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酒令源起于中国,尽管时下最流行的似乎都是漂洋过海而来的外来口号,但当初绝对是曲水流觞的温文尔雅。
作为一部文化艺术的“大观园”,传世经典《红楼梦》在第六十三回讲述了这样一个情节:大观园的众位夫人、小姐、丫头们在怡红院为宝玉开生日夜宴,席间每个人都要抽签,签上是以花为题的考语,席间众人要根据签语来饮酒,如探春抽到的杏花,红字写着“瑶池仙品”四字,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共同饮一杯。”湘云抽到的海棠,要求“只令上下二家各饮一杯”。
这就是与中国悠久的酒文化相伴相生的酒令。总的来说,酒令是酒席间助酒兴的工具,能够起到活跃气氛,让大家尽兴而归的作用。席间宾客要根据“令”来执行,违者就要罚酒。中国的美酒流传千年,酒令也随之流传至今。
“行令饮酒”:从禁酒到劝酒
某酒类品牌的广告总在展示酒桌上人们互相劝诫少喝酒的画面,让人不禁感慨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实际上,最早的酒令就是限制饮酒而不是劝人多饮的。酒令诞生于西周,是用来辅助周礼的工具,是在酒宴中维护礼法的条规。席间设有“立之监”、“佐主史”的令官,即酒令的执法者。随着“礼崩乐坏”,喝酒更注重的是举杯同乐、不醉不归的气氛,酒令就成为了一种文明化、合理化、艺术化的劝酒方式。而“令”的种类也不尽相同,既可以阳春白雪又可以下里巴人,王羲之等人在兰亭的曲水流觞,贩夫走卒在市井酒肆赤膊划拳,都是酒令的一部分。
不容置喙:酒令如军令
《红楼梦》第四十回中鸳鸯吃了一盅酒,笑着说:“酒令大如军令,不论尊卑,唯我是主,违了我的话,是要受罚的。”在大观园里,把酒令比成一句戏言,而在历史上,真的有把酒令当作军令来执行的。
在汉初,吕后一手遮天的年代,刘氏宗族备受排挤,但有一人例外,那就是刘邦的“长房次孙”朱虚侯刘章。吕后似乎格外喜欢这个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孙子,不但将他封侯,任汉宫护卫,还把吕禄的女儿嫁给他。不过刘章倒是一直没有忘记自己是刘氏子孙,牢记刘邦“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祖训。一次宴会,吕后命刘章担任酒吏,刘章提出,自己是武人,一直没有像祖父一样带兵打仗的机会,希望做酒席上的大将军,以军令为酒令。在吕后眼里,这个孙子辈的将领就是个小孩,这个儿戏般的要求也就欣然应允。刘章趁机做了一首《耕田歌》:“深耕穊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鉏而去之。”后两句是说,非我族类,必将铲除,听得吕后心中一惊。
酒过三巡,诸吕中有一人不胜酒力,不打招呼就离开了酒席。放在平日,当然不算什么,但刘章追上前去,拔出鞘中宝剑将其刺死。众人大惊,连吕后也没反应过来,刘章却说:有人逃离酒席,如同逃离战场,我已按照军法处置。吕后自知着了刘章的道,也无可奈何,从此吕氏宗族无人敢在刘章面前嚣张。正是刘章,在吕后死后内联周勃、陈平,外请齐王刘襄,扫平了吕氏之乱。
时代变迁:酒令的不同玩法
历代酒令的主流玩法也在不断演变。周代在宴席之后有射礼,称为“燕礼”,是主人待客的礼节,客人不能推辞,好在那个时代成年男子都会射箭。慢慢地不会射箭的男子多了,就改成了投壶,把箭投到酒壶中,壶口小、壶腹大、壶颈长,壶里还装着豆子,即便投进去了也可能弹出来。据《左传》记载,齐景公去祝贺晋侯即位,晋侯设宴,双方就进行了这样的游戏。晋侯作为主人要先射,但是要先三让齐侯,而齐侯要三辞。晋侯投壶,丞相唱道:“有酒如淮,有肉如坻。寡君中此,为诸侯师。”晋侯一投而中,喝了一杯酒。随后双方再次经过三让三辞,齐侯再射,齐侯自己唱道:“有酒如渑,有肉如陵。寡人中此,于君代兴。”也是一投而中。这种方式经过历朝历代的演变,一直到宋代还很流行。
到了附庸风雅的魏晋时期,就是著名的曲水流觞了,文人墨客按秩序安坐于潺潺流波之曲水边,一人置盛满酒的杯子于上流使其顺流而下,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饮之,再乘微醉或啸呤或援翰,作出诗来。最著名的就要数王羲之等人的《兰亭集序》,与会的42人中,赋诗两首的有12人,一首的有13人,9岁的王献之等16人没写出来诗,罚酒三大杯。这样一个著名的酒令成就了一段佳话。
酒令到了唐代进入全盛时期,“唐人饮酒必有令为佐欢”,最为流行的就是“藏钩”和“射覆”。藏钩就是将“钩”或藏于手中或匿于手外,握成拳状让乙方猜,猜错罚酒;射覆是一方在器皿下藏好东西让对方猜,就像著名单口相声《黄半仙》中皇帝对黄蛤蟆的考验一样。到了明清时,基本上就是什么都可以成为酒令了。
今人已经很少有酒令的概念,但却在不经意间也在行酒令—我们在酒桌上,无论是掷骰子、猜拳、飞行棋等,一切能够让对方不得不喝酒的项目都是我们的酒令。只是,很少能有人能够用吟诗作对来行酒令了。
作为一部文化艺术的“大观园”,传世经典《红楼梦》在第六十三回讲述了这样一个情节:大观园的众位夫人、小姐、丫头们在怡红院为宝玉开生日夜宴,席间每个人都要抽签,签上是以花为题的考语,席间众人要根据签语来饮酒,如探春抽到的杏花,红字写着“瑶池仙品”四字,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共同饮一杯。”湘云抽到的海棠,要求“只令上下二家各饮一杯”。
这就是与中国悠久的酒文化相伴相生的酒令。总的来说,酒令是酒席间助酒兴的工具,能够起到活跃气氛,让大家尽兴而归的作用。席间宾客要根据“令”来执行,违者就要罚酒。中国的美酒流传千年,酒令也随之流传至今。
“行令饮酒”:从禁酒到劝酒
某酒类品牌的广告总在展示酒桌上人们互相劝诫少喝酒的画面,让人不禁感慨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实际上,最早的酒令就是限制饮酒而不是劝人多饮的。酒令诞生于西周,是用来辅助周礼的工具,是在酒宴中维护礼法的条规。席间设有“立之监”、“佐主史”的令官,即酒令的执法者。随着“礼崩乐坏”,喝酒更注重的是举杯同乐、不醉不归的气氛,酒令就成为了一种文明化、合理化、艺术化的劝酒方式。而“令”的种类也不尽相同,既可以阳春白雪又可以下里巴人,王羲之等人在兰亭的曲水流觞,贩夫走卒在市井酒肆赤膊划拳,都是酒令的一部分。
不容置喙:酒令如军令
《红楼梦》第四十回中鸳鸯吃了一盅酒,笑着说:“酒令大如军令,不论尊卑,唯我是主,违了我的话,是要受罚的。”在大观园里,把酒令比成一句戏言,而在历史上,真的有把酒令当作军令来执行的。
在汉初,吕后一手遮天的年代,刘氏宗族备受排挤,但有一人例外,那就是刘邦的“长房次孙”朱虚侯刘章。吕后似乎格外喜欢这个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孙子,不但将他封侯,任汉宫护卫,还把吕禄的女儿嫁给他。不过刘章倒是一直没有忘记自己是刘氏子孙,牢记刘邦“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祖训。一次宴会,吕后命刘章担任酒吏,刘章提出,自己是武人,一直没有像祖父一样带兵打仗的机会,希望做酒席上的大将军,以军令为酒令。在吕后眼里,这个孙子辈的将领就是个小孩,这个儿戏般的要求也就欣然应允。刘章趁机做了一首《耕田歌》:“深耕穊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鉏而去之。”后两句是说,非我族类,必将铲除,听得吕后心中一惊。
酒过三巡,诸吕中有一人不胜酒力,不打招呼就离开了酒席。放在平日,当然不算什么,但刘章追上前去,拔出鞘中宝剑将其刺死。众人大惊,连吕后也没反应过来,刘章却说:有人逃离酒席,如同逃离战场,我已按照军法处置。吕后自知着了刘章的道,也无可奈何,从此吕氏宗族无人敢在刘章面前嚣张。正是刘章,在吕后死后内联周勃、陈平,外请齐王刘襄,扫平了吕氏之乱。
时代变迁:酒令的不同玩法
历代酒令的主流玩法也在不断演变。周代在宴席之后有射礼,称为“燕礼”,是主人待客的礼节,客人不能推辞,好在那个时代成年男子都会射箭。慢慢地不会射箭的男子多了,就改成了投壶,把箭投到酒壶中,壶口小、壶腹大、壶颈长,壶里还装着豆子,即便投进去了也可能弹出来。据《左传》记载,齐景公去祝贺晋侯即位,晋侯设宴,双方就进行了这样的游戏。晋侯作为主人要先射,但是要先三让齐侯,而齐侯要三辞。晋侯投壶,丞相唱道:“有酒如淮,有肉如坻。寡君中此,为诸侯师。”晋侯一投而中,喝了一杯酒。随后双方再次经过三让三辞,齐侯再射,齐侯自己唱道:“有酒如渑,有肉如陵。寡人中此,于君代兴。”也是一投而中。这种方式经过历朝历代的演变,一直到宋代还很流行。
到了附庸风雅的魏晋时期,就是著名的曲水流觞了,文人墨客按秩序安坐于潺潺流波之曲水边,一人置盛满酒的杯子于上流使其顺流而下,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饮之,再乘微醉或啸呤或援翰,作出诗来。最著名的就要数王羲之等人的《兰亭集序》,与会的42人中,赋诗两首的有12人,一首的有13人,9岁的王献之等16人没写出来诗,罚酒三大杯。这样一个著名的酒令成就了一段佳话。
酒令到了唐代进入全盛时期,“唐人饮酒必有令为佐欢”,最为流行的就是“藏钩”和“射覆”。藏钩就是将“钩”或藏于手中或匿于手外,握成拳状让乙方猜,猜错罚酒;射覆是一方在器皿下藏好东西让对方猜,就像著名单口相声《黄半仙》中皇帝对黄蛤蟆的考验一样。到了明清时,基本上就是什么都可以成为酒令了。
今人已经很少有酒令的概念,但却在不经意间也在行酒令—我们在酒桌上,无论是掷骰子、猜拳、飞行棋等,一切能够让对方不得不喝酒的项目都是我们的酒令。只是,很少能有人能够用吟诗作对来行酒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