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信息化课程教学创新模式的构建

来源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g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信息时代,高职院校信息化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餐饮管理与实务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评价及教学手段等六个方面,将信息化元素融会贯通,形成系统的信息化课堂教学创新模式,从而诠释高职院校课堂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内涵和目标,改变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自主学习能力弱等现状,为高职院校信息化课堂教学创新模式提供实践借鉴。
  关键词: 信息化; 自主学习; 课堂; 教学; 创新; 餐饮管理与实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8)05-0038-07
  一、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背景
  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为高职教育带来了无限生机和巨大挑战,同时也为高职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基于信息技术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便孕育其中,它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结果,也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解决创新性人才培育瓶颈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所以说,改革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多元智能化信息化教学创新模式运用于高职课堂教学是必然趋势。
  我国高校信息化教学改革已经走过20多年历程,经历两个阶段:一是“互联网+网络课程+平台”阶段,主要满足高校开展网络远程教育和学生进行网络学习需要;二是“互联网+网络视频教学+师生互动”阶段,主要是着眼于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以及网络学习需要。2012年幕课兴起,进一步推动了网络视频教学向师生互动发展,具体形式包括线上讨论、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又清晰地认识到纯粹的幕课学习不能替代课堂教学,大学生开展网络学习需要具备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求知欲外,还需要具备开展自主学习、能动学习的能力,而高职院校学生,其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均较为薄弱,不能实施完全开放式自主学习模式。
  另一方面,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们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要求不断提高。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甚至是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及科研能力,并且要求能够借助先進的信息技术、网络资源,提升课堂教学积极性、互动性以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单纯的教学内容信息化或者教学手段信息化已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必须构建一个由“互联网+黑板+移动终端”,贯穿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的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信息化课堂教学创新模式。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信息化教学模式主要有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以及混合式教学几种方式,本文所探讨的信息化创新教学模式,主要以项目化教学为载体,以课程网络平台、微信群、公众号、微信QQ群等信息化平台为手段所构建的多元信息化课堂教学创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混合式教学”范畴。“混合式教学”的定义是由斯密斯·J与艾勒特·马西埃将传统学习理念与E-learning纯技术学习理念相结合后提出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现需要六个部分:以教师为主的学习、自定步调学习、协作学习、知识管理、绩效支持以及评估;其中以教师为主的学习是传统的教学形式,创造一次有参与、有效生动的学习经历包括四个元素,分别是注意、相关性、自信、满意度。国外混合式教学的应用领域主要是企业培训和远程教育,效果也很显著。美国Carol A·Twigg博士的PCR专案实验证明了混合式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与创新,同时揭开了全球高等教育变革序幕。
  国内专家学者针对混合式教学的研究始于2013年12月,何克抗教授在南京召开的第七届全球华人计算机应用大会上首次提出并倡导Blended learning概念。之后,黎加厚教授、李克东教授也相继对混合式教学从不同的侧重点进行了论述。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混合式教学应用平台和学习活动设计展开研究,但对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研究,没有形成清晰结论。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相关混合式教学等信息化教学模式、方法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餐饮管理与实务为例,以项目化教学为载体,融入多元信息化教学手段,构建多元信息化课堂教学创新模式,从而进一步阐释多元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和实践应用。
  三、现阶段高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传统模式是一种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了教师地位,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管理和控制,但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思维。
  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开展,以任务驱动为载体,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任务的实施和完成,从而达到相应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以及素质目标的教学效果。但纯粹只是通过课堂上教师的组织安排、策划、分享,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久而久之会产生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项目化教学任务的学习和实施,课后学生仅局限于完成相应作业,就会闲置大量课余时间,而课堂教学时间的紧凑,亦不能实现一对一的实践辅导和答疑。
  本文所探讨的多元信息化课堂教学创新模式的构建与实施,可充分运用课程网络平台教学资源共享、项目作业交流互动、微信公众平台便携式学习资源推送、在线学习答疑、人机对话软件口语训练以及微信群作业推送等模式,多渠道紧密结合,促进学生课前、课中以及课后的学习和交流,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
  四、信息化课堂教学创新模式的构建
  (一)教学目标设定
  从学习者特征、教师特征以及课堂学习与网络学习环境分析入手,确定每堂课的单元学习目标。具体包括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突出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明确学生每堂课的学习任务和目标、教师每堂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具体课程教学目标设定如表1所示。   (二)教學内容设计
  以岗位工作流程为导向,项目化教学为载体,设计每堂课的项目任务、任务分解和任务来源的情境设计,通过饭店企业餐饮管理与服务案例视频、服务操作流程及要点视频作为教学内容素材加以辅助。具体项目任务及情境设计如表2所示:
  (三)教学方法确定
  采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前完成该堂课的预习任务;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以及示范教学法引出课堂教学任务、开展课堂教学实施以及完成课堂教学项目及任务;鼓励学生采用小组讨论法、项目展示法、自主合作探究、实地调研以及自主学习等方式,在课前、课中以及课后阶段,将学习任务贯穿并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组织实施
  1. 课前预习准备。学生通过课程网络平台中的教学大纲及课程整体设计、单元设计,明确该堂课的教学内容及课堂任务,并完成教师在网络平台中所布置的预习作业,完成后提交到网络平台。
  2. 课堂教学实施。教师播放案例视频引出大项目任务、点评并讲解学生课前预习完成的网络作业,学生修正并提交网络平台;教师播放案例视频引出子项目任务,学生小组操作、展示并互评,教师点评并示范,学生根据教师课前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的视频或表单进行训练,教师指导总结;学生扫二维码,领取课后作业。
  3.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获取任务后,以小组为单位对项目进行实施,并将完成的视频资料或表单上传网络平台,教师在网络平台中进行点评、其他小组互评。
  (五)评价体系构建
  课堂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递进式评价方法;课前、课后借助网络课程平台进行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互动式评价;课后教师通过微信群点评学生人机对话口语训练作业;学生也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点评和建议;从而形成师生互评和生生互评相结合、课堂现场与网络媒介双管齐下的评价体系。
  (六)教学手段运用
  1. 服务操作视频资源库创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实操视频资源库,和校企深度合作饭店宁波南苑饭店、索菲特大酒店共同开发;以饭店真实情境、行业标准服务流程以及行业资深高级服务人员作为视频资源库的三大主体,将涉及饭店相关的营业情境、服务操作、服务流程以及案例呈现的环节,以视频拍摄的方式进行深加工,从而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手段,转变平面任务为立体场景任务、文字流程和操作方法为真实的服务流程及操作规范,为学生呈现更加符合行业标准、动态发展的,更加细致、全面、直观的实际操作流程,从而丰富教学资源库,更好地实现校企合作育人理念和目的。
  2. 案例视频库的创建。转变文字的案例描述为真实场景下的案例视频,搜集各合作酒店相应案例以及网络书籍资料、实习学生反馈资源,并以视频方式加以展现,使得学生在真实的饭店情境中直观感受案例所呈现的启示、疑问以及思考,丰富教学内容,体现直观性和真实感,更深入地引发学生思考。
  3. 课程网络平台日常运行管理。将实操视频资源库以及后续相关微课视频上传到课程网络平台,并进一步加强课程网络平台动态管理,实现学生在线作业的填写、下载以及项目的上传、互评等功能,不断深入完善课程网络平台的循环式创建和巩固提升。
  4. 微信公众平台教学资源推送。将相关学习资料推送至课程微信公众平台,并进一步完善课堂学习资源的推送工作以及课后在线交流答疑环节,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最为便捷的学习资源和方式,以便于学生课后便携式学习和运用。
  5. 人机对话软件及相应微信群的任务布置及推送工作。采用人机对话软件训练学生的口语运用能力,并将学习项目推送至微信群,使得学生的英语口语听力和口语训练更加实用、精简、有效、互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6. 其他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如网络资源、翻译软件、腾讯QQ、微信、电子邮箱等沟通交流媒介。通过信息化手段的综合运用,充实和提升课程信息化教学效果。
  五、结论和意义
  通过信息化课堂教学创新模式的构建和实施,采用多元智能化信息化教学手段,将学生的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训练以及课后的自学、训练、小组项目实施等学习环节贯穿,从而形成具有高效、实用,符合行业操作标准及用人要求 ,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思考、团队协作以及充分融入信息化理念的课堂教学创新模式,为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Youtian Qu,Chaonan Wang,Fang Liu,and XiaoLei Zhang. Blended Learning Applying in University Education[C].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ybrid learning,2008:151-160..
  [2] 邹景平.美国大学混合学习的成功应用模式与实例[J].中国远程教育,2008(11):33-34.
  [3] 何克抗. 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 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4] 黎加厚. 关于Blended learning的解释[EB/OL]. [2018-08-03]. http://psychijiang.blog.163.com/blog/static/16146
  99122010568140800/.
  [5] 李晓丽,李蕾,徐连荣,等. 虚拟学习环境支持的课程教学设计及应用成效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4(2):119-122.
  [6] 李亚君.台湾三信家商职业学校餐饮科特色课程发展个案研究[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   [7] 范珊珊.南昌飲食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 南宁:广西大学,2018.
  [8] 潘庆. 浅析餐饮业管理人才的培养[J]. 现代营销(下旬刊),2018(4):179.
  [9] 马瑞. 中小型传统餐饮企业互联网化转型策略研究[D].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8.
  [10] 折冲. 谈餐饮业管理者的几点素养[J]. 现代商业,2018(16):112-113.
  [11] 龙宇航,周建忠. 餐饮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为例[J]. 民营科技,2016(12):232.
  [12] 周可华. 基于BTEC模式的《餐饮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和实践[J]. 高教学刊,2017(1):100-101.
  [13] 贾人卫. 餐饮管理教学策略及优化建议之研究[J].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4):43-44.
  [14] 冯超颖. 创新发展背景下智慧餐饮管理模式构建[J]. 现代企业,2017(4):14-15.
  [15] 冀瑞鹏,陆敏. 基于柯氏模型的《餐饮管理》课程教学考核体系初探——以河海大学文天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 才智,2017(1):194-195.
  Abstract: In the information age, Information teaching reform is imperative. Food Management and Practice, a core curriculum of Tourism Manag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ms the system of inform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innovation model from six aspects: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organization,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information elements together. It interprets the connotation and goal of the reform of classroom information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mprove the students' low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self-learning ability, and provide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the innovation mode of inform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words: information; autonomous learning; classroom; teaching; innovation; Food Management and Practice
  (责任编辑:程勇)
其他文献
摘 要: 人工智能元年的开启,创新了社会经济发展动力,推动了产业革命。而5G时代的到来,又将人类社会从“人机互联”推向“万物互联”,重新构建教育体系。计算机科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增扩了现有的知识体系,因此,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需要不断学习和深入研究如何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使人才培养、知识传播、科学研究和技术的服务支撑发挥最大作用,以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期刊
摘 要: 为构建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培养“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智能工业复合型人才,在分析“中国制造2025”对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人才培养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以岗位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实战技能及绿色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 智能制造; 岗位能力; 专业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
期刊
每年两会,来自全市各地不同行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齐聚一堂,为发展建言献策。在这期间,伴随着代表、委员们观点的碰撞以及政府工作报告的提出,都会有一些新词汇、新亮点产生。这些热点词汇不仅是与潮流、国际接轨的产物,更将引领下一阶段我市社会经济方方面面的发展。  本刊梳理出八大热词,并配以独家点评。希望对读者看懂2016年宁波两会有所裨益。  热词一:一带一路  王瑶代表说,对我市参与“一带一路”战略要
期刊
摘 要: 高职院校作为与区域经济发展对接紧密的教育类型,其学科建设与区域经济有效对接是重要的关注点。课题结合浙江省的实际情况,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绍兴科创大走廊和金义科创廊道等三条廊道为主线,明确地方科创廊道与高职院校的对接要求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科创廊道建设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应用型学科建构的有效路径与学科优化策略。对高职院校应用型学科如何对接区域经济进行探索与实践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期刊
摘 要: 教育信息化要求高职课程改革围绕“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转变高职教师的教学观念,将教学重心转移到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及能力、创新合作精神及能力的培养上,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高职英语学科为例,探索基于微信的高職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即课前教师发布视频,学生自主学习;课中教师组织活动,学生内化知识;课后教师反馈评价,学生泛在学习。在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高职英语教师应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转变师生教
期刊
摘 要: 为了适应国家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根据“职教20条”及国家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试点,以职业本科风景园林专业为例,探索和分析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定位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研究发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定位目标是要培养学生成为动手和动脑高度结合、理论和实践深度贯通,会扎根一线指导施工,会解决问题提高效率,会改进技术创新工艺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要避免套用OBE、工程教育认证、国家本
期刊
摘 要: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40-59岁人群数量比例较大,20年后他们将进入老年人行列,随着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观念改变,农村养老问题更加严峻,养老资源更加紧张,中年农村居民未来的养老问题成为社会难题。以襄阳市为抽样总体,随机抽取4个乡村,对符合标准的158名中年农村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经过对调查数据统计分析,中年农村居民对未来养老生活的担忧多集中在经济方面,商业养老保险和新农保的参保率均有
期刊
摘 要: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依靠发展,发展关键依靠人才。高校是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教育强国,关键在立德树人。通过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贯穿高等教育各个领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合格人才的
期刊
摘 要: “三全育人”背景下,分析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以水利类大学生“寻美家乡河”活动为例,构建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国情认知+社会适应+文化融合+职业认同”思政内容体系,进一步研究了五条实施路径。经“寻美家乡河”活动验证表明,“课程思政”融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拓展活动维度、宣传国家政策、提升学生素质、锻炼学生能力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课程思
期刊
摘 要: 随着会展业的蓬勃发展,我国会展教育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目前会展行业的就业流失率较高,这与学生的专业认同密切相关,专业认同水平影响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未来发展。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大一到大四会展专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的专业认同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性别、年级、学科选择、志愿选择和是否转专业,对专业认同及其四个维度有不同的差异性,由此提出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建议,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