走,胸中蓦然会闯进夜色斑斓的秀美河山”,借用谭谈对他的评价,我们只能站在这文字的下方,“仰望”他站在那片自己跋涉出来的人生高地。我们分明能透过这些“幸福的汉语”(刘永学语),感受到石光明那一脉诗韵天地心。
  (作者单位:长沙税务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 张韵波
其他文献
回望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几乎一直未曾远离战火。待到被文学家们用文字转述时,大约是抗战文学开始的战争叙事。在接下来的文学链条上,相继出现了解放区文学中的战争书写和17年时期的战争书写,逐渐形成一种占据主流地位的战争文学传统,其影响之大,直到20世纪80 年代末才开始发生改变。显然这是一种宏大叙事,其特点可用利奥塔的一段话描述。利奥塔认为,“宏大叙事”本是为了指明:那些具有现代性质的科学一直在利用历
期刊
胡六皆(中国书协会员、湖南省书协顾问、诗人):  胡六皆与王超尘两位老师是同城艺术的老前辈,是位德高望重的诗书大家。 新世纪之初,在他们艺术交流中,胡六皆老师以四尺条幅楷书的形式,专门为超 尘先生艺术题诗一首:  同城风雨故人疏想望三槐处士居  雪里青松云外鹤独超尘俗八分书  何光年(中国书协会员、湖南省书协顾问、诗人):  何光年先生,在解放前就是长沙晚报记者,也是同城艺术老前辈之一,是一 位大
期刊
从近三十年湖南文学的发展脉络看,2014年对湖南文学复兴是不平凡的一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湖南文学一度缔造了自已的黄金时代,曾获得30多项全国性文学大奖,首届茅盾文学奖六部作品中湖南就占有两席,13部作品获全国中、短篇小说优秀奖,短篇小说连续7年获奖。当时以创作人才集体崛起和文学作品大量获奖享誉中国文坛,被称为文学湘军,形成了现实主义、乡土文学、现代主义三者彼此融合并行不悖的文学湘军传统。文学湘军
期刊
在我的朋友中,来自南方的朋友不多,徐刚算一个。记得认识他是因为一次约稿,那时我刚工作不久,在某杂志社做编辑,本来约张颐武老师写职场小说的题目,结果他带着两个学生做了一组专题讨论,其中就有还在读博士的徐刚。后来,我经常从熟悉的电影和文学杂志上看到徐刚的名字,他非常娴熟地使用文化研究式的批评方法解读当代文学和当下的影视作品,游刃有余地阐释这些作品的文化症候,这使得他未毕业就已经开始从事相对专业的学术研
期刊
包括动画在内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文化继承和不断创新的过程。随着视觉文化的兴起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动画产业业已成为文化产业中最具成长潜力的子产业之一。“一部成功的动画作品,从外在表现到内在蕴涵,都会被深深地打上文化的烙印。”{1}而传统的民族的文化乃至文学,正是动画创作取之不竭的源泉,是动画人灵感和创意的来源。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动画事业起步很早,从黑白片到彩色片,从无声片到有声片,从短片到长片,从
期刊
宋人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写道:“山水,大物也。人之看者须远而观之,方见得一障山川之形势气象。”今观旷小津“大形天成”山水画展,太行山峥嵘大气,张家界奇绝大美,尽显“旷氏山水”之风流大形,不禁会心赞曰:大哉山水!  大哉山水,天地大造化。八百里太行——“天下之脊”,荆浩隐居其间“耕而食之”三十年,以前无古人的伟大创造,成为北方山水画派的奠基者。张家界“奇峰三千,秀水八百”,在吴冠中先生笔下石破天惊,
期刊
如观察者所言的,“80后”批评家“金理、杨庆祥、黄平、刘涛、何同彬、傅逸尘、徐刚、李德南等等,正以自己的批评实践,改写着当下文学批评的版图”。①这些“80后”批评家多从著名高等学府博士研究生毕业,师从于名师,有着惊人的写作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持续激活着当下的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并非是“格式化”的,而是在继承与断裂中不断自我更新,这些批评家既继承了自家导师的批评思想与方法,同时又杂取他家,形成自我独特
期刊
刘文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俄罗斯室主任,二级研究员,长城学者,享受政府特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美国耶鲁大学富布赖特学者,俄罗斯利哈乔夫奖获得者,北京大学、首都师大、黑龙江大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哈尔滨师大、哈尔滨工大、河南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校特聘教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黑龙江大学
期刊
石涛在他的画语录里,提出了山水画家安身立命的根本之道:“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旷小津的山水画艺术正是和太行山、张家界的自然互为脱胎中神遇迹化,才达到了他新的艺术高度,太行山的雄浑博大,张家界的神奇壮丽已经和他的山水画融为一体了。当今中国山水画坛真正能“代山川而言”,为“祖国河山立传”的画家已经不多了,所以旷小津的艺术探索就显得特别可贵!他
期刊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这句话用来形容2014年湖南省儿童文学创作可谓恰如其分。过去一年里,面对市场经济与新媒体的考验和挑战,湖南省儿童文学作家们变得更加沉着、冷静,独立而睿智,他们祛除浮躁和激进,用探索的精神发现生活,用独到的视野观察生活,用细腻的情思体验生活,用智慧的头脑思考生活,从而用巧妙的方式表达出了生活。不管是以汤素兰、牧铃、邓湘子、皮朝辉、毛云尔、陶永喜等为代表的新世纪湖南儿童文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