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通常认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是为了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和思想政治品质。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人格品质修养为前提条件。因为,只有在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能力、气质和性格等人格特征健全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和思想政治品质。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笔者就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扩大学生的阅读空间,拓展学生的价值世界,使学生适应价值多元取向的社会发展要求
高中政治学科是一个综合开放的体系,涉及到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虽然现行的高中政治教材可读性较强、知识面广、内容丰富,但学生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教材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多方面需要。因此,教师除应组织学生自我解读教材外,还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书籍。有人曾这样说:“如果一个正在建构自己精神世界的人,不曾读过动人心弦、激荡心潮的书,不曾有自己百读不厌的书籍,不曾为人类的智慧惊叹不已,不曾从书籍那里广泛吸取人类智慧和精神力量,不曾从书籍中得到一种雄浑博大的崇高气质的感染,那么,他就没有受到地地道道、货真价实的教育,难以想象会得到智力和精神的充分和谐的发展,会有充实、丰富、纯洁的内心世界。”所以,只有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充分挖掘、积极扬弃,才能使学生的价值世界多样化,才能使学生适应价值多元取向的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放飞学生的心灵,让课堂成为学生健全人格成长的摇篮
J S 密尔说:“天才注定要在自由的空气下呼吸。”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心情舒畅,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敢想、敢于质疑问难,勇于大胆创新、乐于发表意见。因此,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尊重学生,注重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放飞学生的心灵,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例子,说教师问学生雪化了之后是什么,学生回答是春天,遭到老师的否定,因为这不是标准答案。类似这样的教学,如何能放飞学生的心灵?
放飞学生的心灵,教师就必须展开与学生平等的交往和对话。教师只有把自己放在一个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与学生开展有效的交往和真诚的对话,学生才会有一种心理安全感,才会真正敞开心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解放自己的潜力、活力和创造力。没有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和独裁,只有互相的对话、欣赏、共享和评判,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充足的信心、稳定的情绪、积极的态度,使课堂成为学生健全人格成长的摇篮。
三、挖掘政治教材中有关人格教育的素材,丰富学生人格教育内容,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高中政治教材内容涉及到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蕴藏着许许多多做人的智慧、哲理,是一座座宝藏。而每一个学生的头脑都是被需要点燃的火把,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去发掘教材内容中的智慧,最终唤醒、激发学生身上的潜能,点燃他们头脑中智慧的星星之火,使其人格健全发展。如:学习《市场经济的理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师可引导学生抑制不良消费需要,养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品格;学习《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市场交易的原则》,教师可引导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品格;学习《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教师可引导学生养成关爱他人的品格;学习《运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学习《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教师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能面对和接受现实,相信自己的力量,对前途充满信心,磨练自己的意志;学习《量变引起质变》,教师可引导学生树立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学习《集体主义价值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克服“自我中心”,多考虑他人、集体、国家,从而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的关系。通过这样挖掘教材中人格教育的素材,就大大地丰富了学生人格教育的内容,从而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四、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心理体验的空间,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政治课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既可培养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课题探究的能力,又能为学生提供心理体验的空间:体验成功、失败,体验辛苦、喜悦,从而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如,在学习《坚持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时,恰逢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刘翔夺得了100米跨栏金牌,实现了亚洲人百年梦想,被称为“亚洲飞人”。笔者就引导学生从新闻媒体收集资料,走近刘翔,了解刘翔,感受刘翔成长的历程,在课堂上探讨刘翔成长的原因,交流对自己今后人生道路的启示……这样的教学,不再凝固于教材内容表面,而是使学生实现内心的感悟,产生心灵的震撼,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培养和提高,最终内化为道德的提升和人格的健全。
五、教师健全人格是学生人格的楷模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健全人格的楷模。教师要想把学生塑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表现了一个极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模仿性。“染于苍而苍,染于黄而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人、对事的每一种态度、情感,教师的意志、品格,学生都会通过眼睛在心灵的底片上留下印象,对其人格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这种作用,就好比一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牢骚满腹、情绪低落,全凭自己的好恶任意赞誉毁贬学生,这就会使学生如坐针毡、惶恐不安,表现出情绪紧张、对立,具有攻击性,自制力差等倾向。因此,教师应当抱着对学生、对社会、对国家负责的态度,“吾日三省吾身”,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给学生树立一个健全人格的楷模,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鲜花开在山那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耐心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只有通过长期系统的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能够承担起现代社会所赋予的重任的人格健全的人。
一、扩大学生的阅读空间,拓展学生的价值世界,使学生适应价值多元取向的社会发展要求
高中政治学科是一个综合开放的体系,涉及到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虽然现行的高中政治教材可读性较强、知识面广、内容丰富,但学生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教材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多方面需要。因此,教师除应组织学生自我解读教材外,还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书籍。有人曾这样说:“如果一个正在建构自己精神世界的人,不曾读过动人心弦、激荡心潮的书,不曾有自己百读不厌的书籍,不曾为人类的智慧惊叹不已,不曾从书籍那里广泛吸取人类智慧和精神力量,不曾从书籍中得到一种雄浑博大的崇高气质的感染,那么,他就没有受到地地道道、货真价实的教育,难以想象会得到智力和精神的充分和谐的发展,会有充实、丰富、纯洁的内心世界。”所以,只有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充分挖掘、积极扬弃,才能使学生的价值世界多样化,才能使学生适应价值多元取向的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放飞学生的心灵,让课堂成为学生健全人格成长的摇篮
J S 密尔说:“天才注定要在自由的空气下呼吸。”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心情舒畅,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敢想、敢于质疑问难,勇于大胆创新、乐于发表意见。因此,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尊重学生,注重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放飞学生的心灵,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例子,说教师问学生雪化了之后是什么,学生回答是春天,遭到老师的否定,因为这不是标准答案。类似这样的教学,如何能放飞学生的心灵?
放飞学生的心灵,教师就必须展开与学生平等的交往和对话。教师只有把自己放在一个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与学生开展有效的交往和真诚的对话,学生才会有一种心理安全感,才会真正敞开心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解放自己的潜力、活力和创造力。没有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和独裁,只有互相的对话、欣赏、共享和评判,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充足的信心、稳定的情绪、积极的态度,使课堂成为学生健全人格成长的摇篮。
三、挖掘政治教材中有关人格教育的素材,丰富学生人格教育内容,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高中政治教材内容涉及到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蕴藏着许许多多做人的智慧、哲理,是一座座宝藏。而每一个学生的头脑都是被需要点燃的火把,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去发掘教材内容中的智慧,最终唤醒、激发学生身上的潜能,点燃他们头脑中智慧的星星之火,使其人格健全发展。如:学习《市场经济的理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师可引导学生抑制不良消费需要,养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品格;学习《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市场交易的原则》,教师可引导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品格;学习《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教师可引导学生养成关爱他人的品格;学习《运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学习《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教师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能面对和接受现实,相信自己的力量,对前途充满信心,磨练自己的意志;学习《量变引起质变》,教师可引导学生树立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学习《集体主义价值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克服“自我中心”,多考虑他人、集体、国家,从而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的关系。通过这样挖掘教材中人格教育的素材,就大大地丰富了学生人格教育的内容,从而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四、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心理体验的空间,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政治课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既可培养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课题探究的能力,又能为学生提供心理体验的空间:体验成功、失败,体验辛苦、喜悦,从而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如,在学习《坚持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时,恰逢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刘翔夺得了100米跨栏金牌,实现了亚洲人百年梦想,被称为“亚洲飞人”。笔者就引导学生从新闻媒体收集资料,走近刘翔,了解刘翔,感受刘翔成长的历程,在课堂上探讨刘翔成长的原因,交流对自己今后人生道路的启示……这样的教学,不再凝固于教材内容表面,而是使学生实现内心的感悟,产生心灵的震撼,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培养和提高,最终内化为道德的提升和人格的健全。
五、教师健全人格是学生人格的楷模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健全人格的楷模。教师要想把学生塑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表现了一个极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模仿性。“染于苍而苍,染于黄而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人、对事的每一种态度、情感,教师的意志、品格,学生都会通过眼睛在心灵的底片上留下印象,对其人格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这种作用,就好比一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牢骚满腹、情绪低落,全凭自己的好恶任意赞誉毁贬学生,这就会使学生如坐针毡、惶恐不安,表现出情绪紧张、对立,具有攻击性,自制力差等倾向。因此,教师应当抱着对学生、对社会、对国家负责的态度,“吾日三省吾身”,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给学生树立一个健全人格的楷模,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鲜花开在山那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耐心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只有通过长期系统的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能够承担起现代社会所赋予的重任的人格健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