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Q马老师:
您好!我有一位很要好的女友,平时我们无话不说。可是,她一旦有了烦恼和痛苦的事,我们几个要好的女友的劝解就不管用了,她总要去找她的异性朋友。她有好几位亲密的异性朋友—不过,绝不是那种婚外性关系,只是很知己的朋友。说来也怪,一经他的异性朋友的抚慰和劝说,她再多的烦恼也会很快烟消云散。这真是让人有点迷惑不解。我听有朋友说过,人们有了苦恼往往更愿意找异性朋友倾诉。您说是这样吗?如果是,又为什么?希望您指点迷津。
兰静宜
A兰静宜朋友:
你好!你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而且带有普遍性。人们有了苦恼是往往更愿意找异性朋友诉说吗?应该说确有这种人际现象。说到为什么,还真是一言难尽。
先要明确一点,这种与人诉说心中苦恼的人际现象,从人际交往心理学上说其动机属于情感性的,而非功用性的。就是說,这时的交往不是为了弄清什么情况,寻求什么办法,解决什么问题,潜在的动机其实只是或主要是为了满足情感表达的需求,满足心灵慰藉的需求。所以,这时的交往不是要找一个好助手,而是要找一个好听众。
那么,同性与异性相比,在这个时候谁更是好的听众呢?当然应该是异性了。
这是为什么呢?
一是两性性心理的“异性相吸”的作用。为什么要男女相伴走过一生?这除了种族发展的需要外,也是个体发展的需要,其中很大程度是心理发展的需要。异性朋友之间的交往当然不同于夫妻或情人之间的性交往,但无庸讳言,既然朋友是异性的,就不可避免地有性的因素的作用。由于是异性,较容易缓解因苦恼造成的内心的紧张和焦虑。这也是人际交往中异性朋友的功能之一。
二是两性性格的“互补性”的作用。人际交往心理学发现,在人际交往中有一个“互补性”原则,双方的个性存在相反的差异时,往往相互吸引。一般说来,男人的刚毅和女人的温柔,正好可以互补。男人的刚毅对苦恼中的女人是一种慰藉,女人的温柔对苦恼中的男人也是一种慰藉。
三是两性交往的“异类群体”的作用。人们常常愿意在自己同类群体之外的交往对象那里打开自己的心扉。比如,人们常常跟外单位的人或外地的人甚至陌生的人更容易坦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是情感性交往的特点所制约的。情感性交往的主要特征是对别人敞开心扉,把别人请进自己的心中,因而是件冒风险的事,弄不好会事与愿违。而异类群体中的人相对来说是安全系数较高的,风险较小。两性各自分属不同性别群体,因而也就比和同性坦露心迹较为安全。
如此说来,似乎夫妻之间已经可以满足如上的条件了,为什么非要再去向异性朋友倾诉心中的苦恼?
我们再把异性朋友和夫妻做个比较,看看有什么区别。
1异性朋友比夫妻有更大的相似性。虽说人们常用“心心相印”“志同道合”等等来形容夫妻关系,可是,现实的婚姻中由于诸多原因不少夫妻存在较多的差别性。比如,由于家庭、教育、阅历、职业等客观原因会导致夫妻在兴趣爱好、个性特征、文化素养、价值观念等主观世界产生诸多差别或某一方面的差别。尽管有差别,除了极端情况外,并不妨碍婚姻关系的维系。而朋友则不同。朋友关系就是以相似性为条件的。具有相似性就结为朋友关系,相似性没有了,朋友关系就自动终结。异性朋友也是这样,因此,就在许多方面或某一方面有较多的理解,便于沟通。
2异性朋友比夫妻有较大的新异性。求新求异是人的天性。夫妻之间,共同生活的岁月在增进责任感的同时,也容易磨灭彼此之间的新鲜感,在交往关系上削弱了新异性。同时,夫妻之间有一种“自家人”的意识,由此容易带来彼此的感觉迟钝,麻木不仁。而朋友之间,无论交往怎样密切,通常都不可能有更多的日常接触,因而彼此之间有较多新鲜感,交往关系有较多的新异性。同时,不论多么亲密的朋友彼此也有一种“外人”的意识。这都使朋友之间能保持心灵感应的敏锐度和彼此的热情。所以常常是异性朋友比夫妻之间对对方诉说的苦恼有更多的关注。
3异性朋友可以满足两性感情的弥散性需求。婚姻要求夫妻感情的专一性,可是,几乎是天性决定了人的两性感情还有弥散性的一面。这应该说是有其生物学根源的。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而且以后者为本质属性。所以,人的活动必须受社会规范的制约。婚外情通常是社会舆论所不宽容的。异性朋友之间可以体验到介于友情和爱情之间的一种感情,有人称之为“第四种感情”。这种感情体验,正好可以满足人对两性感情弥散性的需求。
这样看来,异性朋友是最好听众的人际现象,就是一件正常而自然的事了。其实,谁都有这样的人际交往倾向,差别只是表现程度强弱和是否遇到机遇的问题。你的女友可能就是在这方面表现得明显而强烈一些,应该说是可以理解的。当然,这并不妨碍你们做好朋友。多给她一点理解吧,她会对你心存感激的。
您好!我有一位很要好的女友,平时我们无话不说。可是,她一旦有了烦恼和痛苦的事,我们几个要好的女友的劝解就不管用了,她总要去找她的异性朋友。她有好几位亲密的异性朋友—不过,绝不是那种婚外性关系,只是很知己的朋友。说来也怪,一经他的异性朋友的抚慰和劝说,她再多的烦恼也会很快烟消云散。这真是让人有点迷惑不解。我听有朋友说过,人们有了苦恼往往更愿意找异性朋友倾诉。您说是这样吗?如果是,又为什么?希望您指点迷津。
兰静宜
A兰静宜朋友:
你好!你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而且带有普遍性。人们有了苦恼是往往更愿意找异性朋友诉说吗?应该说确有这种人际现象。说到为什么,还真是一言难尽。
先要明确一点,这种与人诉说心中苦恼的人际现象,从人际交往心理学上说其动机属于情感性的,而非功用性的。就是說,这时的交往不是为了弄清什么情况,寻求什么办法,解决什么问题,潜在的动机其实只是或主要是为了满足情感表达的需求,满足心灵慰藉的需求。所以,这时的交往不是要找一个好助手,而是要找一个好听众。
那么,同性与异性相比,在这个时候谁更是好的听众呢?当然应该是异性了。
这是为什么呢?
一是两性性心理的“异性相吸”的作用。为什么要男女相伴走过一生?这除了种族发展的需要外,也是个体发展的需要,其中很大程度是心理发展的需要。异性朋友之间的交往当然不同于夫妻或情人之间的性交往,但无庸讳言,既然朋友是异性的,就不可避免地有性的因素的作用。由于是异性,较容易缓解因苦恼造成的内心的紧张和焦虑。这也是人际交往中异性朋友的功能之一。
二是两性性格的“互补性”的作用。人际交往心理学发现,在人际交往中有一个“互补性”原则,双方的个性存在相反的差异时,往往相互吸引。一般说来,男人的刚毅和女人的温柔,正好可以互补。男人的刚毅对苦恼中的女人是一种慰藉,女人的温柔对苦恼中的男人也是一种慰藉。
三是两性交往的“异类群体”的作用。人们常常愿意在自己同类群体之外的交往对象那里打开自己的心扉。比如,人们常常跟外单位的人或外地的人甚至陌生的人更容易坦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是情感性交往的特点所制约的。情感性交往的主要特征是对别人敞开心扉,把别人请进自己的心中,因而是件冒风险的事,弄不好会事与愿违。而异类群体中的人相对来说是安全系数较高的,风险较小。两性各自分属不同性别群体,因而也就比和同性坦露心迹较为安全。
如此说来,似乎夫妻之间已经可以满足如上的条件了,为什么非要再去向异性朋友倾诉心中的苦恼?
我们再把异性朋友和夫妻做个比较,看看有什么区别。
1异性朋友比夫妻有更大的相似性。虽说人们常用“心心相印”“志同道合”等等来形容夫妻关系,可是,现实的婚姻中由于诸多原因不少夫妻存在较多的差别性。比如,由于家庭、教育、阅历、职业等客观原因会导致夫妻在兴趣爱好、个性特征、文化素养、价值观念等主观世界产生诸多差别或某一方面的差别。尽管有差别,除了极端情况外,并不妨碍婚姻关系的维系。而朋友则不同。朋友关系就是以相似性为条件的。具有相似性就结为朋友关系,相似性没有了,朋友关系就自动终结。异性朋友也是这样,因此,就在许多方面或某一方面有较多的理解,便于沟通。
2异性朋友比夫妻有较大的新异性。求新求异是人的天性。夫妻之间,共同生活的岁月在增进责任感的同时,也容易磨灭彼此之间的新鲜感,在交往关系上削弱了新异性。同时,夫妻之间有一种“自家人”的意识,由此容易带来彼此的感觉迟钝,麻木不仁。而朋友之间,无论交往怎样密切,通常都不可能有更多的日常接触,因而彼此之间有较多新鲜感,交往关系有较多的新异性。同时,不论多么亲密的朋友彼此也有一种“外人”的意识。这都使朋友之间能保持心灵感应的敏锐度和彼此的热情。所以常常是异性朋友比夫妻之间对对方诉说的苦恼有更多的关注。
3异性朋友可以满足两性感情的弥散性需求。婚姻要求夫妻感情的专一性,可是,几乎是天性决定了人的两性感情还有弥散性的一面。这应该说是有其生物学根源的。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而且以后者为本质属性。所以,人的活动必须受社会规范的制约。婚外情通常是社会舆论所不宽容的。异性朋友之间可以体验到介于友情和爱情之间的一种感情,有人称之为“第四种感情”。这种感情体验,正好可以满足人对两性感情弥散性的需求。
这样看来,异性朋友是最好听众的人际现象,就是一件正常而自然的事了。其实,谁都有这样的人际交往倾向,差别只是表现程度强弱和是否遇到机遇的问题。你的女友可能就是在这方面表现得明显而强烈一些,应该说是可以理解的。当然,这并不妨碍你们做好朋友。多给她一点理解吧,她会对你心存感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