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依靠发展,发展关键依靠人才。高校是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教育强国,关键在立德树人。通过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贯穿高等教育各个领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合格人才的现实和迫切需要。高校立德树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受东西部差异、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性、民族地域文化特点等因素影响,立德树人建设会呈现出共性与个性的显著不同,以滇西北高校——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从立德树人建设的有益探索、立德树人建设差距等进行探析,进而提出对策,为高校立德树人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 立德树人; 建设研究
《礼记·大学》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德”是“穷理正心、修己治人”基础。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建设工作,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立德树人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丽江师专)从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等教育出发,着重以三全育人、民族团结、精准施策等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结合新时代新思想、党史新中国史、历史民族等思想,着力解决思想与行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疏通与引导、言传与身教、教育与管理、内化与外化、个人与社会等立德树人建设[1],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明确“培养什么人、怎么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教育总目标,不断探索新形势下高校立德树人建设工作,真正把立德、树人有机结合起来,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一、丽江师专立德树人建设的有益探索
丽江师专,结合边疆的、民族的、高校的特点,围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以立德树人建设为根本,植根滇西北,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服务地方重点产业、服務地方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秉承“德高业实,丽泽三江”校训,厚植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筑牢夯实立德树人根基,融入新时代新思想,对立德树人建设进行有益的探索。
(一)重视大学第一课教育,明确青年大学生成才目标
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第一课教育,把大学新生电话通知录取情况、新生录取通知书校长寄语、新生军训、新生入学教育(校级入学教育、院系入学教育、辅导员班主任入学教育)、观看开学第一课等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合理融为大学生第一课教育,通过引导教育,促进大学生适应人生新阶段。
学校在每年新生填报志愿录取后,均组织班主任、辅导员、院领导等,与新生逐一电话联系,一方面告知新生及家长录取情况。另一方面,详细介绍学校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党建、专业优势、学生管理、辅导员班主任、就业等,学校加大人文关怀,给大学生新生及家长带来温度,给莘莘学子满怀的希望和憧憬,引导青年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
新生入学后,学校定期组织新生家长座谈会,与新生、家长面对面交流沟通,倾听了解学生、家长诉求,学校始终把服务学生、家长,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第一要务,引导大学新生翻开人生的新一篇章,认识大学生活特点、树立学习理念、提升自我生活能力、明确成长成才目标。
学校通过举办各类层级的新生入学、老生开学等教育,着重把德、智、体、美、劳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学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大学生“两课”教育,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热爱祖国、德才兼备、全面发展,鼓励青年大学生在新时代勇挑重担,志存高远,不负韶华,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补足精神之“钙”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2]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共产主义成为一切共产党人前赴后继并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仍然是靠理想信念。正如邓小平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3]新时代,党和国家面临新情况和新任务,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依然要靠坚定的理想信念。
丽江师专紧紧围绕办学目标,秉承“德高业实,丽泽三江”校训,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中之重,通过“青马工程”团课、党课、“马克思主义青年大学生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邀请云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学者到校讲学,结合党史、新中国史,通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文化长廊、校园文化建设、重走长征路、参观革命纪念地等载体,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不断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不断厚植青年大学生理想根基,培塑大学生精神动力源泉,培根铸魂,引导青年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同时,丽江师专结合转型发展和升格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目标任务,通过开展专升本书画展、摄影展、征文赛、演讲比赛等,不断筑牢丽江师专人的奋斗目标,把国家理想、学校理想、个人理想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把理想信念贯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多种教育之中,融于师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良好的氛围,充分调到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学校加强资助育人工作。每学期开学,学校积极开通绿色通道,确保家庭贫困大学生顺利入学。同时,学校认真开展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识别,精准施策,开展贫困评议认定、奖助贷补勤、评先评优、冬季送温暖等资助育人工作,服务好学生。
(三)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夯实爱国主义教育
开展“每周一早晨升国旗唱国歌”。学校结合自己实际,认真组织开展每周升国旗、唱国歌活动。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院系领导,全体辅导员、班主任,全体教师、学生均参加。师生齐聚于国旗下,进行庄严的升国旗奏唱国歌活动,校领导进行相关的每周思想动员讲话,厚植学校广大师生爱国主义情感,增强爱党、爱国、爱人民、爱校凝聚力。
同时,学校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为全体师生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等宣传学习,扎实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三全育人”工作,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教于乐,融入青年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全过程,丰富立德树人教育的发展内涵。
开展“每日课间民族舞打跳活动”。学校利用所处民族地区独特优势,积极主动开展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每周一至周五上午课间10:10-10:30,充分利用20分钟课间时间段,全校学生在教学楼前广场进行《纳西民族打跳三部曲》运动,引导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增强民族体育运动,把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丰富多彩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学校重视大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积极塑造健康、积极、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认真组织开展艺术专项课程选课、“竞晒最美校园、共创文明校园”、“百间文明宿舍创建”、“第二课堂”等活动,把立德树人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等教育教学活动中,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与脚踏实地的学习结合起来,把青年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与为人民服务结合起来,把教师的教书育人知行合一与教育引导服务学生结合起来,言传与身教,学深为师,品高为范,德高业实,丽泽三江。
(四)做好三全育人,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丽江师专结合学生95%以上来自云南及周边贫困地区,建档立卡等“八类人口”占据多数情况,实行动态管理,一人一策,围绕德高、业实,创新“三全育人”工作,突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扎实细致开展资助育人、立德树人工作。
丽江师专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结合学生特点,落实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带班制度,全校教学班均配备班主任,根据专任教师、专业教师、机关党员干部等特长,建立长效育人机制,全体教师指导联系思想困难、学习困难、家庭困难等学生,围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进行教育引导,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落细落小。
学校高度重视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力和水平。2009年开始,学校实行辅导员制度,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与此同时,根据发展变化的需要,2019年秋季,全校班级均配置班主任,着力选齐配优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同时,按期组织参加云南省辅导员、班主任培训和教育部骨干辅导员培训。与此同时,在学校内举办辅导员、班主任培训班、辅导员技能大赛、辅导员班主任网络培训等,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新中国史、党史等主题教育,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政治合格、业务精良的专兼职学生管理队伍,突出立德育人。
学校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紧紧围绕青年大学生成才成人,通过周末晚点名、重大节日庆典、传统民族节日、国庆等,开展学术大讲坛、宿舍文化节、读书日等丰富多彩的团日、团学活动,引导青年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养成道德习惯,培育学生明理明德重行。同时,也将“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等内容完全包容,形成鲜明的时代特征。[4]
学校积极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学校印发《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工作方案》,开展诸如如纪念建党98周年、庆祝建国70周年、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两学一做”、“三会一课”、“廉政廉洁文化”、“心理健康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牢记时代使命,唱响青春旋律”校园歌曲、优秀电影进校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中华经典诵读、节日主题活动、高雅艺术进校园、学生艺术展演、文明校园创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师德标兵、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从教三十五周年教师表彰、科研学术诚信、师德师风建设等活动,形成“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建设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
(五)做好人才培養方案,培育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及综合素养
一是根据师范类专业、高职类专业不同,学校积极组织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大学生就业、创业、择业等创新创业指导课,引导培育大学生积极就业。以学生专业技能竞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以教师青年教师课堂竞赛、教师导师制、教师企业挂职锻炼等,组织全校师生分类参加各类竞赛,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提升,积极鼓励学生考取专升本,参与大学生“三支一扶”、应征入伍等,不断提高全校师生专业技能,提升师生专业竞争能力。 二是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转变思想观念,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立足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结合青年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专业发展、人生规划等,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预期,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到云南、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克服目光短视,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服务乡梓,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丽江师专通过开展“最美读书者”、“最美大学生”、“最美志愿者”、“学生最受欢迎教师”、“感恩校园”、“边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系列活动,在全校范围内,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尊师重教、主动学习、素质提升等,不断在学校营造良好的氛围,提升青年大学生把自己的理想融入到国家、社会建设中,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搭建育人平台,丰富育人载体,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成才成人。
三是培养科学学习文化知识的精神,作为边疆民族地区,需要广大青年大学生不断学习,积极进取,敢于打破传统思维方式,把科学的学习精神和科学文化知识植入民族的、地域的、文化的全过程,沉下身子,善作善成,善于创新,积极投身社会,敢于实践,带动区域地域教育经济社会的发展。
学校立足民族地区,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地方民族文化特色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如,编辑出版《民族研究》系列丛书、徐霞客进高校教学基地研究、艾思奇哲学思想研究、纳西文化研究等。2019年,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云南省第九届高校文化节“看照片·讲故事”大赛、第九届云南省大学生心理情景剧比赛、2019泛珠三角+大学生计算机作品赛、云南省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等活动,培育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二、丽江师专立德树人建设的不足
丽江师专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建设工作,重在立德。学校建校百年来,为滇西北培养了大批基础师资,人才分布怒江、迪庆、大理、丽江等州市,更培养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全国十大师德标兵张桂梅、全国优秀教师杨林军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在立德树人建设中,着重突出德,紧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任务,加强党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建设,2019年,丽江师专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學生党支部被推选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丽江师专在立德树人建设中取得一定的成绩,因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教育公平不充分等诸因素影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
(一)思想认识上存在一定偏差
在立德树人建设中,部分师生存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如,个别教师对承担班主任工作存在推、等、应付等消极现象,片面认为上课、评职称、搞科研就完成本职工作了,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职业规划、思想政治教育等缺乏有效跟进,认为是学校、辅导员班主任的事情,与自己从教关系不大。
同时,少数教师站位不高,不愿意主动承担班主任等基层管理服务工作,工作中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存在安于现状,应付慢作为、不作为现象。承担全员育人工作,拘泥于传统思想教育,不善于主动出击,缺乏掌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缺少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存在工作推人、人等工作现象。
(二)团结协作上存在协调不够,体制机制不健全
学校部分职能部门,在团结协作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学生处、教务处、团委等职能部门信息沟通协调不足,立德树人工作存在交织交叉过多,学生喜闻乐见思想政治教育少,格式化形式性内容较多,部分师生疲于应付各类活动,缺乏有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
学校院系级管理服务工作中,承接上级各类安排落实、督促检查、台账痕迹材料等较多,结合院系发挥专业的、学生特点的立德树人教育不足,立德树人工作发挥不充分,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稳定性不足
学校在教育办学过程中,受历史的、社会的、区域经济社会等因素制约,办学经费来源单一,立德树人教育经费投入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稳定性不足,人岗相适存在一定差距,立德树人效果不明显。一方面,受专业建设、招生规模、办学条件、学生就业等条件影响,学校办学规模受到制约,院系建设发展不一,形成部分专业学生数扎堆,部分专业学生数呈现“袖珍化”;另一方面,师生配比出现动态结构调整,以辅导员配备1:200为例,出现上下浮动人数,一定程度上造成班级辅导员调整频次过高,深入了解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熟悉度不够,部分学生满意度不高。
(四)理论研究不深,本土校本教材编纂较少
学校在立德树人建设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工作,但对立德树人建设理论探讨、研究较少,多存在工作推工作,工作推人。特别是对立德树人建设整体性、系统性、工程性研究不深、不透。以学校开设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课为例,课程师资队伍不一,打造“金课”“精品课”尚有距离。同时,缺乏专门的、专业的校本立德树人教材,任课教师授课的同一性、规范性、科学性、知识性有一定的差异。
(五)方式方法灵活性不足、创新性不强
丽江师专在立德树人建设中,围绕立德树人总任务,紧密结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任务,通过多种途径立德、树人,营造了良好的立德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系统育人氛围,取得了扎实的成绩。随着新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立德树人建设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立德树人对象、工作和生活条件发生了变化,教育对象的年龄也发生了变化,微博、微信、QQ、慕课等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升级,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比如:学生上课玩手机,手机不断电,宿舍不下线等现象依然存在。再如,2019年高职扩招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教育对象,在年龄、层级、类别、环境等方面,以及教育对象个体在政治价值、信仰价值、道德价值等选择重塑方面,均呈现出多维性、复杂性、开放性特点,对学校立德树人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带来新挑战。传统立德树人建设需要结合变化了环境、对象、条件,结合新时代思想要求,不断与时俱进,探求建设工作的方式方法,宽渠道、深领域研究立德树人建设工作,既要继承传统优势,又要发挥灵活性,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扎实守好主阵地、唱响主旋律,营造立德树人建设氛围。 三、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立德树人建设的路径
(一)坚持办学方向,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筑牢高校育人育才根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应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结合高等教育发展、双一流院校建设等工作,扎根中国大地办高等教育,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转变思想观念,改进工作作风,切实问计于民,问政于民,广泛听取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社会和广大师生的意见建议,敞开大门办大学,扎实推进立德树人工作。
同时,高校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坚持用马克思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头脑,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史、新中国史、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等教育,切实做好党员干部、思政工作者、班主任辅导员队伍三支队伍建设,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要求,“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樹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5]
(二)健全立德树人建设体制机制,为高校育人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高校应建立健全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明确主体责任,切实履行“一岗双责”,职责分工合理,任务切实可行,责任到人,层层抓落实,夯实立德树人长效机制。
“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立德树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提供持续强有力的组织保证,特别是梳理好高校内的育人机制,做好内设机构建设,做好内部制度政策废、改、立工作,避免重复建设、政策打架、政出多门,立德树人工作要紧紧依靠广大师生,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力戒形式主义,简单复制,避免一刀切,关门办教育。
(三)加大财力、物力、人力投入,厚植立德树人建设基础
政府及高校应采取有力措施,加大立德树人建设投入,切实把财力、物力、人力保障到位,为立德树人教育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高校立德树人建设,应围绕“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标,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高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教育事业的兴旺发达,需要一代又一代的薪火相传。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思政工作者,如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应进一步选强配齐备优,合理人才队伍梯队建设,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积极在评先评优、职务晋升、职称评审、转岗轮岗等方面予以政策上的倾斜,鼓励辅导员、班主任长期从事一线教育、服务工作。
高校应加强重视党建工作,认真开展“双带头人”,积极做好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加强对群团、社团指导工作,加大对学生会、班委等团学干部培养,认真利用“三会一课”、“一学一做”等载体,教育大学生要在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思想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等上下功夫,促进高校立德树人教育落小、落细、落实,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四)认真总结推广经验,改进工作方法,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权修》)立德树人建设工作,决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的事情,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牺牲、奋斗。高校立德树人建设工作,要不断总结推广经验,力戒形式主义,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需要高校、教师、学生扎扎实实推进工作,建立长效育人机制。同时,高校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
高校立德树人建设,应充分考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历史等诸多因素,切实结合高校地域、社会、发展等条件,以生动活泼、喜闻乐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等灵活多样的,接地气的,师生容易接受的,寓教于乐、寓学于乐、教学相长、学为人师、行为师表、言传身教等分门分类开展,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立德树人建设工作的参与性、创造性,把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等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融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成长,做好贫困大学生帮扶、学生心理健康、奖助贷补勤、评先评优、入党、就业创业择业等育人工作,鼓励师生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学习、努力工作、踏实奉献,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促进青年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调动师生积极性、主动性,厚植学习力,开创立德树人新局面
高校立德树人建设工作,事关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兴旺发达,事关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实现,关系到学生、家庭、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应联系工作实际,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注重立德树人育人实践,从立德、树人的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出发,把信仰信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社会需要等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加强对立德树人的决策、实施、监控、反馈,[6]不断增进师生立德树人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学习性,结合区域社会、文化教育、民族传统等特色,把握规律,富于创造,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开创立德树人教育工作新局面。
(六)引进来,走出去,扩大交流合作,提升立德树人建设质量
立德树人教育,既有传统教育的成分,又有新时代的重要元素。高校应积极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策略,不断扩大交流合作,善于总结经验,汲取不足,把握立德树人教育的规律,认真总结检视立德树人建设工作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着力补齐短板不足,不断拓展立德树人建设的工作思路。同时,高校要引导全体师生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学习,积极鼓励师生牢固树立理想信念,遵纪守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文化,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遵守社会公德和维护公共秩序,培育职业精神,强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同时,高校应尊重教师、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加大立德树人学术性、科学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把立德与树人有机结合起来,立足国情、省情、校情,统筹兼顾,协调合作,不断提升立德树人建设的品质和育人质量,促进高校立德树人建设内涵发展、办出特色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1.
[2]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编写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22.
[3]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 人民出版社,1993:110.
[4] 郑永廷.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55.
[5] 习近平. 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 北京:人民日报,2018-09-10(01).
[6] 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00.
关键词: 高校; 立德树人; 建设研究
《礼记·大学》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德”是“穷理正心、修己治人”基础。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建设工作,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立德树人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丽江师专)从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等教育出发,着重以三全育人、民族团结、精准施策等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结合新时代新思想、党史新中国史、历史民族等思想,着力解决思想与行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疏通与引导、言传与身教、教育与管理、内化与外化、个人与社会等立德树人建设[1],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明确“培养什么人、怎么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教育总目标,不断探索新形势下高校立德树人建设工作,真正把立德、树人有机结合起来,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一、丽江师专立德树人建设的有益探索
丽江师专,结合边疆的、民族的、高校的特点,围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以立德树人建设为根本,植根滇西北,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服务地方重点产业、服務地方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秉承“德高业实,丽泽三江”校训,厚植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筑牢夯实立德树人根基,融入新时代新思想,对立德树人建设进行有益的探索。
(一)重视大学第一课教育,明确青年大学生成才目标
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第一课教育,把大学新生电话通知录取情况、新生录取通知书校长寄语、新生军训、新生入学教育(校级入学教育、院系入学教育、辅导员班主任入学教育)、观看开学第一课等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合理融为大学生第一课教育,通过引导教育,促进大学生适应人生新阶段。
学校在每年新生填报志愿录取后,均组织班主任、辅导员、院领导等,与新生逐一电话联系,一方面告知新生及家长录取情况。另一方面,详细介绍学校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党建、专业优势、学生管理、辅导员班主任、就业等,学校加大人文关怀,给大学生新生及家长带来温度,给莘莘学子满怀的希望和憧憬,引导青年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
新生入学后,学校定期组织新生家长座谈会,与新生、家长面对面交流沟通,倾听了解学生、家长诉求,学校始终把服务学生、家长,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第一要务,引导大学新生翻开人生的新一篇章,认识大学生活特点、树立学习理念、提升自我生活能力、明确成长成才目标。
学校通过举办各类层级的新生入学、老生开学等教育,着重把德、智、体、美、劳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学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大学生“两课”教育,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热爱祖国、德才兼备、全面发展,鼓励青年大学生在新时代勇挑重担,志存高远,不负韶华,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补足精神之“钙”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2]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共产主义成为一切共产党人前赴后继并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仍然是靠理想信念。正如邓小平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3]新时代,党和国家面临新情况和新任务,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依然要靠坚定的理想信念。
丽江师专紧紧围绕办学目标,秉承“德高业实,丽泽三江”校训,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中之重,通过“青马工程”团课、党课、“马克思主义青年大学生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邀请云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学者到校讲学,结合党史、新中国史,通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文化长廊、校园文化建设、重走长征路、参观革命纪念地等载体,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不断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不断厚植青年大学生理想根基,培塑大学生精神动力源泉,培根铸魂,引导青年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同时,丽江师专结合转型发展和升格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目标任务,通过开展专升本书画展、摄影展、征文赛、演讲比赛等,不断筑牢丽江师专人的奋斗目标,把国家理想、学校理想、个人理想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把理想信念贯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多种教育之中,融于师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良好的氛围,充分调到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学校加强资助育人工作。每学期开学,学校积极开通绿色通道,确保家庭贫困大学生顺利入学。同时,学校认真开展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识别,精准施策,开展贫困评议认定、奖助贷补勤、评先评优、冬季送温暖等资助育人工作,服务好学生。
(三)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夯实爱国主义教育
开展“每周一早晨升国旗唱国歌”。学校结合自己实际,认真组织开展每周升国旗、唱国歌活动。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院系领导,全体辅导员、班主任,全体教师、学生均参加。师生齐聚于国旗下,进行庄严的升国旗奏唱国歌活动,校领导进行相关的每周思想动员讲话,厚植学校广大师生爱国主义情感,增强爱党、爱国、爱人民、爱校凝聚力。
同时,学校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为全体师生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等宣传学习,扎实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三全育人”工作,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教于乐,融入青年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全过程,丰富立德树人教育的发展内涵。
开展“每日课间民族舞打跳活动”。学校利用所处民族地区独特优势,积极主动开展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每周一至周五上午课间10:10-10:30,充分利用20分钟课间时间段,全校学生在教学楼前广场进行《纳西民族打跳三部曲》运动,引导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增强民族体育运动,把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丰富多彩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学校重视大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积极塑造健康、积极、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认真组织开展艺术专项课程选课、“竞晒最美校园、共创文明校园”、“百间文明宿舍创建”、“第二课堂”等活动,把立德树人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等教育教学活动中,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与脚踏实地的学习结合起来,把青年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与为人民服务结合起来,把教师的教书育人知行合一与教育引导服务学生结合起来,言传与身教,学深为师,品高为范,德高业实,丽泽三江。
(四)做好三全育人,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丽江师专结合学生95%以上来自云南及周边贫困地区,建档立卡等“八类人口”占据多数情况,实行动态管理,一人一策,围绕德高、业实,创新“三全育人”工作,突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扎实细致开展资助育人、立德树人工作。
丽江师专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结合学生特点,落实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带班制度,全校教学班均配备班主任,根据专任教师、专业教师、机关党员干部等特长,建立长效育人机制,全体教师指导联系思想困难、学习困难、家庭困难等学生,围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进行教育引导,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落细落小。
学校高度重视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力和水平。2009年开始,学校实行辅导员制度,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与此同时,根据发展变化的需要,2019年秋季,全校班级均配置班主任,着力选齐配优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同时,按期组织参加云南省辅导员、班主任培训和教育部骨干辅导员培训。与此同时,在学校内举办辅导员、班主任培训班、辅导员技能大赛、辅导员班主任网络培训等,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新中国史、党史等主题教育,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政治合格、业务精良的专兼职学生管理队伍,突出立德育人。
学校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紧紧围绕青年大学生成才成人,通过周末晚点名、重大节日庆典、传统民族节日、国庆等,开展学术大讲坛、宿舍文化节、读书日等丰富多彩的团日、团学活动,引导青年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养成道德习惯,培育学生明理明德重行。同时,也将“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等内容完全包容,形成鲜明的时代特征。[4]
学校积极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学校印发《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工作方案》,开展诸如如纪念建党98周年、庆祝建国70周年、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两学一做”、“三会一课”、“廉政廉洁文化”、“心理健康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牢记时代使命,唱响青春旋律”校园歌曲、优秀电影进校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中华经典诵读、节日主题活动、高雅艺术进校园、学生艺术展演、文明校园创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师德标兵、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从教三十五周年教师表彰、科研学术诚信、师德师风建设等活动,形成“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建设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
(五)做好人才培養方案,培育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及综合素养
一是根据师范类专业、高职类专业不同,学校积极组织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大学生就业、创业、择业等创新创业指导课,引导培育大学生积极就业。以学生专业技能竞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以教师青年教师课堂竞赛、教师导师制、教师企业挂职锻炼等,组织全校师生分类参加各类竞赛,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提升,积极鼓励学生考取专升本,参与大学生“三支一扶”、应征入伍等,不断提高全校师生专业技能,提升师生专业竞争能力。 二是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转变思想观念,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立足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结合青年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专业发展、人生规划等,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预期,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到云南、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克服目光短视,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服务乡梓,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丽江师专通过开展“最美读书者”、“最美大学生”、“最美志愿者”、“学生最受欢迎教师”、“感恩校园”、“边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系列活动,在全校范围内,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尊师重教、主动学习、素质提升等,不断在学校营造良好的氛围,提升青年大学生把自己的理想融入到国家、社会建设中,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搭建育人平台,丰富育人载体,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成才成人。
三是培养科学学习文化知识的精神,作为边疆民族地区,需要广大青年大学生不断学习,积极进取,敢于打破传统思维方式,把科学的学习精神和科学文化知识植入民族的、地域的、文化的全过程,沉下身子,善作善成,善于创新,积极投身社会,敢于实践,带动区域地域教育经济社会的发展。
学校立足民族地区,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地方民族文化特色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如,编辑出版《民族研究》系列丛书、徐霞客进高校教学基地研究、艾思奇哲学思想研究、纳西文化研究等。2019年,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云南省第九届高校文化节“看照片·讲故事”大赛、第九届云南省大学生心理情景剧比赛、2019泛珠三角+大学生计算机作品赛、云南省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等活动,培育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二、丽江师专立德树人建设的不足
丽江师专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建设工作,重在立德。学校建校百年来,为滇西北培养了大批基础师资,人才分布怒江、迪庆、大理、丽江等州市,更培养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全国十大师德标兵张桂梅、全国优秀教师杨林军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在立德树人建设中,着重突出德,紧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任务,加强党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建设,2019年,丽江师专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學生党支部被推选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丽江师专在立德树人建设中取得一定的成绩,因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教育公平不充分等诸因素影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
(一)思想认识上存在一定偏差
在立德树人建设中,部分师生存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如,个别教师对承担班主任工作存在推、等、应付等消极现象,片面认为上课、评职称、搞科研就完成本职工作了,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职业规划、思想政治教育等缺乏有效跟进,认为是学校、辅导员班主任的事情,与自己从教关系不大。
同时,少数教师站位不高,不愿意主动承担班主任等基层管理服务工作,工作中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存在安于现状,应付慢作为、不作为现象。承担全员育人工作,拘泥于传统思想教育,不善于主动出击,缺乏掌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缺少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存在工作推人、人等工作现象。
(二)团结协作上存在协调不够,体制机制不健全
学校部分职能部门,在团结协作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学生处、教务处、团委等职能部门信息沟通协调不足,立德树人工作存在交织交叉过多,学生喜闻乐见思想政治教育少,格式化形式性内容较多,部分师生疲于应付各类活动,缺乏有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
学校院系级管理服务工作中,承接上级各类安排落实、督促检查、台账痕迹材料等较多,结合院系发挥专业的、学生特点的立德树人教育不足,立德树人工作发挥不充分,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稳定性不足
学校在教育办学过程中,受历史的、社会的、区域经济社会等因素制约,办学经费来源单一,立德树人教育经费投入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稳定性不足,人岗相适存在一定差距,立德树人效果不明显。一方面,受专业建设、招生规模、办学条件、学生就业等条件影响,学校办学规模受到制约,院系建设发展不一,形成部分专业学生数扎堆,部分专业学生数呈现“袖珍化”;另一方面,师生配比出现动态结构调整,以辅导员配备1:200为例,出现上下浮动人数,一定程度上造成班级辅导员调整频次过高,深入了解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熟悉度不够,部分学生满意度不高。
(四)理论研究不深,本土校本教材编纂较少
学校在立德树人建设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工作,但对立德树人建设理论探讨、研究较少,多存在工作推工作,工作推人。特别是对立德树人建设整体性、系统性、工程性研究不深、不透。以学校开设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课为例,课程师资队伍不一,打造“金课”“精品课”尚有距离。同时,缺乏专门的、专业的校本立德树人教材,任课教师授课的同一性、规范性、科学性、知识性有一定的差异。
(五)方式方法灵活性不足、创新性不强
丽江师专在立德树人建设中,围绕立德树人总任务,紧密结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任务,通过多种途径立德、树人,营造了良好的立德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系统育人氛围,取得了扎实的成绩。随着新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立德树人建设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立德树人对象、工作和生活条件发生了变化,教育对象的年龄也发生了变化,微博、微信、QQ、慕课等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升级,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比如:学生上课玩手机,手机不断电,宿舍不下线等现象依然存在。再如,2019年高职扩招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教育对象,在年龄、层级、类别、环境等方面,以及教育对象个体在政治价值、信仰价值、道德价值等选择重塑方面,均呈现出多维性、复杂性、开放性特点,对学校立德树人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带来新挑战。传统立德树人建设需要结合变化了环境、对象、条件,结合新时代思想要求,不断与时俱进,探求建设工作的方式方法,宽渠道、深领域研究立德树人建设工作,既要继承传统优势,又要发挥灵活性,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扎实守好主阵地、唱响主旋律,营造立德树人建设氛围。 三、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立德树人建设的路径
(一)坚持办学方向,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筑牢高校育人育才根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应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结合高等教育发展、双一流院校建设等工作,扎根中国大地办高等教育,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转变思想观念,改进工作作风,切实问计于民,问政于民,广泛听取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社会和广大师生的意见建议,敞开大门办大学,扎实推进立德树人工作。
同时,高校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坚持用马克思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头脑,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史、新中国史、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等教育,切实做好党员干部、思政工作者、班主任辅导员队伍三支队伍建设,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要求,“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樹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5]
(二)健全立德树人建设体制机制,为高校育人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高校应建立健全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明确主体责任,切实履行“一岗双责”,职责分工合理,任务切实可行,责任到人,层层抓落实,夯实立德树人长效机制。
“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立德树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提供持续强有力的组织保证,特别是梳理好高校内的育人机制,做好内设机构建设,做好内部制度政策废、改、立工作,避免重复建设、政策打架、政出多门,立德树人工作要紧紧依靠广大师生,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力戒形式主义,简单复制,避免一刀切,关门办教育。
(三)加大财力、物力、人力投入,厚植立德树人建设基础
政府及高校应采取有力措施,加大立德树人建设投入,切实把财力、物力、人力保障到位,为立德树人教育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高校立德树人建设,应围绕“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标,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高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教育事业的兴旺发达,需要一代又一代的薪火相传。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思政工作者,如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应进一步选强配齐备优,合理人才队伍梯队建设,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积极在评先评优、职务晋升、职称评审、转岗轮岗等方面予以政策上的倾斜,鼓励辅导员、班主任长期从事一线教育、服务工作。
高校应加强重视党建工作,认真开展“双带头人”,积极做好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加强对群团、社团指导工作,加大对学生会、班委等团学干部培养,认真利用“三会一课”、“一学一做”等载体,教育大学生要在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思想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等上下功夫,促进高校立德树人教育落小、落细、落实,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四)认真总结推广经验,改进工作方法,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权修》)立德树人建设工作,决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的事情,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牺牲、奋斗。高校立德树人建设工作,要不断总结推广经验,力戒形式主义,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需要高校、教师、学生扎扎实实推进工作,建立长效育人机制。同时,高校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
高校立德树人建设,应充分考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历史等诸多因素,切实结合高校地域、社会、发展等条件,以生动活泼、喜闻乐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等灵活多样的,接地气的,师生容易接受的,寓教于乐、寓学于乐、教学相长、学为人师、行为师表、言传身教等分门分类开展,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立德树人建设工作的参与性、创造性,把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等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融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成长,做好贫困大学生帮扶、学生心理健康、奖助贷补勤、评先评优、入党、就业创业择业等育人工作,鼓励师生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学习、努力工作、踏实奉献,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促进青年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调动师生积极性、主动性,厚植学习力,开创立德树人新局面
高校立德树人建设工作,事关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兴旺发达,事关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实现,关系到学生、家庭、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应联系工作实际,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注重立德树人育人实践,从立德、树人的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出发,把信仰信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社会需要等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加强对立德树人的决策、实施、监控、反馈,[6]不断增进师生立德树人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学习性,结合区域社会、文化教育、民族传统等特色,把握规律,富于创造,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开创立德树人教育工作新局面。
(六)引进来,走出去,扩大交流合作,提升立德树人建设质量
立德树人教育,既有传统教育的成分,又有新时代的重要元素。高校应积极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策略,不断扩大交流合作,善于总结经验,汲取不足,把握立德树人教育的规律,认真总结检视立德树人建设工作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着力补齐短板不足,不断拓展立德树人建设的工作思路。同时,高校要引导全体师生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学习,积极鼓励师生牢固树立理想信念,遵纪守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文化,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遵守社会公德和维护公共秩序,培育职业精神,强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同时,高校应尊重教师、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加大立德树人学术性、科学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把立德与树人有机结合起来,立足国情、省情、校情,统筹兼顾,协调合作,不断提升立德树人建设的品质和育人质量,促进高校立德树人建设内涵发展、办出特色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1.
[2]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编写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22.
[3]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 人民出版社,1993:110.
[4] 郑永廷.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55.
[5] 习近平. 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 北京:人民日报,2018-09-10(01).
[6] 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