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记忆

来源 :百科探秘·海底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nmdm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多万年前的大灭绝:1/3大型海洋动物消失


  科学家在研究分析了上新世到更新世(53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9700年)的大型动物群化石后,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大约1/3的大型海洋动物消失于300万到200万年前。
  科学家推测,冰川活动导致海平面剧烈变动以致近海栖息地显著减少,是造成该灭绝事件的罪魁祸首。那次灭绝事件导致海洋哺乳动物的多样性降低了55%之多。此外,还有43%的海龟物种、35%的海鸟和9%的鲨鱼物种也都消失了。“武力值”惊人的巨齿鲨也是此次事件的受害者。不能不说,在这种全球环境变化中,大型海洋恒温动物显得尤为脆弱。

  当然,在许多物种消失的同时,新的生命形式也在不断出现。在那次灭绝事件中,大约1/4的动物物种,包括大家熟悉的北极熊、海燕和黄眼企鹅等海洋动物,都出现于这一时期。

巨齿鲨


  别称:巨牙鲨、史前巨鲨
  科属:耳齿鲨科/拟噬人鲨属
  体形:体长超过18米,体重约60吨
  外貌:不详
  分布:不详
  灭绝时间:200万年前
  灭绝原因:海水变冷,食物不够

巨齿鲨:“武力值”超群的王者


  虽然我们都知道巨齿鲨曾经存在过,但是没人知道巨齿鲨究竟长什么样。它的骨骼就像现代鲨鱼,由软骨而非骨头组成,缺乏形成骨骼化石的条件。也是因此,人类对巨齿鲨的所有认识均来自对其牙齿化石以及一些脊椎化石的研究。
  巨齿鲨留下了上百颗巨大且坚硬的珐琅质牙齿化石。这些最大斜边长度约20厘米的牙齿,结构与大白鲨相似。据此推算,巨齿鲨的体长可达20.3米,体重约103吨。它的咬合力甚至比霸王龙更强劲,平均咬合力高达28吨,最高可达36吨。也是因此,在1600万至200万年前的海洋中,巨齿鲨是当之无愧的海洋王者。
  一些科学家认为,巨齿鲨可能是大白鲨的近亲。假设这是真的,以大白鲨的新陈代谢能力作为参考,可推算出巨齿鲨每天要摄取的食物重量约占自身体重的1/50。从已知的史前食物链来看,巨齿鲨只能以鯨作为食物。

顶级大佬也会被饿死


  “一山不容二虎”这个说法,从食物链角度来解释,是指一座山所拥有的资源不足以养活两只顶级掠食者。为了获得足够的生存资源,这两只顶级掠食者之间必然会发生竞争,结果只能是其中一只“败走麦城”或失去生命,否则这条食物链就有崩溃的危险。
  巨齿鲨在食物链中处于鲸的上端。也就是说,它作为海洋中的顶级大佬,其生存状态依赖于鲸的数量。200万年前,两极海水变冷,导致环境不再适合巨齿鲨生存。而鲸类作为恒温海洋动物,并不受两极海水变冷的影响。这意味着,鲸从此拥有了能躲避巨齿鲨猎捕的“避鲨港”。
  当巨齿鲨在海中游弋,却始终无法找到足够食物时,灭绝的阴影就笼罩在它们身上。
  可是……既然巨齿鲨的武力如此强大,它完全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食谱来实现自救呀。
  捕食是需要消耗大量体力的,像巨齿鲨这样的顶级大佬,适合它的食谱其实很有限。

大海牛


  别称:巨儒艮、斯特拉大海牛、无齿海牛
  科属:儒艮科/无齿海牛属
  体形:体长约7.5米~10.7米,体重约4.5吨~5.9吨
  大海牛是海牛目中已知体形最大、唯一适应寒带气候的一种海牛。
  外貌:外形与儒艮相似,但前肢末端仅有腕骨与掌骨,趾骨已退化到几乎完全消失:与身体的其他部分相比,头部小得不成比例:皮肤又黑又厚,犹如橡树皮:视力不太好,主要靠耳朵听,耳孔只有豌豆大小,但内耳结构相当发达
  分布:曾有水手在科曼多尔群岛见过大海牛

  从化石分布来看,过去大海牛的分布范围可能包括整个北太平洋中北部海岸地带,东至下加利福尼亚半岛与墨西哥西岸,西达日本的本州岛。
  灭绝时间:1768年
  灭绝原因:被远航水手当作食物补给

大海牛:被吃到灭绝的海洋巨兽


  1741年,博物学者乔治·斯特拉,搭乘俄国探险家维图斯·白令的船,前往西伯利亚、北极海沿岸和堪察加半岛及阿拉斯加等地进行探险与调查研究活动。这支探险队由“圣彼得”号和“圣保罗”号两艘船组成,由于船队在航行中遭遇了大风暴,两艘船失散了。
  斯特拉所在的“圣彼得”号在海中漂泊,最后停靠在科曼多尔群岛的一座无人岛。他在这里发现了一种奇特的庞然大物——它们“从来不接近沙滩,一直栖息在水里”,不仅“集体进食,幼崽还会被围在群体中央保护起来”。这种团结友爱的海洋巨兽就是个头儿比儒艮和海牛更大的大海牛。特斯拉也因此成为唯一见过活生生的大海牛的生物学家。
  “圣彼得”号被困在岛上,白令船长和28名水手相继病死。当船上的食物被吃光后,饥肠辘辘的水手们打起了大海牛的主意。他们拿起武器,做好了恶战的准备,却意外发现猎捕大海牛简直是零风险的事。这种海洋巨兽不仅行动缓慢,十分容易捕捉,还非常温驯,即使受了伤也不会叫喊。大海牛的滋味更是堪称美味。有水手痛哭流涕地说,这让他想起了家乡小牛排的味道。大海牛那堪比橡树皮的厚皮,则成了修补船只的好材料。
  当幸存者获救返航时,美味可口的大海牛也随之声名远播。当时,西方上流社会十分青睐海獭和北方海狗的毛皮。白令海一带自古就盛产这两种海洋动物,因此吸引了不少野心勃勃的探险队前来。他们不仅大量捕杀海獭和北方海狗,还大量猎杀美味的大海牛,作为船队的补给物资。
  斯特拉发现大海牛时,它们的数目已经十分稀少,仅有一两千头。当最后一头大海牛死于探险队之手后,这种温驯的海洋巨兽就彻底消失了。距离它们第一次被发现,只有短短的27年。
  大海牛的遭遇太惨了!只是我想不明白,白令海已经变得如此危险,为什么大海牛不逃走呢?
  唉,我猜不是不想逃,而是没有能力逃。

大海牛之“死于安乐”


  大海牛之所以被称为“无齿海牛”,是因为它们的嘴里没有牙齿,只有两片又白又平的骨头,分别位于上颌和下颌。这种独特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它们是唯一以海藻为食的海牛。白令海是世界上大叶藻产量最高的海区,能提供丰富的食物,是大海牛心目中的“天堂”。所以当其他地方的大海牛都灭绝了,这里的大海牛仍能偏安一隅,过着幸福快乐的小日子。
  当然“天堂”里也会有小烦恼。在人类出现前,大海牛最大的烦恼是海胆。海胆也以海藻为食,与大海牛是竞争对手。它们的个头儿虽小,繁殖速度却很快,一不留神就会泛滥成灾。所幸白令海里还有海胆的死对头——海獭。海胆吃海藻,大海牛吃海藻,海獭吃海胆,这四者长期以来形成了较平衡的食物链关系。但是当海獭被人类大量捕猎后,泛滥的海胆就会将海藻林啃食殆尽。于是,大海牛就不得不挨饿了。
  此外,从斯特拉的观察记录可知,大海牛总是徘徊在河口附近,进食时也只有部分身軀埋入水中,觅食深度不超过1米。这段记录传递出一个信息:大海牛的潜水技术不太好。动物学家甚至得出了一个更糟糕的推测:大海牛可能对海水尚未完全适应,需要随时补充淡水。这意味着,大海牛无法离开河口附近。也正因此,当面对残酷的猎杀时,大海牛根本没有能力逃往外海。退一步说,就算它们不顾一切逃到了外海,以那么弱的武力值和潜水技能,也无法应付像虎鲸和大型鲨鱼这样的强敌。可以说,大海牛用生命诠释了何为“死于安乐”。
  每次看到憨态可掬的企鹅,我就恨不能打包带走。
  很多人都有你这种想法,并付诸行动了,这就造成了19世纪大海雀的灭绝。
  停停停,不要转移话题。我说的是前白后黑的企鹅,不是什么大海雀。
  大海雀就是前白后黑的企鹅呀。

大海雀


  别称:大海燕、北极大企鹅
  科属:海雀科/大海雀属
  体形:体长75厘米~80厘米,体重5千克
  外貌:以白黑两色为主色,后背为黑色,胸部和腹部为白色:喙为黑色并有白色横向纹槽,每只眼睛和喙之间有一小块白色羽毛:翅膀很短小,脚趾为黑色,脚趾间的蹼为棕色
  分布:曾广泛生活在大西洋的各个岛屿上
  灭绝时间:1844年
  灭绝原因:人类对于其羽毛和标本制品的贪婪,以及对其栖息地的破坏

大海雀:包裹着企鹅“外衣”的海雀


  500多年前,欧洲探险队来到北极附近的岛屿,发现了一种后半身为黑色、前半身为白色的大胖鸟。这种独特的保护色使它们在海岸岩石上不易被发现。大胖鸟长着一对可笑的小翅膀,不会飞,只能在水面滑翔。水手们给这种憨态可掬的大胖鸟起名为“企鹅”。
  后来,欧洲探险队在南极附近的岛屿上也发现这种熟悉的北极动物。他们以为此胖鸟即彼胖鸟,也把它们称为“企鹅”。正当探险家为南极也发现企鹅而欢呼时,最先发现的北极企鹅却遭到了灭顶之灾。   当北极企鹅灭绝后,“企鹅”这名字就成为南极企鹅的专属。后来,科学家研究才发现,北极企鹅与南极企鹅一点儿亲缘关系也没有,故将其改名为“大海雀”。
  大海雀长得像企鹅,其实是趋同演化的结果。
  什么叫“趋同演化”呀?
  就是源自不同祖先的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结构向着同一方向改变。
  在自然界中,趋同演化现象相当普遍。以鲨鱼、鲑鱼、海龟、企鹅和海豹为例,它们分别属于软骨鱼类、硬骨鱼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但为了适应水生环境,前后肢均演化为适于划水的扁平形,身体也演化为可减少水中阻力的流线型。

大海雀告诉你:“飞行员”是如何炼成“渔夫”的


  科学家通过分析DNA,确认与大海雀有亲缘关系的不是企鹅,而是刀嘴海雀和海鸦。大海雀外表长得像企鹅,只是因为两者的生活方式非常相似。
  大海雀的嘴呈现扁平状,身体是完美的流线型,且表面十分光滑,这极大地减少了它在水中的阻力。它的双脚非常靠近身体后部,能像舵一样掌控方向:短小的双翼虽然不能用于飞行,却能像桨一样在水里划动。也是因此,虽然大海雀在陆地走路时一摇一摆,有时还须借助翅膀的帮助才能站稳脚跟,但是潜入水中后却能像离弦之箭一般敏捷、快速。
  大海雀通过重塑自己的外形,从“飞行员”炼成了“渔夫”。它们放弃了广袤的天空,却拥有了富饶的海洋。作为世界上潜水技术最高超的鸟类,大海雀一年中有十个月在海上度过,只在繁殖期才上岸。对它们来说,这样既能拥有充足的食物,又能远离陆地上的天敌,简直是完美的生活方式。
  大浅滩位于加拿大东海岸,距离纽芬兰约60多千米。这里的岛屿非常平坦,就像一张张薄饼漂荡在海水中。
  这些与世隔绝的“薄饼”,就是为大海雀量身定做的繁衍地。它们在此落脚、繁衍生息,优哉游哉度过了千百年。直到500多年前,探险家的船队驶入了这片海域,才打破了它们原本宁静的生活。

大海雀的悲情灭绝之路


  15世纪末期,欧洲的造船技术得到了很大改善,罗盘针的应用使远程航海成为可能。进入16世纪后,欧洲各地涌现出了大量探险家,跨越大西洋去探寻新世界。法国探险家雅克·卡蒂埃就是其中一员。
  卡蒂埃的船来到大浅滩时,已经在大西洋上漂泊了好几周,船上的食物差不多耗尽了。当船沿着岛屿的东北海岸航行时,他们惊喜地发现岛上到处都是不会飞的海鸟。对于饥肠辘辘的船员来说,这些肥美且不怕人的“企鹅”就是最好的食物补给。探险船队的出现,将大海雀直接从猎手变成了食物。
  然而,大海雀的厄运并没有就此打住。进入18世纪后,欧洲人开始喜欢睡蓬松而柔软的羽毛床垫,戴有羽毛装饰的时髦帽子。由于大海雀的羽毛正好能满足这两样需求,它们又从食物沦为猎物。猎捕大海雀的船队纷至沓来,长期驻扎在岛上。成千上万只大海雀被猎杀,羽毛被装进麻袋,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大陆。等到19世纪,生活在纽芬兰外海群岛上的大海雀已经被赶尽杀绝了。
  截至19世纪中叶,仅在冰岛西南端的一座小岛上,仍生活着一些尚有繁殖能力的大海雀。这座小岛远离陆地,以当时的航海技术,人们得冒很大风险才能抵达。于是,这里成了大海雀逃离人类魔爪的避难所。1830年,由于海底火山爆发,这座避难所消失在巨浪中,仅有约40对大海雀逃过了这场劫难。这些“幸存者”选择了冰岛附近的火岛作为繁衍地。因为火岛距离大陆更近,所以大海雀不得不面对更多来自人类的威胁。
  当时博物学盛行,人们疯狂地搜集不同物种,将它们做成标本收藏。世界上各大博物馆也争相收藏这些标本。大海雀的遭遇引起了标本爱好者的关注。这最终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1844年7月3日,火岛上的最后一对大海雀在孵蛋期间被人类杀死,这也是大海雀留在人间的绝响。
  大海雀虽然灭绝了,但有关大海雀的故事却没有结束。
  大海雀的灭绝,助推了人类社会对大海雀标本的狂热。大海雀标本的价格从最初的5英镑、10英镑,飙升到1870年的40英镑、1900年的350英镑。
  约有78件大海雀的皮毛标本和75枚大海雀蛋标本被存放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现在,我们只能通过这些陈列的标本来缅怀这种像企鹅一样可爱的大胖鸟了。
  希望大海雀的悲剧不再重演。

緬因州海鼬


  别称:海貂
  科属:鼬科/水鼬属
  体形:体长一般为0.3米~0.5米,体重约为2千克
  外貌:全身覆盖一层厚密黑亮的皮毛,前足短小,后足有蹼,呈扁平状
  分布:美国缅因州海岸地区
  灭绝时间:1894年
  灭绝原因:人类对于其皮毛的贪婪,以及对其栖息地的破坏

缅因州海鼬:皮毛时尚的牺牲品


  缅因州海鼬以鱼、贝类为主食,可以潜入6米深的海里长达半小时之久。在所有鼬科动物中,它是唯一生活在海里的。
  缅因州海鼬的皮毛细密亮丽,且保暖性能极佳,深受皮毛爱好者的追捧。用它们制作的大衣、皮领、皮帽和披肩等皮毛制品,很早以前就成为各国皇族和贵族的专用品。为了得到这种奢侈品,无数探险船载着猎手,来到缅因州海鼬的家乡,大肆猎捕。兴盛的缅因州海鼬家族因此遭受了灭顶之灾。
  在1697年前,美国缅因州海岸仍生活着许多海鼬:到19世纪中期,它们的数量已经很少了。物以稀为贵,缅因州海鼬的稀缺,不但抬高了其皮毛制品的价格,也让西方上流社会对其趋之若鹜。可怜的缅因州海鼬,陷入了越珍贵越被杀戮的怪圈中。   从1880年开始,缅因州海鼬从地球上销声匿迹。1894年,缅因州海鼬正式宣告灭绝。仅有那些珍贵的皮毛制品证明这些小生灵曾在地球上出现过。
  缅因州海鼬灭绝后,人们对皮毛的狂热追求并没有停止。西印度僧海豹又成为皮毛时尚的新受害者。

西印度僧海豹


  别称:加勒比僧海豹
  科属:海豹科/僧海豹属
  体形:雄性体长可达2.25米,体重约为200千克:雌性的体形更为细小
  外貌:头部很圆,无外耳,头上有密密麻麻的短毛,有点儿像僧侣的脑袋,因以得名“僧海豹”:体色为棕灰色或灰褐色,背部颜色很深,腹部颜色较浅,没有普通海豹那样的斑点
  分布:加勒比海一带
  灭绝时间:1952年
  灭绝原因:人类对其皮毛和脂肪的贪婪,以及对其栖息地的破坏

西印度僧海豹:命运悲惨的“海狼”


  在西印度僧海豹的鼎盛时期,加勒比海一带随处可见它们躺在岸上懒洋洋晒太阳的景象,其密集程度足以令密集恐惧症者头皮发麻。除了当地土著,没人会来这里。在几乎没有天敌的环境下,西印度僧海豹过着世外桃源般的日子。也是因此,它们的防卫能力非常弱。
  进入15世纪,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加勒比海一带成为欧美列强的相争之地。西班牙人来得最早,之后,英国人、法国人、丹麦人和美国人等陆续抵达。人类的脚步踏上了加勒比海上的各个岛屿,西印度僧海豹的宁静生活被彻底打破了。由于船上食物短缺,这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高大胖”就成为船队的最佳补给品。
  航海家哥伦布就曾得意洋洋地表示,在1494年前往加勒比海的途中,自己曾杀死8只海狼。他口中的“海狼”就是西印度僧海豹。这种在陆地上分外笨拙的海洋动物,其实很温驯,在面对屠杀时根本毫无抵抗之力。
  成年僧海豹遭劫的同时,小海豹也没能幸免。为了满足人类对华美皮毛的追求,长着厚密乳毛的小海豹也与缅因州海鼬一样沦为牺牲品。再然后,人们又发现海豹油是好东西,不仅可以用来照明,还能制作肥皂等日用品。利益驱使更多猎人来到这里。加勒比海不再是西印度僧海豹的天堂,而成了困住它们的屠场。
  从19世纪到20世纪,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人们对海豹皮毛、海豹油日益增长的需求,猎人们开始使用更高效的捕杀工具。西印度僧海豹的数量越来越少。1958年,它们再也无法承受人类社会的无度索取,宣告灭绝。与此同时,僧海豹家族的另外两支——地中海僧海豹和夏威夷僧海豹,也在濒临灭绝的边缘苦苦挣扎。
  曾经“豹丁兴旺”的僧海豹家族,已成为世界上极度濒危的海洋动物之一。截至2008年,全世界的夏威夷僧海豹只剩下约1500头,并仍在以每年約4%的速度减少;地中海僧海豹的处境则更为糟糕,只剩500多头了。
  听着好揪心!有什么办法能帮助这些可怜的大家伙吗?
  这些僧海豹和其他濒危动物一样,已经被列入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受到特别保护。相信它们不会重蹈西印度僧海豹的覆辙。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逐渐意识到地球并非人类的地球,而是所有生命体的地球。为了更好地保护那些濒危动植物,世界各国都制定了各自的自然保护条例。
  古人说“不能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意思是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贪婪,对大自然没有节制地索取。
  巨齿鲨、大海牛、大海雀……这些已经灭绝的海洋动物,是全人类不能忘却的记忆。因为只有记住了它们,我们才能牢记教训,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其他文献
体育课的教学和其他课程不一样,体育课的教学场所主要是在操场上.众所周知,操场上的教学环境比较嘈杂,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要对整个课程进行周密的组织完整,从培养和激发学
机械制造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其中金属切削加工是基本又可靠的精密加工手段。在进行数控编程的过程中,刀具的选择和切削用量的确定是十分重要,它不仅对被加
以3Y-TZP/Bi2O3为复合添加剂制备8YSZ陶瓷材料,研究了复合掺杂对材料致密化、相组成、显微结构、力学性能及电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Y-TZP/Bi2O3复合添加剂的引入有利于材料的
研究了Zn-Se/不锈钢薄膜的电沉积工艺条件及其在染料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讨论了电流密度、初始浓度比(c(ZnSO4):c(Na2SeO3))、pH值、柠檬酸钠加入量、电沉积时间、电沉积温度以及超声
对新一代锂离子电池,特别是动力型电池用微孔型聚合物电解质膜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几类典型的聚合物电解质膜的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比较了这一领域里萃取法、倒相法和直接造孔
立方氮化硅作为氮化硅的第三种物相,具有比α—Si3N4、β-Si3N4高的体积模量及硬度,是继金刚石与立方氮化硼之后的第三种超硬材料。从静高压合成与动高压合成两个方面综述了立
泡沫铝是一种新型的轻质结构功能材料。发泡剂是泡沫铝孔隙的形成和泡沫铝孔洞分布均匀的重要影响因素。综述了国内外发泡剂的种类和特点以及在泡沫铝中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云南地处于我国的西南边疆,资源条件和经济状况与东中部地区相比相对落后,尤其是边疆农村地区更是如此,也因此导致云南地区的教育相对落后。造成边疆农村中学地理教育发展缓慢是
电子信息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根据信息产业部的分析,电子信息业这一朝阳产业正处于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自我国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几年来,电子生产行业以突飞猛进的速度迅崛
医院高值耗材管理是一项非常精细的系统工程,历来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难点。从当前总的情况看,医院高值耗材管理尚存在不少问题。通过对这些常见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具体解决方案