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分析探讨中医升降理论应用在脾胃病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方法以及实际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确诊为脾胃病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接受的不同治疗方案实施分组对照,其中接受常规西医疗法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常规组,使用中医升降理论进行辨证施治的50例患者作为治疗组,对两组最终疗效情况实施比较。结果:治疗组96.0%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的82.0%(P<0.05);对比两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镜下溃疡评分,均比常规组的改善幅度更大(P<0.05)。结论:在脾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中医升降理论能够结合患者的中医体质、疾病辨证分型,给予更有针对性的治疗,实现标本兼治的效果。
【关键词】中医升降理论;脾胃病;中医证候;临床疗效
中医升降理论是指人体五脏六腑在气机作用下而出现的运动变化,这是中医学重要理论之一,不同脏器的升降运动也会给机体带来不同的影响[1]。其中“升”即上升清阳之气,“降”即下降浊阴之气,二者相互制衡,当平衡状态被打破之后,便会引发一系列疾病[2]。脾和胃都是人体五脏六腑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胃病也是临床中发生率比较高的疾病类型。在中医学治疗脾胃病的过程中,常使用升降理论辨别中医病证,并开展针对性治疗。本文主要探讨了将中医升降理论应用在脾胃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1.1 一般资料
将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脾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的病情均经过临床明确诊断。男58例,女42例,年龄22岁~65岁,平均年龄(41.38±3.97)岁。入选患者分别接受了两种不同临床治疗方案,并据此实施分组,其中接受中医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治疗组,接受西医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常规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的各项一般资料(P>0.05),两组资料无对比差异。患者对于本次研究均签署同意书,具有较好的治疗配合度,且对于治疗药物均无使用禁忌。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西医对症治疗,主要是给予解痉止痛治疗、抑酸治疗等。治疗组患者接受中医升降理论辨證治疗,详细方法如下:(1)脾虚兼气虚:对于此类患者,临床治疗中使用的药物包括黄芪30g,桂枝10g,芍药15g,炙甘草6g,大枣3枚,生姜3片;(2)慢性结肠炎:此类患者给予的中药方剂组成包括黄芪、白术、茯苓、葛根、白扁豆、党参各15g,薏苡仁30g,莲子肉10g,砂仁6g,甘草5g,大枣4枚。以上两种中医证型的患者,将相应的药物用水煎制,煎出的药汁分成3等份,分别在早、中、晚服药。(3)气机不畅兼虚症:对于此类患者,中药方剂内容包括白术15g,黄芩10g,茯苓15g,半夏10g,党参10g,干姜5g,甘草10g。以上药物以水煎服,1次/d。(4)上腹部胀痛且消化不良、急性胃炎:对于有此类情况的患者,给予苏叶15g,茯苓15g,半夏15g,厚朴15g,生姜5片,大枣3枚。每日用水煎制1剂药,分别在早晚服用。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镜下溃疡评分这几项指标实施比较分析。其中疗效评价标准如下:(1)显效:为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脾胃功能恢复到正常的状态,接受B超、胃镜检查显示病灶完全消失;(2)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缓解,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病灶范围显著缩小;(3)无效:临床症状以及病灶均为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疗效对比
治疗组中显效4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0%;常规组显效32例、有效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2.0%。两组以上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评分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评分指标无组间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评分指标获得了更大幅度的改善,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脾胃病的临床发病率较高,且患者疾病容易反复发作。为了实现标本兼治的效果,使患者的身心健康水平得到有效改善,本研究在脾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取了中医升降理论,通过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在该理论指导下制定针对性的中药治疗方案。如对于存在气虚、脾虚情况的患者,以乏力、纳差、上腹痛、面色苍白为主要表现,治疗原则为健脾、升阳、益气[3];对气机不畅患者使用辛开苦降、升降并用的治疗原则,起到调和肝脾、消痞散结等临床效果。结果表明,使用中医升降理论治疗的脾胃病患者获得了更好的治疗效果,证实了中医治疗脾胃病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建坤,肖春风.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应用[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10):80-82.
[2] 黄宸祾,肖姣,李亦凡,等.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中的应用述要[J].江苏中医药,2019,51(3):11-13.
[3] 胡学军,龙亚秋,何桂花.从脾胃升降理论探讨功能性胃肠病[J].中医学报,2018,33(6):1030-1032.
【关键词】中医升降理论;脾胃病;中医证候;临床疗效
中医升降理论是指人体五脏六腑在气机作用下而出现的运动变化,这是中医学重要理论之一,不同脏器的升降运动也会给机体带来不同的影响[1]。其中“升”即上升清阳之气,“降”即下降浊阴之气,二者相互制衡,当平衡状态被打破之后,便会引发一系列疾病[2]。脾和胃都是人体五脏六腑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胃病也是临床中发生率比较高的疾病类型。在中医学治疗脾胃病的过程中,常使用升降理论辨别中医病证,并开展针对性治疗。本文主要探讨了将中医升降理论应用在脾胃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脾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的病情均经过临床明确诊断。男58例,女42例,年龄22岁~65岁,平均年龄(41.38±3.97)岁。入选患者分别接受了两种不同临床治疗方案,并据此实施分组,其中接受中医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治疗组,接受西医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常规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的各项一般资料(P>0.05),两组资料无对比差异。患者对于本次研究均签署同意书,具有较好的治疗配合度,且对于治疗药物均无使用禁忌。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西医对症治疗,主要是给予解痉止痛治疗、抑酸治疗等。治疗组患者接受中医升降理论辨證治疗,详细方法如下:(1)脾虚兼气虚:对于此类患者,临床治疗中使用的药物包括黄芪30g,桂枝10g,芍药15g,炙甘草6g,大枣3枚,生姜3片;(2)慢性结肠炎:此类患者给予的中药方剂组成包括黄芪、白术、茯苓、葛根、白扁豆、党参各15g,薏苡仁30g,莲子肉10g,砂仁6g,甘草5g,大枣4枚。以上两种中医证型的患者,将相应的药物用水煎制,煎出的药汁分成3等份,分别在早、中、晚服药。(3)气机不畅兼虚症:对于此类患者,中药方剂内容包括白术15g,黄芩10g,茯苓15g,半夏10g,党参10g,干姜5g,甘草10g。以上药物以水煎服,1次/d。(4)上腹部胀痛且消化不良、急性胃炎:对于有此类情况的患者,给予苏叶15g,茯苓15g,半夏15g,厚朴15g,生姜5片,大枣3枚。每日用水煎制1剂药,分别在早晚服用。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镜下溃疡评分这几项指标实施比较分析。其中疗效评价标准如下:(1)显效:为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脾胃功能恢复到正常的状态,接受B超、胃镜检查显示病灶完全消失;(2)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缓解,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病灶范围显著缩小;(3)无效:临床症状以及病灶均为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
治疗组中显效4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0%;常规组显效32例、有效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2.0%。两组以上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评分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评分指标无组间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评分指标获得了更大幅度的改善,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见表1。
3 讨论
脾胃病的临床发病率较高,且患者疾病容易反复发作。为了实现标本兼治的效果,使患者的身心健康水平得到有效改善,本研究在脾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取了中医升降理论,通过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在该理论指导下制定针对性的中药治疗方案。如对于存在气虚、脾虚情况的患者,以乏力、纳差、上腹痛、面色苍白为主要表现,治疗原则为健脾、升阳、益气[3];对气机不畅患者使用辛开苦降、升降并用的治疗原则,起到调和肝脾、消痞散结等临床效果。结果表明,使用中医升降理论治疗的脾胃病患者获得了更好的治疗效果,证实了中医治疗脾胃病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建坤,肖春风.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应用[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10):80-82.
[2] 黄宸祾,肖姣,李亦凡,等.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中的应用述要[J].江苏中医药,2019,51(3):11-13.
[3] 胡学军,龙亚秋,何桂花.从脾胃升降理论探讨功能性胃肠病[J].中医学报,2018,33(6):1030-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