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对跳远助跑阶段的理论分析,对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训练提供理论支持。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搜集、整理跳远起跳准确性等相关知识的文献和资料,作为主要的参考文献。
2.2对比法
运用对比法,分析比较国内外优秀跳远运动员的异同点,找出我国跳远运动员与国外跳远运动员的差距。
3研究结果
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度是决定跳远成绩的直接根本因素,而正确的起跳和落地的有效性等是跳远的辅助性因素。为提高跳远成绩,把决定性因素作为训练的中心。跳远初速度是由助跑阶段获得的,而跳远的助跑阶段的速度有其自身专项特点,因此对助跑阶段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助跑阶段有两个主要内容。一是获取最大速度,二是起跳准确性。
3.1速度是核心
现代跳远技术强调速度是核心,前苏联学者丘巴、阿列斯基等人(1979年)的研究成果表明,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与成绩呈显著相关。冯树勇、赵国雄等认为,助跑速度在跳远成绩中能达到70%的影响因素,可见助跑速度的重要程度。
3.1.1绝对速度和速度利用率分析
提高运动员的绝对速度是提高运动员助跑速度的直接途径。没有绝对速度就不能保证助跑速度,也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成绩。经验表明,世界优秀的跳远运动员都具有很高的百米绝对速度。
绝对速度是优秀跳远运动员所必备的,但是不能仅为了绝对速度而锻炼。笔者认为,在追求绝对速度的同时,一定要结合起跳练习,因为绝对速度的目的是为了起跳,为了获得最大的起跳初速度。因此,在训练中应该追求的是运动员的可控的最大速度。
3.1.2速度节奏
节奏指的是一个动作所具有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助跑节奏也就是步长和步频在助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点。反应助跑节奏的指标有步长、步频、速度变化等。对助跑节奏的研究多集中在最后几步的步长和步频的变化。国外的研究结果是优秀跳远运动员在起跳前的几步都表现为步频加快,有意控制步长,倒1步步长比倒2步步长小,大约在40—70cm左右。步频的稳步加快有助于助跑和起跳的衔接。
3.2助跑踏板准备性是关键
影响助跑的因素主要有助跑起动和加速方式、助跑距离、助跑速度、助跑节奏和心理素质等。
3.2.1助跑起动和加速的方式
起动时相的姿势有两类,一类是站立式或半蹲式的静止类,一类是走几步的行进间类。目前运动员助跑起动方式有的使用前一类,有的使用后一类。使用前一类的认为从静止起动有利于助跑前几步步长的稳定,上板误差率普遍较“行进间”起动偏小。使用后一类的认为开始助跑自然、轻松,有利于后续动作的放松。鲍威尔跳8.95m成绩时采用的行进间起动(先走四大步)接着再跑双步子助跑方式。
3.2.2助跑距离
优秀跳远运动员的助跑距离都是相对稳定的,很少去改变,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改变助跑距离。例如:在逆风的情况下,助跑距离一般要缩短30~50cm。男子跳远世界纪录保持者鲍威尔的教练,曾讲到影响起跳准确性的因素很复杂,不能因为运动员某一次起跳犯规就改变助跑起始点。他的做法是保持助跑起始点不变,鼓励运动员保持状态,继续比赛。
3.2.3助跑的速度
助跑的速度是由步频和步长共同决定的。在助跑过程中,速度是由慢到快,逐步加速的过程。加速到可控最大速度后准备踏板起跳。有研究表明,我国优秀跳远运动员在全程助跑过程中有下降的趋势,说明我国运动员的助跑速和国外优秀跳远运动员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跳远助跑的最后阶段是最重要的,要求在保持稳定速度的前提下,加快步频,准确踏板起跳,使得助跑和起跳衔接完美。
3.2.4心理因素和外界环境的影响
在体育训练学中,心理因素也是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的赛场上最终就是心理素质的竞争,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不可能出现稳定的成绩。心理不稳定,会造成跳远各个环节的不稳定,从而影响竞技能力的发挥。
在赛场上的环境和训练环境完全不同。主要有训练场地会出现不同,比赛场上其他选手的表现,出现恶劣天气,如刮风、下雨等。例如,不同风速、风向的条件下,助跑方式是不同的。运动员必须学会在混乱的环境中稳定自己的情绪,调整好状态,进行比赛。
4 研究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4.1.1速度是跳远的核心,提升跳远运动员的绝对速度是提高跳远成绩的有效途径。
4.1.2培养运动员的助跑节奏是助跑和起跳有效衔接的前提。
4.1.3踏板起跳的准确性是跳远运动员发挥竞技能力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助跑起动和加速方式、助跑距离、助跑速度、助跑节奏和心理素质等都是影响踏板起跳准确性的因素。
4.2 建议
4.2.1 我国优秀跳远运动员应多向国外运动员学习先进技术,改进跳远技术。
4.2.2速度和节奏应该在我国优秀跳远运动员的训练中着重练习。
【参考文献】
[1] 杨宁.对跳远起跳技术及专项力量训练方法的思考[J].四川体育科学.2006.
[2] 朱水敏.对我国男子跳远助跑起跳技术有效途径的探讨 [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7.
本文旨在通过对跳远助跑阶段的理论分析,对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训练提供理论支持。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搜集、整理跳远起跳准确性等相关知识的文献和资料,作为主要的参考文献。
2.2对比法
运用对比法,分析比较国内外优秀跳远运动员的异同点,找出我国跳远运动员与国外跳远运动员的差距。
3研究结果
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度是决定跳远成绩的直接根本因素,而正确的起跳和落地的有效性等是跳远的辅助性因素。为提高跳远成绩,把决定性因素作为训练的中心。跳远初速度是由助跑阶段获得的,而跳远的助跑阶段的速度有其自身专项特点,因此对助跑阶段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助跑阶段有两个主要内容。一是获取最大速度,二是起跳准确性。
3.1速度是核心
现代跳远技术强调速度是核心,前苏联学者丘巴、阿列斯基等人(1979年)的研究成果表明,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与成绩呈显著相关。冯树勇、赵国雄等认为,助跑速度在跳远成绩中能达到70%的影响因素,可见助跑速度的重要程度。
3.1.1绝对速度和速度利用率分析
提高运动员的绝对速度是提高运动员助跑速度的直接途径。没有绝对速度就不能保证助跑速度,也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成绩。经验表明,世界优秀的跳远运动员都具有很高的百米绝对速度。
绝对速度是优秀跳远运动员所必备的,但是不能仅为了绝对速度而锻炼。笔者认为,在追求绝对速度的同时,一定要结合起跳练习,因为绝对速度的目的是为了起跳,为了获得最大的起跳初速度。因此,在训练中应该追求的是运动员的可控的最大速度。
3.1.2速度节奏
节奏指的是一个动作所具有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助跑节奏也就是步长和步频在助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点。反应助跑节奏的指标有步长、步频、速度变化等。对助跑节奏的研究多集中在最后几步的步长和步频的变化。国外的研究结果是优秀跳远运动员在起跳前的几步都表现为步频加快,有意控制步长,倒1步步长比倒2步步长小,大约在40—70cm左右。步频的稳步加快有助于助跑和起跳的衔接。
3.2助跑踏板准备性是关键
影响助跑的因素主要有助跑起动和加速方式、助跑距离、助跑速度、助跑节奏和心理素质等。
3.2.1助跑起动和加速的方式
起动时相的姿势有两类,一类是站立式或半蹲式的静止类,一类是走几步的行进间类。目前运动员助跑起动方式有的使用前一类,有的使用后一类。使用前一类的认为从静止起动有利于助跑前几步步长的稳定,上板误差率普遍较“行进间”起动偏小。使用后一类的认为开始助跑自然、轻松,有利于后续动作的放松。鲍威尔跳8.95m成绩时采用的行进间起动(先走四大步)接着再跑双步子助跑方式。
3.2.2助跑距离
优秀跳远运动员的助跑距离都是相对稳定的,很少去改变,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改变助跑距离。例如:在逆风的情况下,助跑距离一般要缩短30~50cm。男子跳远世界纪录保持者鲍威尔的教练,曾讲到影响起跳准确性的因素很复杂,不能因为运动员某一次起跳犯规就改变助跑起始点。他的做法是保持助跑起始点不变,鼓励运动员保持状态,继续比赛。
3.2.3助跑的速度
助跑的速度是由步频和步长共同决定的。在助跑过程中,速度是由慢到快,逐步加速的过程。加速到可控最大速度后准备踏板起跳。有研究表明,我国优秀跳远运动员在全程助跑过程中有下降的趋势,说明我国运动员的助跑速和国外优秀跳远运动员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跳远助跑的最后阶段是最重要的,要求在保持稳定速度的前提下,加快步频,准确踏板起跳,使得助跑和起跳衔接完美。
3.2.4心理因素和外界环境的影响
在体育训练学中,心理因素也是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的赛场上最终就是心理素质的竞争,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不可能出现稳定的成绩。心理不稳定,会造成跳远各个环节的不稳定,从而影响竞技能力的发挥。
在赛场上的环境和训练环境完全不同。主要有训练场地会出现不同,比赛场上其他选手的表现,出现恶劣天气,如刮风、下雨等。例如,不同风速、风向的条件下,助跑方式是不同的。运动员必须学会在混乱的环境中稳定自己的情绪,调整好状态,进行比赛。
4 研究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4.1.1速度是跳远的核心,提升跳远运动员的绝对速度是提高跳远成绩的有效途径。
4.1.2培养运动员的助跑节奏是助跑和起跳有效衔接的前提。
4.1.3踏板起跳的准确性是跳远运动员发挥竞技能力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助跑起动和加速方式、助跑距离、助跑速度、助跑节奏和心理素质等都是影响踏板起跳准确性的因素。
4.2 建议
4.2.1 我国优秀跳远运动员应多向国外运动员学习先进技术,改进跳远技术。
4.2.2速度和节奏应该在我国优秀跳远运动员的训练中着重练习。
【参考文献】
[1] 杨宁.对跳远起跳技术及专项力量训练方法的思考[J].四川体育科学.2006.
[2] 朱水敏.对我国男子跳远助跑起跳技术有效途径的探讨 [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