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对价格敏感吗?”
要是把这个问题抛给十个人的话,估计有一大半的人会笑话我不知魏晋。肯定敏感啊!谁会不敏感?“開门五件事,油盐酱醋茶”,哪一件不涉及价格?没听说“蒜你狠”那会儿,论个往家里买蒜头吗?——剩下的一小半是特别有钱的人,所以可以不敏感。
也是哈,我本人就是一个对价格问题相当敏感的人,这样问“同人”,本身就多此一举。
我喜欢玩木头和石头。青睐的是石头和木头里头的“入流玩意”,比如好的海南黄花梨。海南黄花梨简称海黄,上品海黄纹理、手感、味道都好,可就一样不好:极品料子贵得上天,有时都不敢问价。问题是还经常有商家拿好看的海黄原料或成品来撩我。这简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挑逗。要是砸锅卖铁换钱买了海黄极品就能赏心悦目的话,也不是不能买,但前提是家里领导一定会用一根海黄镇尺把我打晕。
尤物优价,这是一个让人很痛苦的事实。
有人会说,活该,谁让你玩这些乱七八糟的。
可问题是,不玩这些就不会痛苦了吗?
我爱啃猪蹄。某天坐地铁的时候,路过地铁里的商铺,看见一家连锁店有香色诱人的猪蹄卖,一看也不贵:牌子上写个32元。现在猪肉多金贵啊,这么良心的价格,我觉得我的荷包会同意和主人“借一步说话”的。于是很有底气地上前让服务员整上一袋。一称,一斤左右,多少钱呢?60多元!
呀呀,什么鬼?然后才明白,人家标的是半斤价。
一不注意,原来标“半斤价”已经成了一种风气。这种看上去不起眼的标签,常见于一些“硬货”身上。猪蹄之外,还有知名烧鸡和海鲜之类。这说明猪蹄绝不孤单。
这样一处理,价格立马温柔可人多了。这大概是一种精确消除恐价心理的做法,虽然有点套路的意思,但情愿就范的不少。就是苦了肚子。
不知道今后会不会出现“半半价”。估计不太可能,因为猪先生的脚天生比较大,太小了买不住。南京人买烤鸭总喜欢喊“给我来个四分之一前脯”,那是冲着鸭子的体量去的。而且这话还有个会心之处:鸭脯体积有限,你要是让老板给你剁个四分之一鸭脯,老板一定会生气。其实人要的是带前脯的那四分之一。
说到这里突然有个想法,某些演唱会门票、景区门票不是很贵嘛,也可以尝试搞个“半价玩法”——怎么玩?当然是听一半、玩一半就出来咯。
可是,要说我们对价格很敏感的话,为什么又真的有不敏感的情形存在呢?
这几年,偶尔上某知名旧货处理平台看东西。我就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货品,标的是明显低的数字。说到这事还得说回海黄,都知道好的海黄论克卖,什么级别多少克价,那几乎是摆在明面的。可你一看,挺重一东西,才标几十上百元。还有的人干脆标1元。你以为捡漏的时间到了?那是你想多了。有的人早就留言了,有意的话,进“我想要”详聊。有的虽然没这么留言,但你看着那“1元”越看越邪门,怕是这里有什么圈套。
也想过,要是直接拍下会咋样。是卖家急得找我拼命,还是我急着解释“我不傻”“我不是来捣蛋的”却说不清楚?但我觉得,这种直接拍下的情况肯定有,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像我这样懂点常识,知道“三思而后行”。
真要那样的话,能怪谁?还不是怪你卖家没事找事。时间长了,就从一些卖家嘴里知道了一点如此标价的心理,上处理平台的多数想淘便宜,你报价一高,就很可能没人点开,没人点开的话,那成交的几率可想而知。于是乎,“1元”标签,就是一种怪异的进一步议价信号。图一个“你懂得”。
这种做法实际上也是一种忽悠。这种不敏感,往浅里说是一种相互逗你玩,形成一个潜规则;往深里说,那就是对标价的不尊重。
明码标价,是市场规则。对价格,理应有一种敬畏心。现实里,谁要是不明码标价,很有可能被举报,被有关部门处罚——这也是一种提醒,对一些价格猫腻,得有治理的意识——再者说了,谁没事敢往柜台里的金条上挂个“1元”标签,八成会被人疯抢了,那可真是跟自己过不去。
也不只是线下市场这样,有的网店标低了价格,不是被人有组织地薅过羊毛吗?
无意中标错价格,且不多说。单就故意标个假价格,周围人还各种见怪不怪,甚至慢慢认同这种方式来说,我总觉得这是一种病态。
在一个正常的语境里,对价格敏感和不敏感,很难说就是坏事。但要是在不敏感的基础上,还敢对价格玩上一玩,遛上一遛,那就很能说明我们有些人还活在系绳算账的岁月里。而本质上,其实这种不敏感是一种更敏感——利欲熏心和放弃博弈,在一些人的生存方式里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问题是,这种不敏感,谁纵容的?
要是把这个问题抛给十个人的话,估计有一大半的人会笑话我不知魏晋。肯定敏感啊!谁会不敏感?“開门五件事,油盐酱醋茶”,哪一件不涉及价格?没听说“蒜你狠”那会儿,论个往家里买蒜头吗?——剩下的一小半是特别有钱的人,所以可以不敏感。
也是哈,我本人就是一个对价格问题相当敏感的人,这样问“同人”,本身就多此一举。
我喜欢玩木头和石头。青睐的是石头和木头里头的“入流玩意”,比如好的海南黄花梨。海南黄花梨简称海黄,上品海黄纹理、手感、味道都好,可就一样不好:极品料子贵得上天,有时都不敢问价。问题是还经常有商家拿好看的海黄原料或成品来撩我。这简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挑逗。要是砸锅卖铁换钱买了海黄极品就能赏心悦目的话,也不是不能买,但前提是家里领导一定会用一根海黄镇尺把我打晕。
尤物优价,这是一个让人很痛苦的事实。
有人会说,活该,谁让你玩这些乱七八糟的。
可问题是,不玩这些就不会痛苦了吗?
我爱啃猪蹄。某天坐地铁的时候,路过地铁里的商铺,看见一家连锁店有香色诱人的猪蹄卖,一看也不贵:牌子上写个32元。现在猪肉多金贵啊,这么良心的价格,我觉得我的荷包会同意和主人“借一步说话”的。于是很有底气地上前让服务员整上一袋。一称,一斤左右,多少钱呢?60多元!
呀呀,什么鬼?然后才明白,人家标的是半斤价。
一不注意,原来标“半斤价”已经成了一种风气。这种看上去不起眼的标签,常见于一些“硬货”身上。猪蹄之外,还有知名烧鸡和海鲜之类。这说明猪蹄绝不孤单。
这样一处理,价格立马温柔可人多了。这大概是一种精确消除恐价心理的做法,虽然有点套路的意思,但情愿就范的不少。就是苦了肚子。
不知道今后会不会出现“半半价”。估计不太可能,因为猪先生的脚天生比较大,太小了买不住。南京人买烤鸭总喜欢喊“给我来个四分之一前脯”,那是冲着鸭子的体量去的。而且这话还有个会心之处:鸭脯体积有限,你要是让老板给你剁个四分之一鸭脯,老板一定会生气。其实人要的是带前脯的那四分之一。
说到这里突然有个想法,某些演唱会门票、景区门票不是很贵嘛,也可以尝试搞个“半价玩法”——怎么玩?当然是听一半、玩一半就出来咯。
可是,要说我们对价格很敏感的话,为什么又真的有不敏感的情形存在呢?
这几年,偶尔上某知名旧货处理平台看东西。我就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货品,标的是明显低的数字。说到这事还得说回海黄,都知道好的海黄论克卖,什么级别多少克价,那几乎是摆在明面的。可你一看,挺重一东西,才标几十上百元。还有的人干脆标1元。你以为捡漏的时间到了?那是你想多了。有的人早就留言了,有意的话,进“我想要”详聊。有的虽然没这么留言,但你看着那“1元”越看越邪门,怕是这里有什么圈套。
也想过,要是直接拍下会咋样。是卖家急得找我拼命,还是我急着解释“我不傻”“我不是来捣蛋的”却说不清楚?但我觉得,这种直接拍下的情况肯定有,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像我这样懂点常识,知道“三思而后行”。
真要那样的话,能怪谁?还不是怪你卖家没事找事。时间长了,就从一些卖家嘴里知道了一点如此标价的心理,上处理平台的多数想淘便宜,你报价一高,就很可能没人点开,没人点开的话,那成交的几率可想而知。于是乎,“1元”标签,就是一种怪异的进一步议价信号。图一个“你懂得”。
这种做法实际上也是一种忽悠。这种不敏感,往浅里说是一种相互逗你玩,形成一个潜规则;往深里说,那就是对标价的不尊重。
明码标价,是市场规则。对价格,理应有一种敬畏心。现实里,谁要是不明码标价,很有可能被举报,被有关部门处罚——这也是一种提醒,对一些价格猫腻,得有治理的意识——再者说了,谁没事敢往柜台里的金条上挂个“1元”标签,八成会被人疯抢了,那可真是跟自己过不去。
也不只是线下市场这样,有的网店标低了价格,不是被人有组织地薅过羊毛吗?
无意中标错价格,且不多说。单就故意标个假价格,周围人还各种见怪不怪,甚至慢慢认同这种方式来说,我总觉得这是一种病态。
在一个正常的语境里,对价格敏感和不敏感,很难说就是坏事。但要是在不敏感的基础上,还敢对价格玩上一玩,遛上一遛,那就很能说明我们有些人还活在系绳算账的岁月里。而本质上,其实这种不敏感是一种更敏感——利欲熏心和放弃博弈,在一些人的生存方式里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问题是,这种不敏感,谁纵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