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735-01
百会,又名三阳五会(《甲乙》),是“手足三阳、督脉之会”(《针灸大成》。头为诸阳之会,因本穴位于巅顶,能贯通诸阳之经,故命名“百会”穴。为足太阳、手足少阳和足厥阴、督脉之会,故又名“三阳五会”。百会穴位于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甲乙》) [1]。取穴时正坐,在后发际中点上7寸处;或于头部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百会穴在帽状腱膜中;有左右颞浅动、静脉及左右枕动、静脉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及额神经分支。
1 外感头痛
1.1风挟寒邪,阻遏络脉,血郁于内的风寒头痛,泻灸百会、风府、阿是穴,疏风散寒,通络止痛。
患者李某,24岁,女,主诉 头痛一周。患者于一周前因受凉后感头部疼痛伴颈项部疼痛,微恶风寒,口不渴,遇风尤甚,舌苔薄白,脉浮紧。辩证:依其症状及脉证,系风寒头痛。治则:疏散风寒,佐以通络止痛。取穴泻灸百会、风府、阿是穴。效果:治疗一次后头痛减轻,三次后头痛消失,随访一月未复发。
1.2风挟热邪,风热上扰,扰及清空的风热头痛,取泻百会、阿是穴、合谷,疏散风热,通络止痛;或取泻百会、曲池、内庭,祛风清热,降火清脑。
患者吐尔逊,38岁,男,主诉 头胀痛十天。患者于十天前感头部胀痛,甚者头痛如裂,恶风发热,面红目赤,口渴欲饮,咽红肿痛,尿黄,大便干燥,舌苔薄黄,舌尖红,脉浮数。辩证:依其症状及脉证,系风热头痛。治则:疏风清热,佐以通络止痛。取泻百会、阿是穴、合谷。效果:治疗三次后头痛减轻,烧退,一周后症状消失,随访一月未复发。
1.3风挟湿邪,蒙蔽清阳,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的风湿头痛,取泻百会、风池、阴陵泉、足三里,祛风散邪,调中利湿。
患者张某,49岁,女,主诉 头部跳动样疼痛三月余。患者于三月前因淋雨后感头部跳动样疼痛,开始时疼痛还能忍受,时间短未引起重视,近来疼痛加剧,遇寒更甚,头痛如裹,肢体困重,时感胸闷,舌苔白腻,脉濡。辩证:依其症状及脉证,系风湿头痛。治则:祛风散寒,佐以化湿通络。取泻百会、风池、阴陵泉、足三里。效果:治疗一周后症状减轻,两个疗程后头痛消失,随访三月未复发。
2 内伤头痛
2.1肝阳头痛,取泻百会、行间、风池,平肝潜阳,息风止痛。肝火头痛,取泻百会、太冲、丘墟,清泻肝火,散热止痛。
患者王某,58岁,女,主诉 头痛而晕三天。患者于三天前因生气后感头部疼痛伴眩晕,不能起身,心烦易怒,夜寐不安,面红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辩证:依其症状及脉证,系肝阳头痛。治则:平肝潜阳,息风止痛。取泻百会、行间、风池。效果:治疗一次后头痛减轻,五次后头痛消失,随访三月未复发。
2.2水谷不化,聚湿生痰,痰浊上扰,经络阻滞,清阳不得舒展所致的痰浊头痛,取泻阴陵泉、丰隆化湿祛痰,配泻百会宣阳通络,祛邪止痛;属于风痰者,取泻百会、丰隆,补阴陵泉,健脾化痰,息风止痛。
患者马某,男,46岁,回族。主诉 头痛失眠十天。十天前无明显诱因感头痛昏蒙,频繁发作,早晨、中午轻,午后较重。头部沉重如裹,失眠,只能入睡两、三个小时,恶心厌食,气短懒言,倦怠无力,心烦,舌淡口粘,口苦,舌苔白腻,脉滑。辩证:依其症状及脉证,系痰浊头痛。治则:化湿祛痰,宣阳通络。取泻阴陵泉、丰隆配泻百会。效果:治疗一次食欲恢复正常,头痛减轻,两次后夜间可睡四、五个小时,头脑也感清醒许多,五次后微感头痛头晕,夜间可睡七、八个小时,十次后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
2.3肾虚头痛取补百会,有助气血上荣头脑,补关元,壮真火益元阳,并益火生土以振脾阳,补复溜,滋阴补肾。
患者孙某,男,56岁。主诉 头痛十余年。患者十余年前因劳累后感头部空痛,偶感眩晕,曾自行服用药物(药名不详)可缓解。近来感头痛发作频繁,伴腰痛酸软,神疲乏力,耳鸣少寐,舌红少苔,脉细无力。辩证:依其症状及脉证,系肾虚头痛。治则:养阴补肾。补关元、复溜、百会。效果:治疗一个疗程后,发作次数减少,两个疗程后头痛减轻,三个疗程后症状消失,随访一年未复发。
头为诸阳之会,又为髓海之所在,其经络通畅,气血充足,髓海得以滋养才能头清目醒,灵活自如[2]。足厥阴肝经之脉上行巅顶,肝火、肝阳、肝风易于上扰清空,故头脑病变多出现阳实证或标实证。非风寒或寒邪所致头痛,不可轻用艾灸,否则有助邪热上攻,易致头昏脑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凡灸头顶不得过七七壮,缘头顶皮薄,灸不宜多”。
参考文献:
[1] 杨甲三,曹一鸣,腧穴学.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 李瑛.手法按摩治疗经期头痛[J].针灸临床杂志.1998,14(6)
百会,又名三阳五会(《甲乙》),是“手足三阳、督脉之会”(《针灸大成》。头为诸阳之会,因本穴位于巅顶,能贯通诸阳之经,故命名“百会”穴。为足太阳、手足少阳和足厥阴、督脉之会,故又名“三阳五会”。百会穴位于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甲乙》) [1]。取穴时正坐,在后发际中点上7寸处;或于头部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百会穴在帽状腱膜中;有左右颞浅动、静脉及左右枕动、静脉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及额神经分支。
1 外感头痛
1.1风挟寒邪,阻遏络脉,血郁于内的风寒头痛,泻灸百会、风府、阿是穴,疏风散寒,通络止痛。
患者李某,24岁,女,主诉 头痛一周。患者于一周前因受凉后感头部疼痛伴颈项部疼痛,微恶风寒,口不渴,遇风尤甚,舌苔薄白,脉浮紧。辩证:依其症状及脉证,系风寒头痛。治则:疏散风寒,佐以通络止痛。取穴泻灸百会、风府、阿是穴。效果:治疗一次后头痛减轻,三次后头痛消失,随访一月未复发。
1.2风挟热邪,风热上扰,扰及清空的风热头痛,取泻百会、阿是穴、合谷,疏散风热,通络止痛;或取泻百会、曲池、内庭,祛风清热,降火清脑。
患者吐尔逊,38岁,男,主诉 头胀痛十天。患者于十天前感头部胀痛,甚者头痛如裂,恶风发热,面红目赤,口渴欲饮,咽红肿痛,尿黄,大便干燥,舌苔薄黄,舌尖红,脉浮数。辩证:依其症状及脉证,系风热头痛。治则:疏风清热,佐以通络止痛。取泻百会、阿是穴、合谷。效果:治疗三次后头痛减轻,烧退,一周后症状消失,随访一月未复发。
1.3风挟湿邪,蒙蔽清阳,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的风湿头痛,取泻百会、风池、阴陵泉、足三里,祛风散邪,调中利湿。
患者张某,49岁,女,主诉 头部跳动样疼痛三月余。患者于三月前因淋雨后感头部跳动样疼痛,开始时疼痛还能忍受,时间短未引起重视,近来疼痛加剧,遇寒更甚,头痛如裹,肢体困重,时感胸闷,舌苔白腻,脉濡。辩证:依其症状及脉证,系风湿头痛。治则:祛风散寒,佐以化湿通络。取泻百会、风池、阴陵泉、足三里。效果:治疗一周后症状减轻,两个疗程后头痛消失,随访三月未复发。
2 内伤头痛
2.1肝阳头痛,取泻百会、行间、风池,平肝潜阳,息风止痛。肝火头痛,取泻百会、太冲、丘墟,清泻肝火,散热止痛。
患者王某,58岁,女,主诉 头痛而晕三天。患者于三天前因生气后感头部疼痛伴眩晕,不能起身,心烦易怒,夜寐不安,面红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辩证:依其症状及脉证,系肝阳头痛。治则:平肝潜阳,息风止痛。取泻百会、行间、风池。效果:治疗一次后头痛减轻,五次后头痛消失,随访三月未复发。
2.2水谷不化,聚湿生痰,痰浊上扰,经络阻滞,清阳不得舒展所致的痰浊头痛,取泻阴陵泉、丰隆化湿祛痰,配泻百会宣阳通络,祛邪止痛;属于风痰者,取泻百会、丰隆,补阴陵泉,健脾化痰,息风止痛。
患者马某,男,46岁,回族。主诉 头痛失眠十天。十天前无明显诱因感头痛昏蒙,频繁发作,早晨、中午轻,午后较重。头部沉重如裹,失眠,只能入睡两、三个小时,恶心厌食,气短懒言,倦怠无力,心烦,舌淡口粘,口苦,舌苔白腻,脉滑。辩证:依其症状及脉证,系痰浊头痛。治则:化湿祛痰,宣阳通络。取泻阴陵泉、丰隆配泻百会。效果:治疗一次食欲恢复正常,头痛减轻,两次后夜间可睡四、五个小时,头脑也感清醒许多,五次后微感头痛头晕,夜间可睡七、八个小时,十次后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
2.3肾虚头痛取补百会,有助气血上荣头脑,补关元,壮真火益元阳,并益火生土以振脾阳,补复溜,滋阴补肾。
患者孙某,男,56岁。主诉 头痛十余年。患者十余年前因劳累后感头部空痛,偶感眩晕,曾自行服用药物(药名不详)可缓解。近来感头痛发作频繁,伴腰痛酸软,神疲乏力,耳鸣少寐,舌红少苔,脉细无力。辩证:依其症状及脉证,系肾虚头痛。治则:养阴补肾。补关元、复溜、百会。效果:治疗一个疗程后,发作次数减少,两个疗程后头痛减轻,三个疗程后症状消失,随访一年未复发。
头为诸阳之会,又为髓海之所在,其经络通畅,气血充足,髓海得以滋养才能头清目醒,灵活自如[2]。足厥阴肝经之脉上行巅顶,肝火、肝阳、肝风易于上扰清空,故头脑病变多出现阳实证或标实证。非风寒或寒邪所致头痛,不可轻用艾灸,否则有助邪热上攻,易致头昏脑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凡灸头顶不得过七七壮,缘头顶皮薄,灸不宜多”。
参考文献:
[1] 杨甲三,曹一鸣,腧穴学.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 李瑛.手法按摩治疗经期头痛[J].针灸临床杂志.199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