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会不断遇到新的困难,只有勇敢的面对这些困难,才能使科学发展观在农村树立和落实,全面向小康社会迈进。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出了几点相应措施。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问题 措施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我国推行出了许多惠国惠民的政策,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农机购置补贴、乡村公路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推动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农村人民的生活状况。但是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中,也存在着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着实令人担忧。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中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全国有13亿多人口,农村人口占9亿多,其中有近5亿多农业劳动力,尽管我国农业技术在飞速发展,但我国耕地面积总量是固定的,投入高、产出总量少,要解决新农村建设的问题,首先就要解决中国农民问题。
2.农村合作艰难,效率低下。目前,中国农村是一家一户经营承包责任制,人们独立自由、不肯合作,习惯以出工不出钱、“搭便车”来抵制合作经济,这种自足、独立、自私、散漫、无组织、无纪律的生活方式,构成了“乡村中国”的“基因”,与工业时代严密的组织化生产格格不入。规模家庭农业无力应付市场上千变万化的成本与销售价格,无力适应市场机制对规模效益的要求,更无力联合起来建立非农的产业,将会导致农村整体沦落到破产的边缘,一部分农民陷入绝对贫困,大多数农民陷入相对贫困,农村与城市的鸿沟急剧扩大。故不组织起来合作,农民就会无力适应市场的残酷竞争,就只能沦落为21世纪里自种自食的“自耕农”。
3.贫困的境况导致农民萎靡的精神。由于市场经济的作用以及中国一些农村政治政策方向上的失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消弱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农村基层原有社区组织的瓦解,导致了农村文化的衰败甚至倒退。在繁荣的都市面前,农村人的精神和自尊遭到了严重的打击。目前,在农村农闲时节,大部分农民便蹲窝在家中赌博,田野荒芜,固然国家有众多的惠国惠民的政策,但这一点补贴也满足不了当前经济增长之下的农民胃口,农民自愿颓靡、自甘堕落。
二、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相应措施
1.建立城市支持农村的新体制和政策。如今,城乡收入、消费差距的加大,既有生产力的原因,也有体制和政策的原因,走城市包围农村的方向是当前必走之路。(1)加强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突出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缩小城乡居民差距。(2)完善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事业,改善农村的人文环境,树立农民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的良好社会风气,提升广大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3)建立健全以最低生活保障,合作医疗、基本养老保险和社会救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渐渐地将进城民工、个体工商户、乡镇企业职工分门别类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实现城乡的过渡衔接。(4)鼓励农业劳动力向非劳动力转移。减少农民,把农村人口降低到总人口的10%以下,使中国渐渐呈现出一个发达国家的社会结构,由“乡村中国”走向“城市中国”。
2.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效率。发挥农村乡、村基层领导机构的力量,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可使各地农业统一规划、优化产业结构。产前为农民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种子种苗引进推广服务;产中提供技术指导,确保无公害农产品质量;产后为农民提供市场销售服务,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对这些环节实行全程控制,使农产品走向国际化,解决了单家独户办不成的事情,提高了农民收入。
3.认真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扩建新农村建设必然要走乡村城镇化道路,势必会使许多农民面临失地的境地,那么合理解决征地问题是关键。(1)完善补偿内容,提高补偿标准。目前我国失地的农民安置主要是依据199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11月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关于完善重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和各地方政府的地方法规。安置方式主要是一次性货币安置,即按征用土地的原用途进行了补偿,补偿1.5万元~3万元,让其自谋出路。但这种补偿无法恢复失地农民往日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故必须扩大补偿内容,如生产资料的补偿、生活保障的补偿、土地增值补偿、土地补偿费要增加年限及土地潜在损失补偿等,充分考虑到企业和失地农民的利益,最大限度减少社会矛盾。(2)对失地农民进行技能培训,提供再就业安置。实施培训教育,提供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失地农民自主创新的“绿色通道”,全方位、多角度地鼓励失地农民向创业型农民转变,催生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产业工人和个体从业者。
4.发展村民自助,农民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广大农民应深刻认识到国家不是慈善机构,只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有力推动者,新农村建设的资源投入,主要不是国家财政,而是农民的劳动,只有劳动才能创造财富。实行村民自助,才是真正可行之路,农民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只有发挥广大农民的自身力量,才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及人文环境,要让广大农民自创家园,完成自己应有的义务。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我们将会遇到许多坎坷与挫折,只有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建立长效机制,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才会更富有、更强大。
参考文献:
[1]潘 维:城市包围农村——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方向,经济管理文摘,2007(6)
[2]董磊明:农民为什么难以合作,经济管理文摘,2007(3)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问题 措施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我国推行出了许多惠国惠民的政策,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农机购置补贴、乡村公路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推动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农村人民的生活状况。但是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中,也存在着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着实令人担忧。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中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全国有13亿多人口,农村人口占9亿多,其中有近5亿多农业劳动力,尽管我国农业技术在飞速发展,但我国耕地面积总量是固定的,投入高、产出总量少,要解决新农村建设的问题,首先就要解决中国农民问题。
2.农村合作艰难,效率低下。目前,中国农村是一家一户经营承包责任制,人们独立自由、不肯合作,习惯以出工不出钱、“搭便车”来抵制合作经济,这种自足、独立、自私、散漫、无组织、无纪律的生活方式,构成了“乡村中国”的“基因”,与工业时代严密的组织化生产格格不入。规模家庭农业无力应付市场上千变万化的成本与销售价格,无力适应市场机制对规模效益的要求,更无力联合起来建立非农的产业,将会导致农村整体沦落到破产的边缘,一部分农民陷入绝对贫困,大多数农民陷入相对贫困,农村与城市的鸿沟急剧扩大。故不组织起来合作,农民就会无力适应市场的残酷竞争,就只能沦落为21世纪里自种自食的“自耕农”。
3.贫困的境况导致农民萎靡的精神。由于市场经济的作用以及中国一些农村政治政策方向上的失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消弱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农村基层原有社区组织的瓦解,导致了农村文化的衰败甚至倒退。在繁荣的都市面前,农村人的精神和自尊遭到了严重的打击。目前,在农村农闲时节,大部分农民便蹲窝在家中赌博,田野荒芜,固然国家有众多的惠国惠民的政策,但这一点补贴也满足不了当前经济增长之下的农民胃口,农民自愿颓靡、自甘堕落。
二、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相应措施
1.建立城市支持农村的新体制和政策。如今,城乡收入、消费差距的加大,既有生产力的原因,也有体制和政策的原因,走城市包围农村的方向是当前必走之路。(1)加强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突出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缩小城乡居民差距。(2)完善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事业,改善农村的人文环境,树立农民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的良好社会风气,提升广大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3)建立健全以最低生活保障,合作医疗、基本养老保险和社会救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渐渐地将进城民工、个体工商户、乡镇企业职工分门别类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实现城乡的过渡衔接。(4)鼓励农业劳动力向非劳动力转移。减少农民,把农村人口降低到总人口的10%以下,使中国渐渐呈现出一个发达国家的社会结构,由“乡村中国”走向“城市中国”。
2.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效率。发挥农村乡、村基层领导机构的力量,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可使各地农业统一规划、优化产业结构。产前为农民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种子种苗引进推广服务;产中提供技术指导,确保无公害农产品质量;产后为农民提供市场销售服务,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对这些环节实行全程控制,使农产品走向国际化,解决了单家独户办不成的事情,提高了农民收入。
3.认真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扩建新农村建设必然要走乡村城镇化道路,势必会使许多农民面临失地的境地,那么合理解决征地问题是关键。(1)完善补偿内容,提高补偿标准。目前我国失地的农民安置主要是依据199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11月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关于完善重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和各地方政府的地方法规。安置方式主要是一次性货币安置,即按征用土地的原用途进行了补偿,补偿1.5万元~3万元,让其自谋出路。但这种补偿无法恢复失地农民往日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故必须扩大补偿内容,如生产资料的补偿、生活保障的补偿、土地增值补偿、土地补偿费要增加年限及土地潜在损失补偿等,充分考虑到企业和失地农民的利益,最大限度减少社会矛盾。(2)对失地农民进行技能培训,提供再就业安置。实施培训教育,提供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失地农民自主创新的“绿色通道”,全方位、多角度地鼓励失地农民向创业型农民转变,催生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产业工人和个体从业者。
4.发展村民自助,农民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广大农民应深刻认识到国家不是慈善机构,只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有力推动者,新农村建设的资源投入,主要不是国家财政,而是农民的劳动,只有劳动才能创造财富。实行村民自助,才是真正可行之路,农民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只有发挥广大农民的自身力量,才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及人文环境,要让广大农民自创家园,完成自己应有的义务。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我们将会遇到许多坎坷与挫折,只有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建立长效机制,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才会更富有、更强大。
参考文献:
[1]潘 维:城市包围农村——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方向,经济管理文摘,2007(6)
[2]董磊明:农民为什么难以合作,经济管理文摘,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