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审计机关成立20多年来,现阶段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作为国家审计最基层的区级审计机关逐年加重的审计任务和有限审计资源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因此有效地开发、利用、整合区级审计资源成为现阶段面临的课题。在此,结合我局近几年的工作,就区级国家审计资源问题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区级国家审计资源存在的问题
1、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人员力量不足之间的矛盾突出。近几年,区级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在数量上,不仅没有得到增加,相反许多地方在当地的政府机构改革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地减少。以我局为例,2000年我局审计第一线人员9个人,2009年一线人员才5个人。而承担的工作除自身安排外,还要完成上级审计机关和本级政府安排的审计项目。就拿经济责任审计来说,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审计机关的一项重大和光荣的任务,是加强干部监督和管理,促进廉政建设的需要。我区每一次干部调整组织部都要对我局下达审计委托书,有时一次多达20项。做好每一个项目都必须进行广泛的调查取证和深入的分析研究,所需的人力物力无疑是巨大的。时间紧,任务重,以致仓促应战,为完成项目而做项目,没有精力深挖细掘,因此审计质量也难以提高,同时,在审计资源无法充分利用的情况下,能否准确把握总体,得出比较准确的评价结果,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和重大的审计风险。
2、审计一线人员专业知识单一,人员结构不合理。区级审计机关的审计一线人员具有财务背景的工作经验偏多,能完成投资、效益、计算机、工程技术等审计项目的复合性审计人才偏少,难以适应新阶段审计发展的要求。近几年信息系统审计、效益审计、工程审计等不同类型的审计项目,已逐步在县区级审计局开展。要拓展审计的深度,就必须对审计对象所在的行业环境、行业规律、行业特点及其技术基础有比较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虽然审计系统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开展计算机知识培训,优化人员素质结构,使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目前真正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人员并不多,既精通计算机编程又熟悉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则更少。隔行如隔山,凭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和结构,要很好适应快速变化的审计任务,基层机关很少的一线人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都培养成适应各类行业审计的“全能手”。以我局为倒,现有一线人员5人,其中3名财务人员,2名工程审计人员。经过近几年的磨合工程审计人员可以审计财务收支项目,但财务人员很难独立完成工程审计项目,至于新的审计业务项目只有边干边学,缺专业知识导致不可能深挖细掘,做成精品项目。
3、审计成本制约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审计项目的重要性越强,审计过程中所投入的资金、人力、时间等资源就越多,这些因素的增加势必会带来审计成本的提高。对于一些较为复杂或有较强变化性的审计项目,审计工作量的多少又直接决定了审计中耗费的资金量,势必会增加投入该项目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等资源,进而提高审计成本。由于区级审计办公经费有限、人力资源有限,为减少成本,只有制约着审计方法和手段,影响审计项目外延,导致审计取证技术手段存在局限性。由于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在区级没有全面推开,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仍为主流审计模式,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方法的推广运用范围也很有限,审计成本制约着取证技术手段仍然不能脱离传统技术手段。
4、信息化审计资源与审计业务水平不匹配。在最基层的区级审计机关,一部分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仅停留在办公自动化阶段。部分人员把传统的手工操作搬到计算机上操作。不愿在审计业务基础建设方面多下功夫。如:审计前期调查工作和审计后期的资料库整理等业务,需要收集资料很多,工作强度较大,花费时间多。另一方面区级审计机关有时涉及村官审计、农村基本建设审计等领域,又由于被审计对象信息化水平较低,不具备开展计算机审计的条件,也影响了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
二、有效整合利用区级审计资源的对策
1、加大现有区级国家审计资源开发和利用力度。全面制定具体的区级审计资源整合工作指南,建立起一个能够有效协调人力、信息、技术三大审计资源的操作系统。加大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努力培育创新型审计干部队伍,切实提高审计人员依法审计能力和工作水平,提升审计效率。科学界定审计发展战略,结合经济发展趋势。适时调整工作思路,与时俱进,使审计资源得到最佳利用。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合理制定审计工作计划,科学安排区域经济监督发展规划和年度审计监督计划。审计机关各类人才不可能样样俱全,而社会上专业技术人才量多面广,可以通过借外援等多种途径整合审计人力资源,有效破解审计人员与任务的矛盾,提高审计效能。
2、有效利用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资源。区级审计机关要完成日益繁重的审计任务,仅仅依靠本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作为审计体系的“三驾马车”之一,是审计机关整合利用的最有效资源。《国家审计基本准则》规定“国家审计机构的审计组和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时,可以利用经合适确认后的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的审计结果”,因此有效利用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结果一方面可以切实解决国家审计人力资源不足的“瓶颈”,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强监督资源的统筹安排,促进监督力量的整合,避免重复监督、交叉检查,尽可能地提高监督成果的利用率。
3、充分利用其他监督部门的经济监督资源。协调审计与其他经济监督机构的关系,要加强监督资源的统筹安排,促进监督力量的整台,避免重复监督、交叉检查,尽可能地提高监督成果的利用率。充分发挥执纪执法部门在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中的整体合力,建立审计与纪检(监察)、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等部门之间的案件线索移送处理机制、部门协同办案机制办案协作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推动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在各部门协调配合下,开展党政领导干部“三责联审”(选人用人责任审查、机构编制责任审核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各种途径强强联合既共享资源又节约了审计成本。
4、强化信息化审计资源,创新审计模式。审计技术信息化是完成项目审计的重要手段。对审计资源整合的基点在于被审计会计资料的数据化存储和会计软件的应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审计实现会计资料数据库的共享,不懂计算机审计的人员将会成为“盲人摸象”,不仅浪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而且也审计不出效果。因此强化信息化审计资源,确保每位审计人员熟练运用A0审计软件,对审计项目实行全方位管理,实现AO与OA互联审计,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审计项目质量。有效整合审计资源。另外,通过创新审计模式,把效益审计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结合起来,在其他审计类型和方式审计中增加效益审计的成分,既可以提高审计项目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审计成果的质量。又可以突破传统财务审计方法,培养训练审计人员,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一、区级国家审计资源存在的问题
1、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人员力量不足之间的矛盾突出。近几年,区级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在数量上,不仅没有得到增加,相反许多地方在当地的政府机构改革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地减少。以我局为例,2000年我局审计第一线人员9个人,2009年一线人员才5个人。而承担的工作除自身安排外,还要完成上级审计机关和本级政府安排的审计项目。就拿经济责任审计来说,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审计机关的一项重大和光荣的任务,是加强干部监督和管理,促进廉政建设的需要。我区每一次干部调整组织部都要对我局下达审计委托书,有时一次多达20项。做好每一个项目都必须进行广泛的调查取证和深入的分析研究,所需的人力物力无疑是巨大的。时间紧,任务重,以致仓促应战,为完成项目而做项目,没有精力深挖细掘,因此审计质量也难以提高,同时,在审计资源无法充分利用的情况下,能否准确把握总体,得出比较准确的评价结果,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和重大的审计风险。
2、审计一线人员专业知识单一,人员结构不合理。区级审计机关的审计一线人员具有财务背景的工作经验偏多,能完成投资、效益、计算机、工程技术等审计项目的复合性审计人才偏少,难以适应新阶段审计发展的要求。近几年信息系统审计、效益审计、工程审计等不同类型的审计项目,已逐步在县区级审计局开展。要拓展审计的深度,就必须对审计对象所在的行业环境、行业规律、行业特点及其技术基础有比较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虽然审计系统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开展计算机知识培训,优化人员素质结构,使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目前真正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人员并不多,既精通计算机编程又熟悉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则更少。隔行如隔山,凭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和结构,要很好适应快速变化的审计任务,基层机关很少的一线人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都培养成适应各类行业审计的“全能手”。以我局为倒,现有一线人员5人,其中3名财务人员,2名工程审计人员。经过近几年的磨合工程审计人员可以审计财务收支项目,但财务人员很难独立完成工程审计项目,至于新的审计业务项目只有边干边学,缺专业知识导致不可能深挖细掘,做成精品项目。
3、审计成本制约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审计项目的重要性越强,审计过程中所投入的资金、人力、时间等资源就越多,这些因素的增加势必会带来审计成本的提高。对于一些较为复杂或有较强变化性的审计项目,审计工作量的多少又直接决定了审计中耗费的资金量,势必会增加投入该项目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等资源,进而提高审计成本。由于区级审计办公经费有限、人力资源有限,为减少成本,只有制约着审计方法和手段,影响审计项目外延,导致审计取证技术手段存在局限性。由于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在区级没有全面推开,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仍为主流审计模式,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方法的推广运用范围也很有限,审计成本制约着取证技术手段仍然不能脱离传统技术手段。
4、信息化审计资源与审计业务水平不匹配。在最基层的区级审计机关,一部分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仅停留在办公自动化阶段。部分人员把传统的手工操作搬到计算机上操作。不愿在审计业务基础建设方面多下功夫。如:审计前期调查工作和审计后期的资料库整理等业务,需要收集资料很多,工作强度较大,花费时间多。另一方面区级审计机关有时涉及村官审计、农村基本建设审计等领域,又由于被审计对象信息化水平较低,不具备开展计算机审计的条件,也影响了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
二、有效整合利用区级审计资源的对策
1、加大现有区级国家审计资源开发和利用力度。全面制定具体的区级审计资源整合工作指南,建立起一个能够有效协调人力、信息、技术三大审计资源的操作系统。加大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努力培育创新型审计干部队伍,切实提高审计人员依法审计能力和工作水平,提升审计效率。科学界定审计发展战略,结合经济发展趋势。适时调整工作思路,与时俱进,使审计资源得到最佳利用。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合理制定审计工作计划,科学安排区域经济监督发展规划和年度审计监督计划。审计机关各类人才不可能样样俱全,而社会上专业技术人才量多面广,可以通过借外援等多种途径整合审计人力资源,有效破解审计人员与任务的矛盾,提高审计效能。
2、有效利用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资源。区级审计机关要完成日益繁重的审计任务,仅仅依靠本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作为审计体系的“三驾马车”之一,是审计机关整合利用的最有效资源。《国家审计基本准则》规定“国家审计机构的审计组和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时,可以利用经合适确认后的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的审计结果”,因此有效利用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结果一方面可以切实解决国家审计人力资源不足的“瓶颈”,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强监督资源的统筹安排,促进监督力量的整合,避免重复监督、交叉检查,尽可能地提高监督成果的利用率。
3、充分利用其他监督部门的经济监督资源。协调审计与其他经济监督机构的关系,要加强监督资源的统筹安排,促进监督力量的整台,避免重复监督、交叉检查,尽可能地提高监督成果的利用率。充分发挥执纪执法部门在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中的整体合力,建立审计与纪检(监察)、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等部门之间的案件线索移送处理机制、部门协同办案机制办案协作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推动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在各部门协调配合下,开展党政领导干部“三责联审”(选人用人责任审查、机构编制责任审核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各种途径强强联合既共享资源又节约了审计成本。
4、强化信息化审计资源,创新审计模式。审计技术信息化是完成项目审计的重要手段。对审计资源整合的基点在于被审计会计资料的数据化存储和会计软件的应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审计实现会计资料数据库的共享,不懂计算机审计的人员将会成为“盲人摸象”,不仅浪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而且也审计不出效果。因此强化信息化审计资源,确保每位审计人员熟练运用A0审计软件,对审计项目实行全方位管理,实现AO与OA互联审计,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审计项目质量。有效整合审计资源。另外,通过创新审计模式,把效益审计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结合起来,在其他审计类型和方式审计中增加效益审计的成分,既可以提高审计项目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审计成果的质量。又可以突破传统财务审计方法,培养训练审计人员,提高审计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