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直是流传在大众心中不容置否的真理,而今,素质教育在国内的推行也实属年岁长矣,素质教育贵在全面教育,注重身心全面发展。提高大学体育教学质量应直接着手于学生心里素质教育,形成体质健康、心态健全、思维活跃、生活丰富的体育教育健全机制。教学中,教师需了解学生体育心理活动规律,有效地贯彻教学大纲要求,不断地改进教学工作,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 体育教学 心理 提高
一 大学体育教学中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在大学中,体育课已然被挤兑,退居了“二线”
素质教育推行以来,风靡存在的教育方式突出表现为体魄健康心理健全“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金科玉律。然多年来,在行之有效的大学教育实践过程中,体育教育却日渐被忽略甚至漠视,诸多大学生在面临自己的专业和就业压力的大关,已然是把体育课当做了任务。在此形式下,不得不说大学的体育教育存在一定弊端,境由心生,从心理健康教育着手,逐步引起师生对体育教育的重视,亟待解决提高的大学体育教育问题也就从根本上动摇。
2、“多愁多病身”嫌苦怕累,各种害怕突出明显
虽说教育的首重性地位在众多家长教师的心中不可撼动,学生课内课外时间均被利用的滴水不漏。但有数据表明,在这群自认合理安排时间的学生中,近一半缺乏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对学习的竞争感到焦虑不安,五分之一的学生处于防范别人,怀疑自己的自卑心理;众多学生存在怕苦怕累,意志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稍不如意就会怨天尤人,悲观失望,表现出偏激、狭隘、自私的个性特征。在生活中被照顾的无微不至的孩子,在失去强大的后盾之表现出来的恐慌日渐明晰。即便是在体育课上,不同特征的学生也表现出不同层次的恐惧感:成绩好的学生即便诸多不强也不敢轻易暴露,害怕自己在教室的风采被掩盖,有失“面子”;有“自知之明”的学生,在面对各种挑战更是表现的战战兢兢不敢前行,害怕暴露自己的缺点而被讥笑。所以体育课的正常进行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而难以进行。但是为了更重要的前途,诸多老师也默认了利用更多的时间来学习,于是就经常在学期体育达标测试中出现不合格的现象。
由此可见,大学的体育教育改革已然势在必行,不管学术教育的竞争如何激励,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并驾齐驱应始终首居要位。那么,在实践教育中,要如何利用心理素质的提高来解决大学体育教育的诟病呢?
二 如何在实践中利用心理素质教育来提高大学体育教学水平
1、兴趣引导,强化意识
一种现象普遍存在: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体育教育的兴趣日渐寡淡,尤其是女生。其实这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反映,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节奏的加快,运动在不知不觉中就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而此时,兴趣的能动性表现为在体育教育中不断促进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身体保健,从根本上认识到体育教育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设置大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课程,用大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引导,使其上体育课和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更加深刻而稳定。许多学生养成自觉坚持锻炼的习惯,能妥善地安排学习、锻炼、休息时间,积极克服各种困难,长期坚持锻炼。
2、氛围营造,影响学生
陶行知先生的”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而今已然融入每个教学方略。但如何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心甘情愿投入体育课程当中?在这其中教师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除了以“引导者”的姿态去引导学生,教导学生,更重要的是每一时刻都要以宽容,民主的态度拥抱学生的异议,张扬学生的个性,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每一活动都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是否都能有“动”而达“活”,缓解紧张,释放潜能。能够与学生打成一片,抱成一团,走进学生心里,从根本上摘除学生对老师的芥蒂。把体育课演变成一场生动活泼的宴会,没有人会拒绝参与。
3、因材施教,知行合一
个性张扬的时代,大学生受各种网络、电视的影响,似乎对于张扬个性标新立异来的更加迫不及待,不想成为别人的复制品,不愿与别人雷同,也就使得学校这个林子里的鸟千奇百怪形形色色。这时候,体育教师更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特征,有针对有重点的对学生进行思想灌输,切身引导。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手脑结合,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的目的”他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强调教与学都必须以“做”为中心,把教、学、做一体化。
4、意识灌输,自然习惯
意识往往能在不自觉的时候引导人们做这样或那样的事情,突出的表现为意识的能动作用。那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不妨利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把运动意识灌输学生的脑中,让他们形成无意识的习惯,并将这种习惯长久持续下去。可是如何将运动演变成一种习惯?陶行知先生说过:
“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教”。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任务进行诱导,循序渐进,使其懂得只要主观努力,方法得当,就能将自己的潜能挖掘出来。扬长避短,逐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水平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满足感也就提高了,为了维持自己的满足感,不少学生就会沿用这种方式持续下去。经过时间的累积也就演变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习惯。
三 结语
大学体育教学中,运用科学教学原理和教学方法,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进行体育教学,是提高体育课质量关键。为了培养更多综合素质较高的社会需求型人才,体育教育发挥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当今体育教育在教育行业日趋卑微的局势,更应重视大学体育教育,从心理素质教育出发,转变观念,使学生掌握较多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并促进学生智能和个性品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体育教学 心理 提高
一 大学体育教学中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在大学中,体育课已然被挤兑,退居了“二线”
素质教育推行以来,风靡存在的教育方式突出表现为体魄健康心理健全“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金科玉律。然多年来,在行之有效的大学教育实践过程中,体育教育却日渐被忽略甚至漠视,诸多大学生在面临自己的专业和就业压力的大关,已然是把体育课当做了任务。在此形式下,不得不说大学的体育教育存在一定弊端,境由心生,从心理健康教育着手,逐步引起师生对体育教育的重视,亟待解决提高的大学体育教育问题也就从根本上动摇。
2、“多愁多病身”嫌苦怕累,各种害怕突出明显
虽说教育的首重性地位在众多家长教师的心中不可撼动,学生课内课外时间均被利用的滴水不漏。但有数据表明,在这群自认合理安排时间的学生中,近一半缺乏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对学习的竞争感到焦虑不安,五分之一的学生处于防范别人,怀疑自己的自卑心理;众多学生存在怕苦怕累,意志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稍不如意就会怨天尤人,悲观失望,表现出偏激、狭隘、自私的个性特征。在生活中被照顾的无微不至的孩子,在失去强大的后盾之表现出来的恐慌日渐明晰。即便是在体育课上,不同特征的学生也表现出不同层次的恐惧感:成绩好的学生即便诸多不强也不敢轻易暴露,害怕自己在教室的风采被掩盖,有失“面子”;有“自知之明”的学生,在面对各种挑战更是表现的战战兢兢不敢前行,害怕暴露自己的缺点而被讥笑。所以体育课的正常进行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而难以进行。但是为了更重要的前途,诸多老师也默认了利用更多的时间来学习,于是就经常在学期体育达标测试中出现不合格的现象。
由此可见,大学的体育教育改革已然势在必行,不管学术教育的竞争如何激励,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并驾齐驱应始终首居要位。那么,在实践教育中,要如何利用心理素质的提高来解决大学体育教育的诟病呢?
二 如何在实践中利用心理素质教育来提高大学体育教学水平
1、兴趣引导,强化意识
一种现象普遍存在: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体育教育的兴趣日渐寡淡,尤其是女生。其实这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反映,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节奏的加快,运动在不知不觉中就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而此时,兴趣的能动性表现为在体育教育中不断促进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身体保健,从根本上认识到体育教育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设置大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课程,用大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引导,使其上体育课和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更加深刻而稳定。许多学生养成自觉坚持锻炼的习惯,能妥善地安排学习、锻炼、休息时间,积极克服各种困难,长期坚持锻炼。
2、氛围营造,影响学生
陶行知先生的”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而今已然融入每个教学方略。但如何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心甘情愿投入体育课程当中?在这其中教师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除了以“引导者”的姿态去引导学生,教导学生,更重要的是每一时刻都要以宽容,民主的态度拥抱学生的异议,张扬学生的个性,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每一活动都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是否都能有“动”而达“活”,缓解紧张,释放潜能。能够与学生打成一片,抱成一团,走进学生心里,从根本上摘除学生对老师的芥蒂。把体育课演变成一场生动活泼的宴会,没有人会拒绝参与。
3、因材施教,知行合一
个性张扬的时代,大学生受各种网络、电视的影响,似乎对于张扬个性标新立异来的更加迫不及待,不想成为别人的复制品,不愿与别人雷同,也就使得学校这个林子里的鸟千奇百怪形形色色。这时候,体育教师更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特征,有针对有重点的对学生进行思想灌输,切身引导。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手脑结合,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的目的”他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强调教与学都必须以“做”为中心,把教、学、做一体化。
4、意识灌输,自然习惯
意识往往能在不自觉的时候引导人们做这样或那样的事情,突出的表现为意识的能动作用。那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不妨利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把运动意识灌输学生的脑中,让他们形成无意识的习惯,并将这种习惯长久持续下去。可是如何将运动演变成一种习惯?陶行知先生说过:
“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教”。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任务进行诱导,循序渐进,使其懂得只要主观努力,方法得当,就能将自己的潜能挖掘出来。扬长避短,逐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水平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满足感也就提高了,为了维持自己的满足感,不少学生就会沿用这种方式持续下去。经过时间的累积也就演变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习惯。
三 结语
大学体育教学中,运用科学教学原理和教学方法,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进行体育教学,是提高体育课质量关键。为了培养更多综合素质较高的社会需求型人才,体育教育发挥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当今体育教育在教育行业日趋卑微的局势,更应重视大学体育教育,从心理素质教育出发,转变观念,使学生掌握较多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并促进学生智能和个性品质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