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教育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思考和探索,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诸多方法模式及其分析与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扑面而来。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不论是运用现代手段的微机测试,还是“原始”的口笔交流,都必须以深入探索学生内心深处的所思所想为基准,否则心理健康教育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结合教学实践,谈以下几个观点。
1. 换位思考,平等沟通
低年级学生对老师充满了崇拜和敬畏,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独立性和评价能力的提高,师生之间往往会发生一些冲突。这些“冲突”有的表现在言语和行为上,但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这时如果教师不注意施教方法,以管人者自居,甚至主观臆断随心所欲,势必造成学生心灵上的伤害。李群是6.2班的一名男生,他来自农村,平时活泼开朗、热爱劳动,但一上课就爱动,自己不听讲还干扰别人,使我伤透了脑筋。一次,我正在上课,他用尺子一弹差点弄伤了女同桌的脸,为此我十分生气,心想课下一定狠狠地批他一顿。当我把他叫到办公室时,他竟主动地向我承认了错误,我耐着性子给他讲道理,希望他今后能遵守课堂纪律、努力学习。此事过后,我也没往心里去,认为一过了之。但他写的一篇作文《我最敬佩的人》却极大的触动了我。对那次谈话他这样写道:我犯了错误原本以为避免不了挨一顿臭训,可陈老师却请我坐下,跟我谈心,她关心我的学习、生活,作为差生.我第一次感到老师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其实,上课我是有意捣乱,想让老师注意我,能够看看我们这些“差生”。陈老师这样对我,我一定努力学习,遵守纪律、不惹老师生气。真诚感人的语言使我为之振颤,我只不过做了一点份内的事,就引得孩子如此感激。想想他们经常给我们抱作业本、搞卫生……我们何时给他们道过一声谢。关系的不平等成为相互交流的屏障,致使学生紧锁了心灵的大门,重开启它需要我们变换角色,想自己时也设身处地考虑一下他人。
2. 深入家访,理解信任
虽然学生在校的外在表现有所不同,或活泼爱动,或内向拘谨,但大都不愿向老师直接表白自己的心声,尤其是来自家庭方面的心理活动。因此如果老师不深入家访就很难掌握学生生活的全貌,就不能有针对性的采取解决学生由此引发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一般认为由于家庭环境而引发学生心理障碍的方面主要有四个:一是家庭结构不完整;二是家庭气氛紧张;三是家长教育子女方式极端化;四是家长品行不良。所以教师要根据上述原因的不同,通过与其家长的配合来完成。比如我在家访王红同学时,联系他常在课堂上愣神,目光黯然,课间沉默不语等问题与其家长真诚地进行了交谈,使这位父亲认识到配合老师搞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反思了自己整天沉浸在”垒长城“之中,对孩子的管教非打即骂,简单粗暴,使孩子对其产生了畏惧抵触感。他表示要克服不良习气,关心孩子的生活,耐心的教育孩子。从此,王红的父亲变了,王红也与从前判若两人,他重新感受到了父爱,学习有了明显的起色。此外,我还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对单亲家庭和娇惯溺爱等不同类型家庭的家访,发现诱发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配合家长跟上工作,理解抚慰其心灵,取得了良好效果。
3. 营造氛围,畅叙其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如何对待孩子的痛苦,他理解和感受儿童心灵的能力如何——这是教育技巧的基础。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其心灵之门不轻易向他人敞开。因此教师需要运用一些科学的教育技巧,善于捕捉契机,营造一定氛围,使其自发由衷的畅叙其心声。记得去年,个性极强,敢做敢为的学生姚阳与文静的女同学田佳开玩笑时,把田佳气哭了。我得知此事后,没有简单的批评谁是谁非,而是组织了一场题为”同学之间应如何相处“的辩论会,并安排姚阳和田佳分别担任正反两方的主辩手,双方唇枪舌战激烈场面不断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共鸣,在无意中达到了相互的思想交流。姚阳在最后的发言中说道:”太感谢老师和同学们,我不应该跟同学开过火的玩笑,应该考虑他人的感受,过去我挨批评多,心里不服气,其实老师和同学们对我是十分公正的,我将永远记住这次为我而开的辩论会。“听到此话大家不觉为其鼓掌,掌声中我体会到了同学间相互交流的喜悦。
4. 兴趣导引,主辅相成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对于学生而言,除了学习这一中心兴趣外,还有业余的独立兴趣。独立兴趣的广阔性往往是学生心理活跃的易触层面。换言之,我们应该把工作的切入点放在通过引导学生独立兴趣的适当发展来拉近心理距离进而培养中心学习兴趣的形成。如:学生韩玉,酷爱篮球,每天早晨四、五点钟起床到学校操场练球,可学习却一塌糊涂。我得知这一情况后,找其谈心,起初他并不屑与我对话,当我谈及篮球时,他竟滔滔不绝:”美国的NBA、飞人乔丹……“我告诉他老师也很爱打球,愿和他做球友,他兴奋的不能自己。我看时机已经成熟,就耐心给他讲:“爱打篮球是好事,但不能因此影响学业,不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即使将来投身篮球事业受文化水平的制约,也不可能有较大的发展。老师不反对你业余时间练球,如果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多一点,相信你的学习将会与你的球技一样出色。”谈话后,韩玉逐步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把学习看成与打球同样有趣和愉快。一学期下来,他的学习成绩有很大提升。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不能以扼杀其业余兴趣为前提,而应采取引导独立兴趣,培养中心兴趣的方法去完成,使中心兴趣与业余兴趣主次分明、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1. 换位思考,平等沟通
低年级学生对老师充满了崇拜和敬畏,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独立性和评价能力的提高,师生之间往往会发生一些冲突。这些“冲突”有的表现在言语和行为上,但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这时如果教师不注意施教方法,以管人者自居,甚至主观臆断随心所欲,势必造成学生心灵上的伤害。李群是6.2班的一名男生,他来自农村,平时活泼开朗、热爱劳动,但一上课就爱动,自己不听讲还干扰别人,使我伤透了脑筋。一次,我正在上课,他用尺子一弹差点弄伤了女同桌的脸,为此我十分生气,心想课下一定狠狠地批他一顿。当我把他叫到办公室时,他竟主动地向我承认了错误,我耐着性子给他讲道理,希望他今后能遵守课堂纪律、努力学习。此事过后,我也没往心里去,认为一过了之。但他写的一篇作文《我最敬佩的人》却极大的触动了我。对那次谈话他这样写道:我犯了错误原本以为避免不了挨一顿臭训,可陈老师却请我坐下,跟我谈心,她关心我的学习、生活,作为差生.我第一次感到老师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其实,上课我是有意捣乱,想让老师注意我,能够看看我们这些“差生”。陈老师这样对我,我一定努力学习,遵守纪律、不惹老师生气。真诚感人的语言使我为之振颤,我只不过做了一点份内的事,就引得孩子如此感激。想想他们经常给我们抱作业本、搞卫生……我们何时给他们道过一声谢。关系的不平等成为相互交流的屏障,致使学生紧锁了心灵的大门,重开启它需要我们变换角色,想自己时也设身处地考虑一下他人。
2. 深入家访,理解信任
虽然学生在校的外在表现有所不同,或活泼爱动,或内向拘谨,但大都不愿向老师直接表白自己的心声,尤其是来自家庭方面的心理活动。因此如果老师不深入家访就很难掌握学生生活的全貌,就不能有针对性的采取解决学生由此引发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一般认为由于家庭环境而引发学生心理障碍的方面主要有四个:一是家庭结构不完整;二是家庭气氛紧张;三是家长教育子女方式极端化;四是家长品行不良。所以教师要根据上述原因的不同,通过与其家长的配合来完成。比如我在家访王红同学时,联系他常在课堂上愣神,目光黯然,课间沉默不语等问题与其家长真诚地进行了交谈,使这位父亲认识到配合老师搞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反思了自己整天沉浸在”垒长城“之中,对孩子的管教非打即骂,简单粗暴,使孩子对其产生了畏惧抵触感。他表示要克服不良习气,关心孩子的生活,耐心的教育孩子。从此,王红的父亲变了,王红也与从前判若两人,他重新感受到了父爱,学习有了明显的起色。此外,我还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对单亲家庭和娇惯溺爱等不同类型家庭的家访,发现诱发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配合家长跟上工作,理解抚慰其心灵,取得了良好效果。
3. 营造氛围,畅叙其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如何对待孩子的痛苦,他理解和感受儿童心灵的能力如何——这是教育技巧的基础。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其心灵之门不轻易向他人敞开。因此教师需要运用一些科学的教育技巧,善于捕捉契机,营造一定氛围,使其自发由衷的畅叙其心声。记得去年,个性极强,敢做敢为的学生姚阳与文静的女同学田佳开玩笑时,把田佳气哭了。我得知此事后,没有简单的批评谁是谁非,而是组织了一场题为”同学之间应如何相处“的辩论会,并安排姚阳和田佳分别担任正反两方的主辩手,双方唇枪舌战激烈场面不断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共鸣,在无意中达到了相互的思想交流。姚阳在最后的发言中说道:”太感谢老师和同学们,我不应该跟同学开过火的玩笑,应该考虑他人的感受,过去我挨批评多,心里不服气,其实老师和同学们对我是十分公正的,我将永远记住这次为我而开的辩论会。“听到此话大家不觉为其鼓掌,掌声中我体会到了同学间相互交流的喜悦。
4. 兴趣导引,主辅相成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对于学生而言,除了学习这一中心兴趣外,还有业余的独立兴趣。独立兴趣的广阔性往往是学生心理活跃的易触层面。换言之,我们应该把工作的切入点放在通过引导学生独立兴趣的适当发展来拉近心理距离进而培养中心学习兴趣的形成。如:学生韩玉,酷爱篮球,每天早晨四、五点钟起床到学校操场练球,可学习却一塌糊涂。我得知这一情况后,找其谈心,起初他并不屑与我对话,当我谈及篮球时,他竟滔滔不绝:”美国的NBA、飞人乔丹……“我告诉他老师也很爱打球,愿和他做球友,他兴奋的不能自己。我看时机已经成熟,就耐心给他讲:“爱打篮球是好事,但不能因此影响学业,不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即使将来投身篮球事业受文化水平的制约,也不可能有较大的发展。老师不反对你业余时间练球,如果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多一点,相信你的学习将会与你的球技一样出色。”谈话后,韩玉逐步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把学习看成与打球同样有趣和愉快。一学期下来,他的学习成绩有很大提升。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不能以扼杀其业余兴趣为前提,而应采取引导独立兴趣,培养中心兴趣的方法去完成,使中心兴趣与业余兴趣主次分明、相互促进、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