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来源 :未来英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fangzhi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当前国际大环境下,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一是欧美文化开始渗透到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泛滥成灾,有相当多的国人,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对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甚少,道德失范。理想动摇,信仰苍白。而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恰恰豐富地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因此,文章结合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契机,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小学语文;渗透;传统文化:初探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历史绵延五千年的产物,它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但可惜的是,由于快餐文化、西方文化、网络文化的盛行,过洋节成为年轻一代趋之若鹜的时尚,传统文化在孩子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传统文化教育迫在眉睫。小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学科,其中不少课文涉及了中华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呢?下面我以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为例来谈谈我的做法。
  一、挈领提纲——爱国主义情感渗透
  中华传统美德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位卑未敢忘忧国”,“治国”最主要内容就是爱国。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正因为周恩来心里装着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所以成就了伟大的事业。这是一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素材,那么怎样从周恩来的故事中体会人文情怀,明确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的联系,从而提升学生的情感感悟呢?
  本篇课文从内容上看,涉及很多方面,但却有着一条主线,即:中华不振。于是,我抓住这条核心线层层教学,让学生品读课文中表现“中华不振”的词句,重点引导学生研读了伯父的话和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两部分内容。特别是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件事,是本文的重点,它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学到此处,学生的愤怒之火已被点燃。为了把学生这种情感引向另一个高度,我不失时机的出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等补充材料,直面历史,让孩子心情难平,让孩子心有所向,让孩子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萌发报国之情。与少年周恩来的心灵产生了共鸣。接着,我引导学生看着科技、体育等方面的成就实例图片,朗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最后,我让学生思考:我们又是为什么而读书?让学生们明白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掌握好知识和为国家建设的本领,将来使自己成为一名对国家有所作为的人。
  二、沙海拾贝——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渗透
  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成语是汉语言文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它语言精练,结构严谨,含义深刻,富有表现力。成语一般为四个字,但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中出现了一个七字成语“打破砂锅问到底”。在前几年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不少成语,但接触多字成语,这还是第一次。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学生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都将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我设置了一个疑问:“打破砂锅问到底”这是几个词语呢?同学们的答案各不相同,但没有一个学生说是一个词语了。我适时夸张地说:“你们都错了。”学生一个个睁大眼睛望着我,兴趣盎然。接着,我向学生介绍成语的特点: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和特定的含义,这就是一个七个字的成语。然后,我引导学生联系句子,联系上下文,在这一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同时鼓励学生课后延伸,收集更多的多字成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言文内涵十分丰富,是古代文化遗产,其中既有孔子、孟子这些大文学家的宏思佳作,又有无名氏、村妇野叟的真情实录。但对小学生来说,文言文毕竟是一种陌生的课文,加之文言文晦涩难懂,又不好读,如果起步教学搞得不好,将会影响到今后文言文的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才出现第一篇古文——《杨氏之子》。我们在前几年的教学中就可以适当潜移默化引导学生理解一些古文字词,为学习文言文做铺垫。如本课就出现了不少古词:“之”、“者”、“诸生”等,而这些字词又是文言文中常用的,此时联系课文内容的学习来理解这些字词的含义,就能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扫除了一些障碍。
  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重振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小学语文教师更是义不容辞。我们只有适应新形式、新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中潜移默化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在文化传承的宏伟事业中有所作为。
其他文献
摘要:《山海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本奇书,将它归类于文学可能并不准确,它对地理、海洋、神话收集方面的特点可能会大于它的文学性,然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都不仅只是文学。单从文学特色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此书记载的一系列神话形象中大部分都是悲剧形象,书中包举的无数悲剧英雄体现了那个文明未开化的时代人类生命的呐喊,是屡败屡战的不屈英灵的抗争,这种呐喊的声音形成了《山海经》主要的文学特色。  关键词:悲剧意蕴;命
期刊
摘要:红学一直以来都余热未消,鲁迅先生说:“《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官闱秘事’。”不同的人自然会有各自不同的解读。在此我姑且就《红楼梦》中经常出现的语言现象——谐音浅谈一下个人看法  关键词:《红楼梦》;谐音  谐音在汉语、汉文化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艺术,它常常渗透着作者的智慧。而谐音双关是利用语音条件,一箭双雕,有意使语句
期刊
就职业教育而言,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仍然居于学校各项工作之首。就现状看,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现状是喜悦与忧虑同伴、机遇与挑战同存、希望与困难同在。笔者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经验与教训,试图从以下几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当今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现状  中职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他们活跃在各行各业,用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为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奋斗着、贡献着。调查发现,广大在校中职生的思想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交互式电子白板脱颖而出,为现代化教育开辟了新的天地,同时也给课堂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可以说是“百舸争流千帆过,电子白板居龙头”。  电子白板,又称是电子交互白板,是一种新的高科技电子教学系统。它是由硬件电子感应白板和软件白板操作系统集成。电子白板集传统的黑板、计算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完善,电脑走进了小学校园,初步建成高标准的校园网络、现代化的多媒体电脑室,计算机课堂教学也已起步,大部分小学已经开设信息技术课,并开设信息技术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是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学习的欲望,进而就有了学会后的成就感。课堂教学激发兴趣是前提也是关键。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习兴趣:提高  信息技术已
期刊
摘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仅仅依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认真指导好学生的课外学习,鼓励他们把学的语言知识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如见面互致问候、礼貌用语等,在实际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關键词:英语;口语;兴趣;交际能力;语言环境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本质是交际。而语言知识是实现交际能力的基础。学生掌握的语言知识越多,基础越扎实,交际能力的培养就越顺利。我们都知道,语言的第一性是“
期刊
一、话题的来源  2015年11月9日,有幸到县一初中听了初三教师罗翠英老师的随堂课《夜的轻吟》——古今中外同题材诗歌比较赏析。这堂课将我国唐代诗人刘方平的《月夜》和俄罗斯现代诗人叶赛宁的《夜》进行比较性赏析。从这堂课我真正领悟了“简约课堂”“一课一得”的魅力。这堂课围绕“赏析关键词句,感悟诗人心境”的目标来组织教学,教学流程简约,一共只有三个环节,每个环节的主体都是学生,每个环节都是为达成目标服
期刊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展开学习活动的原动力。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很难集中学习的注意力。正是因为如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多样的、丰富的手段去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有了兴趣,教师才能保证后续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从而确保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  一、提升教师修养、简历良好的师生关系  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离不开良
期刊
从事物理教学近26多年,初中物理教过,高中物理也教了4轮多了。从教过程中,接触的物理教学模式很多,对于大多数的教学模式都比较过、尝试过。每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优势,但也有自己的短板。那么在自己的物理教学中到底应该采用哪种教学模式最好呢,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对于不同的课题不能机械的套用同一种教学方式,应该因教材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譬如新课、复习课就应该有不同,实验课和常规课就应用有所不同,
期刊
新课标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文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或杂记评议,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自然为文,在渗透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如何才能达到作文的这一理想境界?笔者认为,老师应确定学生是作文的主体,要提倡学生写个性化的作文。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个性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