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罪从无”难题的出路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_walla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多年前发生在安徽省涡阳县大周庄的“8·25”特大杀人案是一起发生于中国法治转型关键期的典型刑事案件,从案件发生到审判跨越了1997年的刑事法体系转型和国家法层面的“依法治国”决断。然而,宏观法治精神的决断并未能够及时纠正具体刑事个案的“裁判性”失误,从包括本案在内的一系列刑事冤案来看,“疑罪从无”的实践性确立依然面临考验。
  “疑罪从无”是现代法治的基本原则,是贯穿现代刑事诉讼正当程序的守门原则。如果说流水线式的刑事诉讼程序如同朝着“有罪”方向的接力推进的话,最终由法院主导的刑事审判对“疑罪从无”原则的坚强捍卫就是对这一接力过程的综合性检验,避免“有罪”攻击获得任何漏洞或裂隙。
  这一原则与现代法治的“无罪推定”“程序正义”等核心价值密切相关。对于正处于法治转型进程的中国而言,“疑罪从无”尽管已经在主流学理和刑事法制度上确立,但仍未获得指导和支配刑事司法实践的权威性,一次次的“冤假错案”恰恰是不能彻底坚持“疑罪从无”的结果。
  “疑罪从无”难题的主要原因是侦查机关政策上的“司法为民”和对策上的“主观结案”之间的复杂扭结。
  此案在一审程序中,几乎坚持了“疑罪从无”原则,但最终还是受到“主观结案”的前期操作和意外性的民意压力的影响。案件在刑事侦查和起诉阶段具有当时的“重实体、轻程序”“重口供、轻物证”的倾向。由于缺乏有力的现场证据和有价值的嫌疑人线索,侦查机关最初甚至有“搁置”的打算,但在“命案必破”的司法文化下又不得不投入极大精力专注破案。
  刑事诉讼具有接力推进的特点,相比于后续环节中的检察院和法院,公安机关在重大命案的侦破上压力最大。基于特定的司法政绩观和司法伦理,地方司法实践中往往将“重大命案”予以特别挂号,列入重点侦破范围,这在“司法为民”或“司法正义”的意义上没有问题,但问题也由此而生。
  “政治化”的命案侦破逻辑传递给具体侦查机关的信号和压力可能诱导出逆向选择的道德风险,即为了实现重案侦破的“快准狠”,完成领导交办任务,及时给公众交代,可能会在主要证据不足的条件下人为诱导、制造有利于结案的相关情节、证言和证据,这种结案方式即为“主观结案”,有别于严格依据法定程序和标准的结案方式——“客观结案”。
  在此案中出现的被告人当庭翻供和证人当庭翻证的现象,实际上是对前期“主观结案”的及时暴露,这些暴露有可能涉及侦查机关的“刑讯逼供”和“暴力取证”两项罪名。法院判决并未深究这一细节,表现出对“主观结案”一定程度的体认。
  不过,即便法院认可被告人和证人未翻供前的纸面证言,合议庭与审委会依然面临着“口供”孤证无法对质的司法困境,无法办成“铁案”,司法怀疑非常显著。按照新的《刑事诉讼法》,“疑罪从无”是基本裁判原则,故法院实在难以支持控方,多数决定选择无罪宣告。若本案依此逻辑推展,法院的“疑罪从无”判决可以成为中国法治史上的标志性判决,成为无法推翻的“铁案”。
  但包括安徽省高级法院在内的安徽司法界错失了这一机遇,原因是被害人父亲的自杀。
  自殺在中国基层的维权文化中具有突出的象征意义和证明效果。这种自残行为往往被基层社会理解为“重大冤屈”的有效证明,从而起到凝聚民意形成压力的作用。这种传统的“血酬”式维权压力,导致了事件变性和升级。
  如果说之前的“命案必破”逻辑下的“主观结案”还可能只是侦查机关的例行公事,将最终裁判责任推给法院,那么被害人父亲的自杀行为就可能打破了新法律体系建立起来的刑事诉讼各机关间的脆弱制衡关系,而要求整体性的司法机关按照同样的“司法为民”逻辑单方面地给受害人家族主持正义。
  阜阳市中级法院不得不启动“刑事应急程序”,重审该案,向上级请示,延期复核,最终作出了在同等证据条件下的“死刑判决”,后在发回重审中改为“死缓判决”。可见,“主观结案”逻辑贯穿了地方的公检法系统,“疑罪从无”原则和法院作为“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保障性价值仍会让位于以“被害人”为中心的实体司法正义观。
  这种实体优先的“主观结案”模式,其负面价值同样突出。这一套司法程序看似有效救济了被害人及其家族,安抚了他们的情绪,但由于定案建立在疑点重重的孤立“口供”基础之上,且“口供”本身涉嫌违法获得,司法判决就不可能“案结事了”,反而会制造出连绵不断的制度性伤害后果及其申诉与信访需求。这种“重口供、轻物证”的侦查模式也会伤害基层乡土社会的人际互信与安定秩序,这是个案结案的短期功利无法弥补的。
  如果地方司法实践无法坚定地站立在“无罪推定”“疑罪从无”“程序正义”的新式法律文化立场上,也无法确保司法行为的公正性与独立性,包括独立于民意,最终会导致司法行为“泛主观化”,使“司法为民”演变成歪曲正义的“司法扰民”,其后遗症难以消除。
  实际上,放宽我们的历史与比较视野,“主观结案”模式并非中国独有,西方的“正当程序”也不是从来就美好的法治神话,而是同样经历了惨痛的经历与理性的修正。
  法国著名律师勒内·弗洛里奥曾根据自身丰富的法律认知和职业经验写成《错案》一书,展现了法兰西现代司法负面晦暗的一面。其中的司法误伤与错误往往并非参与人故意为之,而是司法程序的复杂化与人性的种种缺陷所致,比如法官的自由心证并非真正自由,而是受到内在道德动机和外在政治、民意压力的具体影响与塑造,从而扭曲证据解释、事实重构和法律运用。为此,作者提出了一个审慎的司法裁量建议:陪审员或法官在“自由心证”时如果存在一点点疑惑,就应当按照“疑罪从无”的刑事司法原则作出无罪判决。
  “疑罪从无”以及该原则蕴含的“无罪推定”对被告人的权利化意义,恰恰证明了美国人艾伦·德肖维茨在《你的权利从哪里来?》一书中的睿智判断:权利来自于对恶行的防止。
  是的,“疑罪从无”是一项权利,它蕴含于“正当程序”文化之中,是现代法治的奥义所在。它在不同法政传统之下并非天经地义,在古代世界更可能闻所未闻。它是启蒙理性主义的产物,是洞明人类善德与恶行的立法者的理性设计。它是严格程序主义的,它支持法官对前期所有刑事证据的合理怀疑并通过自由心证对被告人的清白与生命负责。
  如果缺失了这一原则所根植的社会理性文化与严格司法程序,政治化、主观化、民意化就会超越自身合理边界而胁迫司法顺从,从而使司法也背负上“主观结案”式的制度恶行,导致冤假错案不了,涉诉信访迭出。
  其出路在于新一轮的法律文化启蒙和司法制度改革,经由民意和司法的双重现代化来共同治疗中国法治转型的“疑罪从无”难题。
其他文献
这不是一场单纯的民航空难。7月18日,马来西亚航空MH17客机坠毁在乌克兰与俄罗斯边境,这里是当今世界上最具争议的地区之一。  常规的民航空难调查有着既定程序:在发现坠毁地点以后,由当地警察用警戒线将散落遗体和残骸的区域围起来,飞机制造商、引擎制造商和安全调查机构派专员前往调查,新闻媒体开始梳理各种线索、披露最新进展,航空公司则根据国际惯例通知遇难者家属——这些步骤通常会在空难后几个小时或者第一天
期刊
在经历了五次“务虚”的峰会后,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终于有了实质进展。  7月15日,“金砖五国”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在巴西福塔莱萨签署协议,宣布成立新发展银行(New Development Bank,下称“金砖银行”)和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  全球现存的200个多边金融机构,多带有地区属性,如亚洲开发银行和美洲开发银行,金砖银行是除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以外首个跨区
期刊
作为一家成立不到三年的金融机构,陆金所发展速度之迅猛,令人咋舌。《财经》记者获悉,陆金所已选定摩根士丹利做财务顾问,近期正在引入战略投资者,为其日后赴海外独立上市做前期铺垫。  打开陆金所的网站,从投资额度1000元至25万元起的P2P产品应有尽有,年化收益率在6%至8.61%之间不等,也有10万元至30万元起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较同期银行理财产品高10%至15%。投资者在持有这些产品一段时间之后,
期刊
最近研究者热议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转型。我的感觉是对于未来宏观政策判断,真正有价值的看点并不在于央行提供基础货币方式的变化,而在于货币政策的“锚”可能正悄然而变。货币政策“锚”生变  理论上讲,央行有很多渠道提供流动性。只要央行进行资产业务,就会引致基础货币的扩张和收缩,这不存在问题。当然央行的主动性会有所不同。2011年9月之前中国央行主要靠外汇占款,之后随着外汇占款趋势性萎缩和波动性加大,央行需
期刊
7月18日,由三大电信运营商入股组建的铁塔公司提前挂牌成立。三大运营商均表态,铁塔公司成立速度超出预期,未来仍存诸多问题。  铁塔公司自今年初开始酝酿,全称是“中国通信设施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为100亿元,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均采取现金入股,持股比例分别为40%、30.1%和29.9%。  此次挂牌的同时,该公司董事长刘爱力向外界公布了“四步走”发展战略:新建铁塔、存量注入、民资引
期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社会上不少人受《决定》精神鼓舞,对土地制度改革产生强烈期许。  几个月下来,一些人(主要是学者)的期许变成失望,甚至焦虑。他们看到土地制度改革没有实质性的推进,听到一些对《决定》精神的别样解读,担心改革被“架空”,甚至怀疑中央对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路是否变了。应《财经》之约,谈谈我对如何落实《决定》精神,实施有关改革的看法。主要障碍  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的20多年来,社
期刊
在刚刚结束的莫斯科世界石油大会上,土耳其卡迪尔哈斯大学教授沃肯·艾迪加教授的讲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过去200年人类经历了两次大的能源转型,从薪柴到煤炭,再从煤炭到石油,人类正在进入第三次能源转型期,谁会是下一个“能源皇帝”,答案还不清晰。  艾迪加教授展示的数据表明,1881年前后,煤炭在能源中的比重超过50%,开始替代薪柴,能源进入煤炭时代,煤炭登上了“能源皇帝”的宝座;1965年,石
期刊
此次金融危机以后,从美国到欧洲,全球经济学界和政治学界,又掀起一股反思资本主义的新潮流。哈佛著名政治学教授桑德尔(Michael J. Sandel)的《金钱不能买什么:金钱与公正的正面交锋》去年大热;今年,榜上英雄换成了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克迪(Thomas Piketty)的《21世纪资本论》。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哈耶克为代表的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思想传播风行,“效率优先”、“市场主导”的理
期刊
美联储是否应该加息,加息的时间选择及步骤选择,越来越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焦点。  从投行到对冲基金,相当一部分投资者敦促美联储尽快加息,以迎接更正常的利率水平;而扮演政策制定者角色的美联储却一直按兵不动。直到7月中旬,美联储主席耶伦才应声出场,就货币政策向国会作报告。  耶伦表示了继续实行宽松货币政策的必要性。美国经济在持续改善过程中,复苏尚未完成。而房地产市场令人失望的表现与收入增长缓慢也将对消费
期刊
7月下旬,各省(区市)上半年经济数据陆续公布。中部省份安徽,各项经济指标 “依然是中上等生的表现”。  安徽省统计局7月22日发布的经济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935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9.3%,增速高于全国1.9个百分点。CPI同比上涨1.8%,涨幅比上年同期回落0.4个百分点,比全国低0.5个百分点。总体来看,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增长合理区间,且保持全国靠前、中部领先的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